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节镜下内侧半月板后角成形术对延缓外伤性内侧半月板后角撕裂患者膝骨关节炎进展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内侧半月板后角成形术延缓外伤性内侧半月板后角撕裂患者膝骨关节炎进展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4月—2022年4月南京江北医院96例外伤性内侧半月板后角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51例,年龄46~70(57.0±7.2)岁,左侧46例、右侧43例、双侧7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分组:保守组46例,均采用保守治疗;手术组50例,均行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分析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的膝关节屈曲度(ROM)、Lysholm评分、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Kellgren-Lawrence(K-L)关节炎分级、胫骨远端内侧软骨国际软骨研究学会(ICRS)评分。结果:手术组与保守组患者年龄、性别、损伤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治疗前2组间患者膝关节ROM、Lysholm评分、HSS评分、K-L分级、胫骨远端内侧软骨IC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96例患者治疗后均获随访12~19(15.1±2.1)个月,均未发生并发症。组内比较:治疗后6、12个月2组患者ROM、HSS、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12个月HSS、Lysholm评分较治疗后6个月均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组K-L分级、IC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其中,手术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保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组间比较:治疗后6、12个月,手术组患者的ROM、HSS、Lysholm评分均较保守组高[ROM分别为131.0°±13.7°、116.5°±15.1°,135.8°±12.9°、121.3°±13.7°;HSS分别为(86.8±3.8)分、(64.7±2.9)分,(90.5±3.5)分、(69.6±2.6)分;Lysholm评分分别为(75.4±4.2)分、(60.3±4.0)分,(86.3±5.4)分、(64.8±3.7)分],而K-L分级和ICRS评分均比保守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能有效延缓外伤性内侧半月板后角撕裂患者膝骨关节炎的进展,且能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Ramp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半月板损伤是膝关节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半月板损伤根据不同的类型、范围及患者的具体情况等,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有一类特殊类型的内侧半月板损伤,其损伤部位累及内侧半月板后角至后内侧关节囊的移行区域,称之为Ramp损伤。由于Ramp损伤位置的特殊性,MRI检查灵敏度低,常常容易被遗漏。因此,为了诊断、治疗Ramp损伤,应该使用关节镜探查、修补内侧半月板后角与后内侧关节囊移行区域。目前对于Ramp损伤的文献报道较少,本文旨在总结当前Ramp损伤相关的解剖学、诊断方法、生物力学、治疗及修复方法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交叉韧带延迟重建继发半月板撕裂的危险因素及其预警效能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延迟重建继发半月板撕裂的危险因素及其预警效能。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2月至2023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14例(114膝)ACL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8例,女36例;年龄11~50岁[29(21,35)岁]。根据术中是否合并半月板撕裂,将患者分为撕裂组(46例)和无撕裂组(68例)。记录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体重指数(BMI)、致伤原因、损伤机制、损伤侧别、Beighton评分、KT-2000左右差值、膝关节运动Tegner评分、胫骨前移征、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和轴移等级。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上述指标与ACL延迟重建继发半月板撕裂的相关性并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独立危险因素对ACL延迟重建后继发半月板撕裂的预警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程、BMI、膝关节运动Tegner评分、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高度轴移与ACL延迟重建继发半月板撕裂有一定相关性( P<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程≥14.5周( OR=1.20,95% CI 1.05,1.38, P<0.01)、BMI≥26.9 kg/m 2( OR=1.36,95% CI 1.03,1.81, P<0.05)、膝关节运动Tegner评分≥4分( OR=2.29,95% CI 1.18,4.46, P<0.05)、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11.2°( OR=2.27,95% CI 1.06,4.89, P<0.05)、高度轴移( OR=0.03,95% CI 0.01,0.03, P<0.05)与ACL延迟重建继发半月板撕裂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AUC=0.86,95% CI 0.80,0.93)和病程(AUC=0.85,95% CI 0.77,0.92)的预警价值良好,BMI(AUC=0.78,95%C I 0.69,0.87)和膝关节运动Tegner评分(AUC=0.73,95% CI 0.64,0.83)的预警价值一般,高度轴移(AUC=0.60,95% CI 0.49,0.71)的预警价值最低。各危险因素联合对ACL延迟重建继发半月板撕裂的预警效能更优(AUC=0.97,95% CI 0.96,1.00)。 结论:病程≥14.5周、BMI≥26.9 kg/m 2、膝关节运动Tegner评分≥4分、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11.2°及高度轴移是ACL延迟重建继发半月板撕裂的独立危险因素。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和病程的预警价值良好,BMI和膝关节运动Tegner评分的预警价值一般,高度轴移的预警价值最低;上述危险因素联合对ACL延迟重建继发半月板撕裂有较好的预警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节镜下双后内侧入路关节外囊壁切除术治疗胭窝囊肿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双后内侧入路关节外囊壁切除术治疗胭窝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3月~2023年1月收治胭窝囊肿病人92例,采用关节镜下双后内侧入路关节外囊壁切除术,根据末次随访MRI复查结果以及Rauschning和Lindgren提出的评价分级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 92例病人中,关节镜检查发现80例(86.96%)病人伴有关节内病变,包括软骨退行性病变52例(56.52%),内侧半月板撕裂48例(52.17%),外侧半月板撕裂28例(30.43%),前交叉韧带损伤17例(18.48%),髌骨软骨软化3例(3.26%),关节内游离体2例(2.17%),胫骨髁间棘骨折1例(1.09%),痛风性关节炎1例(1.09%),滑膜炎3例(3.26%),化脓性关节炎1例(1.09%),平均发病时间11.71个月(0.03~120个月),所有病人均获得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8个月(6~23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神经血管损伤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MRI发现2例病人有囊肿残留.Rauschning和Lindgren评价分级结果:术前Ⅰ级13例、Ⅱ级53例、Ⅲ级26例;术后末次随访0级74例、Ⅰ级18例.结论 关节镜下双后内侧入路关节外囊壁切除术治疗胭窝囊肿,手术切口小,恢复快,手术时间短,复发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MR诊断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临床价值探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选择磁共振(MR)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 2019年 6月—2021年 6月收治的 87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MR及关节镜检查,并将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依据,判断MR检查的准确度、特异度和灵敏度.结果:MR检查准确度与膝关节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临床诊断准确率高于膝关节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的的特异性与灵敏度高于膝关节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内侧和外侧半月板后跟撕裂患者选择MR检查可获得准确诊断结果,能够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更为准确及全面的依据,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拨号试验——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未识别的预测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通过拨号试验评价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medial meniscus posterior root tear,MMPRT)对胫骨外旋的影响;评估MMPRT隧道拉出法修复对恢复胫骨病理性旋转的作用.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了40例在 2022年1月至 2023年1月期间接受内侧半月板后根隧道拉出(pull-out)法修复术的患者.通过对患者手术前、后患侧及健侧膝关节屈曲30°/90°拨号试验的检查,评估胫骨外旋的变化.结果:40例MMPRT患者年龄56.4±7.5岁,体重指数24.1±3.0 kg/m2,其中男性6例(34%),女性34例(85%),从损伤到接受手术的中位时间为3.8±2.9月.患侧术前30°和90°拨号试验提示的胫骨外旋角度分别为31.34°±5.38°、36.75°±6.62°;患侧术后30°和90°拨号试验提示的胫骨外旋角度分别为24.24°±5.88°、24.76°±5.47°,与术前比较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患侧手术前后30°和90°拨号试验提示的胫骨外旋角度差异分别为7.10°、95%CI[6.01°,8.19°]和11.99°、95%CI[10.68°,13.29°],均有显著性差异.患侧与健侧拨号试验提示的胫骨外旋角度差值比较,术前30°和90°分别为8.33°、95%CI[7.32°,9.33°]和13.03°、95%CI[11.82°,14.23°],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0°和90°分别为0.48°、95%CI[-0.25°,0.98°]和0.34°、95%CI[-0.02°,0.70°],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患者拨号试验提示胫骨外旋增加,pull-out法修复内侧半月板后根能够恢复这种病理性胫骨外旋.30°和90°拨号试验所示的胫骨外旋角度增加可以提示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因此,在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时,应谨慎解释拨号试验的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半月板撕裂的解剖学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合并半月板撕裂的解剖学影响因素.方法:纳入ACL断裂患者141例,从病历系统中提取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侧别、体质量指数、是否合并半月板撕裂等信息.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中提取患者MRI,测量股骨髁间窝宽度指数、α角、β角、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和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等解剖学参数.根据半月板是否撕裂将纳入的患者分为合并半月板撕裂组和不合并半月板撕裂组.先对2组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单因素对比分析,然后对其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评价解剖学影响因素诊断ACL断裂合并半月板撕裂的价值.结果:合并半月板撕裂组76例,不合并半月板撕裂组65例.2组患者性别、股骨髁间窝宽度指数、α角、β角、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248,P=0.022;0.247±0.032,0.273±0.024,t=5.501,P=0.000;46.70°±7.04°,50.73°±7.76°,t=3.207,P=0.000;41.48°±2.22°,38.30°±3.16°,t=6.805,P=0.000;6.85°±2.59°,5.61°±1.76°,t=3.363,P=0.000;8.04°±3.32°,5.34°± 1.83°,t=6.690,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股骨髁间窝宽度指数、β角、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是ACL断裂合并半月板撕裂的影响因素(β=-1.118,P=0.000,OR=3.060;β=0.530,P=0.000,OR=3.985;β=1.372,P=0.000,OR=3.944).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股骨髁间窝宽度指数、β角、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诊断ACL断裂合并半月板撕裂的临界值分别为0.250、38°、8°,敏感度分别为83.2%、88.8%、56.6%,特异度分别为60.8%、56.8%、88.6%,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3(P=0.001)、0.647(P=0.006)、0.651(P=0.005).结论:股骨髁间窝宽度指数、β角、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是ACL断裂合并半月板撕裂的解剖学影响因素,应用股骨髁间窝宽度指数、β角、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诊断ACL断裂合并半月板撕裂具有一定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内侧半月板桶柄样撕裂损伤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内侧半月板桶柄样撕裂(bucket handle tear,BHT)临床常见,损伤范围较大并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主要继发于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或ACL重建术后膝关节前后松弛和旋转不稳定.ACL早期重建、正确放置胫骨隧道位置,或联合前外侧结构增强控制膝关节旋转不稳定,有利于降低内侧半月板BHT的发生.内侧半月板BHT最优治疗方法尚有争议,应根据损伤症状、部位、范围、类型和病程选择不同治疗方式,包括支具固定、理疗、富血小板血浆注射、运动疗法等保守治疗,以及半月板修整、修复等手术治疗,但疗效尚缺乏高质量临床证据.内侧半月板BHT通常发生在有血供区域,具有一定愈合能力,随着修复技术的进步及半月板保留策略的倡导,BHT修复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本文综述内侧半月板桶柄样撕裂损伤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为临床决策和康复理念更新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外侧半月板后角撕裂是否修复的术后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评估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外侧半月板后角撕裂不同撕裂长度修复或不修复的术后临床疗效及半月板愈合情况,为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外侧半月板后角撕裂临床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9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收治的113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外侧半月板后角撕裂的患者。纳入标准: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外侧半月板后角撕裂;术中测量半月板撕裂边缘距离滑膜缘5 mm以内;术后随访时间12个月。排除标准: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内侧半月板损伤;伴膝关节骨折等;外伤后6个月以上。根据外侧半月板后角撕裂长度及是否缝合修复,分为两个大组:小撕裂组,即外侧半月板后角撕裂长度小于15 mm,未累及腘肌腱(小撕裂1组33例未缝合修复;小撕裂2组27例行全内缝合);中度撕裂组,即外侧半月板后角撕裂长度大于15 mm小于20 mm,未累及腘肌腱(中度1组28例未缝合修复,中度2组25例行全内缝合)。术前及术后12个月随访时记录患者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影像学MRI检查。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及直方图形式等对上述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末次随访临床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所提高。对于外侧半月板撕裂长度小于15 mm者,采取缝合后修复或原位保留两种治疗方式其术后的术后的Lysholm功能评分和IKD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9、2.21,均为P>0.05);而对于外侧半月板撕裂长度15~20 mm的患者,缝合修复术后Lysholm功能评分和IKDC评分对比未缝合修复患者有明显提高(F=189.21、41.08,均为P<0.05)。MRI复查结果显示小撕裂组患者全部愈合,中度组两个亚组愈合率分别为96.4%和9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4,P>0.05)。结论:对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外侧半月板后角撕裂的患者,若外侧半月板后角撕裂未累及腘肌腱且撕裂长度小于15 mm,不修复撕裂的外侧半月板后角亦可愈合,且可达到与半月板缝合后及单纯ACL重建后的临床疗效;若外侧半月板后角撕裂未累及腘肌腱且撕裂长度大于15 mm小于20 mm,更推荐行外侧半月板后角撕裂缝合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内、外侧半月板后部复杂损伤的修复重建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合并内、外侧半月板后部复杂损伤修复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6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33例接受ACL 重建手术的患者,且术中同时重建修复了外侧半月板后根部(LMPR)损伤及内侧半月板 RAMP 区(RAMP)损伤.根据术前患膝的轴移分度分为两组:低度轴移组 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16~41岁(平均26.6±8.19岁);高度轴移组 8 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7~43岁(平均25.4±9.64岁).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1年、术后 2年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以及术后2年的轴移分度和患膝MRI,评估 ACL及内、外侧半月板后部损伤的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24~60个月(平均32.8±16.6个月).手术时间为98±21.4 min.两组术后1年、术后2年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均<0.001).术前轴移分度:低度轴移组25例(1度 15例,2度 10例),高度轴移组8例(3度);术后2年轴移分度:低度轴移组1度降为0度 15例、2度降为0度 3例、2度降为1度 7 例,高度轴移组3度降为0度 1例、3度降为1度 4例、3度降为2度 3例;术后 2年低度轴移组 MRI评估 RAMP损伤愈合率为92%,LMPR损伤愈合率为 88%;高度轴移组RAMP损伤愈合率为75%,LMPR损伤愈合率为75%.并发症情况:无手术部位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情况,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 5 例,经3月抗凝治疗后好转,无肺栓塞或死亡发生.结论:针对 ACL断裂同时合并 RAMP及LMPR损伤的患者,可通过重建ACL的同时修复内、外侧半月板后部复杂撕裂,可恢复膝关节稳定性,改善轴移分度,提升功能评分,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且操作复杂,需配合专用修复工具,故需要重视术前的评估和准备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