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植物蛋白饲料的营养及非营养性优化对大口黑鲈肌肉营养成分及质构特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0分钟前
实验研究了全植物蛋白饲料的营养及非营业性优化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肌肉营养成分和质构特性的影响.共设计了9种实验饲料,分别为鱼粉对照组(FFH)、全植物蛋白组(PFH)、软化组(PFS)、二甲基-β-丙酸噻亭(DMPT)组(PFD)、牛磺酸组(PFT)、胆固醇鱼油组(PFC)、豆油组(PSH)、胆固醇豆油组(PSC)及综合组(PFA).在室内循环水系统中对初始均重为(78.1±6.60)g的大口黑鲈进行了为期50d的饲喂.结果显示:PFH组肌肉脂肪含量显著高于FFH组,而肌肉硬度、黏附性、弹性、胶黏性和咀嚼性则显著低于FFH组.在PFD、PFT、PFC、PFA和PSH组等采用营养性优化组别的肌肉脂肪含量显著低于PFH组.相较PFH组,PFD组肌肉黏附性、胶黏性和咀嚼性显著升高,PFT组肌肉硬度和胶黏性显著升高,PFC和PFA组肌肉硬度、胶黏性和咀嚼性显著升高,PSH组肌肉硬度、弹性、胶黏性和咀嚼性显著升高.而在采用非营养性优化方面,相比于PFH组,PFS组肌肉硬度、黏附性、胶黏性和咀嚼性显著升高.与PSH组相比,PSC组肌肉弹性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肌肉硬度、黏附性、胶黏性和咀嚼性与脂肪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肌肉硬度与弹性、胶黏性及咀嚼性呈正相关关系,弹性与胶黏性和咀嚼性呈正相关关系,胶黏性与咀嚼性呈正相关关系.上述结果表明,在全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诱食剂(DMPT)、牛磺酸、胆固醇及以豆油替代鱼油等策略可部分改善因全植物蛋白摄入引起的大口黑鲈肌肉品质下降问题.实验结果可为全植物蛋白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和大口黑鲈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0分钟前
-
替代供者移植治疗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09例: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替代供者(AD)移植一线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一线接受AD移植治疗的AA患儿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总生存(OS)率、植入成功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共纳入109例患者,极重型AA(VSAA)32例,重型AA(SAA)64例,非重型AA(NSAA)伴输血依赖13例,中位年龄6(0.8~18)岁,其中44例患者接受全相合无关供者(MUD)移植,44例接受8-9/10位点不全相合无关供者(MMUD)移植,21例接受不全相合亲缘供者(MMRD)移植,所有患者均接受以外周血干细胞(PBSC)为主的移植,≥3个位点不合的单倍型移植加第三方脐血(UCB)一份。所有患者移植前均未接受过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并排除活动性感染。106例(97.2%)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中位重建时间为13(9~19)d,血小板中位重建时间为16(10~81)d。死亡13例,5年OS率为88.1%(95% CI 81.1%~91.4%),MUD、MMUD及MMRD三组患者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61)。总体急性GVHD(aGVHD)及Ⅱ~Ⅳ度aGVHD发生率分别为74.3%和39.4%,总体慢性GVHD(cGVHD)和中度cGVHD发生率分别为30.7%和9.9%,无一例患者发生重度cGVHD。 结论:对于无同胞全相合供者的SAA/VSAA患儿,早期一线接受AD移植可能是一个选择,但需要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预防及治疗GVHD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姜黄素结合三维生物打印的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水凝胶可减少活性氧诱导的脂肪干细胞凋亡并提高糖尿病创面移植物的存活率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与AGE受体(AGER)相互作用,可产生活性氧,导致皮肤Fb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从而阻碍糖尿病创面愈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韩春茂教授和王新刚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杂志发文《Curcumin?incorporated 3D bioprinting gelatin methacryloyl hydrogel reduce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induced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 apoptosis and improves implanting survival in diabetic wound》。该团队制备了一种含有姜黄素的三维生物打印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水凝胶支架,将其植入脂肪干细胞(ADSC)并应用于小鼠糖尿病创面。通过结构表征、蛋白质印迹法、活性氧和细胞凋亡测定来评估其抗氧化和抗细胞凋亡活性,并通过创面愈合实验评估了姜黄素通过AGE/AGER/核因子κB p65途径对细胞凋亡的潜在调节作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质量分数10%的GelMA水凝胶支架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其圆形网状结构使其具有可打印性;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应用姜黄素?GelMA?ADSC的全层皮肤缺损裸鼠在第14、21天创面再上皮化更好;原位末端标记检测显示,姜黄素可减轻皮肤组织的细胞凋亡;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检测提示,姜黄素?GelMA?ADSC可诱导血管生成,从而加速糖尿病创面愈合。该研究说明姜黄素?GelMA?ADSC水凝胶是一种可有效加速创面愈合的生物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0.05%环孢素A与0.1%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cGVHD相关重度干眼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0.05%环孢素A及0.1%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眼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相关重度干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连续纳入2020年4至2021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门诊被诊断为cGVHD相关重度干眼的患者,纳入单眼进行研究。将纳入的患者分为A、B两组:前3个月A组局部给予0.05%环孢素A+0.1%氟米龙+玻璃酸钠+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B组在此基础上增加0.1%他克莫司;后3个月两组均只使用0.05%环孢素A和玻璃酸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的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CFS)评分和泪膜破裂时间(BUT),以及视力和眼压,并统计患者用药后的刺激症状。结果:共纳入83例(83只眼)眼部cGVHD患者,其中男性52例,女性31例,年龄为(28.57±15.67)岁;其中A组44例,B组39例。治疗后1个月,A组CFS由10.0(6.0,14.0)分降低至5.0(3.0,8.5)分( P<0.001);B组CFS由10.0(6.0,15.0)分降低至6.0(2.0,10.0)分( P<0.001),BUT由2.0(1.0,2.0)s增加至2.0(1.8,3.3)s( P<0.001);两组OSDI均无明显降低(均 P>0.05),两组间OSDI、CFS、BUT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3个月时,A组OSDI由治疗前的32.5(10.7,51.1)分降低至15.9(7.5,33.7)分( P<0.05),CFS降低至6.0(2.0,9.5)分( P<0.05),BUT增加至2.0 s(1.0,3.5)( P<0.05);B组CFS降低至5.0(3.0,12.0)分( P<0.05),BUT增加至2.0(2.0,3.0)s( P<0.05),OSDI无明显降低( P>0.05);A组OSDI低于B组( P<0.05);两组间CFS、BU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6个月,A组OSDI评分、CFS评分和BUT分别为18.9(9.3,34.2)分、7.0(3.0,8.5)分和2.0(1.0,3.0)s,B组分别为10.9(3.6,35.4)分、5.5(2.8,10.0)和2.0(1.0,2.0)s。与治疗前相比,A组CFS降低、BUT增加,B组OSDI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FS、BUT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安全性:治疗1个月时B组眼压由13.2(11.0,19.0)mmHg(1 mmHg=0.133 kPa)升高至14.8(12.8,18.8)mmHg( P<0.05),但治疗期间两组眼压波动均在正常范围;治疗后A组视力有明显改善( P<0.05),B组视力较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用药后刺激症状:A组50%的患者报告使用0.05%环孢素A滴眼液后出现刺激症状,B组80%的患者报告使用0.1%他克莫司滴眼液后出现刺激症状,症状在用药后缓解。 结论:0.05%环孢素A滴眼液或0.1%他克莫司滴眼液与局部糖皮质激素联用,均能发挥较好的抗炎效果,是治疗眼部cGVHD相关重度干眼安全、有效的手段。0.1%他克莫司滴眼液起效较快;0.05%环孢素A的远期效果更为稳定,改善症状较为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BI+rATG为基础的联合预处理方案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化疗耐药进展期外周T细胞淋巴瘤1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以全身放射治疗(TBI)+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rATG)为基础预处理方案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治疗化疗耐药进展期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9月至2022年12月在上海力泉医院和上海闸新中西医结合医院血液科接受TBI+rATG为基础预处理方案haplo-HSCT的11例化疗耐药进展期PTCL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11例患者中男6例,女5例,中位年龄40(22~58)岁;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6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3例,蕈样真菌病(大细胞转化)1例,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Lugano分期均为Ⅲ、Ⅳ期;8例患者有B症状;移植前中位化疗线程数为4(2~10)线,移植前疾病状态均为疾病进展(PD)。诊断至移植的中位时间为17(6~36)个月。②预处理方案:TBI总量10 Gy;rATG 2.5 mg·kg -1·d -1、-5 d~-2 d;依托泊苷15 mg·kg -1·d -1,-5 d、-4 d,环磷酰胺50 mg·kg -1·d -1,-3 d、-2 d。原发病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的患者,将依托泊苷和环磷酰胺替换为塞替派(5 mg·kg -1·d -1,-5 d、-4 d)并加用阿糖胞苷(2.0 g/m 2每日2次,-3 d、-2 d)。③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中位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为14.5(11~16)d,中位血小板植入时间为13(8~18)d。1例患者发生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例患者发生Ⅲ/Ⅳ度急性GVHD,8例存活患者中4例发生慢性GVHD。④移植后有9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⑤所有患者预处理后发生造血抑制,3例出现腹泻,4例发生黏膜炎,3例转氨酶/胆红素升高,7例发生感染,经过治疗均得到缓解。⑥移植后1年非复发死亡率(NRM)为(22.5±14.0)%,累积复发率(CIR)为(20.2±12.7)%,总生存(OS)率为(72.7±13.4)%,无病生存(DFS)率为(63.6±14.5)%。 结论:TBI+rATG为基础预处理haplo-HSCT是化疗耐药进展期PTCL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rhTPO联合艾曲泊帕治疗allo-HSCT后血小板持续减少的效果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小剂量艾曲泊帕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持续血小板减少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0例诊断为allo-HSCT后血小板持续减少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移植后未达血小析植入标准[血小板计数(Plt)连续7 d不低于20×10 9/L且脱离血小板输注],接受rhTPO 15 000 U,1次/d,皮下注射;艾曲泊帕50 mg,1次/d,口服。治疗有效为治疗后Plt≥20× 10 9/L且连续7 d脱离血小板输注,治疗无效为治疗后Plt<20×10 9/L或未能脱离血小板输注。分析rhTPO联合小剂量艾曲泊帕治疗效果;评价不良反应;比较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的临床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的总生存(OS)、无病生存(DFS)。 结果:20例患者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4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2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PFPR)10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SFPR)10例。患者移植后开始治疗的中位时间[ M( Q1, Q3)]为79 d(50 d,89 d),治疗持续中位时间为19.5 d(15 d,30 d)。20例中13例(65.0%)治疗有效(其中PFPR 8例,SFPR 5例),7例(35.0%)治疗无效。治疗有效患者的治疗起效中位时间为10 d(7 d,19 d)。联合治疗期间,5例氨基转移酶升高至正常值上限2.5倍以上或胆红素高于2倍正常值上限,无不良反应相关动脉栓塞、骨髓纤维化、原发病复发等。联合治疗前治疗有效组巨核细胞计数高于治疗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个(10个,20个)比2.5个(2个,4个); Z=-2.33, P=0.017];两组性别、基础疾病类型、人类白细胞抗原匹配程度、供受者血型、预处理方案、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输注CD34 +细胞数量、血小板减少症类型、合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真菌或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的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1年OS率分别为100.0%和42.9%,两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1年DFS率分别为92.3%和28.6%,两组D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 结论:rhTPO联合小剂量艾曲泊帕治疗allo-HSCT后血小板持续减少具有一定的疗效,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KIR/HLA受配体模式对血液病患者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受配体模式对血液病患者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sUCBT)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8年6月270例接受sUCBT的血液病患者。移植前脐血及患者均进行HLA12个位点高分辨配型,选择移植物(脐血)的KIR均同时表达2DL1和2DL2/2DL3抑制性基因,根据患者KIR配体情况分为缺失组(C1/C1或C2/C2)和无缺失组(C1/C2)。结果:270例血液病患者中男146例(54.1%),女124例(45.9%),中位年龄13(1~62)岁;缺失组174例(64.4%),无缺失组96例(35.6%)。全部患者均采用不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缺失组、无缺失组粒细胞植入率均为98.9%(172/174、95/96),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16(10~41)d、17(11~33)d( P=0.705);血小板植入率分别为88.5%(154/174)、87.5%(84/96),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35(11~113)d、38.5(13~96)d( P=0.317);缺失组、无缺失组Ⅱ~Ⅳ级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38.7%(95% CI 31.4%~45.9%)、50.0%(95% CI 39.6%~59.6%)( P=0.075),多因素分析显示KIR配体缺失是影响Ⅱ~Ⅳ度急性GVHD发生的独立保护性因素( P=0.036)。移植后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7.7%(95% CI 11.7%~24.9%)、22.7%(95% CI 14.4%~32.2%)( P=0.288)。中位随访时间742(335~2 512)d,缺失组、无缺失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1%(95% CI 64.1%~78.6%)、60.5%(95% CI 47.9%~69.2%)( χ2=3.629, P=0.079),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4.9%(95% CI 56.2%~72.3%)、55.4%(95% CI 44.4%~65.0%)( χ2=3.027, P=0.082),移植后180 d非复发死亡率分别为12.1%(95% CI 7.7%~17.4%)、16.7%(95% CI 10.0%~24.8%)( P=0.328)。 结论:在不含ATG清髓性预处理sUCBT血液病治疗体系中,缺失抑制性KIR配体患者移植后急性GVHD发生率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甲磺酸贝舒地尔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4年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甲磺酸贝舒地尔是一种口服的选择性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2(ROCK2)抑制剂,临床研究证实其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和安全性。2021年7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甲磺酸贝舒地尔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2线系统性治疗失败后的cGVHD成年患者和≥12岁的儿童患者。2023年8月,甲磺酸贝舒地尔在我国获批用于治疗对糖皮质激素或其他系统治疗应答不充分的≥12岁cGVHD患者。鉴于上市之初临床医生用药经验尚不丰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牵头制定了甲磺酸贝舒地尔治疗cGVHD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旨在为我国临床医生提供用药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60岁以上受者行胰肾联合移植的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60岁以上受者行胰肾联合移植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150例胰肾联合移植(SPK)受者资料,根据年龄分为≥60岁组(21例)、50~60岁组(44例)和<50岁组(85例),通过比较三组受者一般资料术后排斥反应、围手术期移植物血栓、再手术比例、平均住院时间、再住院比例、术前、术后心脑血管并发症、术后1年内巨细胞病毒血症、术后1年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术后1年肾小球滤过率(eGFR)、移植物及受者存活率,分析60岁以上受者行胰肾联合移植术疗效及安全性。结果:≥60岁组有21例,占总例数的14%,最大年龄为67岁。术前心血管事件比例分别为:≥60岁组14.3%(3/21)、50~60岁组34.1%(15/44)、<50岁组7.1%(6/85),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两比较发现50~60组受者术前心血管事件高于<50岁组受者( P=0.000 6)。三组术后心血管事件分别为:4.8%、4.5%、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37)。三组移植物血栓发生率分别为9.5%、2.3%、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84)。三组再手术比例分别为14.3%、18.3%、18.8%( P=0.889)。共有5例受者死亡,死亡原因分别是:脑出血2例,心肌梗死2例,肿瘤1例,≥60岁组1例(1/21,4.8%),50~60岁组1例(1/44,2.3%),<50岁组3例(3/85,3.5%),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42)。三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再住院比例、术后排斥反应、术后脑血管事件、术后1年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术后1年eGFR、受者、移植物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经术前严格评估,60岁以上受者行SPK没有额外增加手术风险,能取得同样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脐血联合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脐血联合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cord 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接受haplo-cord HSCT的8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2例,女30例,年龄[ M( Q1, Q3)]为29(20,41)岁。所有患者采用清髓性预处理方案,以回输供者干细胞当天记为0 d,回输前1天记为-1 d,回输后1天记为+1 d,依此类推。82例患者在接受清髓性预处理后回输非血缘脐血及单倍体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和(或)骨髓干细胞。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为8 mg/kg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甲氨蝶呤。评估患者植入情况和GVHD、感染、出血性膀胱炎等移植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远期生存情况。 结果:移植后粒系、巨核系植入时间[ M( Q1, Q3)]分别为13(11,15)、15(13,21)d,+30 d粒系累积植入率为98.8%(81/82),+100 d巨核系累积植入率为92.7%(76/82)。移植后Ⅱ~Ⅳ、Ⅲ~Ⅳ度急性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4.4%(20/82)、6.1%(5/82),+18个月内慢性GVHD累积发生率为13.5%(11/82)。移植后随访时间[ M( Q1, Q3)]为26(13,41)个月,3年总生存率为70.5%(95% CI:59.7%~81.3%),无事件生存率为66.1%(95% CI:56.1%~76.1%),累积复发率为6.3%(95% CI:5.7%~26.9%),非复发死亡率为20.8%(95% CI:12.0%~29.6%)。移植后巨细胞病毒、EB病毒重新激活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7.8%(31/82)、14.6%(12/82)。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累积发生率为32.9%(27/82)。 结论:haplo-cord 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较好,移植后造血重建迅速,GVHD以及病毒感染发生率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