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脏疾病成分输血与相关检验指标主成分分析和预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研究相关检验指标在肝脏疾病成分输血的主成分分析和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住院接受成分输血的肝脏疾病患者与非肝脏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接受成分输血的类型分为输注悬浮红细胞组、输注病毒灭活冰冻血浆组和输注单采血小板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输血前相关实验室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以及输血情况,通过t检验与方差检验比较肝脏疾病与非肝脏疾病不同成分输血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KMO检验、Bartlett球形检验和碎石检验(Scree Test)验证多因子分析的适宜性,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各指标的方差贡献进行观察,评估各指标间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评估各检验指标对于不同成分输血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96例肝脏疾病患者与216例非肝脏疾病患者,肝脏疾病中57.3%患者输注血浆(55/96例),非肝脏疾病中54.2%患者接受红细胞输血(117/216例).输注红细胞组肝病与非肝病患者Hb平均值分别为70.61 g/L和82.82 g/L;HCT平均值分别为20.80%和24.47%;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平均值分别为45.94 U/L和25.43 U/L;总胆红素平均值为44.38 μmol/L和19.31μmol/L,这四项指标两组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输注血浆组肝病与非肝病患者Hb平均值分别为73.45 g/L和111.43 g/L;HCT平均值分别为21.70%和31.06%;ALT平均值分别为59.33 U/L和28.33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分别为44.35 U/L和22.52 U/L;INR平均值分别为1.43和1.07;以上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输血血小板组肝病与非肝病患者PLT平均值分别为36.70× 109/L和50.76×109/L;AST平均值分别为54.20 U/L和31.19 U/L;PT平均值分别为15.95 s和12.98 s;APTT平均值分别为54.42 s和29.90 s;INR平均值分别为1.36和1.11;以上五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PCA分析肝病患者不同成分输血前检验指标显示,血液指标和肝功能指标分布为第一和第二主要成分,非肝病患者输血前检验指标中肝功能和凝血指标为第一和第二主要成分.通过ROC曲线分析肝病患者接受红细胞输血组,HCT曲线下面积为0.912;血浆输血组中,INR和PT曲线下面积为0.964和0.953;在输注单采血小板组中,INR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8.结论 本研究对于不同成分输血前各项指标相关性分析和模型预测,尤其对于肝病患者选择不同成分输血可以提供研究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江苏省采供血机构的成分血制备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江苏省采供血机构的成分血制备现状。方法:于2019年12月30日至2020年1月30日,选择江苏省14家采供血机构的成分制备科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邮件向上述14家机构的成分制备科负责人发送江苏省输血协会血液制备专业委会制定的《江苏省血站成分血制备情况调查表》,对其工作模式、设备配制、工作关键控制点(CCP)信息化开展、人员配置情况,以及2017-2019年主要成分血制备量进行调查。结果:对这14家采供血机构成分制备科的调查结果如下。①工作模式:以血液制备+待检库为主要工作模式,占7/14。②血液制备设备配置:离心机、血液成分分离机、速冻机、融化箱、红细胞处理机、无菌接驳机的配置率均为14/14,而病毒灭活柜、白细胞过滤监测仪、贴标签机的配置率分别为13/14、5/14和4/14。③成分血制备流程中,CCP信息化开展情况:全血离心、全血分离、血浆速冻、血浆融化4个CCP信息化开展率均为14/14,其余CCP信息化14家均未完全开展。④成分血制备:2018和2019年这14家机构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及洗涤红细胞的制备量的年增长率分别为5.59%和6.84%、3.85%和1.38%、4.97%和8.34%、11.88%和19.10%。⑤人员配制:截至2019年12月,这14家机构成分制备科在职工作人员总计为179人,其中以初级专业技术职称(63.7%,114/179)、本科学历(65.4%,117/179)、20~35岁的年轻(66.5%,119/179)及女性(84.9%,152/179)工作人员为主。结论:江苏这14家采供血机构的成分血制备量逐年增加,成分血制备全流程CCP信息化建设尚未完全开展。为满足当前江苏省采供血机构的成分血制备工作需要,应提高工作人员学历及专业技术职称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臂旋转撕脱离断伤再植成功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男,40岁,因传送带绞伤右前臂致完全离断出血、疼痛1 h急诊入院。入院检查:右上肢离断,皮肤离断平面约为肘上8 cm,肌肉等软组织离断平面约为肱二头肌腱膜止点平面,尺桡骨离断平面约为远端1/3平面,尺骨断端远端缺损。肘部至前臂可见残存肌肉组织挫伤较重,仅屈伸肌群起点处活性尚可,尚可见肌组织渗血;屈伸肌群近端存留少量腱性组织,远端腱性组织呈马尾状撕脱。神经血管束长段抽出,断端挫伤回缩,"鼠尾征"明显。尺桡骨断端不规整,尺骨远端毁损。创面重度污染,指端无血运。诊断:右前臂旋转撕脱离断伤。考虑截肢术,截肢平面设计在肘关节上方,但患者再植意愿强烈,故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清创再植术。术中于肉眼及显微镜视下清除较重挫伤的软组织,标记残存活性腱性组织。显微镜视下清创至神经断面神经纤维束整齐,血管清创至神经内外膜无挫伤,断端无血栓形成。尺骨于正常骨质处截骨,旷置,桡骨截骨后短缩约5 cm。钛板固定桡骨骨折断端,术中透视见骨折对位及对线可。尺动脉近端毁损,桡动脉远端毁损,显微镜视下以8-0无损伤线吻合桡动脉近端与尺动脉远端、头静脉及前臂肘正中静脉。6-0无损伤线缝合尺、桡及正中神经。前臂肌组织毁损,术中判断需二期重建。将拇长屈肌腱、示中环小指指深屈肌腱编织缝合后近端与指屈肌腱止点缝合;3-0肌腱线修复桡侧腕屈、伸肌腱;将拇长伸肌肌腱、示中环小指伸肌腱远端编织缝合后近端与伸肌腱起点缝合。松止血带,彻底止血后,间断稀疏缝合创面,创口安置负压封闭引流器一枚。手术历时5.5 h,术中出血约2 000 ml。术中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8U,新鲜冰冻血浆800 ml。术后随访1年,肢体存活良好(图1~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中心原发性肝脏腺鳞癌诊治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2年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治的6例原发性肝脏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66岁,年龄范围63~72岁。5例白细胞升高,5例轻度贫血,5例C-反应蛋白升高,5例谷氨酰转肽酶升高,5例肿瘤糖类抗原(CA)19-9升高,5例CA125升高,5例白蛋白轻度降低。所有患者术前甲胎蛋白均阴性。5例患者的病灶周边胆管呈不同程度扩张,5例患者的病灶压迫或侵犯门静脉分支,3例患者可见肝门淋巴结增大。手术时长(280±87)min,术中出血量200(88,275)ml,仅1例术中输注悬浮红细胞1.5单位,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术后6例病理诊断均为低分化原发性肝脏腺鳞癌,3例伴淋巴结转移,3例伴神经侵犯,4例伴肝被膜侵犯。4例患者术后接受辅助治疗。6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至随访截止时,3例患者死于肿瘤复发,3例患者存活,其中1例为带瘤生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小儿心脏手术行超快通道麻醉的体外循环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超快通道麻醉(ultra-fast track anesthesia,UFTA)管理下的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手术患儿的围手术期资料,探讨影响UFTA的CPB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行CPB手术的1 034例患儿,根据是否成功实施UFTA分为UFTA组和UFTA失败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筛选术前基线资料匹配的患儿,两组各纳入346例,先对两组可能的CPB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引入 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CPB、主动脉阻断、CPB中最低温度及最低红细胞压积、晶体量、悬浮红细胞用量、二次或多次CPB、CPB后动脉血乳酸是影响UFTA的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PB、主动脉阻断、CPB后动脉血乳酸、悬浮红细胞用量、二次或多次CPB是UFTA的独立影响因素。UFTA失败组的术后住院时间、ICU滞留、住院费用均高于UFTA组。 结论:CPB、主动脉阻断、CPB后动脉血乳酸、悬浮红细胞用量、二次或多次CPB是影响UFTA的独立危险因素。UFTA有利于缩短术后住院时间、ICU滞留及住院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骨髓增生异常肿瘤伴单纯5q-进展为肥大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肿瘤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肿瘤(MDS)伴单纯5q-进展为肥大细胞白血病(MCL)-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21年4月6日广元市中心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MDS伴单纯5q-进展为MCL-MDS的66岁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例患者的病史、临床特征、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对本例患者的随访截至2022年12月9日。本研究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肿瘤""肥大细胞白血病""原癌基因蛋白质类c-kit""5q-"" ASXL1""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yelodysplastic neoplasm""mast-cell leukemia""proto-oncogene proteins c-kit"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及PubMed数据库中检索MCL-MDS患者相关文献,并对文献报道的MCL-MDS患者进行分析和总结。文献检索时间为200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8日。本研究获得广元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文号:GYZXLL202379),并与患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本例患者因"气促、乏力5个月,加重1 +个月"入院。院外就诊时发现血红蛋白(Hb)值显著降低,予悬浮红细胞输注后症状好转,但是气促、乏力症状反复。②入院后本例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示,大细胞性贫血,Hb值为41 g/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为119.7 fL。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示,轻度脾大。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和骨髓病理活组织检查结果示,红系、粒系、巨核系均存在病态造血。核型分析结果显示5q-。MDS全基因组芯片检测结果显示,5q-嵌合。二代测序结果示,存在 ASXL1、 KIT突变。③本例患者被诊断为MDS伴单纯5q-、 KIT及 ASXL1突变。予地西他滨(10 mg/d×7 d,6周为1个疗程)+来那度胺(10 mg/d×21 d,4周为1个疗程)治疗7个疗程后,患者病情好转,脱离输血依赖,Hb值维持为88~90 g/L。2022年1月起继续接受来那度胺单药治疗(25 mg/d),并定期复查,Hb值为80~90 g/L,无其他血细胞减少症状。13个月后患者出现皮疹、乏力、腹痛。再次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示,脾体积明显增大(长径为18 cm)。复查骨髓涂片细胞学、骨髓细胞流式细胞术(FCM)免疫分型及骨髓活组织检查发现异常肥大细胞。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结果,本例患者被诊断为MCL-MDS,予达沙替尼(100 mg/d)联合DA3+7(柔红霉素40 mg/d,d1~3+阿糖胞苷100 mg/d,d1~7)方案治疗。治疗后患者脾体积缩小,输血间隔时间延长。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肥大细胞比例为8.5%。患者出院后因不能耐受胃肠道不良反应自行停用达沙替尼。截至随访结束,患者仍存活。④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纳入2篇MCL-MDS相关文献。共计纳入包括本研究1例患者在内的3例由MDS进展为MCL-MDS病例。其中,1例患者未行 KIT突变检测,伴t(9;22)及20q-,予泼尼松50 mg/d治疗,生存期为2个月。另1例患者不伴 KIT D816V,染色体核型正常,予伊马替尼100 mg/d治疗,生存期为3个月。本研究患者伴5q-、 ASXL1及 KIT突变,予达沙替尼100 mg/d联合DA3+7方案,生存期>5个月。 结论:本例患者为MDS进展为MCL-MDS,考虑与伴 KIT及 ASXL1突变相关。MCL-MDS患者预后非常差,单用糖皮质激素、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疗效欠佳,TKI联合化疗可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水母征对完全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性疾病不良围产结局的提示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超声检查时发现水母征对完全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性疾病(placenta accreta spectrum disorders,PAS)不良围产结局的提示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剖宫产分娩、诊断为完全性前置胎盘合并PAS的72例单胎孕妇的超声图像。根据是否存在水母征,将研究对象分为水母征组[15例(20.8%)]和非水母征组[57例(79.2%)]。分析2组孕妇的一般资料和围产结局。不良围产结局包括患者接受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子宫动脉栓塞或子宫切除术,发生产后出血,以及其新生儿收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等。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水母征组的产次[(1.6±0.7)次与(1.2±0.6)次, t=2.01]和产前胎盘植入评分[(12.3±1.5)分与(8.6±2.9)分, t=6.59]均高于非水母征组( P值均<0.05)。非水母征组包括粘连型胎盘植入14例(24.6%)、植入型胎盘植入40例(70.2%)、穿透型胎盘植入3例(5.3%);水母征组包括植入型胎盘植入9例和穿透型胎盘植入6例,无粘连型病例。2组各类型PAS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 P<0.001)。(2)水母征组的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率[15/15与38.6%(22/57), χ2=17.92]、子宫动脉栓塞率[3/15与1.8%(1/57),Fisher精确概率法]、术中出血量[指放置球囊的病例,(1 973±1 057)ml与(1 211±576)ml, t=2.55]、需要输血率[15/15与63.2%(36/57),Fisher精确概率法]、输悬浮红细胞量[指放置球囊的病例,4.0 U(2.0~23.0 U)与2.5 U(0.0~11.0 U), Z=-2.53]和术后住院时间[(9.7±2.4)d与(7.5±2.2)d, t=3.36]均高于非水母征组,而分娩孕周[(33.6±1.5)周与(35.2±1.8)周, t=-3.24]、新生儿1和5 min Apgar评分[1 min:8分(3~10分)与9分(4~10分), Z=-2.46;5 min:9分(7~10分)与10分(6~10分), Z=-2.02]均小于非水母征组( P值均<0.05)。2组的急诊手术率、术后24 h出血量、新生儿出生体重及新生儿收住NICU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无切除子宫或死亡病例。 结论:超声检查发现水母征的完全性前置胎盘合并PAS患者更易于出现不良围产结局,应更予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输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输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东省血液中心治疗的MDS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液成分输注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输注治疗,对照组给予洗涤红细胞输注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于输血前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清HO-1、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细胞亚群CD 3+、CD 4+、CD 8+和CD 4+/CD 8+水平。 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前血清HO-1、IL-6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输血后7 d比较血清IL-6和TNF-α显著降低[(152.10 ± 21.89) ng/L比(201.14 ± 28.90) ng/L、(1.34 ± 0.45)ng/L比(2.89 ± 1.01)ng/L],而HO-1显著升高[(78.91 ± 15.74)μg/L比 (58.99 ± 13.33)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输血前免疫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输血后,观察组患者CD 3+、CD 4+、CD 8+和CD 4+/CD 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49.11 ± 19.13)%比(47.13 ± 12.84)%、(25.23 ± 10.80)%比(21.09 ± 12.28)%、(24.74 ± 10.84)%比(21.88 ± 11.18)%、1.02 ± 0.25比0.96 ± 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输注能够提高MDS患者外周血HO-1的表达水平及免疫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46例二次心脏开胸手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二次心脏开胸手术后并发症和在院病死率,探讨二次开胸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实施心脏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信息。根据是否行二次开胸手术分为二次手术组和首次手术组,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匹配后对两组患者的术中指标、术后并发症及在院病死率等进行比较。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各纳入146例患者。术中指标方面,二次开胸组体外循环时间[(141.48±47.88)min对(105.31±33.5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7.0(70.5,113.3)min对71.5(53.0,92.0)min]、ICU停留时间[2(1,4)天对2(1,2)天]、术后胸腔引流量[750.0(460,1300)ml对610(410,840)ml]、术后输悬浮红细胞[0(0,3.5)U对0(0,2)U]明显增加( 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二次开胸组术后低氧血症[15(10.3%)对6(4.1%)]、急性肾损伤[10(6.8%)对0(0)]、术后感染[24(16.4%)对4(2.7%)]、脑部并发症[7(4.8%)对1(0.7%)]发生率显著增高( P<0.05)。两组间在院病死率[7(4.8%)对4(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再次心脏开胸手术时间更长,术后恢复更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但不提高在院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局部应用氨甲环酸镇痛合剂对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术后疼痛及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镇痛合剂(TXAA)对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PLIF)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术后疼痛及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1月,于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行PLIF的105例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为(54.8±14.3)岁;男性患者为69例,女性为36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60例,腰椎管狭窄者为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TXAA组( n=35,术前静脉滴注TXA 1.0 g,深筋膜关闭前切口局部注射TXAA 50 mL),TXA组( n=35,术前静脉滴注TXA 1.0 g)和对照组( n=35,围手术期不应用TXA),分别记录3组患者出血相关指标: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术后疼痛相关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前列腺素(PGE)2水平、缓激肽水平,以及血栓发生风险相关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栓弹力图(TEG)-血栓最大幅度(MA)值、D-二聚体水平等。并且于手术后3个月内对患者进行不良事件随访。对于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计量资料,如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VAS疼痛评分等,3组及各组中不同时间点的总体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及组内不同时间点的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性别构成比、输血率等计数资料的3组整体比较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 χ2检验,检验水准校正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3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人体质量指数、术前血红蛋白(Hb)值、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术前D-二聚体水平等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lfsyll-2016-6),并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本研究TXAA组、TXA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围手术期异体悬浮红细胞输注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XAA组患者的上述5项指标分别为(599.6±67.3)、(379.9±38.8)、(169.9±56.9)、(272.8±83.1)、(217.0±64.1)mL,均低于TXA组和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XAA组比TXA组:LSD- t=5.397、3.987、3.561、4.156、3.451, P=0.008、0.023、0.029、0.021、0.031;TXAA组比对照组:LSD- t=6.901、4.563、5.967、9.321、6.045, P<0.001、=0.019、=0.006、<0.001、=0.003)。② 3组患者术后12、24及48 h时的VAS疼痛评分,以及术后1、3 d时的PGE2和缓激肽水平,分别较术前升高,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XAA组患者术后12、24、48 h时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2.1±0.9)、(2.4±1.0)和(1.9±0.9)分,均低于TXA组及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XAA组比TXA组:LSD- t=6.063、10.736、29.654, P=0.011、<0.001、<0.001;TXAA组比对照组: t=6.239、11.079、31.078, P=0.007、<0.001、<0.001)。TXAA组术后1、3 d时的PGE2水平分别为(154.4±23.1)和(195.4±30.8)pg/mL,缓激肽水平分别为(167.8±15.4)和(217.1±14.9)ng/mL,均低于TXA组及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 TXAA组患者术后1 d时的TEG-MA值为(67.4±6.0)mm,分别高于术前、TXA组及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 t=5.693、0.383、8.963, P=0.021、=0.046、<0.001)。3组患者术后1、3 d时的D-二聚体水平分别较术前升高,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TXAA组术后1、3 d的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98.3±73.2)和(283.7±49.6)mmol/L,分别低于TXAA组和对照组,并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者INR的组间及组内各时间点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④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获良好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愈合延迟及血肿压迫神经等情况。术后超声随访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结论:对接受PLIF术的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患者,在术前静脉滴注TXA的基础上,切口内局部注射TXAA,有助于提高止血效果,减轻术后疼痛,并且不增加血栓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