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血C反应蛋白检测系统性能评价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目前常用的全血C反应蛋白(CRP)检测系统的性能,并给出建议的全血CRP检测系统性能要求。方法:收集2019年3—4月26家妇幼及儿童医院7 540份静脉血样本,研究5种常用全血CRP检测系统分析性能。5种全血CRP检测系统包括迈瑞BC-5390CRP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国赛Astep PLUS特定蛋白分析仪、奥普OTTOMAN-1000全自动特定蛋白即时检测分析仪、韩国i-CHROMA Reader 免疫分析仪和芬兰Orion QuikRead go定量分析仪,均使用原装配套试剂,并分别以a、b、c、d、e随机顺序代表检测系统。5种全血CRP检测系统与采用血清模式的西门子特定蛋白分析仪的CRP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对检测系统的性能,包括空白测定、携带污染、重复性、中间精密度、线性范围、干扰实验、结果相关性、正确度和样本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5种常用的全血CRP检测系统空白测定值均<1.00 mg/L,携带污染<1.00%。重复性结果显示,CRP浓度在3.00~10.00 mg/L范围时,>97%的样本变异系数( CV)<10.00%;CRP浓度在10.00~30.00 mg/L范围时,>98%的样本 CV<6.00%;CRP浓度>30.00 mg/L时,>98%的样本 CV<5.00%;中间精密度均<10.00%;参与评估的检测系统线性理论值及实测值的相关系数( r)均>0.975,斜率在0.950~1.050。样本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样本在室温(18~25 ℃)或冷藏(2~8 ℃)保存72 h内,全血CRP检测结果相对偏差均在10.00%以内;干扰试验表明,除采用干化学免疫速率法的检测系统外,加入甘油三酯(TG)浓度<15.46 mmol/L时,加入TG与未加入TG样本CRP偏差均<10.00%;加入胆红素浓度<345.47 μmol/L时,加入胆红素与未加入胆红素样本CRP偏差均<10.00%;在无血细胞比容(Hct)校正功能的检测系统中,Hct不同稀释浓度点与40%稀释浓度点相比相对偏差最高可达67.48%;5种全血CRP检测系统与西门子特定蛋白分析仪的CRP检测结果进行比对,0~300.00 mg/L范围内,各检测系统 r均>0.975;使用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发放的指定值分别为12.89和30.60 mg/L的正确度能力验证样品,参与正确度验证的全血CRP检测系统均通过正确度验证。 结论:5种全血CRP检测系统性能基本满足临床需求,但建议无自动Hct修正的全血CRP检测系统进行手动修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肢体保存方法研究进展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国内外各种肢体保存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不同方法保存肢体的效果。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肢体保存方法的文献,对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目前肢体保存方法主要包括低温干燥冷藏法、深低温冷冻法、低温灌注液灌注法、体外循环全血灌注法、高压氧法、异位寄养法。上述方法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延长组织细胞活性,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再植成活率及功能恢复。结论:根据断肢损伤情况、所处环境以及再植要求,如何完善保存方法并合理应用,有机结合,联合应用,扬长避短,甚至研发出更适合复合组织保存的技术及方法,将对离断肢体再植成活率及功能的恢复产生积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4℃保存全血制备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体外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全血 4℃冷藏条件下保存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可行性,为成分制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采集的 400 mL ACD-B抗凝全血随机分两组,分别进行 4℃和室温保存,在保存后 6h内分离制备出白膜层,于 22℃静置过夜保存,次日将白膜层汇集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于制备后d1、d3、d5、d7 取样,进行血细胞计数及相关参数检测,测定pH、葡萄糖、乳酸含量反映代谢情况,检测血栓弹力图、血小板聚集率及PAC-1、CD62P反映血小板体外功能及活化情况,比较两组血小板差异.结果 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两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均逐渐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pH、葡萄糖含量均逐渐降低,乳酸含量逐渐增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栓弹力图结果显示,反应血小板功能的MA值保存期内无显著性变化,且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聚集率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血小板PAC-1 及CD62P 表达率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全血 4℃冷藏保存与室温保存 6h内制备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在体外计数、功能、活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4℃冷藏 6h内的全血可考虑作为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起始血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MAP添加液对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保存的质量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观察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悬浮于MAP 添加液中对保存效果的影响,探索最佳保存方式.方法 本研究将采集后d3 的 400 mL全血,离心制备成浓缩红细胞,使用ACP 215 全自动血细胞仪,加入 40%复方甘油溶液,置于-65℃超低温冰箱中保存 30 d,解冻去甘油洗涤后,等量分离成两袋,以添加 0.9%氯化钠溶液为对照组;添加MAP为实验组,两组保存于 2~6℃冷藏条件下,分别于 0、1、3、5、7、14d取样检测血液学参数指标、溶血指标、细胞代谢指标,观察两组在 14d保存期内的质量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发现两组红细胞在解冻去甘油后 6 项质控项目包括容量、血红蛋白含量、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残留量、甘油残留量、无菌试验的检测值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压积、红细胞计数、Hb洗涤后回收率、MCV符合《冰冻红细胞质量评价指标专家共识》检测限值,血小板残留量超过检测限值(≤1%);在 14d 保存期内,两组的RBC、Hct、MCV和血红蛋白含量值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游离血红蛋白、溶血率和K+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增加,分别于 3、5、7、14 d;3、5、7、14 d;14d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渗透脆性于 14d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TP、pH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下降,分别于 3、5、7d;1、3、5、7、14d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悬浮于MAP添加液中的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可将血液保存期延长至 7d,本研究为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检验标本不同保存温度和时间对某品牌全血细胞计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静脉血标本存放温度和时间对Sysmex XN-9000血液分析仪全血细胞计数结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例健康体检人群的静脉血标本并立即测定全血细胞计数基准值,然后将每例标本等分为3份,按保存温度分为冷藏保存组(4 ℃)、室温保存组(25 ℃)、水浴组(37 ℃),使用Sysmex XN-9000血液分析仪分别在采集标本后3、6、24 h检测3组标本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PLT-I)、荧光通道血小板计数(PL T-F)、平均血小板体积(M PV)等指标,比较3种保存方法在不同时间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与采血后立即测定基准值相比较,在采血3 h后,水浴组的RDW和PL T-I发生明显变化(P<0.05);在6 h后,室温保存组RDW、MCHC和MCV发生明显变化(P<0.05),冷藏保存组的MCHC和 MCV 发生明显变化(P<0.05),水浴组的RBC、RDW、MCHC、MCV和PLT-I发生明显变化(P<0.05);在24 h后,室温保存组RBC、RDW、MCHC、MCV和PLT-I均发生明显变化(P<0.05),冷藏保存组的MCHC、MCV和PLT-I发生明显变化(P<0.05),水浴组除M PV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发生明显变化(P<0.05).结论 静脉血标本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会对Sysmex XN-900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全血细胞计数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工作中应保证全血标本在采集后3h内尽快测定,未能及时检测的标本应置于4 ℃冷藏环境中保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自制全血质控品用于T淋巴细胞质量控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Cyto-Chex BCT管保存全血标本用于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质量控制的可行性.方法 新鲜全血标本在常规CD4检测结束后分别移入Cyto-Chex BCT管混匀,4 ℃ 冷藏保存,每隔4 d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检测,持续监测56 d,检测数据采用多水平生长模型分析.结果 本研究获得了46份全血标本的连续监测结果,其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8细胞每次的检测结果与首次检测的结果相关系数均 > 0.9,除10个结果外,其余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均 < 15 %,模型分析计算出平均每天CD3、CD4和CD8细胞各减少约1.46个/μL.结论Cyto- Chex BCT管保存的全血标本的CD3、CD4、和CD8细胞稳定性良好,可用于CD4检测的室内质量控制和管理,对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温度及保存时间对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标本在不同温度及不同保存时间的条件下,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取10例患者抗凝新鲜全血标本进行预处理(溶血处理),在室温下分装成6组,每组10个标本.A组立即检测,B、C、D、E、F组分别在分装后1、2、3、4、5h检测.取5例全血标本分别充分混匀后,分4组保存,每组5个标本.A1组在室温(18 ~22℃)、B1组冷藏(2 ~8℃)、C1组冷冻(-18 ~-20℃)、D1组低温冷冻(-80℃)条件下保存不同时间后,分别用OLIMPO进行检测.以低温冷冻组测定结果为标准,每个标本的HbA1c测定结果都在低温冷冻组结果的(x)±3s范围内为可接受结果.结果 溶血后不同时间HbA1c检测结果:A组(7.98±1.61)%;B组(7.97±1.61)%;C组(7.95±1.60)%;D组(7.94±1.61)%;E组(7.77±1.61)%;F组(7.46±1.57)%.与A组比较,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P<0.05).要使OLIMPO检测HbA1c结果保持稳定,则标本的保存时间分别为:室温2d,冷藏15 d,冷冻3d;低温冷冻半年以上.结论 OLIMPO检测HbA1c时,不同处理条件下,HbA1c结果的稳定性差异较大.样本溶血处理后4h内完成检测,结果较准确;如果全血标本需要保存较长的时间,则在2~8℃冷藏和-80℃条件下保存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脱离储血冷链对血液成分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血液冷藏链(blood store cold chain)在血站及医院的血液贮存和运输中被广泛应用,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且标准的体系.常规的冷链管理体系是指血液从献血机体血管传送到输血患者血管这一全过程中的温度把控,为的是采用尽可能安全的办法来保持血液和血浆的功能及质量.我国对全血及红细胞的保存温度为(4±2)℃有着严格规定[1],超过适宜温度红细胞易形态破坏,失去活性并释放游离血红蛋白;血小板的适宜储存温度为20~25℃,温度过低则易发生凝集;新鲜血浆可在采集后6~8 h储存在4℃,凝血因子基本保持稳定.随着近几年低温生物学及其原理在血液储存工作中的大力推广和应用[2],血液中红细胞体可在体外存活的时间大大延长,而其存活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一系列都归功于血液储存冷链的有效建立和实施.血液冷链不仅贯穿于采血及成分血的制备;更是对血液加工、存储、配发、运输到临床输注的整个过程予以监控.在这样一个庞大且繁杂的流程中,无论哪个中间环节出现纰漏,都无疑会影响到血液的质量.保持血液储存冷链的完整对成分血红细胞活性、血浆凝血酶活性和血小板凝集至关重要.为此,本研究选取2017年8月至12月120例献血者成分血液进行分组实验,探讨脱离储血冷链的血液成分质量有何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原料全血30℃保存24h后制备的悬浮红细胞和血浆质量变化情况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将全血分别在冷藏 (4±2) ℃与室温 (30±1) ℃条件下保存24 h, 比较2种温度条件下由全血分离所得的悬浮红细胞及血浆在保存期内的质量变化.方法 本次研究纳入20名健康无偿献血者, 每人献400 mL全血, 将其分成2份, 每份200 mL.对照组在冷藏条件下保存;实验组在室温条件下保存, 于24 h后将2组全血离心, 分离血浆入转移袋, 加入50 mL MAP红细胞保存液, 制备得到悬浮红细胞.2组悬浮红细胞均放置在冷藏条件下保存, 于保存d 1、7、14、21、35分别无菌取样检测Hb、Hct、MCV、溶血率、pH、K+、葡萄糖、ATP、2, 3-DPG、红细胞渗透脆性值等指标;2组血浆分别于全血采集1 h后及全血保存24 h后进行无菌取样, 检测Ⅷ因子含量.结果 分离所得血浆在全血采集1 h后与保存24 h后Ⅷ因子含量无明显变化.在35 d保存期内, 悬浮红细胞的Hb、Hct和MCV值无显著性差异;d 35, 研究发现实验组红细胞渗透脆性高于对照组 (4.9±0.2 vs 4.7±0.2;P<0.05);2组溶血率、K+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增加, 分别于d 7、14、21、35;d 1、7、14、21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0.29±0.14 vs 0.11±0.09、0.39±0.22 vs 0.18±0.08、0.80±0.22 vs 0.24±0.07、0.93±0.22 vs 0.38±0.11;10.5±1.2 vs 5.4±0.7、21.7±2.0 vs 18.6±2.6、24.8±1.6 vs 22.7±2.7、29.2±2.5 vs 27.1±2.8;P均<0. 05);2组ATP、2, 3-DPG、葡萄糖、pH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下降, 分别于d 14、21、35;d 1、7、14;d 1、7、14、21、35;d 1、7、21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4.2±0.2 vs 4.7±0.2、3.6±0.2 vs 4.5±0.2、3.1±0.3 vs 3.9±0.2;1.96±0.44 vs 10.67±0.87、1.33±0.34 vs 3.27±0.88、0.82±0.29 vs 1.49±0.45;23.2±1.1 vs 29.4±1.5、22.0±1.3 vs 27.4±1.1、21.5±0.8 vs 25.1±1.1、18.7±1.5 vs 22.8±1.2、16.1±1.8 vs 19.1±1.7;6.8±0.1 vs 7.0±0.1、6.7±0.1 vs 6.8±0.1、6.4±0.1 vs 6.5±0;P均<0.05).结论 与冷藏 (4±2) ℃保存条件下相比, 全血在室温 (30±1) ℃保存24 h后进行离心制备, 35 d保存期内的溶血率增加, 2, 3-DPG值下降;而分离所得血浆在全血采集1 h后与保存24 h后Ⅷ因子含量无明显变化.本研究为相关标准或规程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或以此来指导临床用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ICP-MS法测定人全血中19种微量元素的性能评价及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评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检测人全血中19种微量元素[钙(Ca)、镁(Mg)、铁(Fe)、铜(Cu)、锌(Zn)、铬(Cr)、硒(Se)、钼(Mo)、锰(Mn)、锂(Li)、锶(Sr)、铅(Pb)、镉(Cd)、汞(Hg)、铋(Bi)、钒(V)、砷(As)、钴(Co)、铊(Tl)]的分析性能,并探讨该方法在检测孕妇19种微量元素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IC P-M S法检测人全血中19种微量元素的正确度、精密度、检出限、定量限、线性范围、稳定性进行验证,并与公认的质量指标或厂家声明的性能指标相比较.同时,对该院2019—2020年358例孕妇全血标本中微量元素的水平进行检测,采集肝素钠抗凝静脉血稀释40倍后利用IC P-M S测定,并比较非高龄组孕妇(<35岁)、高龄组孕妇(≥35岁)及妊娠早期组(<13周)、妊娠中晚期组(≥13周)孕妇的19种微量元素水平差异.结果 19种微量元素的靶值在计算的验证区间内,正确度验证通过;批内和总变异系数(CV)均≤15%,表明该方法的精密度验证符合要求;定量限满足检测要求,相对偏倚及CV均≤15%;19种微量元素水平与相对响应比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5);通过对标本稳定性的验证发现,检测微量元素的标本可在冷藏(2~8℃)存放5 d、室温(20~26℃)存放3 d的条件下满足检测需求,与全血标本一般保存要求一致.利用该方法对临床标本研究发现,高龄组孕妇与非高龄组孕妇血液中Mg、Tl元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早期组和妊娠中晚期组孕妇血液中的Mg、Cu、Mn、Co元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P-M S在检测人全血中19种微量元素时具有良好的分析性能,该检测方法具有精密度高、准确度好、线性范围宽,以及临床标本测定结果准确、可靠等优势,可用于临床多种微量元素高通量快速测定.年龄和孕周是导致孕妇体内部分微量元素水平产生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定期监测微量元素有助于临床了解并研究孕期女性的营养状况,辅助识别相关疾病,并且指导孕妇对微量元素进行合理的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