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复合手术室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在复合手术室中运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1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先在全凭静脉麻醉或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下完成ERCP胆管取石,接着完成LC.结果 18例顺利完成ERCP联合LC同期治疗,3例改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术(LCBDE),无中转剖腹手术,术后并发高淀粉酶血症8例,无胰腺炎、消化道出血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复合手术室中运用ERCP联合LC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简化了手术流程,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凭静脉麻醉和全凭吸入麻醉对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CD4 +CD25 +Foxp3 +调节性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全凭静脉麻醉和全凭吸入麻醉对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亚型及相关细胞因子[IL-17A、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IL-6、IL-10]的影响。方法:选择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浸润性乳腺癌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35~75岁,肿瘤TNM分期Ⅰ、Ⅱ级,BMI 18.5~28.0 kg/m 2,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静脉组)和七氟醚吸入麻醉组(吸入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静脉组选用咪达唑仑0.04 mg/kg,芬太尼6 μg/kg,丙泊酚1.5~2.0 mg/kg,苯磺酸顺阿曲库铵0.3 mg/kg;吸入组选用依托咪酯0.2 mg/kg替代丙泊酚,其余诱导用药同静脉组。静脉组采用微量泵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TCI)模式持续输注丙泊酚维持麻醉,靶控浓度3~4 mg/L;吸入组持续吸入1.5%~2.0%浓度的七氟醚;维持BIS 40~60。两组患者分别于入手术室后麻醉诱导前(D 0,术前)、术后第1天(D 1)、术后第3天(D 3)采集外周静脉血3 ml,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4 +CD25 +Foxp3 +调节性T细胞绝对计数及相对计数,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法检测血浆中IL-17A、IFN-γ、IL-6和IL-10浓度。 结果:与D 0比较:两组患者D 1外周血中CD4 +CD25 +Foxp3 +调节性T细胞绝对计数及相对计数降低,IL-17A、IL-6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D 3时均基本恢复至D 0水平。与吸入组比较:静脉组患者D 1时IL-17A、IL-6浓度较低( P<0.05),其余指标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和七氟醚全凭吸入麻醉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CD4 +CD25 +Foxp3 +调节性T细胞的含量无明显影响;相较于全凭吸入麻醉,全凭静脉麻醉可抑制IL-17A、IL-6的过度表达,可能有利于减轻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炎性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凭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对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功能和复发转移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全凭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对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功能和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5.0软件分析两种麻醉方法对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功能指标[白细胞介素(IL)-6、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自然杀伤(NK)细胞]和肿瘤复发转移的影响。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66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吸入麻醉相比,全凭静脉麻醉可明显降低恶性肿瘤患者术后IL-6、TGF-β和VEGF-C水平( SMD = - 0.35、- 0.26和- 0.64,95% CI - 0.58~- 0.12、- 0.49~- 0.02和- 0.99~- 0.28, P<0.01或<0.05);两种麻醉方法对恶性肿瘤患者术后IL-10和NK细胞无影响( SMD = 0.16和0.18,95% CI - 0.07~0.39和- 0.23~0.60, P>0.05);两种麻醉方法对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无影响( RR = 0.70,95% CI 0.47~1.03, P = 0.07)。 结论:全凭静脉麻醉可能通过降低促癌因子IL-6、TGF-β和VEGF-C的水平而提高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早期的免疫功能,但全凭静脉麻醉对降低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影响不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麻醉方式对胆道闭锁患儿亲体肝移植术后谵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不同麻醉方式对胆道闭锁患儿亲体肝移植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择期接受亲体肝移植术胆道闭锁患儿200例,年龄4~12个月,体重4~10 kg,ASA分级Ⅱ或Ⅲ级,Child-Pugh分级B或C级,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100):静吸复合麻醉组(C组)和全凭静脉麻醉组(T组)。C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1~0.2 μg·kg -1·min -1,吸入1%~2%七氟烷;T组静脉输注丙泊酚9~15 mg·kg -1·h -1复合瑞芬太尼0.1~0.2 μg·kg -1·min -1。2组静脉输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2 mg·kg -1·h -1。维持BIS值40~60。记录患儿术后气管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于术后1、3和7 d时记录患儿麻醉苏醒期谵妄量表(PAED)评分,以PAED评分>10分作为术后谵妄的评价标准,记录2组谵妄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3月癫痫和颅内感染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1年患儿死亡及再移植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T组术后1 d时PAED评分降低,术后3 d内谵妄发生率降低( P<0.05),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全凭静脉麻醉可降低胆道闭锁患儿亲体肝移植术后谵妄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全身麻醉维持方式对双胎输血综合征SLPCV术后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不同全身麻醉维持方式对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o-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 TTTS)选择性胎盘血管交通支激光凝固术(selective laser photocoagulation of communicating vessels, SLPCV)术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0月至2022年10月诊断为TTTS并于全身麻醉下行SLPCV的患者143例。根据术中全身麻醉维持药物不同分为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TIVA)组和吸入麻醉(volatile induction and maintenance anesthesia, VIMA)组。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104例,TIVA组(术中维持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59例,VIMA组(术中维持采用七氟醚+瑞芬太尼)45例。收集并记录患者一般信息(身高、体重、BMI、孕次、产次、ASA分级、手术时妊娠周数、Quintero分期等)、实验室检查信息(术前和术后Hb、Hct)、手术和麻醉信息(心率、术中SBP和DBP基础值及最低值、SpO 2、急诊手术发生率、手术时长、麻醉时长、麻醉-手术开始时长、术中液体入量、术中尿量、术中羊水减量、麻黄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使用情况及用量、肺水肿例数等)、妊娠结局(胎膜早破发生率、自然流产/引产/死产发生率、术后48 h内一胎死亡率、一胎存活率、双胎存活率、新生儿出生时孕周等)。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BMI、ASA分级、孕次、产次、Quintero分期、手术时妊娠周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Hb和Hct,心率,SBP、DBP基础值,SpO 2,手术时长,麻醉时长,麻醉-手术开始时长,术中液体入量,术中尿量,术中麻黄碱、去甲肾上腺素使用率及麻黄碱用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VIMA组术中SBP、DBP最低值低于TIVA组( P<0.05);VIMA组术中羊水减量少于TIVA组( P<0.05);VIMA组去甲肾上腺素用量高于TIVA组( P<0.05)。两组患者胎膜早破发生率、自然流产/引产/死产发生率、术后48 h内一胎死亡率、一胎存活率、双胎存活率、新生儿出生时孕周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尽管VIMA组术中SBP和DBP最低值显著低于TIVA组,但两组患者在妊娠结局方面无差异,因此,两种麻醉维持方式均可用于TTTS时的SLPCV。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凭静脉麻醉与平衡麻醉对膀胱根治性切除术患者免疫调节影响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比较全凭静脉麻醉与平衡麻醉对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免疫调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术的95例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A组(47例)与B组(48例),A组患者给予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B组患者给予平衡吸入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诱导麻醉前(T0)、术后6 h(T1)、术后5 d(T2)时,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乳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0时,两组Hb、HCT、乳酸水平及疼痛评分均高于T1、T2时的水平( P<0.05)。A组患者T0时的白介素-6(IL-6)水平低于T1、T2时的水平,T0、T1时的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T2时的水平,T0时的淋巴细胞高于T1、T2时的水平,T2时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高于T0、T1时的水平,T0时的嗜碱性粒细胞水平高于T1、T2时的水平(均 P<0.05);B组在T0时的IL-6水平低于T1、T2时的水平,T2时的TNF-α水平高于T0、T1时的水平,T0时的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水平高于T1时的水平,T0时的调节性T细胞(Tregs)高于T1、T2(均 P<0.05)。T2时,A组患者的IFN-γ、TNF-α水平高于B组,淋巴细胞水平低于B组,T0时,A组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低于B组(均 P<0.05);T1时,A组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高于B组,T2时,A组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低于B组,T0、T2时,A组患者的嗜碱性粒细胞水平均高于B组(均 P<0.05)。两组患者的生存率与术后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全凭静脉麻醉与平衡麻醉可调节择期膀胱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免疫反应,不易引起病情恶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脊柱侧弯矫形术术中唤醒方案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脊髓损伤是脊柱侧弯矫形术最危险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术中唤醒试验能够最直接、最有效地监测脊髓功能,因此制定合理的麻醉方案至关重要。目前尚无脊柱侧弯手术唤醒试验麻醉方案的指南推荐。文章就脊柱侧弯矫形术唤醒试验中应用全凭静脉麻醉、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联合气管插管全麻、吸入麻醉复合静脉全麻及右美托咪定等进行综述,旨在呈现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术中唤醒的理想麻醉方案,提高该类手术的麻醉质量和患者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停药顺序对鼻内镜手术静吸复合麻醉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停药顺序对鼻内镜手术静吸复合麻醉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6月择期行鼻内镜手术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凭静脉结束麻醉组(A组)与静吸复合结束麻醉组(B组),两组各35例。麻醉诱导:丙泊酚2~4 mg/kg,芬太尼3~4 μg/kg,苯磺酸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麻醉维持:丙泊酚4~6 mg·kg -1·h -1,瑞芬太尼6.5~13.0 μg·kg -1·h -1,七氟烷≥0.3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预计手术结束前30 min,A组结束七氟烷吸入,B组结束丙泊酚泵注;预计手术结束前 10 min,A组结束丙泊酚泵注,B组结束七氟烷吸入;手术结束,两组均结束瑞芬太尼泵注。记录两组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观察两组入室后(T0)、麻醉结束时(T1)、呼吸恢复时(T2)、意识恢复时(T3)、拔管时(T4)、拔管后5 min(T5)及拔管后10 min(T6)时平均动脉压(MAP)与心率(HR);T2~T6及拔管后20 min(T7)躁动评分;拔管时咳嗽评分。 结果:A组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分别为(16.0±4.6)min、(18.0±5.3)min、(19.0±5.5)min,均明显长于B组的(8.8±3.5)min、(9.5±4.1)min、(10.7±4.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554、8.881、9.011,均 P<0.05);T0~T6两组MAP、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T3~T6两组躁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拔管时咳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两种不同停药顺序均可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减少苏醒期躁动与拔管时呛咳反应,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结束麻醉的复苏时间要长于瑞芬太尼联合七氟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不同全麻术中体温升高的发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观察不同全麻下双侧眼睑矫正术中体温升高的发生情况。方法:择期双侧眼睑矫正术的上睑下垂患儿60例,性别不限,年龄2~10岁,ASA分级Ⅰ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凭静脉麻醉组(TIVA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CIIA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两组均依次静脉注射丙泊酚1~2 mg/kg、顺阿曲库铵0.15~0.25 mg/kg、芬太尼2~3 μg/kg,行气管插管术。麻醉维持:TIVA组静脉泵注丙泊酚50~200 μg·kg -1·min -1、瑞芬太尼0.2~0.5 μg·kg -1·min -1;CIIA组静脉泵注丙泊酚25~75 μg·kg -1·min -1、瑞芬太尼0.2~0.5 μg·kg -1·min -1复合吸入1%~1.5%七氟烷。麻醉诱导完成后持续监测患儿鼻咽温至手术结束,记录术中体温升高(≥37.5 ℃)发生情况。 结果:TIVA组和CIIA组体温升高发生率分别为20%和40%;两组患儿均未见体温≥39.0 ℃;两组体温升高发生率及体温升高程度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本研究采用的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方法,用于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双侧眼睑矫正术时,虽然并发轻度体温升高均为非小概率事件,但从恶性高热并发症发生评估是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麻醉方法对口腔鳞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不同麻醉方法对口腔鳞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口腔鳞癌根治术及游离皮瓣缺损修复术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31~64岁,BMI 19~23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静吸复合麻醉组(VICA组)和全凭静脉麻醉组(TIVA组),每组20例。VICA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5~2.0 mg/kg、瑞芬太尼1~2 μg/kg和顺阿曲库铵0.2 mg/kg麻醉诱导,持续吸入七氟烷,维持1.3 MAC,手术结束前1 h停止吸入,更换丙泊酚4~6 mg·kg -1·h -1持续输注,直至手术结束,同时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4 μg·kg -1·h -1、瑞芬太尼0.2~0.3 μg·kg -1·min -1和顺阿曲库铵0.1 mg·kg -1·h -1维持麻醉;TIVA组麻醉诱导同VICA组,麻醉维持采用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4 μg·kg -1·h -1、丙泊酚4~6 mg·kg -1·h -1、瑞芬太尼0.2~0.3 μg·kg -1·min -1和顺阿曲库铵0.1 mg·kg -1·h -1。分别于麻醉诱导前30 min(T 0)、麻醉后3 h(T 1)、术毕(T 2)、术后6 h(T 3)、术后24 h(T 4)和术后48 h(T 5)时采集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和IgG)及免疫细胞因子[IL-2、IL-6、IL-10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α(sIL-2Rα)]浓度。 结果:与T 0时比较,2组T 1~5时血清sIL-2Rα浓度、T 1~4时血清IL-2浓度和T 1时血清IL-10浓度降低,T 1~5时血清IL-6浓度和T 2~4时血清IL-10浓度升高,T 1~5时血清IgA浓度、血清IgM浓度、TIVA组T 1~5时和VICA组T 1,2、T 4,5时血清IgG浓度降低( P<0.05)。与TIVA组比较,VICA组T 2,5时血清sIL-2Rα浓度、T 4,5时血清IL-6浓度和T 3时血清IL-10浓度、T 4时血清IgA浓度、T 3时血清IgG浓度升高,T 1~5时血清IL-2浓度、T 5时血清IgA浓度降低( P<0.05)。 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对口腔鳞癌患者术中、术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有抑制作用,静吸复合麻醉对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高于全凭静脉麻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