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显微外科史考证:艰难起步(1960-1973)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以文献为准、以时间为序,梳理中国显微外科1960-1973年这个阶段的历史。方法:检索收集公开及内部出版中、英文科技期刊、学术专著等,精读分析中、英文"显微外科"及"显微外科相关"文献,重点记录确认手术、交流、报道时间等。结果:中国显微外科起步,得益于1963年初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成功报道;此后3年,多个单位开展显微血管技术实验研究、探索断指再植,于1964年世界首例断腿再植,于1966年世界首例足趾移植再造拇指、世界首批完全离断手指显微血管缝合再植成功;1972年广州全国断肢再植经验交流会,完全断指260例,再植存活率44.9%;首次使用"显微外科"术语;1973年3月,完成世界第2例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1973年5月,北美再植代表团访华,开启中、外显微外科学术交流先河。近十年临床实践、原创性、先进的中国断肢(指)再植技术与原则被国际同行认可。结论:中国显微外科史考证:艰难起步(1960-1973)——中国显微外科发展基本与世界同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枣核形组织切除法在鼻翼缩窄术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枣核形组织切除法在内切型鼻翼缩窄整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行鼻翼缩窄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于鼻翼小叶基底部外缘设计梭形切口线,宽度为4~5 mm,长度为8~12 mm。切口线距离鼻翼面颊沟1~2 mm,设计线内侧延长至鼻前庭内部;沿切口设计线切开表面皮肤后,先用尖头弯剪扩大剥离切口下鼻翼软组织,再切除相应的鼻翼内组织,扩大切除的组织形态类似于枣核;充分减张后,切口两端的皮肤行垂直褥式外翻缝合。术后对手术效果和并发症进行随访,并由1位第三方整形外科主治医师采用观察者总体美容改善评分法(GAIS)和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法(VSS),通过对比患者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的照片对手术效果和术后鼻部瘢痕情况进行评价。其中GAIS包括1、2、3、4、5分,评分越低改善效果越好,改善的标准为评分≤3分;VSS包括颜色(0~3分)、厚度(0~4分)、血管分布(0~3分)、柔软度(0~5分)4个指标,评分越高瘢痕越严重。结果:共纳入20例患者,其中男6例,女14例,年龄20~33岁,平均24.9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鼻翼外扩、鼻翼肥厚的表现。术后13例患者术区出现轻度肿胀、皮下淤斑和黄染,3 d后逐渐消退;术后无感染、切口裂开、延迟不愈等近期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16个月,有2例患者因联合了肋软骨植入隆鼻术,术后6~9个月逐渐出现软骨变形而影响鼻孔外观,再次通过手术调整后获得满意效果,鼻孔对称度显著提高;其余患者鼻翼形态均一次性得到较大改善,患者对术后效果表示满意;术后远期无鼻孔变形、鼻小柱偏斜、通气障碍等表现,鼻翼切口瘢痕不明显,位置隐蔽。术后第三方医师对20例患者的GAIS评分为(1.20±0.41)分,其中16例评为1分,4例评为2分,均达到改善标准;VSS总评分为(1.45±0.60)分,其中颜色平均分为0.60分、厚度为0.05分、血管分布为0.55分、柔软度为0.30分。结论:将枣核形组织切除法应用于内切型鼻翼缩窄术中,可以在切口宽度相同的情况下增加组织去除量,不仅能够充分缩窄鼻翼,而且对鼻翼组织肥厚也有一定的矫正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增压在修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内增压在修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游离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中的使用方法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四肢软组织缺损合并不同程度的血管、神经损伤及肌腱、骨质外露共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18~56岁,平均36.3岁;修复小腿6例,足踝部4例,前臂5例,手3例,软组织缺损面积7 cm ×12 cm~13 cm×30 cm。采用修薄ALTP修复创面,并在皮瓣移植时将皮瓣远侧的穿支血管与皮瓣内部自身血管蒂的1条分支进行吻合,以内增压的方式加强皮瓣远端血供。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术后除每1~2个月常规门诊复查外,还通过电话和微信进行随访,了解皮瓣成活和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8例皮瓣全部成活,没有出现动脉或者静脉危象。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过换药后愈合。1例皮瓣下瘀血肿胀,经过拆线、结扎皮下小血管、清除血肿、引流等处理后,创面一期愈合。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9.5个月。皮瓣外观、质地好。术后经过康复锻炼,关节活动度大部分恢复:腕关节伸屈范围60°~80°,掌指关节伸屈范围70°~80°,踝关节伸屈范围40°~60°。1例车祸轮毂伤致踝关节处伸肌腱断裂并大部分缺损的患者,在皮瓣覆盖创面6个月后行踝关节背伸功能重建及皮瓣修薄术。结论:在使用修薄ALTP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时,结合使用内增压能加强皮瓣远端血液供应,有利于减少感染和皮瓣边缘坏死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供血血管部位及灌注量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成活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善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3例接受改善动脉灌注量及位置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创伤性软组织缺损10例,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1例,再造术后供区软组织缺损2例;11例缺损位于手部,2例位于足部;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0 cm×2.0 cm~10.0 cm×8.0 cm,皮瓣面积为3.5 cm×2.0 cm~10.0 cm×8.0 cm。动脉化静脉皮瓣常规切取完成后,将输血血管由皮瓣边缘向皮瓣内部游离,输入血管的游离长度不超过该血管在皮瓣内行程全长的1/2,以实现动脉血由皮瓣内部进入皮瓣。受区存在多组动脉血管时,优先选择血管管径较大的动脉血管作为供血动脉,以实现提高皮瓣动脉血灌注量的目的。供区12例直接拉拢缝合,1例植皮覆盖创面,术后监测皮瓣颜色、温度、肿胀及毛细血管返流等指标,并定期回院门诊复诊随访。结果:本组11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后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18(平均10.9)个月。所有皮瓣都完成了重要组织结构的覆盖,皮瓣颜色、质地与受区皮肤相似,外观满意。结论:与传统动脉化静脉皮瓣相比,改善血管灌注量和位置可能是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成活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诊断左心房壁间血肿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51岁,因咳嗽、咳痰1个月,发热3 d入院。外院胸部CT:双下肺感染并双侧胸腔积液。入院后查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76.9%)且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明显(98.44 mg/L),脑钠肽(857.30 ng/L)及γ-谷氨酰转移酶(150.0 U/L)升高。心电图:窦性心律,V2~V6 S-T段上斜抬高。超声心动图:左房与降主动脉间见一7.7 cm×4.8 cm囊性包块(图1),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内可见多发不全分隔,囊内无血流信号与心腔相通,二尖瓣口血流稍加速并可见少量反流,心包腔少量积液。增强超声心动图:囊性包块内部及分隔未见明显增强(图2)。超声提示:左房囊性包块(房壁血肿或脓肿可能)。增强CT:左心房见等密度肿块影,CT值约43 Hu,增强双期CT值约47、48 Hu(图3),左心房受压改变,左下肺静脉受压稍变窄。CT诊断为左房囊性占位。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无明显异常。遂转入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 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囊性包块位于左房后壁内膜与冠状静脉窦之间,包块内部见细密点状及絮状回声,左心房后壁内膜受囊性包块推挤前移并随心动周期摆动,左房形态失常,二尖瓣装置受推挤,但结构及功能未见损害(图4)。遂开右房及房间隔行心内探查:卵圆孔未闭,可见一大小约0.3 cm分流束;二尖瓣后瓣至右下肺静脉开口处可见一大小约7.0 cm×5.0 cm囊性包块,包块位于房壁间。切开左房包块囊壁,囊内可见凝血块及积血,切开囊性包块左房反复冲洗,彻底清除后行4#0带垫片Prolene线连续缝合加固。术后观察到左房内及壁间未见占位(图5),心内、外膜结构正常。因包块囊壁无法切除,且未见实性组织,未送病检。术后TEE:上述囊性包块明显变小,大小约2.8 cm×1.3 cm,内可见少量分隔(图6)。术后10 d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左房不大,形态未见异常,内血流通畅,后壁近房室沟处稍厚,未见明显囊腔形成(图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频超声诊断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高位损伤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高位损伤的准确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8月至2020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19例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高位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例;年龄16~55岁 [(38.1 ± 12.7)岁]。左侧11例,右侧8例。患者均于外院接受过手术,其中17例行内固定术,1例行外固定术,1例行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置入术。19例患者均于我院手外科接受桡神经探查手术,其中行高位桡神经松解手术8例,行高位桡神经缝合或移植修复手术11例。患者均于术前接受高频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桡神经的神经外膜连续性、桡神经横截面内部的巢状结构、神经纵轴的神经瘤样结构、桡神经外部的骨痂或瘢痕或金属固定物卡压情况等4项桡神经损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将桡神经损伤分型:Ⅰ型神经形态正常,Ⅱ型神经水肿,Ⅲa型神经小段卡压,Ⅲb型神经瘤样结构,Ⅳ型神经断裂,并判断其神经连续性是否存在。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数据,计算高频超声诊断高位桡神经损伤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根据超声声像图特征,将桡神经高位损伤分为4型5类。经手术证实,Ⅰ型0例,Ⅱ型1例,Ⅲa型4例,Ⅲb型1例,Ⅳ型13例,桡神经高位损伤的高频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9%。Ⅱ型、Ⅲa型、Ⅲb型、Ⅳ型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100%、100%、85%。高频超声诊断高位桡神经连续性的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85%。结论:高频超声诊断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高位损伤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较为准确的形态学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肠切除吻合术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结肠切除吻合术大鼠动物模型。方法: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将12只Sprague-Dawley大鼠通过随机数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随机取3只,仅做剖腹探查;实验组9只,从结肠无血管区离断肠管并进行缝合。记录手术时间,术后监测体重变化。于术后第7天进行肠道造影观察肠管吻合口愈合情况。于第8天行剖腹探查大鼠腹腔内部形态学变化,测量吻合口爆破压力,并通过采集吻合口及周围组织,进一步观察吻合口组织学的变化,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 结果:该模型构建平均时间为22 min。大鼠的存活率为89%。造影显示肠管通畅,无梗阻。剖腹探查,肉眼可见吻合口存在轻微粘连,粘连部分可分离,吻合口周围有血管组织形成。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吻合口有新生肉芽组织形成,并有小血管生成,未发现结肠上皮、大肠腺的存在。马松染色可见胶原纤维沉积。结论:通过该方法可成功构建结肠切除吻合术大鼠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颈动脉血栓性闭塞形成后巨噬细胞浸润行为的动态演变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索急性颈动脉血栓性闭塞(ACTO)形成后,血栓动态演变过程中巨噬细胞的浸润行为变化.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5只,通过使用氯化铁处理后的外科缝合线对兔颈动脉造成损伤来建立ACTO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兔按照实验终点时间分为5组;术后24h组及术后1、4、8、12周组,每组3只.术后24h,使用DSA检查ACTO模型建立情况.到达实验时间终点时对该组3只兔进行血栓栓塞段动脉取材并用石蜡包埋.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马休黄猩红蓝(MSB)对血栓样本进行染色,分析血栓形态和血栓组成(包括红细胞、纤维蛋白和胶原纤维)的变化,使用Orbit Imaging Analysis软件对血栓组成成分进行半定量分析.使用免疫组织化学对血栓中MO和M2型巨噬细胞的分布进行检测,依据检测结果总结ACTO发生后不同时期血栓的形态、组成及血栓中巨噬细胞浸润行为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 术后24 h DSA结果显示,所有的实验兔均成功建立了 ACTO模型.(1)HE染色结果显示,在术后24h至1周的时间段内,血栓呈持续增大趋势;术后4周时,血栓开始出现溶解现象;术后8周时,血栓内部观察到了新生血管的形成;而术后12周时,血栓开始呈现出纤维化的迹象.(2)MSB染色结果显示,在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术后24h内),红细胞为主要成分;在此之后,以纤维蛋白和胶原纤维为主要成分.(3)MO型巨噬细胞(细胞表面标志物为CD206)检测结果显示,术后24h,血栓中MO型巨噬细胞并未均匀分布于整个血栓中,而主要聚集于血栓边缘;术后1周时,血栓内MO型巨噬细胞阳性面积百分比相较于术后24 h增加[血栓边缘:(41.7±27.0)%比(24.6±16.7)%,血栓核心:(35.7±19.6)%比(11.1±10.4)%,均P<0.001],且均匀分布于血栓内;术后4周时,血栓内MO型巨噬细胞的阳性面积百分比相较于术后1周减少[血栓边缘:(10.7±6.1)%比(41.7±27.0)%,血栓核心:(12.1±8.5)%比(35.7±19.6)%,均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4、8、12周,血栓内MO型巨噬细胞阳性面积百分比随时间延长无明显变化[血栓边缘的阳性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0.7±6.1)%、(8.0±7.7)%、(8.9±5.3)%;血栓核心的阳性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2.1±8.5)%、(9.5±4.2)%、(15.7±1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术后12周血栓边缘M0型巨噬细胞的阳性面积百分比少于血栓核心处[(8.9±5.3)%比(15.7±11.0)%,P<0.01)].M2型巨噬细胞(细胞表面标志物为CD206)检测结果显示,术后24 h,血栓中M2型巨噬细胞广泛分布于整个血栓内;术后1周时,血栓内M2型巨噬细胞的阳性面积百分比相较于术后24h增加[血栓边缘:(22.1±11.3)%比(11.4±8.7)%,P<0.001;血栓核心:(24.5±9.8)%比(7.6±6.0)%,P<0.001];术后4周,血栓内M2型巨噬细胞阳性面积百分比相较于术后1周减少[血栓边缘:(10.6±3.7)%比(22.1±11.3)%,P<0.001;血栓核心:(9.2±4.3)%比(24.5±9.8)%,P<0.001];术后8周血栓核心处M2型巨噬细胞的阳性面积百分比相较于术后4周时又增加[(17.9±8.8)%比(9.2±4.3)%,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8周至12周血栓内M2巨噬细胞的阳性面积百分比无明显变化[血栓边缘:(9.4±6.3)%比(8.5±5.3)%,P>0.05;血栓核心:(17.9±8.8)%比(14.4±10.0)%,P>0.05].此外,术后8、12周时血栓核心M2型巨噬细胞阳性面积百分比均多于血栓边缘处[术后8周:(17.9±8.8)%比(9.4±6.3)%,P<0.001;术后12周:(14.4±10.0)%比(8.5±5.3)%,P<0.001].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 ACTO动物模型,首次展示了血栓形成后12周内巨噬细胞的动态演变规律.巨噬细胞在血栓形成和血栓纤维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可能促进了血栓溶解和血栓内新生血管形成,进而促进闭塞血管自发再灌注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埋入式垂直原位真皮内褥式缝合法修复鼻部创面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探讨埋入式垂直原位真皮内褥式缝合法在修复鼻部创面中的应用,以达到对有张力、皮肤脆性较大的鼻部切口的闭合.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22年6月-2022年9月收治的鼻部色素痣患者10例,皮损大小0.5 cm×0.6 cm~0.7 cm×0.9 cm,在预计能直接拉拢缝合的前提下,采用在皮肤表面同一进/出针点、真皮全层的垂直褥式缝合方法缝合有张力、皮肤组织脆性较大部位的切口,并将缝合线埋入皮肤内部.结果:手术切除皮损、创面缝合后,所有切口均对合整齐,全部一期愈合.结论:对有张力、鼻部等脆性较大部位切口的闭合,埋入式垂直原位真皮内褥式缝合法较常规的传统皮内缝合方法具有明显的抗张力优越性,符合美容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新型梯度复合HA/ZrO2组织工程骨支架在猕猴颈椎融合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构建新型梯度复合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HA/ZrO2)组织工程骨支架,并评估其在猕猴颈椎椎间融合中的效果.方法 通过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水凝胶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缓释载体,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微观形态,检测其载药量、包封率及缓释速率;然后分离、培养猕猴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并进行碱性磷酸酶、冯库萨染色等对其进行鉴定;最后将前期制备好的BMP-2明胶/壳聚糖凝水胶缓释系统和第3代猕猴BMSCs加载于HA/ZrO2泡沫陶瓷,以构建新型组织工程骨,并观察其形态特征.将24只雄性猕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其中组织工程骨组(n=8)为植入梯度复合HA/ZrO2泡沫陶瓷负载BMP-2明胶/壳聚糖水凝胶缓释系统和第3代猕猴BMSCs,泡沫陶瓷组(n=8)为植入梯度复合HA/ZrO2泡沫陶瓷,自体髂骨组(n=4)为植入自体髂骨,假手术组(n=4)为只对相应部位的软组织进行切开、缝合,未破坏其椎间盘;观察术后颈椎X线(术后即刻、8周、16周)、组织形态学表现(术后8周、16周)及测试相应节段的生物力学(术后16周).结果 扫描电镜下BMP-2明胶/壳聚糖水凝胶呈3D网状结构,内见均匀分布的壳聚糖微球,其负载BMP-2后的包封率和载药率随时间逐渐降低:第1天分别为87.4%±0.9%和58.2%±0.5%、第15天分别为45.2%±0.6%和30.1%±0.4%,累积释放率第1天为12.6%±0.11%、第15天为55%±0.16%.显微镜下观察见BMSCs的形态呈多样性,以梭形及短棒形等较常见;第3代猕猴BMSCs成骨诱导后的碱性磷酸酶、冯库萨染色以及表面特异性抗原的检测结果显示,符合BMSCs的生物学特性.不同时点的X线及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材料内部新生骨量组织工程骨组较泡沫陶瓷组明显增多;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在最大载荷、抗压强度和能量吸收方面假手术组均低于其他3组(P值均<0.05),在抗压强度上组织工程骨组与自体髂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P-2明胶/壳聚糖水凝胶缓释系统复合猕猴第3代BMSCs种植于HA/ZrO2泡沫陶瓷构建的新型组织工程骨支架,能有效促进猕猴颈椎椎间融合,在影像学及组织学表现和生物力学测试方面,可达到与自体骨相似的骨代替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