-
治疗前后外周血程序性死亡受体1+CD8+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及其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治疗反应性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治疗前后外周血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CD8+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免疫治疗反应性的相关性.方法 将109例NSCLC患者根据疗效分为疾病控制组(DC组,75例)及疾病进展组(PD组,34例),收集其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治疗前后T细胞占比、T细胞占比差值、比值、变化率及临床疗效并进行组间比较.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关因素对NSCLC患者免疫治疗反应性的预测价值.结果 DC组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1%比例低于PD组,而PD-L1>50%比例高于PD组;治疗后DC组CD3+T细胞占比高于同组治疗前及同期PD组,而PD-1+CD8+T细胞占比均低于同组治疗前及同期PD组;DC组患者治疗前后PD-1+CD8+T细胞占比差值、比值及变化率均低于同期PD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D-1+CD8+T细胞占比治疗前后变化率及PD-L1是影响NSCLC患者免疫治疗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D-1+CD8+T细胞治疗前后变化率联合PD-L1对NSCLC患者免疫治疗反应性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01).结论 PD-1+CD8+T细胞动态变化情况与NSCLC患者免疫治疗反应性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身免疫性脑炎合并血脑屏障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免疫治疗反应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者的血脑屏障(BBB)完整性与其临床特点、免疫治疗反应性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5年8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47例A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数据,以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Qalb)值7.00为界将患者分为BBB正常组( n=101,Qalb值≤7.00)与BBB损伤组( n=46,Qalb值>7.00),分别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AE临床评估量表(CASE)评分评估患者入院时和一线免疫治疗30 d时的疾病严重程度,并以一线免疫治疗30 d时的CASE评分或mRS评分低于入院时评分定义为免疫治疗反应性良好。对比分析2组患者间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脑脊液及外周血生化检查结果、免疫治疗反应性等的差异。 结果:BBB损伤组患者中意识水平下降比例(58.7% vs. 37.6%),脑脊液蛋白水平增高、IgG增高、24 h鞘内IgG合成率增高比例以及外周血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BBB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BB损伤组患者治疗30 d时mRS评分明显高于BBB正常组,治疗前后CASE评分及mRS评分差值均明显低于BBB正常组(0.50±0.46 vs. 3.24±2.93、0.70±0.62 vs. 1.15±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BB损伤组患者中接受单一免疫治疗患者的免疫治疗反应性良好率明显低于接受两联、三联免疫治疗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BBB完整性与AE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免疫治疗反应性密切相关,建议对BBB损伤的AE患者积极采用联合一线免疫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富含CXCL13+CD8+T细胞胃癌患者具有不良临床预后和免疫逃逸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胃癌作为一种异质性疾病,具有不同的分子表型和免疫环境,使得患者的临床预后和治疗效果难以预测。近年来,多项研究证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用于治疗实体肿瘤非常有效,但胃癌患者免疫治疗的总应答率不到15%。多种因素可能影响免疫治疗的反应性,其中CD8+细胞毒性T细胞对肿瘤抗原的反应会发生大量的功能和表型改变从而启动免疫反应,而PD-1等抑制性受体可以抑制这一过程,故ICIs可通过阻断这些抑制性受体使CD8+T细胞介导的免疫恢复活力。趋化因子配体13(CXCL13)作为一种不良的生存预测因子,已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得到研究。CXCL13在滤泡辅助T细胞(TFH)中的分泌和生理作用已被较好地描述,但CD8+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相关的CXCL13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癫痫发作的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伴癫痫发作的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MOGA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对免疫治疗的反应性,并探讨影响MOGAD伴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3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9例MOGA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数据,根据是否伴癫痫发作将患者分为伴癫痫发作组( n=29)与不伴癫痫发作组( n=60),分别用扩展残疾状况量表(EDSS)、自身免疫性脑炎临床评估量表(CASE)评估不同时期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一线免疫治疗30 d时EDSS或CASE评分低于入院时评分作为免疫治疗反应良好。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临床特征、脑脊液与外周血生化检查结果、免疫治疗反应良好率之间的差异,并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 结果:与不伴癫痫发作组相比,伴癫痫发作组患者发病年龄偏低[24.5(10.3,34.0)岁比11.0(6.5,20.0)岁, Z=-2.348, P=0.019],男性患者比例偏高[43.3%(26/60)比75.9%(22/29),χ 2=8.326, P=0.004],病毒感染率[28.3%(17/60)比51.7%(15/29),χ 2=4.645, P=0.031]、前驱症状发生率[11.7%(7/60)比34.5%(10/29),χ 2=6.586, P=0.010]、血脑屏障损伤率[35.0%(21/60)比58.6%(17/29),χ 2=4.458, P=0.035]、脑脊液白蛋白>450 mg/L者比例[48.3%(29/60)比75.9%(22/29),χ 2=6.056, P=0.014]、肌酸激酶水平[45.50(28.50,69.75)U/L比57.50(41.75,97.25)U/L, Z=-2.349, P=0.019]较高;临床表现以癫痫发作[0(0)比29/29(100.0%),χ 2=89.000, P<0.001]、意识障碍[0(0)比6/29(20.7%),χ 2=10.224, P=0.001]为主,影像学示病灶主要在大脑皮质[30/60(50.0%)比25/29(86.2%),χ 2=10.856, P=0.001]。而不伴癫痫发作组临床表现则以视物模糊[23/60(38.3%)比3/29(10.3%),χ 2=7.406, P=0.007]、肢体无力[18/60(30.0%)比1/29(3.4%),χ 2=8.209, P=0.004]、感觉障碍[15/60(25.0%)比0(0),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 P=0.002]为主,病灶累及颈髓[22/60(36.7%)比4/29(13.8%),χ 2=4.946, P=0.026]较多。伴癫痫发作组免疫治疗反应良好率[EDSS评分低于入院时评分:15/29(51.7%);CASE评分低于入院时评分:16/29(55.2%)]较不伴癫痫发作组[EDSS评分低于入院时评分:46/60(76.7%);CASE评分低于入院时评分:47/60(78.3%)]低(χ 2=5.641, P=0.018;χ 2=5.072, 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是MOGAD患者伴癫痫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 OR=7.078,95% CI 1.709~29.326, P=0.007)。 结论:伴癫痫发作组MOGAD患者发病年龄偏低,男性患者比例、前驱症状发生率、血脑屏障损伤率、病毒感染率、脑脊液白蛋白水平、肌酸激酶水平较高;临床表型以脑膜脑炎为主;影像学显示病灶主要在大脑皮质。癫痫与MOGAD患者免疫治疗反应性不良密切相关,性别是影响MOGAD患者伴癫痫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赖氨酸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参与肿瘤免疫编辑的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表观遗传学及其相关研究的进展,各种表观遗传调节因子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得以认识。赖氨酸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LSD1)作为表观遗传修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转录抑制剂或激活剂的形式促进癌细胞的存活,以产生促癌微环境来维持癌细胞的发生。肿瘤免疫编辑是肿瘤和宿主免疫系统之间动态的过程,其包括清除、平衡和逃逸3个重要阶段。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LSD1与肿瘤免疫编辑过程密切相关,可通过抑制免疫细胞浸润阻碍宿主清除能力,也可通过调节肿瘤干细胞影响平衡阶段或调控肿瘤自身蛋白表达等促进免疫逃逸。LSD1在肿瘤免疫中的新兴作用为当前免疫治疗低反应性、敏感性等原因提供了新的见解。本文就LSD1的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参与肿瘤免疫编辑的可能机制作一综述,对肿瘤治疗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提供参考及新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在过敏性哮喘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气道上皮损害、Th2炎症反应增强、免疫调节性T细胞功能受损是哮喘发生的重要机制。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 )由脂多糖、干扰素-γ诱导表达,调控幼稚T细胞分化成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Treg),诱导免疫耐受,可抑制嗜酸粒细胞性气道炎症;IDO活性下降可能会促进哮喘的发生。色氨酸代谢产物与芳烃受体作用,促进IL-22的产生,增强上皮的完整性及抗感染性;可改变特异性免疫治疗诱导的Th17/Treg平衡,Treg细胞增多;降低气道炎症,减少炎症细胞因子浸润。D-色氨酸可促进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增加肺和结肠中Treg的数量,降低Th2炎症反应,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IDO、D-色氨酸等在哮喘发生、发展及特异性免疫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记忆T细胞在1型糖尿病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和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型糖尿病(T1DM)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胰岛β细胞进行性破坏为特征。CD4 +和CD8 +记忆T细胞均在T1DM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CD8 +T细胞被认为是介导β细胞破坏的关键T细胞。自身反应性记忆T细胞的持续存在被认为是T1DM慢性炎症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T1DM患者自身反应性T细胞主要是效应记忆细胞。研究发现通过清除或调节自身反应性T细胞可以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在T1DM免疫治疗中涉及记忆T细胞免疫治疗方法包括T细胞清除、清除和抑制动态平衡细胞因子、T细胞表面共刺激因子的阻断、抑制Kv1.3通道等。这些免疫治疗方法对记忆T细胞亚群都会有所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胶质细胞病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胶质细胞病(GFAP-A)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2月1日至2022年5月1日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4例自身免疫性GFAP-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患者的年龄为(46±31)岁,其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10∶4)。14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包括头晕头痛(10例)、发热(8例)、大小便障碍(5例)、精神行为异常(4例)、肢体无力(4例)、肢体震颤(3例)等。所有患者均未合并肿瘤,但有8例合并低钠血症。12例患者对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反应良好;2例患者因个人原因拒绝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出院时病情无好转。结论:自身免疫性GFAP-A患者临床表现异质性较大,合并低钠血症比例较高,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类似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免疫治疗反应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多元饱和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是临床上相对少见的疾病,占全部胰腺原发肿瘤的4%~5%,而60%的患者在pNENs确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并且肝脏是最常累及的转移脏器。现阶段,pNENs肝转移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局部栓塞与消融、化疗,以依维莫司及贝伐单抗为代表的靶向治疗,生长抑素受体治疗与免疫治疗等等;然而,如何针对所处疾病不同阶段的患者进行准确病情评估并合理选择上述治疗手段、最优化治疗效果是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多元饱和治疗理念作为最近由笔者提出的智能医学时代新的肿瘤治疗理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整合现有肿瘤治疗手段,结合患者个体异质性,在肿瘤治疗的不同阶段利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准确评估病情,预测相应治疗可能的反应性,并且借机器人手术平台采取患者最适宜的手术方式,从而进行动态化调整以最大、最优化治疗效果,能够为实现患者最优预后提供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复合乳酸菌代谢物质改善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RCCEP)是免疫治疗过程中发病率极高的皮肤免疫不良反应,3级及以上反应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容貌及生活质量。本文报道1例老年女性肺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疗联合化疗4个周期,同时给予复合乳酸菌代谢物质治疗,达到部分缓解。患者在第2周期治疗后出现RCCEP 1级;第4周期治疗后,RCCEP略增大;在第4周期后停用复合乳酸菌代谢物质;在第5周期治疗后,患者面部RCCEP明显增大,达3级。该病例提示复合乳酸菌代谢物质在改善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患者RCCEP中可能存在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