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栽培措施对全缘叶绿绒蒿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栽培措施对全缘叶绿绒蒿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为制定其生产规程提供依据.方法:设置不同栽培密度、遮阴度、施肥方案进行小区对比试验,分别测定叶面积指数、株高、茎基粗度、果长、果径、单株结果数、结果总数、种子千粒质量、单株种子产量和单位面积种子产量,研究农艺性状、品质和产量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栽培措施下全缘叶绿绒蒿的农艺性状变化与种子产量、质量的关系.结果:不同栽培措施对全缘叶绿绒蒿种子的农艺性状、千粒质量及产量影响较大;遮阴是全缘叶绿绒蒿大田栽培、种子生产的必要条件;有机复合肥+有效微生物群菌肥可显著提高种子千粒质量和产量.结论:筛选出的最佳栽培密度、遮阴度和施肥方案适用于全缘叶绿绒蒿的人工栽培和种子生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UPLC测定全缘叶绿绒蒿花中3种黄酮类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采用UPLC测定11批全缘叶绿绒蒿花中槲皮素-3-O-β-D-葡萄糖-(1→6)-β-D-葡萄糖苷(M1),槲皮素-3-O-[2'''-O-乙酰基-β-D-葡萄糖-(1→6)-β-D-葡萄糖苷](M2)和异槲皮苷(M3)的含量.方法:采用超声提取法,提取溶剂为体积分数90%甲醇,提取时间为45 min,对全缘叶绿绒蒿样品进行处理.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HSS T3(2.1 mm × 100 mm,1.8μm),流速300μ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55 nm,以乙腈-0.1%冰乙酸水(16∶84)为流动相,洗脱时间10 min.结果:在11批全缘叶绿绒蒿花样品中,不同产地、不同采集时间的样品所含有的3种黄酮类化学成分含量各不相同,但总体上两种槲皮素葡萄糖苷含量较高,而异槲皮苷的含量较低;马尔康县梦笔山所采样品黄酮苷总含量高于其他采集地,5月和6月采集的样品黄酮苷总含量高于7月.结论:全缘叶绿绒蒿花中所含主要化学成分含量随产地、采收月份不同而有所差异.该方法准确且具有较高灵敏度,可较准确反应全缘叶绿绒蒿花中化学成分的含量,可为全缘叶绿绒蒿花的质量评价和质量标准提高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山植物全缘叶绿绒蒿叶片形态及解剖结构对海拔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阐明高山植物全缘叶绿绒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对海拔及高山环境的形态学适应特征,沿海拔梯度选择了5个海拔的全缘叶绿绒蒿分布区域(3681、3841、4081、4215和4452 m),采用常规石蜡制片技术和显微观察方法,对其形态及叶片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株型方面,全缘叶绿绒蒿的株高、基径逐渐减小;叶片形态方面,叶片逐渐变小,叶形逐渐狭长,具体表现为叶片长度、宽度逐渐减小,叶片长宽比逐渐增大;叶片解剖结构方面,叶片厚度、表皮细胞厚度、海绵组织厚度、组织疏松度及中脉直径呈减小趋势;栅栏组织厚度、栅海厚度比、组织紧密度呈增大趋势;叶表皮结构方面,叶片表皮毛密度、气孔密度及气孔指数均呈增大趋势.此外,解剖结构指标之间大多呈现出明显的协同进化,各形态指标对海拔的变化表现出较大的可塑性.全缘叶绿绒蒿形态及叶片解剖结构在不同海拔上表现出的这种差异,可能是植物长期适应高山复杂环境的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测定多基源绿绒蒿中水分、灰分及浸出物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测定多基源(全缘叶绿绒蒿、红花绿绒蒿、川西绿绒蒿、多刺绿绒蒿、总状绿绒蒿、五脉绿绒蒿)中的水分、灰分、浸出物的含有量.方法 分别按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0832水分测定法中的第二法、四部2301灰分测定法和四部2201项下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进行测定.结果 6种绿绒蒿水分含有量在7.47 ~ 13.81%之间;总灰分含有量在7.19 ~ 20.13%之间,酸不溶性灰分含有量在1.20 ~ 11.21%之间;醇溶性浸出物含有量在12.37 ~ 33.81%之间.结论 该方法 稳定可靠,可为藏药材绿绒蒿药材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谱效关系的藏药材全缘叶绿绒蒿全草(非花入药部位)抗氧化质量标志物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建立基于谱效关系的藏药材全缘叶绿绒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全草(非花入药部位)(HMI)的质量标志物研究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测定10批次HMI提取物的UPLC指纹图谱、UPLC-ESI-Q-TOF-MS/MS法对化学成分进行指认,测定10批样品的总抗氧化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抑制能力,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能更大程度反映HMI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关联抗氧化能力指标与指纹图谱共有峰的相关性,综合分析筛选质量标志物,HSCCC法分离鉴定所筛选化学成分的结构.结果 从HMI提取物指纹图谱确定了29个共有峰,UPLC-ESI-Q-TOF-MS/MS法指认了样品中的18种化学成分,包括16种黄酮类成分和2种生物碱类成分;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DPPH清除能力能更大程度反映HMI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29个共有峰与DPPH清除能力的关联度均大于0.5,综合分析确认槲皮素-3-O-β-D-葡萄糖基-(1→6)-β-D-葡萄糖苷和槲皮素-3-O-[2'''-O-乙酰基-β-D-半乳糖基-(1→6)-β-D-葡萄糖苷]作为HMI的质量标志物,其中槲皮素-3-O-[2'''-O-乙酰基-β-D-半乳糖基-(1→6)-β-D-葡萄糖苷]为新化合物.结论 基于谱效关系的HMI质量标志物的研究,对阐明药效物质基础、筛选与药效相关的核心质量标志物,保证药材质量的可控性和合理应用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全缘叶绿绒蒿的花内热量来源和温度调节功能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探究全缘叶绿绒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的花内热量来源和温度调节功能,该研究选择在全缘叶绿绒蒿的巴朗山居群,对其进行遮阴及去瓣处理,并采用红外热像仪监测全缘叶绿绒蒿的花内微环境温度日变化及花器官温度,用环境温度计监测环境温度.结果 表明:(1)太阳照射显著提高全缘叶绿绒蒿花内微环境温度和花器官温度,全缘叶绿绒蒿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花内微环境昼夜温差显著低于环境昼夜温差,全缘叶绿绒蒿的花具有温度调节功能.(2)白天环境温度较高时,太阳照射显著提高全缘叶绿绒蒿花内微环境温度,花瓣会降低花内微环境温度;夜间环境温度较低时,花瓣闭合会提高花内微环境温度;花瓣闭合运动降低了花内微环境昼夜温差,产生了保温效果.(3)在太阳照射下,花器官温度差异显著,雌雄蕊温度显著高于花瓣温度,且花器官温度由雌蕊柱头中心点向外递减,全缘叶绿绒蒿能有效调控花器官各部位的温度.综上认为,全缘叶绿绒蒿的花内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主要通过花瓣闭合运动降低花内微环境昼夜温差并能在太阳照射下调节各花器官的温度实现温度调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数字标本探究绿绒蒿属植物花期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明显升高,气候变化引起的全球变暖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气候变暖会使植物物候发生改变,花期的变化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植物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尤其是高山植物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因此探究高山植物的花期更具有代表性.为了解植物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花期的变化特征,并制定出合理的植物保护措施,该文以典型的高山植物绿绒蒿属为例,基于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保存的自1880年至2017年的3056份高山植物绿绒蒿属标本数据,其中,有花标本归属年份共计104年,具有统计意义的有花标本为1539份,利用相关性分析对分布于中国的绿绒蒿属植物的花期和年份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随着年份的增加,绿绒蒿属植物的花期整体呈现延后的趋势.(2)种类之间存在差异,其中,全缘叶绿绒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红花绿绒蒿(M.punicea)、总状绿绒蒿(M.racemosa)、川西绿绒蒿(M.henrici)、长叶绿绒蒿(M.lancifolia)、椭果绿绒蒿(M.chelidonifolia)6种绿绒蒿,随着年份的增加,花期呈现延后的变化趋势;多刺绿绒蒿(M.horridula)、五脉绿绒蒿(M.quintuplinervia)和滇西绿绒蒿(M.impedita)3种绿绒蒿,随着年份的增加,花期呈现提前的变化趋势.(3)花期延后天数最多的为红花绿绒蒿,在1880—2017年之间,平均花期延后6 d,花期提前天数最多的是滇西绿绒蒿,在1880—2017年之间,平均花期提前5 d.综上所述,该研究结果表明绿绒蒿属植物的花期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整体呈现延后的趋势,且多数种类的花期均延后,少数种类会有花期提前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镇痛、抗炎和抗氧化活性的绿绒蒿品种分类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以镇痛、抗炎、抗氧化活性分类绿绒蒿品种.方法 采用醋酸扭体和耳肿胀模型,比较5种绿绒蒿的镇痛、抗炎能力;以4种抗氧化试验,对5种绿绒蒿不同提取部位进行抗氧化试验.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多刺绿绒蒿组和全缘叶绿绒蒿组均能减少扭体次数(P<0.05),抑制率分别为36.65%、37.27%;五脉绿绒蒿组、全缘叶绿绒蒿组均能抑制小鼠耳廓肿胀(P<0.01),抑制率分别为70.02%、66.33%;多刺绿绒蒿组、总状绿绒蒿组抑制小鼠耳廓肿胀(P<0.05),抑制率分别为48.58%、40.49%;5种绿绒蒿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结论 为绿绒蒿的品种分类提供依据,有利于不同种类的绿绒蒿的合理应用与开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全缘叶绿绒蒿的潜在分布变迁
编辑人员丨2023/8/5
青藏高原物种丰富且属于气候变化敏感区,研究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物种的潜在分布影响,对于该区域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一级濒危藏药植物全缘叶绿绒蒿为研究对象,利用加权平均算法(weighted average algorithm,WAA)构建随机森林(RF)、灵活判别分析(FDA)及人工神经网络(ANN)的集成模型,同时对比分析了 WAA模型和不同生态位模型的预测精度.最后利用WAA模型预测了全缘叶绿绒蒿在当前(1970~2000年平均)和未来(2041~2060年平均)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其中未来气候考虑了 2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2-45和SSP5-85).结果显示:(1)WAA模型的预测表明,基于RF、FDA和ANN的集成模型的AUC值为0.926,在AUC值最高RF模型的基础上提高了 3%,在FDA和ANN模型的AUC值的基础上均提高了 5%.(2)WAA模型确定,全缘叶绿绒蒿的潜在分布对年降水量和最暖季降水量最为敏感,其次是最热月份最高气温,同时对最湿月份降水量以及等温性表现出较低的敏感性.(3)当前全缘叶绿绒蒿潜在分布区主要分布在甘肃西南部、青海东部至南部、四川西部和西北部、云南西北部和东北部、西藏东部.(4)未来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全缘叶绿绒蒿潜在分布预测表明,在2050年SSP2-45情景下,全缘叶绿绒蒿的潜在分布区大小与当前潜在分布区大小基本相同,但整体向西北方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迁移;在SSP5-85情景下,全缘叶绿绒蒿的潜在分布区明显收缩,且向西北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延伸的趋势更加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