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保存期末的凝血因子活性及血栓弹力图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保存期末的凝血因子活性及血栓弹力图(TEG),为指导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临床输注提供参考。方法:于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日照市中心血站采集的65人份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为研究对象。去白细胞血小板采用MCS+型血细胞分离机及其配套管路耗材采集。分别于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保存前、(22±2)℃振荡保存第5天和第7天时,对其血小板计数、FⅧ活性、FⅨ活性和TEG进行检测。对以上指标3个不同保存时间点的总体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的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LSD)法。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本研究65人份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于保存前、保存第5天和第7天时,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0.8±0.5)×10 11/L、(8.7±1.1)×10 11/L、(8.2±1.5)×10 11/L,FⅧ活性分别为(105.9±38.2)%、(57.2±22.4)%、(30.5±17.5)%,FⅨ活性分别为(97.8±27.5)%、(54.9±19.7)%、(38.4±12.4)%。保存前、保存第5天和第7天时,上述3项指标分别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93.90, P<0.001; F=126.16, P<0.001; F=141.04, P<0.001);保存第5天与保存前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 t=10.52, P<0.001;LSD- t=10.13, P<0.001;LSD- t=11.76, P<0.001),保存第7天与第5天分别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LSD- t=2.34, P=0.020;LSD- t=5.53, P<0.001;LSD- t=4.50, P<0.001)。② 65人份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于保存前、保存第5天和第7天时,TEG参数R值、K值、α角、MA值依次分别为(8.8±0.5)min、(14.1±0.7)min、(16.1±0.6)min,(1.7±0.1)min、(1.8±0.5)min、(1.9±0.6)min,(69.7±3.4)°、(69.1±1.8)°、(69.2±2.6)°,(86.7±2.6)mm、(82.2±3.1)mm、(80.5±3.3)mm;R值、K值、MA值分别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 522.59, P<0.001; F=3.15, P=0.045; F=73.42, P<0.001)。其中,保存第5天与保存前比较,R值显著升高,MA值显著降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 t=49.90, P<0.001;LSD- t=8.51, P<0.001);保存第7天与第5天比较,R值亦显著升高,MA值亦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 t=18.83, P<0.001;LSD- t=3.22, P=0.002)。 结论: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于保存期末,即(22±2)℃振荡保存第5天时,其凝血活性成分明显损耗,凝血功能有所下降。临床输注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时,应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选择使用不同保存期的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4℃保存全血制备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体外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全血 4℃冷藏条件下保存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可行性,为成分制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采集的 400 mL ACD-B抗凝全血随机分两组,分别进行 4℃和室温保存,在保存后 6h内分离制备出白膜层,于 22℃静置过夜保存,次日将白膜层汇集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于制备后d1、d3、d5、d7 取样,进行血细胞计数及相关参数检测,测定pH、葡萄糖、乳酸含量反映代谢情况,检测血栓弹力图、血小板聚集率及PAC-1、CD62P反映血小板体外功能及活化情况,比较两组血小板差异.结果 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两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均逐渐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pH、葡萄糖含量均逐渐降低,乳酸含量逐渐增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栓弹力图结果显示,反应血小板功能的MA值保存期内无显著性变化,且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聚集率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血小板PAC-1 及CD62P 表达率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全血 4℃冷藏保存与室温保存 6h内制备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在体外计数、功能、活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4℃冷藏 6h内的全血可考虑作为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起始血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MAP添加液对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保存的质量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观察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悬浮于MAP 添加液中对保存效果的影响,探索最佳保存方式.方法 本研究将采集后d3 的 400 mL全血,离心制备成浓缩红细胞,使用ACP 215 全自动血细胞仪,加入 40%复方甘油溶液,置于-65℃超低温冰箱中保存 30 d,解冻去甘油洗涤后,等量分离成两袋,以添加 0.9%氯化钠溶液为对照组;添加MAP为实验组,两组保存于 2~6℃冷藏条件下,分别于 0、1、3、5、7、14d取样检测血液学参数指标、溶血指标、细胞代谢指标,观察两组在 14d保存期内的质量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发现两组红细胞在解冻去甘油后 6 项质控项目包括容量、血红蛋白含量、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残留量、甘油残留量、无菌试验的检测值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压积、红细胞计数、Hb洗涤后回收率、MCV符合《冰冻红细胞质量评价指标专家共识》检测限值,血小板残留量超过检测限值(≤1%);在 14d 保存期内,两组的RBC、Hct、MCV和血红蛋白含量值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游离血红蛋白、溶血率和K+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增加,分别于 3、5、7、14 d;3、5、7、14 d;14d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渗透脆性于 14d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TP、pH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下降,分别于 3、5、7d;1、3、5、7、14d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悬浮于MAP添加液中的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可将血液保存期延长至 7d,本研究为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血液储存标准》修订的思考与启示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近正式批准发布的卫生行业标准WS 399-2023《血液储存标准》是WS 399-2012《血液储存要求》的最新修订版本,主要规定了全血、红细胞、血小板、粒细胞、血浆、辐照血等的储存要求,适用于采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是安全用血的基础和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血液成分制备辅助机器人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血浆等血液成分广泛应用于临床输血治疗中,主要作用为补充血浆蛋白、凝血因子和扩充血容量等[1-3]。当突发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时,及时输注血浆、冷沉淀、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可有效改善伤员预后,降低危重伤员的病死率[4]。血浆一般通过特定的制备程序从献血者捐献的全血中分离后,放入速冻机快速冻成固体以延长保存期,速冻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血浆的质量[5-8]。当前血浆速冻的运输和存取过程主要依赖人工操作,其劳动强度大且自动化、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低,不利于制备质量稳定的血浆制品,间接影响了患者的输血疗效[9-10]。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在医疗等行业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11-13]。浙江省血液中心将机器人技术成功应用于血浆速冻的运输和存取过程,设计开发了成分制备辅助机器人(以下简称机器人),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现将设计和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美国FDA冷藏血小板生产替代程序指引主要内容及其启示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美国FDA新近发布了行业指引《冷藏血小板生产替代程序》,通告了有关血小板生产规定要求的例外和替代程序:在活动性出血治疗没有传统血小板可供使用及或其使用不切实际的情况下,允许采用 1~6℃保存的单采血小板,其保存期为自采集之日起最长 14 d,血小板生产过程验证和质量监测保留保存期末pH项目,免做血小板计数和实际血浆容量检测项目;提供了冷藏血小板制备、贴签、保存、运输、细菌污染控制、过程验证和质量监测抽样方法的具体要求和建议,讨论了冷藏血小板疗效的进一步研究需求,尤其需要在有传统血小板可供使用且其使用切合实际的情形下是否仍然支持使用冷藏血小板的研究数据.FDA建立的血液制品管理法规和质量标准的例外和替代程序的机制和实践经验颇具参考和借鉴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ABO不同血型在不同保存期内CD38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探讨ABO不同血型、不同保存期内红细胞表面CD38的表达,以明确其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应用了达雷妥尤单抗后的血液选择问题.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5 日-2022年6月30日全军采供血中心采集的供者血液标本,A型、B型、0型、AB型四个血型自血液采集之日起分为5个保存周期,四个血型不同保存期内的正常标本各15个,共300个标本.每一个保存周期、不同血型随机5人份混匀后为一组,分为三组标本.将含量为100 mg/5 mL的CD38单抗注射液原液用生理盐水稀释,确定了 CD38单抗浓度梯度.采用标准输血技术检测,将红细胞和不同含量的CD38抗体按比例(红细胞50 μL、CD38抗体25 μL)加入抗人球蛋白卡中,孵育15 min,离心10 min后观察结果.结果 A型、B型、O型、AB型四个血型,红细胞与CD38单抗凝集强度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8单抗浓度为256 ng时与不同保存周期的红细胞均为2+凝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CD38单抗浓度为128 ng及64 ng时五个保存周期的红细胞凝集有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O不同血型的CD38表达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不同保存期的红细胞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不会引起溶血的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新型长效期红细胞试剂用于反定型检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26
反定型检测在血型鉴定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用于临床血型鉴定的反定型试剂保存期仅有 2~3个月的商品红细胞试剂,一般规格为 5 mL,按照使用微柱凝胶法计算可以检测 500 份标本.然而,一些标本量较少的医院无法在红细胞试剂有效期内用完,增加试剂的采购成本.有些医院为避免浪费,使用自制的红细胞试剂,这会导致红细胞试剂标准不统一、质量不稳定[1].本研究利用 0.005%戊二醛+0.05%多聚甲醛处理红细胞,制备保存时间长(6个月)、准确性高的新型反定型红细胞试剂,用于临床患者输血前血型复核的反定型检测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保存期内不同时间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的质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浓缩血小板保存期内不同时间制备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的质量.方法 采用2种时间点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方法l为常规制备方法,将采血后24h内经白膜法制备的5袋同型浓缩血小板汇集后去除白细胞,并在血小板保存箱内振荡保存7d;方法2为改良法,将采血后24 h内经白膜法常规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在血小板保存箱内振荡保存,d5将同型5袋浓缩血小板汇集,用一次性白细胞输血过滤器过滤处理,制备成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再在血小板保存箱内保存2d.2种方式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各15袋,检测保存0d,5d和7d时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代谢情况及炎性因子含量等质量指标.结果2种方法制备的产品质量在常规的保存5d均可达到国家标准.改良法血小板保存d7与常规法d7比较,细胞因子IL-6 (84.80±13.45vs 3.83±0.44)pg/mL,IL-10(67.90±12.02 vs 14.93±2.98)pg/mL,TNF-α(43.17±5.12 vs 7.58±0.71)pg/mL明显升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值<0.01),其它指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浓缩血小板在制备后5d内均可再进行汇集成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氧化氮供体S-亚硝基谷胱甘肽对储存期内机采血小板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供体S-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对储存期内机采血小板代谢的影响.方法:随机采集机采血小板6份,每份150~170 ml,混匀后无菌分装于血小板专业保存袋中,共5袋,每袋30~35 ml,4个试验组(向各组中每1袋血小板加入不同浓度GSNO溶液5 ml,最终浓度依次为5、10、100和200 μmol/L)和1个对照组(加入等量的无菌生理盐水),于(22±2)℃震荡保存7d,分别在第1、3、5、7天取血小板2 ml进行血小板常规指标、血气分析、MTS等指标检测.结果:对照组NO浓度随时间增加而小幅增长,试验组中,高浓度组(100、200 μmol/L)在第3天达到顶峰,低浓度组(5、10 μmol/L)在第5天达到顶峰.血小板pH值在第7天保存期中呈下降趋势,且保存至第7天时仍符合血小板储存期末pH值要求.2组pH、MPV、PDW、pCO2、pO2、cHCO3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P=0.47,P=0.59,P=0.15,P=0.64,P=0.06),随时间增长对照组和处理组pH、pCO2、cHCO3均逐渐降低趋势,而pO2L、MPV、PDW呈逐渐升高趋势.随GSNO浓度增大,Lac含量递减;随时间增长,Lac含量逐渐增加.保存期内血小板2组MTS活性随时间增长而递减,GSNO处理的血小板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P=0.08,P=0.24,P=0.51).结论:血小板保存过程中加入NO供体GSNO,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血小板代谢,减少乳酸形成,改善血小板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