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软组织复合缺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软组织复合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0月-2020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骨科对12例13侧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取保留内固定的两阶段治疗。Ⅰ期彻底清除感染病灶,拆除失效螺钉,尽可能保留内植物,将可吸收硫酸钙抗生素链珠植入骨折远、近端髓腔,载抗生素骨水泥填充骨缺损并包裹内植物,同期采用组织瓣覆盖创面,创面缺损面积3.5 cm×5.0 cm~7.5 cm×14.5 cm,组织瓣切取面积为4.0 cm×5.5 cm~8.0 cm×15.0 cm。供区8侧直接拉拢缝合,5侧因无法完全闭合,拉拢缝合之后剩余创面行植皮覆盖。在感染指标和临床体征控制良好的前提下,于Ⅰ期术后6~9周Ⅱ期取出骨水泥,在利用Masquelet技术形成的诱导膜周围充分植入自体松质骨粒或复合同种异体骨,对于骨折不稳定者植入辅助钢板。出院后定期来院门诊复诊,之后采用门诊或微信方式随访,观察皮瓣的质地、颜色和骨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患肢功能参照Johner-Wruhs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Ⅰ期术后12例13侧皮瓣均顺利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伤口Ⅰ期愈合,仅2例2侧感染复发,经再次清创、取出内固定改换为外固定。Ⅱ期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12~26个月随访,平均18个月,13侧肢体骨折愈合良好,骨缺损愈合时间16~25(平均19.5)周,患肢功能参照Johner-Wruhs评定标准,优6侧、良5侧、中2侧。结论:采用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技术,将可吸收硫酸钙抗生素缓释剂链珠作为载体,在保留内植物的前提下,分阶段治疗胫骨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缺损、骨外露具有可行性和较高的优良率,初步探索出程序化治疗创伤性骨感染复合缺损的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国人解剖型后踝锁定钢板的设计、研发及生物力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设计、研发国人解剖型后踝锁定钢板,测量并分析其生物力学特性。方法:收集上海市同济医院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招募的100名健康志愿者的胫腓骨+踝关节CT数据。对胫腓骨及踝关节三维重建,测量国人后踝影像解剖学参数,设计生产国人解剖型后踝锁定钢板。通过制作胫骨人工骨模型,对钢板进行验证和生物力学测试。生物力学测试方法为分别在康定胫骨远端后侧钢板、六孔型后踝解剖锁定钢板、五孔型后踝解剖锁定钢板固定下:测量轴向施加载荷500、1 000和1 500 N的垂直位移;测量位移为2 mm时的失效载荷及内固定完全失效时的最大失效载荷。结果:影像解剖学测量示后踝宽度为26.6(19.4,35.0)mm,并分别以第一四分位数、中位数和第三四分位数对应小、中、大三种型号后踝基础钢板;置钉安全区高度为5.5(5.3,5.7)mm;后翻角度为153.0°(148.5°,157.5°);后翻高度为20.0(19.7,20.9)mm。利用胫腓骨+踝关节螺旋CT及计算机辅助技术设计、生产后踝解剖锁定钢板,与胫骨后踝匹配良好,解剖贴服。生物力学测试:相较康定胫骨远端后侧钢板轴向载荷500、1 000和1 500 N时垂直位移的(0.60±0.02)、(2.22±0.03)、(2.81±0.04)mm,六孔型和五孔型后踝解剖锁定钢板分别减少为(0.45±0.04)、(1.10±0.03)、(1.50±0.03)mm和(0.52±0.04)、(1.15±0.03)、(1.67±0.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8.287, P<0.001; F=10 061.890, P<0.001; F=9 774.019, P<0.001);三种固定方式下,后踝骨折位移为2 mm时的失效载荷分别为0.80(0.73,0.80)、2.00(1.93,2.00)、1.70(1.70,1.70)k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54.245, P<0.001);三种固定方式下,内固定完全失效的最大失效载荷分别为1.90(1.90,1.98)、4.30(4.30,4.30)、3.70(3.63,3.70)k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53.863, P<0.01)。 结论:国人解剖型后踝锁定钢板与后踝匹配良好,力学强度高、稳定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加压支撑螺钉与部分螺纹空心螺钉固定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加压支撑螺钉(CBS)与传统3枚平行部分螺纹空心螺钉(PTS)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就诊的120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根据患者自身意愿,60例接受PTS固定(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为(46.1±7.6)岁;改良Pauwels分型:Ⅰ、Ⅱ型17例,Ⅲ型43例。60例接受CBS固定(观察组),男42例,女18例;年龄为(44.8±8.1)岁,改良Pauwels分型:Ⅰ、Ⅱ型11例,Ⅲ型4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依据Pauwels分型进行分层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的内固定失效(8.3%,5/60)、骨不连(5.0%,3/60)、<10 mm股骨颈短缩(10.0%,6/60)及向外侧退钉的发生率(11.7%,7/6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38.3%(23/60)、28.3%(17/60)、41.7%(25/60)、71.7%(4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两组患者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向内侧移位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改良PauwelsⅢ型骨折中,观察组患者内固定失效和骨不连发生率较对照组患者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无论是改良Pauwels Ⅲ型骨折还是Ⅰ、Ⅱ型骨折,对照组患者<10 mm股骨颈短缩和内固定物松动的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PTS固定相比,CBS固定显著降低了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尤其是在高能量改良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类型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上关节囊重建治疗巨大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的生物力学与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long head of biceps tendon,LHBT)转位上关节囊重建治疗巨大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massive irreparable rotator cuff tear,MIRCT)时LHBT远端切断对生物力学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取8具新鲜成人肩关节尸体标本,切断冈上及冈下肌腱构建MIRCT模型,将LHBT转位固定于冈上肌腱大结节足印区内侧缘中点,辅助替代上关节囊重建。转位后根据LHBT远端切断与否分为保留组和切断组,每组4具标本,测量LHBT固定的刚度、极限强度及断裂部位至上盂唇止点的距离。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采用关节镜下LHBT转位上关节囊重建术治疗MIRCT患者41例,男17例、女24例,年龄(62.6±7.3)岁(范围46~76岁)。术中LHBT远端保留18例、切断23例。术后观察肩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及复旦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Fudan University Shoulder Score,FUSS)。术后12个月采用MRI检测重建组织结构的完整性,结构性再撕裂主要指转位LHBT固定失效或撕裂,可伴有部分修补的冈上肌腱再撕裂。结果:生物力学试验中,LHBT保留组的刚度[(54.0±6.6)N/mm]、极限强度[(141.8±15.9)N]、断裂部位至上盂唇止点的距离[(93.3±12.4)mm]均大于切断组[分别为(25.7±4.2)N/mm、(80.8±8.0)N、(47.4±2.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4.5±1.8)个月(范围12~18个月)。术后1年远端保留组及切断组的肩关节活动度、VAS评分、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ASES评分、FUS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 P<0.05);保留组与切断组的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体侧外旋、内旋(椎骨水平)分别为144.3°±15.5°和148.0°±10.3°、145.1°±14.1°和142.3°±11.2°、67.3°±14.4°和62.7°±11.7°、8.3±2.1和7.8±2.5]、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ASES评分、FUSS评分[分别为(2.3±1.6)分和(1.5±1.2)分、(88.2±11.4)分和(85.6±9.6)分、(29.3±2.8)分和(31.4±3.5)分、(86.8±11.8)分和(82.6±9.2)分、(92.1±10.1)分和(88.3±8.2)分]及术后结构性失败率(分别为35.2%和30.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LHBT转位上关节囊重建术中LHBT远端保留可获得更强的力学强度,但术后短期未发现LHBT远端切断对功能改善及结构失败产生明显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型下胫腓联合弹性钩钢板与Suture-button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新型下胫腓联合弹性钩钢板(ESHP)与Suture-button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全军骨科中心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53例下胫腓联合损伤合并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根据下胫腓联合固定方式不同分为ESHP组和Suture-button组。ESHP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26~60岁;采用新型ESHP固定。Suture-button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24~59岁;采用Suture-button技术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固定下胫腓联合时间、术后切口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3、6、12个月比较踝关节最大跖屈、背伸角度、Baird-Jackson评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ESHP组患者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时间[(9.7±2.2) min]、术后切口引流量[(49.3±10.4) mL]显著少于Suture-button组[(16.2±1.4) min、(62.4±6.3) mL],术后3个月的最大跖屈角度(29.9°±1.3°)、Baird-Jackson评分(87.2±2.9)分显著大于Suture-button组[22.8°±1.3°、(78.7±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6、12个月的最大跖屈角度,术后3、6、12个月的最大背伸角度,术后6、12个月的Baird-Jackson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12.5个月)。所有患者随访期间骨折均愈合,于术后1年左右取出踝关节所有内固定物。随访1年内ESHP组出现1例因金属疲劳导致的内固定物失效。Suture-button组出现1例内固定物激惹,2例内固定物失效,1例内固定装置下沉和骨溶解。 结论:采用ESHP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比Suture-button技术具有更短的手术时间、更少的术后出血量和并发症,且更快地恢复踝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股骨近端三角形结构力学重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三角形结构力学重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1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41~75岁[(57.9±11.4)岁]。通过以下两种内固定物实现股骨近端的三角形力学重建,其中6例采用动力髁螺钉(DCS)联合前内侧钢板固定,5例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前内侧钢板固定。观察骨折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颈干角、前倾角及术后并发症。术后6,12个月,采用下肢功能评价量表(LEFS)评分、简明版12项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12)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术后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12~45个月[(19.1±10.8)个月]。骨折愈合率为100%,骨折愈合时间为3~8个月[(4.7±1.8)个月]。相比健侧,患侧颈干角和前倾角均获复位( P>0.05);在骨折最终实现愈合时,颈干角和前倾角也未发生继发性复位丢失( P>0.05)。术后未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内固定物失效等并发症。LEFS评分术后6个月为(44.7±8.2)分,术后12个月明显提高[(61.6±10.4)分] ( P<0.05)。VAS术后6个月为3.5(2,4)分,术后12个月明显降低[1.5(0,2)分]( P<0.05)。术后12个月,SF-12躯体状态评分[(42.5±9.0)分]和心理状态评分[(55.7±5.7)分]均较术后6个月[(30.0±6.4)分、(43.6±6.2)分]明显改善( P<0.05)。 结论:股骨近端三角形结构力学重建,采用DCS或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前内侧钢板重建三角形力学稳定结构,能够获得稳定的骨折复位和复位维持,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这可能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患者提供一种优化的翻修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在骨科领域仍是一项挑战。手术时机、复位策略(开放还是闭合)、关节囊切开减压、手术入路的选择、置入物和固定方式的选择等仍是存在争议的话题。但无论选择何种方式,手术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和固定,以降低内固定失效、骨不连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风险。近年来,自体骨移植技术、股骨颈内侧支撑钢板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对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时机选择、复位策略选择、关节囊切开减压的必要性、手术入路及固定方法的选择等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骶髂关节复位质量对骨盆环损伤仿生复位内固定术临床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复位质量对骨盆环损伤仿生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确诊为累及骶髂关节的骨盆环损伤,且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8例,女性30例,年龄(48.3±8.3)岁(范围:28~68岁)。患者在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后,以术后即刻CT检查图像测量的受损侧骶髂关节残余移位最大距离作为分组依据,≤5 mm者纳入解剖仿生复位组,>5 mm纳入非解剖仿生复位组;非解剖仿生复位组中,根据残余移位的方向,再将其分为分离移位组、前后移位组。患者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拍摄X线片,若出现骶髂关节再移位或内植物松动、移位、断裂及骨折再移位等情况,即定义为内固定失效。采用Majeed骨盆骨折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后的功能状态,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其疼痛程度。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根据患者术后CT图像测量结果,解剖仿生复位组28例,非解剖仿生复位组50例;非解剖仿生复位组中,分离移位组27例,前后移位组23例。解剖仿生复位组、分离移位组、前后移位组间患者的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患者术后随访(37.8±6.6)个月(范围:25~51个月)。末次随访时,解剖仿生复位组患者术后Majeed评分优良率为96.4%(27/28),分离移位组为74.1%(20/27),前后移位组为30.4%(7/23);解剖仿生复位组优良率优于分离移位组和前后移位组( Z=-6.479, P<0.01; Z=-6.256, P<0.01),分离移位组优良率优于前后移位组( Z=-3.607, P<0.01)。解剖仿生复位组患者VAS为0分17例,1~3分11例;分离移位组为0分6例,1~3分16例,4~6分5例;前后移位组为0分3例,1~3分7例,4~6分13例;解剖仿生复位组VAS低于分离移位组和前后移位组( Z=-3.515, P<0.01; Z=-3.506, P<0.01),分离移位组与前后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813, P=0.070)。共8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解剖仿生复位组失效率为0(0/28),分离移位组为11.1%(3/27),前后移位组为21.7%(5/23);解剖仿生复位组与前后移位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4),与分离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11),前后移位组与分离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44)。 结论:累及骶髂关节损伤的骨盆骨折患者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后,骶髂关节解剖仿生复位患者的功能状态、疼痛情况、内固定失效率明显优于非解剖仿生复位患者。分离移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优于前后移位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螺钉结合缝线自加压张力带技术治疗老年Weber A型外踝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螺钉结合缝线自加压张力带技术治疗老年患者Weber A型外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收治的34例老年Weber A型外踝骨折患者资料。男20例,女14例;年龄(66.2±7.5)岁。均采取2枚螺钉结合缝线自加压张力带技术进行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使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踝关节活动度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18(12, 24)个月;手术时间为(45.5±13.9)min,合并其他损伤的患者手术时间稍长;骨折愈合时间为12(12, 14)周,未见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或内固定失效。并发症发生情况:浅表感染1例,麻木1例,异物感1例,长时间疼痛1例。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90.4±6.5)分;疼痛VAS评分为0分20例,1分13例,2分1例;踝关节活动度为66.1°±4.2°。结论:螺钉结合缝线自加压张力带技术治疗老年Weber A型外踝骨折操作简单,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的原因分析与处理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的原因,探讨其处理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四肢关节骨科收治的84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56例,女28例;年龄为19~64岁,平均42.5岁;骨折按Tile分型:B1型22例,B2型16例,B3型10例;C1型22例,C2型6例,C3型8例。单纯前环固定21例,前、后环联合固定63例。术后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统计术后前环固定失效患者,并分析其失效原因及处理方案的选择。结果:84例患者术后获6~36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7例(8.3%)患者术后发生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前环固定失效时间为术后3~75 d,平均29.1 d。失效原因:手术时机选择不当及前环固定稳定性欠佳2例,单纯前环固定稳定性欠佳1例,前环固定物选择错误及康复措施不当2例,术中复位不良1例,后环固定不稳1例。2例患者前环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失效,1例翻修,1例保守治疗;5例前环采用钢板内固定失效,4例翻修,1例保守治疗。5例翻修患者翻修术后获11~24个月(平均17.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评分系统评定骨盆功能:优2例,良2例,可1例。2例保守治疗患者最终畸形愈合。结论:手术时机选择不当、前环固定物选择错误、术中复位不良、前环固定稳定性欠佳、后环固定不稳及康复措施不当是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的主要原因。对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关键是明确失效原因,采用钢板固定翻修可取得良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