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IR/HLA受配体模式对血液病患者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受配体模式对血液病患者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sUCBT)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8年6月270例接受sUCBT的血液病患者。移植前脐血及患者均进行HLA12个位点高分辨配型,选择移植物(脐血)的KIR均同时表达2DL1和2DL2/2DL3抑制性基因,根据患者KIR配体情况分为缺失组(C1/C1或C2/C2)和无缺失组(C1/C2)。结果:270例血液病患者中男146例(54.1%),女124例(45.9%),中位年龄13(1~62)岁;缺失组174例(64.4%),无缺失组96例(35.6%)。全部患者均采用不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缺失组、无缺失组粒细胞植入率均为98.9%(172/174、95/96),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16(10~41)d、17(11~33)d( P=0.705);血小板植入率分别为88.5%(154/174)、87.5%(84/96),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35(11~113)d、38.5(13~96)d( P=0.317);缺失组、无缺失组Ⅱ~Ⅳ级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38.7%(95% CI 31.4%~45.9%)、50.0%(95% CI 39.6%~59.6%)( P=0.075),多因素分析显示KIR配体缺失是影响Ⅱ~Ⅳ度急性GVHD发生的独立保护性因素( P=0.036)。移植后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7.7%(95% CI 11.7%~24.9%)、22.7%(95% CI 14.4%~32.2%)( P=0.288)。中位随访时间742(335~2 512)d,缺失组、无缺失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1%(95% CI 64.1%~78.6%)、60.5%(95% CI 47.9%~69.2%)( χ2=3.629, P=0.079),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4.9%(95% CI 56.2%~72.3%)、55.4%(95% CI 44.4%~65.0%)( χ2=3.027, P=0.082),移植后180 d非复发死亡率分别为12.1%(95% CI 7.7%~17.4%)、16.7%(95% CI 10.0%~24.8%)( P=0.328)。 结论:在不含ATG清髓性预处理sUCBT血液病治疗体系中,缺失抑制性KIR配体患者移植后急性GVHD发生率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对具有营养风险的成年烧伤患者疗效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对二次改良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评定结果为具有营养风险的成年烧伤患者的营养代谢、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019年12月—2022年1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海医院住院的500例经二次改良NRS 2002筛选为具有营养风险的成年烧伤患者纳入研究,按烧伤严重程度分为一般烧伤患者(450例)与严重烧伤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一般烧伤患者分为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和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每组225例;将严重烧伤患者分为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与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每组25例。各组患者在常规烧伤救治基础上分别采用相应的营养支持治疗。伤后1、3、7、14、21 d,记录4组患者摄入总能量及总蛋白质摄入量;检测4组患者血浆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外周血CD3阳性T细胞比例、CD4阳性T细胞计数、CD8阳性T细胞计数、CD4阳性T细胞与CD8阳性T细胞的比值、自然杀伤细胞比例,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游离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计算4组患者当日氮平衡。于伤后7、14、21 d,重新对4组患者行二次改良NRS 2002评分。记录4组患者治疗期间脓毒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严重烧伤2组患者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对数据行 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Bonferroni校正。 结果:476例患者顺利完成试验,其中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213例[男112例、女101例,年龄(37±19)岁]、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218例[男115例、女103例,年龄(42±16)岁]、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22例[男女各11例、年龄(35±8)岁]、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龄(35±8)岁]。与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相比,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1 d摄入总能量明显更高( t=6.06, P<0.01),伤后7 d摄入总能量、伤后1 d总蛋白质摄入量均明显更低( t值分别为6.17、4.59, P<0.01)。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21 d摄入总能量明显低于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 t=2.70, P<0.01)。严重烧伤2组患者伤后各时间点总蛋白质摄入量均相近( P>0.05)。与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相比,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3、7、14、21 d前白蛋白均明显更高( t值分别为2.05、2.33、2.45、2.11, P<0.05),伤后7、14、21 d白蛋白均明显更高( t值分别为2.30、2.56、2.15, P<0.05),伤后7、14 d转铁蛋白均明显更高( t值分别为1.99、2.27, P<0.05),伤后14、21 d氮平衡均明显更高( t值分别为2.51、2.07, P<0.05),伤后21 d二次改良NRS 2002评分明显更低( t=1.99, P<0.05)。与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相比,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3、7、14、21 d 前白蛋白均明显更高( t值分别为2.50、2.64、2.18、2.39, P<0.05),伤后7、14、21 d白蛋白均明显更高( t值分别为2.27、2.39、2.69, P<0.05),伤后14、21 d转铁蛋白和氮平衡均明显更高而二次改良NRS 2002评分均明显更低( t值分别为2.30、2.35,2.41、2.16,2.31、2.73, P<0.05)。与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相比,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7、14、21 d IgA、IgG均明显更高( t值分别为2.19、2.36、2.17,2.49、1.97、2.24, P<0.05),伤后21 d IgM明显更高( t=2.06, P<0.05),伤后3、7、14、21 d CD3阳性T细胞比例、CD4阳性T细胞与CD8阳性T细胞的比值均明显更高( t值分别为2.49、2.25、2.33、2.41,2.39、2.24、2.46、2.18, P<0.05),伤后14、21 d CD4阳性T细胞计数均明显更高( t值分别为2.15、2.27, P<0.05)而CD8阳性T细胞计数均明显更低( t值分别为2.58、2.35, P<0.05),伤后7、14、21 d自然杀伤细胞比例均明显更高( t值分别为2.53、2.21、2.36, P<0.05)。与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相比,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7、14 d IgA均明显更高( t值分别为2.15、2.03, P<0.05),伤后7、14、21 d IgG均明显更高( t值分别为2.09、2.56、2.15, P<0.05),伤后21 d IgM明显更高( t=2.08, P<0.05),伤后14、21 d CD3阳性T细胞比例、CD4阳性T细胞计数和自然杀伤细胞比例均明显更高( t值分别为2.52、2.14,2.14、2.39,2.56、2.19, P<0.05),伤后7、14、21 d CD8阳性T细胞计数均明显更低而CD4阳性T细胞与CD8阳性T细胞的比值均明显更高( t值分别为2.27、2.81、2.01,2.11、2.69、2.05, P<0.05)。与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相比,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14、21 d IL-6( t值分别为2.34、2.32, P<0.05)、游离mtDNA拷贝数均明显更低( Z值分别为-2.28、-2.34, P<0.05),伤后7、14、21 d sTREM-1均明显更低( t值分别为2.02、2.94、3.72, P<0.05)。与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相比,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7、14、21 d IL-6和sTREM-1均明显更低( t值分别为2.15、2.29、2.47,2.43、2.07、2.32, P<0.05),伤后14、21 d游离mtDNA拷贝数均明显更低( Z值分别为-2.49、-2.21, P<0.05)。治疗期间,一般烧伤2组患者脓毒症发生率相近( P>0.05),严重烧伤2组患者脓毒症发生率相近( P>0.05)。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住ICU时间为(11±3)d,明显短于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的(14±3)d( t=3.12, P<0.01)。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 t=3.11, P<0.01),严重烧伤2组患者住院时间相近( P>0.05)。 结论:对二次改良NRS 2002评定为具有营养风险的成年烧伤患者应用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降低机体炎症反应,缩短一般烧伤患者住院时间和严重烧伤患者住ICU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及其配体基因多态性与Graves病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与其配体特异性人类白细胞抗原C(HLA-C)的基因多态性与Graves病(GD)的相关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纳入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山东省立医院就诊的118例无血缘关系的GD患者(GD组)以及同期108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人群(健康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方法(PCR-SSP)对其KIR基因型及其配体HLA-C等位基因进行检测,并分析KIR/HLA-C基因组合在GD患者及对照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探讨其与GD发生的关联。结果:GD组中,男29例,女89例,年龄(38±14)岁;健康对照组中,男28名,女80名,年龄(37±13)岁。与健康对照组相比,GD组的HLA-Cw01出现的频率较高[36.4%(43/118)比18.5%(20/108), P=0.003],HLA-Cw03和HLA-Cw06出现的频率较低[11.9%(14/118)比39.8%(43/108), P<0.001;9.3%(11/118)比18.5%(20/108), P=0.045]。KIR2DL1/HLA-C2基因组合在GD组中的频率低于对照组[17.8%(21/118)比34.3%(37/108), P=0.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IR2DL1/HLA-C2基因组合是GD发生的保护因素( OR=0.308,95% CI:0.126~0.752, P=0.010)。 结论:KIR/HLA-C基因多态性与GD有关,KIR2DL1/HLA-C2在GD患者中低表达,可能是GD发生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iglec-7+自然杀伤细胞频数下降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疾病进展相关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自然杀伤(NK)细胞上Siglec-7分子(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7)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HBV相关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资料31例 (Child-Pugh A级7例,Child-Pugh B级12例,Child-Pugh C级12例)以及健康对照外周血23例.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及其亚群上的Siglec-7分子及细胞表型.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 HBV相关肝硬化患者外周血NK细胞及其亚群数量和健康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⑵与健康对照(75.39%±12.19%)相比,HBV相关肝硬化患者Siglec-7+NK细胞频数(62.44%±13.45%)下降.其中,Child-Pugh C级患者(61.13%±12.07%)下降最为明显.Siglec-7+NK细胞频数与Child-Pugh评分呈负相关.(3)亚群分析显示HBV相关肝硬化患者Siglec-7+CD56bnghtCD16-NK细胞频数(66.99%± 15.93%)显著低于Siglec-7+CD56dimCD16+NK细胞(76.54%±13.90%),健康对照中Siglec-7在两组NK细胞亚群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表型分析结果显示,Siglec-7+NK细胞表达更高水平的活化性受体CD16、CD38、NKp46和较低水平的抑制性受体CD158b.HBV相关肝硬化患者Siglec-7+NK细胞表达CD16、CD38频数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HBV相关肝硬化患者外周血Siglec-7+NK细胞频数下降,并与疾病进展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D-1/PD-L1单克隆抗体联合KIR单克隆抗体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免疫系统在控制和消灭恶性细胞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血液系统肿瘤治疗中取得显著效果,因此被广泛关注.目前,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单克隆抗体和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单克隆抗体在该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PD-1/PD-L1单克隆抗体能够逆转抑制效应,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从而在治疗血液系统肿瘤患者中发挥显著临床效果,KIR单克隆抗体则可以增强自然杀伤(NK)细胞的抗肿瘤反应.通过PD-1/PD-L1单克隆抗体联合KIR单克隆抗体动员T细胞和NK细胞这2种不同类型的免疫效应细胞,产生协同的抗肿瘤反应,是一种很有前景的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策略.笔者拟就PD-1/PD-L1单克隆抗体联合KIR单克隆抗体在血液系统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天然免疫系统新兴免疫检查点的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传统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CTLA-4和抗PD-1/PD-L1)靶向免疫稳态系统触发更强的免疫应答来抗肿瘤,已成为一线晚期肿瘤的治疗策略,但这些药物仅在少数适应证患者中有效.靶向新兴的免疫调节来激活自身抗肿瘤免疫反应的策略已成为趋势.本综述对新兴免疫靶点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试验的报道提出一个简单的总结.将讨论先天性免疫系统的共抑制/刺激标志物:①巨噬细胞标记:CD40、CD47/信号调节蛋白α(SIRP),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和唾液酸结合性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Siglecs).②自然杀伤细胞标记:CD160/MHC Ⅰ和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家族和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最后,我们简要地总结当前的研究进展及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肾移植供受者KIR配体HLA-Bw4I80相关基因配型情况及其对移植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肾移植供受者自然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配体HLA-Bw4 I80相关基因配型情况,分析错配对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 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PCR-SSP)检测223对肾移植供受者的KIR基因型,判断供受者间KIR配体HLA-Bw4 I80相关基因配型情况;观察受者近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情况,术后随访5年判断移植肾及受者存活情况.结果 223对供受者中,KIR配体HLA-Bw4 I80相关基因配型相合55对(24.67%)、错配168对(75.33%),错配是相合的3倍.错配与相合的肾移植受者术后AR发生率、1年移植肾存活率、5年受者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错配者肾移植受者术后DGF发生率高于相合者,5年移植肾存活率低于相合者(P均<0.05).结论 肾移植供受者KIR配体HLA-Bw4 I80相关基因实际错配概率较高;错配可增加肾移植术后受者DGF发生率,导致移植肾长期存活率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SLE中的自然杀伤细胞及其活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自然杀伤(NK)细胞是一种未经预先致敏就能自然杀伤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参与排斥反应,且对骨髓、胸腺以及B细胞都能进行调节的淋巴样细胞。用Geimsa染色观察到具有NK活性的细胞是一种大颗粒淋巴细胞(LGL)。NK细胞表面载有Fc受体、无可检出的Ia抗原、补体受体及免疫球蛋白。人的NK细胞和McAbOKM-1、Leu-7,(HNK-1)发生反应。NK细胞表面标志随分化成熟程度而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转录组学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利用转录组学技术研究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差异表达基因,寻找DR相关基因.设计 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4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其中8例合并中度以上非增生性DR(NPDR)或增生性DR(PDR)的T2DM患者纳入DR组,6例不合并DR的T2DM患者纳入DM组.方法 采集每例患者外周血,分离白细胞,抽提总RNA,反转录为cDNA,构建转录组文库,Illumina HiSeqTM2000系统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RT-qPCR检测外周血白细胞钙调蛋白1(CNN1)、溶血磷脂酸受体3(LPAR3)mRNA水平,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以两组间差异基因表达量均数和中位数差异倍数上下调均≥2.0倍为标准筛选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指标 两组间差异表达基因,差异基因本体(GO)注释和富集、生化代谢与信号转导通路(Pathway)注释和富集、差异基因相互作用网络.两组间外周血白细胞CNN1、LPAR3的mRNA水平差异.结果 与DM组相比,DR组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103个,其中上调41个,下调62个.下调最明显的为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2DS1(KIR2DS1),上调最明显的为U105B小核仁RNA基因(RNU105B).GO富集分析显示在生物学过程(GO-P)、分子功能(GO-F)中显著富集的GO条目为细胞过程、单一生物过程、结合功能.谷胱甘肽S转移酶mu1(GSTM1)、早期生长应答1(EGR-1)、LPAR3、CNN1在以上条目均有富集.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富集最多的为抗原处理和呈现、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通路,KIR2S1均参与其中.差异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示,差异表达基因中GAS1与多个基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RT-qPCR结果显示,与DM组比较,DR组中的CNN1和LPAR3的mRNA含量均升高(P均<0.05).结论 采用转录组学技术发现,DR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存在多种差异表达基因,下调的基因中KIR2DS1、GSTM1、EGR-1、GAS1,上调的基因中RNUI05B、LPAR3、CNN1是否与DR的发生发展有关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自然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及其配体HLA-C与HCV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自然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s)是自然杀伤(NK)细胞上介导天然免疫的主要受体,同时KIRs也在T细胞上表达,与获得性免疫相关.本研究在对KIRs及其配体HLA-C进行分型的基础上,探讨KIRs、HLA-Cw的基因分型及其联合体与HC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法,对江苏献血人群中164例抗-HC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试剂反应性献血者(抗-HCV阳性组)和241例合格献血者(对照组)的KIRs和HLA-C的基因型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HLA-Cw的基因分型在抗-HCV阳性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KIRs中与HLA C配对的KIR基因分型仅有KIR2DS2在2组中的表达频率有差异(对照组21.2% vs抗-HCV阳性组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LA-C1C1与KIR2DS2的配对组合在2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1% vs 42.0%,P<0.05).结论:江苏献血者人群中KIR2DS2可能是HCV感染的相关基因;HLAC1C1/KIR2DS2的配对组合可能激活了NK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抑制病毒复制或促进HCV清除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实验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