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CT和OCTA在甲状腺相关眼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眼眶疾病,主要特征为球后和眼眶周围软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引起眼外肌肥大、球后脂肪增多、软组织水肿以及眼眶纤维化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从而导致患者眼眶压力增高、血液回流障碍,严重者可以引起甲状腺功能障碍性视神经病变(DON),这是导致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TAO患者存在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异常,DON的发生与视神经缺血密切相关.因此,及早了解并监测TAO患者眼部血流的变化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可以获得活体视网膜、脉络膜组织结构和血管影像,具有非接触、无创伤、速度快、分辨率高的特点,现已用于研究多种眼科疾病和全身疾病对眼部血流变化的影响.迄今为止,已有众多学者应用OCT和OCTA对TAO患者的眼底微循环结构及血流进行研究,然而由于存在测量技术、混杂因素以及研究人群的差异,相关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且该领域尚未有相关的国内文献综述.文章主要对OCT和OCTA在TAO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探讨OCT和OCTA技术在TAO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先天性皮质性白内障弱视患儿自发脑活动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皮质性白内障弱视患儿的自发脑活动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2年 1月至 2022 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0例单眼先天性皮质性白内障弱视患儿(单眼弱视组)和14例双眼先天性皮质性白内障弱视患儿(双眼弱视组),并招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7名正常视力儿童(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进行静息态功能性MRI成像检查,应用低频振荡幅度(ALFF)技术分析其自发脑活动。将每个体素的原始ALFF除以全脑平均ALFF进行标准化,得到标准化ALFF值(简称ALFF值),用来反映大脑不同脑区自发脑活动的强度。一般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和 χ2检验;ALFF值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3个组间年龄、性别、弱视眼或非主导眼分布及屈光参差度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单眼弱视组在右侧小脑后叶(体素67个, t=3.48)和左侧小脑后叶(体素71个, t=4.09)的ALFF值较高,在右侧中央后回(体素91个, t=-3.91)、右侧顶下小叶(体素73个, t=-4.88)、右侧额下回(体素78个, t=-4.09)、左侧顶下小叶(体素556个, t=-4.82)和左侧额下回(体素122个, t=-4.27)的ALFF值较低(均 P<0.01);双眼弱视组在右侧岛叶(体素60个, t=3.54)、右侧罗兰岛盖部(体素69个, t=3.73)、右侧小脑后叶(体素54个, t=3.43)和左侧小脑后叶(体素143个, t=3.69)的ALFF值较高,在左侧额下回(体素99个, t=-4.39)、左侧中央后回(体素231个, t=-4.28)和右侧顶下小叶(体素54个, t=-3.77)的ALFF值较低(均 P<0.01)。与单眼弱视组相比,双眼弱视组在左侧额中回(体素52个, t=3.15, P=0.029)、左侧小脑后叶(体素77个, t=3.39, P=0.001)和右侧罗兰岛盖部(体素53个, t=3.59, P=0.007)的ALFF值较高。 结论:先天性皮质性白内障弱视患儿存在多个脑区自发脑活动改变,且单、双眼弱视的自发脑活动变化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视功能评估与重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虚拟现实(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三维场景的计算机仿真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多感官信息。近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VR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视力、调节功能、立体视等视功能评估方面,VR结合红外眼动跟踪、双眼分视、人机交互等技术能够完全控制呈现给用户的画面,为实现个性化、自动化诊断提供了可能,并能够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在斜视、弱视诊疗方面,VR再结合其环境沉浸性、三维成像等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画面,减少了斜视眼位测量、弱视眼间抑制量化上的检测技术难度;并可以通过模仿斜视聚散训练、弱视知觉训练等范式,提高斜视正位训练、弱视知觉训练和立体视训练的趣味性和依从性。增强现实技术与计算机生成的视觉增强、全息成像、三维音频提示和自适应光学相结合,可有效弥补低视力人群的视觉缺损,提高其生活质量。在近视防控领域,VR技术的利弊目前尚有争议,但仍具备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就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在视功能评估与重建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以期推动医工融合在眼科诊疗领域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影像临床诊疗新领域及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超声设备及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影像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且逐步覆盖疾病的诊疗全过程。本文着眼于超声发展的亮点,从介入超声、床旁即时超声、肌骨超声等方面简要介绍超声临床应用新领域及新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角膜地形图的大小光斑序贯照射跨上皮CXL治疗成人完成期进展性圆锥角膜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两种不同直径紫外光斑序贯照射的基于角膜地形图的个性化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TG-CXL)治疗成人完成期进展性圆锥角膜的早期疗效及其安全性,并与常规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TE-CXL)相比较。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募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间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为完成期进展期圆锥角膜并拟住院接受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入TG-CXL组和TE-CXL组并行相应手术。其中,TE-CXL组以角膜中央为中心点采用直径9 mm紫外光斑照射(总能量7.2 J/cm 2,辐照度45 mW/cm 2);TG-CXL组在以TE-CXL组同样参数完成基础照射后,再以圆锥锥顶为中心点加用直径6 mm紫外光斑照射(总能量3.6 J/cm 2,辐照度9 mW/cm 2)。在术前和术后3、6及12个月时进行症状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裂隙灯检查、裸眼与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活体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检查。 结果:共纳入患者66例,两组各33例(33只眼),年龄(23.0±3.3)岁,两组在年龄、性别以及K max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患者术后第1天时疼痛评分为(2.21±0.45)分,高于TE-CXL组的(1.32±0.33)分( P<0.05),之后两组症状均迅速减轻。术后1和2 d时,TG-CXL组角膜荧光素染色分值(4.15±0.83,2.21±0.60)均高于TE-CXL组(1.76±0.56,0.85±0.51, P<0.001),但术后3 d时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改善。TG-CXL组在术后3、6和12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21±0.15、0.22±0.16和0.22±0.16,均优于TE-CXL组(0.32±0.15、0.34±0.15和0.36±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裸眼视力在各时间点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的球镜和柱镜度数均较术前改善( P<0.05),但在术后各时间点两组球镜度数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柱镜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K max在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改善( P<0.001),但TE-CXL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和12个月时,TG-CXL的K max分别为(56.12±3.77)和(55.98±3.79)D,TE-CXL组则为(57.59±4.45)和(57.74±4.45)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各时间点K1、K2、角膜最薄点厚度、内皮细胞密度以及非接触眼压的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内,AS-OCT均可见两组浅层基质密度增高。其中,TG-CXL组绝大部分患者在中央及旁中央角膜浅中层基质可见“分界线”,呈连续的界限清晰的高信号弧形线状结构,中央区分界线较深而中周部较浅;而TE-CXL组仅少部分患者可见分界线,结构模糊且局部不连续,中央区与中周部角膜的分界线深度基本一致。共聚焦显微镜下,TG-CXL组术后所有时间点的角膜浅层和中层基质均存在明显的网格状交联结构,基质细胞纤维直径显著增粗,纤维间连接紧密且数量增加;TE-CXL组在术后12个月时浅层基质的交联结构已较前明显减少,且在中层基质无交联征象。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角膜感染、角膜溃疡、持续性上皮缺损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根据角膜地形图特点进行大小光斑序贯照射的个性化角膜胶原交联术对成人圆锥角膜具有明显的屈光改善效应,且安全性良好。联合应用两种不同直径的紫外光斑进行角膜胶原交联是当前国内开展屈光性交联的良好技术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低温等离子消融在真菌性角膜溃疡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可行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住院治疗,且常规局部及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26例(26只眼),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54±12)岁。对所有患者行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术后继续予以全面抗真菌药物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手术前后观察患者主观症状、视力、角膜溃疡愈合情况,并行裂隙灯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及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检查。对治疗前后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进行配对 t检验。 结果:26例患者术后畏光、流泪、疼痛等不适症状逐渐减轻,角膜溃疡病灶逐渐稳定。随访期间除1例患者角膜溃疡基本愈合后真菌感染复发,最终角膜溃疡穿孔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其余25例患者角膜溃疡均愈合,共聚焦显微镜及前节OCT检查均可见角膜病灶瘢痕化,达到临床治愈标准。2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裸眼视力为0.43±0.27,最佳矫正视力为0.22±0.18,相比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422,4.736; P=0.000)。 结论: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具有可行性,联合抗真菌药物有较好的疗效。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780-78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4年与2021年山西省眼科资源和服务能力发展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2014和2021年山西省眼科资源和服务能力,为制订眼科发展规划和开展眼健康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横断面调查。分别于2015和2022年对山西省11个地市所有2014年底和2021年底前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注册并开设眼科的医疗机构(眼科机构),使用全国眼科能力资源调查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统一编制)进行问卷调查,记录并比较2014年与2021年眼科机构的基本情况以及人力资源情况、眼科设备配置、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等。采用 χ 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2015年共收集270家眼科机构的270份调查表,2022年共收集292家眼科机构的292份调查表。眼科机构类别2014年(综合医院眼科197家、眼科专科医院31家、其他42家)与2021年(综合医院眼科182家、眼科专科医院45家、其他65家)相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基于2014年,2021年眼科机构中高级职称医师占比由25.5%(346/1 358)增加至41.7%(580/1 391),高级技术人员占比由9.4%(14/148)增加至25.3%(110/435),初级职称医师占比由42.1%(572/1 358)减少至26.5%(369/1 391),初级技术人员占比由45.3%(67/148)减少至39.1%(170/435),眼科机构中医师和技术人员的职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2014年相比,2021年眼科机构中一级眼科机构的医师(130人减至28人)、护理人员(152人减至50人)、技术人员(33人减至11人)和专职验光师人数(44人减至12人)均减少。与2014年相比,2021年配置眼科A超检查仪、眼底照相机、相干光层析成像术设备的眼科机构覆盖百分比增加量(35.1%、28.9%和25.4%)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021年开展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玻璃体注药术和虹膜等相关手术的眼科机构覆盖百分比增加量(30.2%、24.7%和20.7%)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从2014至2021年山西省眼科医疗资源及服务能力总体有所发展,但仍存在眼科机构类型结构变化和职称比例不合理、基层眼科机构人力资源不足、眼科设备配置和技术能力提高缓慢等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自然退行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已成为全球首位儿童致盲性眼病,近年对其急性期病变的认识和治疗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ROP患儿中大多数病变可自然退行,目前对自然退行规律的了解却十分有限。自然退行后虽然眼底形态明显改善,但患儿长期的视功能预后不容乐观。随着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及其血管成像等影像技术的深度应用,将帮助临床进一步认识ROP自然退行的本质。加大ROP自然退行的研究,对合理安排经济高效的筛查时机,制定科学化、个体化的治疗和随访方案,改善患儿视功能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OCTA在评估高度近视眼底形态及血流变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视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眼部疾病,且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高度近视眼及其眼底并发症严重影响视功能。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是一种对视网膜、脉络膜自动精确分层,通过量化血流面积、无血流面积和血流密度区域,对视网膜、脉络膜多层面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手段。应用OCTA,可对高度近视眼的发病机制从视网膜各层次微血管层面进行深入研究。笔者就高度近视眼底形态改变以及OCTA在评估高度近视眼底结构、功能及血流密度变化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期望为高度近视发病机制探究及干预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视网膜血管成像技术在脑小血管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脑小血管病日益引起重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视网膜血管的改变可作为预测脑小血管病的潜在标志物。视网膜血管被认为是观察脑血管和全身血管状况的窗口。将传统的眼底照相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技术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相结合,可以对脑小血管病患者的视网膜血管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本文总结分析视网膜血管成像技术在不同脑小血管病影像学分型中的应用并做一综述,旨在为脑小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