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营养的发展与创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临床营养理念和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特别是影像组学及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的兴起,以及最新临床研究结果的出现,不断优化着营养治疗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策略。准确的营养评估,多样化的营养制剂,全程、多模态的营养治疗,以及智能化的依从性管理,能够有效提升营养治疗的临床效果。如何个体化、精准化地实施营养治疗尚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补充性肠外营养对重症患者预后影响的荟萃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应用荟萃分析方法比较补充性肠外营养(SPN)和肠内营养对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以"supplemental parenteral nutrition、parenteral nutrition、enteral nutrition、critically ill"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外文数据库,以"补充性肠外营养、肠外营养、肠内营养、重症"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12月,另检索谷歌学术作为补充,检索SPN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ICU重症患者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结局指标包括:感染率、抗感染时间、无抗生素时间、住ICU期间全因病死率、住院期间全因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4.0统计软件对符合标准的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篇文献共794例患者,包括接受SPN联合肠内营养治疗的SPN组患者387例和仅接受肠内营养的肠内营养组患者407例。纳入的8项研究存在的偏倚风险不确定。与肠内营养组比较,SPN组患者的感染率明显降低(相对危险度=0.79,95%置信区间=0.66~0.94, P<0.01)。2组患者住ICU期间全因病死率、住院期间全因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相近。亚组分析显示,研究的偏倚风险和随访时间可能是机械通气时间异质性的来源。除住ICU期间全因病死率存在发表偏倚( P<0.05)外,其他结局指标均不存在发表偏倚( P>0.05)。 结论:SPN支持治疗虽然可降低ICU重症患者感染率,但对全因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镜下保留幽门胃切除术在早期胃癌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与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术(LADG)作对比,评估腹腔镜下保留幽门胃切除术(LAPPG)应用于早期胃癌(EGC)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0年8月期间苏北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因EGC行手术治疗5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LAPPG组21例,LADG组31例。结果:LAPPG组和LADG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73±30)min和(144±3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4, P=0.002)。术后3个月LAPPG组患者的Hb和血清白蛋白分别为(128.7±16.0)、(41.2±4.8)g/L,与LADG组的(118.2±14.1)、(38.4±4.7)g/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82, P=0.016; t=2.097, P=0.041)。根据Clavien-Dindo分级,LAPPG组Ⅱ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为19.0%、LADG组为2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7, P=0.934)。胃切除术后综合征症状评估量表问卷评分结果显示,与LADG组相比,LAPPG组在倾倒综合征和生活不满分量表中得分更低( t=-2.706, P=0.008; t=-2.893, P=0.004)。 结论:LAPPG手术用于EGC患者的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可改善患者术后低营养状态,促进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恢复,术后患者较少发生倾倒综合征,生活质量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肠内营养规范应用专题研讨会纪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经过多年发展,临床营养支持已经成为儿科临床诊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营养主要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相比较,EN更符合生理,具有维持胃肠功能、减少并发症、更经济安全等优势。目前,各指南共识均推荐在胃肠功能许可的情况下尽早启动EN,以维持营养代谢,促进病情恢复,使患儿获益。但我国肠内营养支持尚处在发展阶段,EN实施现状并不乐观,需要儿外、心外、消化、重症、新生儿、康复、营养、药学、护理等多学科充分参与,在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管理模式下推动EN的普及和规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加速康复理念联合早期肠液回输在新生儿小肠造瘘术后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理念联合早期肠液回输技术在新生儿肠梗阻中高位小肠造瘘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因肠梗阻行中高位小肠造瘘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术后随机分为加速康复组与传统治疗组。加速康复组术后应用加速康复理念联合早期肠液回输,传统治疗组术后采用常规胃肠减压、不常规镇痛及根据排便量实施肠液回输等传统措施,比较两组患儿术后肠外营养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每日体重增长、住院时间、相关并发症指标及30 d内再入院率。结果:共纳入42例患儿,加速康复组22例,传统治疗组20例。加速康复组术后肠外营养时间[(22.6±9.4)d比(30.7±11.3)d]、导管留置时间[(5.9±0.8)d比(9.9±2.1)d]、术后住院时间[(26.8±9.8)d比(33.8±11.5)d]均短于传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每日体重增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胃肠黏膜出血发生率低于传统治疗组(13.6%比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喂养不耐受、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肠液回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前关闭造瘘率以及30 d内再入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加速康复理念联合早期肠液回输在新生儿肠梗阻中高位小肠造瘘术后的应用安全可行,能缩短肠外营养使用时间、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加速患儿术后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先天性会厌缺如致气管插管术困难处理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性,年龄24岁,体质量27 kg,身高165 cm。因"反复腹痛17个多月,加重伴恶心、呕吐1个多月"入院。患者1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在当地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腹痛缓解出院。之后反复出现脐周隐痛,伴食欲减退、腹泻等,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均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1个月前再次出现脐周疼痛不适,伴恶心呕吐,呕吐为非喷射性,呕吐物为非咖啡色胃内容物,每日呕吐约4~5次,量少,吐后疼痛缓解。入院血常规结果示:白细胞计数17.22×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15.33×10 9/L、血红蛋白97 g/L、血小板计数452×10 9/L、白蛋白28.6 g/L,血清电解质:Na + 129.9 mmol/L、Cl - 91 mmol/L、K + 2.98 mmol/L。胸部CT和心电图结果未见异常。入院以来睡眠、饮食、二便、体重无明显变化。曾在"日间无痛检查中心"行胃镜检查术,因胃镜置入困难而失败。患者因严重营养不良,且有钠、钾等电解质失衡,改在手术室内全麻气管插管术后再次行胃肠镜检查术。患者除了明显营养不良外,心、肺等主要脏器功能尚好,体格检查无特殊阳性体征。气道评估:张口度大于三横指,Mallampati分级Ⅱ级,甲颏距离> 3.5 cm,头颈活动度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完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手工吻合行消化道重建的近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行手工吻合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对2017年5—12月期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28例完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行手工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均接受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后,将乙状结肠与直肠行"端端吻合",手工全层连续缝合,先缝合直肠左侧壁,沿直肠后壁连续缝合5~6针;然后同样方法从沿直肠前壁连续缝合5~6针。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术中和术后恢复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手术时间为(182.5±57.5)min,消化道重建手工吻合时间为15(9~25)min。术后共5例(17.9%)发生并发症,2例吻合口漏患者经引流、营养支持治疗后逐渐自然愈合;1例腹腔感染患者经抗感染、引流后恢复;1例肺部感染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1例切口出现脂肪液化患者,经换药引流后痊愈。无腹腔出血、乳糜漏、输尿管损伤、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2~19个月,中位随访15(12~19)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者,有3例患者诉存在肛门异物感;行小肠造口还纳手术后,8例患者诉排粪次数多,控粪能力差,余患者无明显不适主诉。结论:完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行手工吻合安全可行,近期疗效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例超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合并胎粪性肠梗阻的围手术期诊治体会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胎粪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超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合并胎粪性肠梗阻的围手术期诊治情况。结果:患儿,男,生后因"濒死儿"于某三甲医院行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等抢救后转入我中心继续治疗。入院后给予保暖、重症监护、呼吸机支持、强心、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入院第12天开始肠内营养,入院第21天患儿出现腹胀,留置胃肠减压,胃肠减压液渐由白色转为黄绿色。患儿出生后始终无自主排便,腹胀持续加重,采用灌肠等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多次行床旁腹部卧位X线片提示肠梗阻且无缓解,于入院第33天行剖腹探查,术中见梗阻近端肠管扩张,远端胎粪淤积,考虑胎粪性肠梗阻,行双口造口术。术后2周开始肠内营养,20 d后体重增至0.83 kg,术后40 d患儿家属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结论:超早产和(或)超低出生体重儿合并简单型胎粪性肠梗阻不易诊断,难与肠神经细胞发育不良症、全结肠型巨结肠等疾病鉴别,优先考虑保守治疗,若保守治疗无效,肠造口不失为一种解除梗阻的快速手段;超早产和(或)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围手术期管理关系到手术的成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营养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营养指标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入住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并需要长期管饲喂养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发病3天内)喂养组(E组)和常规(发病7天内)喂养组(L组),收集两组4周内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上臂肌围、皮褶厚度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指标。统计两组感染率、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E组血清白蛋白在第3周时高于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25);E组血清前白蛋白在第2周时高于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两组血红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同组4周末血红蛋白浓度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05)。两组患者皮褶厚度和上臂肌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组NIHSS评分在第2周时低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肺感染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组腹泻率高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3)。 结论:对于重症脑血管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具有安全性与有效性,可改善神经功能障碍。早期连续肠内营养支持可以促进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恢复正常,保持肌肉及脂肪容积相对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早产儿肠内营养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出生后容易发生各种合并症,对其近、远期预后造成巨大影响。合理的营养支持是其存活及治疗方案的基础,其中肠内营养是最主要的手段。然而,全世界不同新生儿机构的肠内营养管理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医师在早产儿营养管理方面也不同。本文旨在总结和讨论有关早产儿肠内营养的现有文献,对国内外早产儿肠内营养支持现状及影响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的因素作一综述,为改善临床实践方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