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中国肝硬化患者约700万,门静脉高压是影响肝硬化预后的重要因素,其严重程度决定了肝硬化并发症(如腹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随着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肝病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瞬时弹性成像、点剪切波弹性成像、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均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无创评估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目前超声弹性成像评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尚无统一的技术操作规范和参考阈值标准。因此,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中国门静脉高压联盟(CHESS)联合发起并组织我国超声医学、肝病学、消化病学等多学科领域专家,结合国内外最新指南、循证医学证据以及我国临床实践形成专家共识,旨在规范化不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检查流程,标准化肝硬度和脾硬度在代偿期进展性慢性肝病、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避免胃镜筛查、门静脉高压危险分层以及个体化管理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淮北地区基于高危因素及不同血清学危险分层方法比较的早期胃癌筛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不同血清学危险分层方法及高危因素分析在淮北地区早期胃癌筛查的效能。方法:2018年11月—2020年6月,对淮北市3家医院(淮北市人民医院、淮北矿工总医院、安徽省濉溪县医院)因上消化道症状就诊的人群进行早期胃癌筛查,所有受试者行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抗体、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Ⅱ、胃泌素-17(gastrin-17,G-17)血清学检查,计算胃蛋白酶原比值(pepsinogen ratio,PGR,即PGⅠ/PGⅡ),并行内镜及病理学检查,以病理学诊断为胃癌诊断的金标准。采用 χ2检验和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ABC法( HP抗体联合PGR)、新ABC法(血清PGR联合G-17)和新胃癌筛查评分系统(结合年龄、性别、 HP抗体、PGR和G-17)3种方法的胃癌筛查效能。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计算PGⅠ、PGⅡ、G-17、PGR诊断胃癌的最佳临界值。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 结果:共纳入1 093例受试者,其中1 021例胃、十二指肠部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内镜和病理学检查检出胃癌(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例(2.74%),其中早期胃癌17例(60.71%)。新胃癌筛查评分系统的高危组胃癌检出率(16.98%,18/106)高于低危组(0.49%,3/614)和中危组(2.33%,7/3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新胃癌筛查评分系统较新ABC法和ABC法有较高的胃癌检出率(Kappa=0.220,Kappa=0.185; P=0.007, P=0.049)。ROC曲线分析显示,PGⅠ、G-17和PGR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1、0.629和0.729,PGR曲线下面积最大。PGR最佳临界值为<2.96,诊断胃癌敏感度0.714,特异度0.768,阳性似然比3.084,阴性似然比0.37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家族史( OR=7.003,95% CI:2.119~23.146, P=0.001)、 HP感染( OR=3.556,95% CI:1.478~8.557, P=0.005)、高龄( OR=1.203,95% CI:1.138~1.272, P<0.001)、吸烟( OR=1.878,95% CI:1.316~2.679, P=0.001)为胃癌高危因素。 结论:新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在早期胃癌筛查中有较高的价值,肿瘤家族史、 HP感染、高龄、吸烟因素为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二者结合可用于淮北地区的早期胃癌筛查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在卫生系统健康体检人员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在卫生系统健康体检人员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效能。方法:利用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对卫生系统健康体检人员进行胃癌危险度评分,向中、高危体检人员发送筛查告知书,对愿意行胃镜检查的体检人员进行胃镜检查。分析胃镜检查结果。结果:2019年1—4月,卫生系统从业人员在南京医科大学上海松江临床医学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共5 357例,新型胃癌筛查评分为中危者576例、高危者164例,其中131例(17.70%,131/740)在该院行进一步胃镜检查,包括中危组91例(91/131,69.47%)、高危组40例(40/131,30.53%)。行胃镜检查后,发现胃癌4例,食管癌1例,均为早期癌。中危组中发现早期胃癌2例(2/91,2.20%),早期食管癌1例(1/91,1.10%);高危体检人员中发现早期胃癌2例(2/40,5.00%)。高危组的肿瘤检出率(5.00%)大于中危组(3.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对卫生系统健康体检人员进行危险分层,可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建立结直肠进展性腺瘤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结直肠进展性腺瘤(AA)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结直肠AA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首次结肠镜检查并病理证实为结直肠息肉的患者临床资料,将整个队列随机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7∶3)。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AA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基于以上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运用验证集进行模型内部验证,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Calibration校准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决策分析曲线(DCA)评估模型的临床有效性。结果:共有1 936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纳入分析,其中1 356例患者纳入训练集(男840例、女516例),580例患者纳入验证集(男379例、女201例),年龄分别为(57.4±9.8)和(57.6±9.7)岁;其中无AA患者1 502例(77.6%)、有AA患者434例[22.4%,其中1~9 mm 73例(16.8%)、>9~<20 mm 271例(62.5%)、≥20 mm 90例(20.7%)]。回归分析发现,年龄[ OR=1.018,95%可置信区间( CI):1.003~1.033]、脂肪肝( OR=1.870,95% CI:1.274~2.744)、低密度脂蛋白(LDL)( OR=1.378,95% CI:1.159~1.637)、粪便隐血试验(FOBT)( OR=2.597,95% CI:1.857~3.631)、息肉部位[近端( OR=2.869,95% CI:1.727~4.764)、远端( OR=2.791,95% CI:1.721~4.527)]与结直肠AA发生有关。该模型的AUC在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别为0.664(95% CI:0.630~0.698)、0.640(95% CI:0.587~0.693),Calibration校准曲线表明预测和实际风险一致性良好,Hosmer-Lemeshow(H-L)检验 P值在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别为0.830、0.150,DCA表明该列线图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结论:基于年龄、脂肪肝、LDL、FOBT、息肉部位这5个预测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有助于预测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生AA的风险,从而实现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结直肠癌精准分层筛查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T平扫测量食管壁厚度与胃镜下红色征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内镜下红色征与食管壁厚度的关系,以无创预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在邢台市人民医院同时行内镜及CT平扫检查的12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据有无红色征将研究对象分为有红色征组和无红色征组.比较有红色征组与无红色征组的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红色征相关的变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食管壁厚度的诊断效果.结果 125例患者中无红色征84例,有红色征41例.有红色征组患者血小板、血清白蛋白分别为75(46,93)× 109/L、(34.45±4.49)g/L,均低于无红色征组的97(73,148)× 109/L、(37.44±6.2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Child-Pugh评分在红色征组分别为 14.0(12.5,16.6)s、1.28(1.15,1.46)、8(7,9),均高于无红色征组,12.5(11.4,15.1)s、1.15(1.04,1.31)、7(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色征组腹水的发生率为48.8%高于无红色征组的29.7%.红色征组食管壁增厚明显(Z=-6.663,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食管壁增厚是红色征的独立危险因素(HR=1.405,95%CI:1.203~1.64,P<0.001).诊断食管壁厚度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868(95%CI:0.804~0.931,P<0.001),截断值为 7.14 mm.结论 食管壁增厚可作为红色征的参考指标,为临床筛查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提供分层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和OLGA分级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风险分层中的一致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 评价新型胃癌评分系统和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胃炎评估(OLGA)分级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变风险分层的一致性,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20 年1 月至2021 年2 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CAG患者168 例,收集人口学资料,采集血清样本检测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胃泌素(G)-17、幽门螺杆菌(Hp)抗体,计算PGⅠ、PGⅡ比值(PGR),完成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评分;根据内镜和病理结果,由萎缩范围和程度进行OLGA分级判定.采用Kappa相关分析评价新型胃癌评分系统和OLGA分级的一致性,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两种方法一致性的相关因素.结果 新型胃癌筛选系统平均评分(9.54±2.63)分,其中低危 125 例(74.40%)、中高危 43 例(25.59%);OLGA分级低危(0~Ⅱ级)137 例(81.55%),高危(Ⅲ~Ⅳ级)31 例(18.45%),Kappa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呈中度相关(P=0.000).两种分层方法同时为"低危"或"高危"的患者146 例,吻合率86.90%,设为一致组,危险分层存在差异的患者22 例(13.09%),设为非一致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一级亲属胃癌史、Hp血清抗体分型、木村-竹本分类及高盐饮食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不同抗体分型Hp感染是影响危险分层差异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 新型胃癌筛选评分系统对评估CAG患者的癌变风险有重要参考价值,具有无创、简便、可重复的优点,但是在临床应用时可能需考虑Hp抗体分型对风险分层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食管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特点及病理转归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总结食管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LGIN)的内镜形态学特点及其病理转归现状,探讨食管LGIN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9年1月至2017年8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首次食管活检病理提示LGIN的病变共201处(169例),分析其病变的内镜资料、病理转归情况.以内镜形态学表现为食管黏膜病变、且病理结果为单纯炎症病变为对照,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食管黏膜LGIN的危险因素.结果 食管黏膜LGIN以中老年多见,男女比约为2.5∶1.201处病变平均最大横径、最大纵径分别为(0.9±0.8) cm、(1.4±1.3) cm,主要位于食管中段(52.2%),形态学上以平坦型(0-Ⅱb)为主,占45.8%,其次是以平坦隆起型(0-Ⅱa)为基础的病变占31.8%.有食管炎背景的LGIN 42例(24.9%),多灶病变占57.4%.201处病变平均随访时间为(10.3±12.1)月,经随访,58.2%(117/201)的病变达到病理逆转[包括24.9%(50/201)的病变完全消失],其中原病变最大径≤1 cm者占60.7%(71/117);28.9%(58/201)病变病理结局无变化,仍为LGIN;12.9% (26/201)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浸润性癌,其中最大径>1 cm者占73.1%(19/2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阶段年龄(与<45岁相比)及病变最大纵径(与≤0.5 cm相比)是食管黏膜病变发生LGIN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变最大纵径为>0.5~I cm、发生食管LGIN的风险是病变最大纵径≤0.5 cm的1.96倍.结论 在人群中做筛查胃镜时,年龄≥45岁,食管黏膜病变最大纵径>0.5 cm,需警惕食管LGIN可能.已证实食管黏膜LGIN的病变,需根据病变最长径分层进行内镜随访,建议>1 cm的LGIN密切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血清学危险分层方法在人群早期胃癌筛查中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血清幽门螺杆菌(Hp)抗体联合胃蛋白酶原(PG)(ABC法)、血清PG联合胃泌素-17(G-17)(新ABC法)和新胃癌筛查评分系统(简称新评分系统)3种危险分层方法在人群早期胃癌筛查中的作用,评价3种方法的一致性.方法 对浙江基层人群进行早期胃癌筛查,所有受试者先行血清学检查,再对高危人群进行内镜及病理学检查,以病理学诊断为胃癌诊断的金标准.3种血清学筛查方法均将人群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计算3种筛查方法各危险分层的比例和胃癌的检出率,评价筛查方法的优缺点和一致性,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G-17和胃蛋白酶原比值(PGR)诊断胃癌的最佳临界值.结果 共纳入30 126例受试者.ABC法中,低、中、高危组受试者分别为15 368例(51.01%)、13 246例(43.97%)和1 512例(5.02%);新ABC法中,低、中、高危组受试者分别为20 584例(68.32%)、8 990例(29.84%)和552例(1.83%);新评分系统中,低、中、高危组受试者分别为20 810例(69.08%)、8 059例(26.75%)和1 257例(4.17%).通过血清学初筛,最终1 263例受试者接受内镜和病理学检查,检出胃癌22例(1.74%),其中早期胃癌19例,占86.4%.ABC法中,低、中、高危组胃癌检出分别为1例(0.35%)、14例(1.84%)和7例(3.21%);新ABC法中,低、中、高危组胃癌检出分别为7例(1.68%)、10例(1.38%)和5例(4.10%);新评分系统中,低、中、高危组胃癌检出分别为5例(0.66%)、9例(2.22%)和8例(7.84%).3种筛查方法的一致性较差.新评分系统的高危组的胃癌检出率高于低危、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拟合ROC曲线分析G-17和PGR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88和0.729.根据本研究拟合模型确定的最佳临界值(PGR<4.135),低、中、高危组的胃癌检出率分别为0.94%、1.97%和6.31%.当以PGR<3.890为临界值时,诊断胃癌的敏感度为0.880,特异度为0.409;当以PGR<4.135为临界值时,诊断胃癌的敏感度为0.855,特异度为0.545.在这2种PGR临界值下,高危组患者胃癌检出率均高于低、中危组.结论 3种血清学筛查方法的一致性较差.新评分系统在早期胃癌筛查中有较高的价值,其高危组的早期胃癌检出率高于低、中危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AHPV及其基因分型检测在子宫颈细胞学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Aptima高危人乳头瘤病毒 (HR-HPV) E6/E7 mRNA (AHPV) 及其基因分型 (GT) 检测在子宫颈细胞学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LSIL) 风险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将529例子宫颈细胞学LSIL患者根据年龄分为30岁组、≥30岁组, 均行子宫颈脱落细胞AHPV及其16、18、45基因分型 (AHPV-GT) 检测, 同时进行第二代杂交捕获HPV (HC2-HPV) 检测、阴道镜检查及子宫颈活检.结果:①529例LSIL患者中, 年龄<30岁组HC2-HPV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30岁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92.2%vs 83.6%, P=0.026);AHPV检测阳性率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82.5%vs 77.7%, P=0.284), 进一步行AHPV-GT检测, 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29例患者中组织学证实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及以上病变 (HSIL+) 83例, 其中AHPV检测阳性81例, 占97.6%.;②与其他11型HR-HPV阳性相比, 16、18、45GT中有一种或多种阳性 (GT阳性) 患者的HSIL+发生率显著增加 (P<0.05);在≥30岁组, AHPV16型阳性患者HSIL+暴露风险的OR值最高141.00, 显著高于18/45阳性、GT阴性、AHPV阴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5、0.000、0.000) .但在<30岁组, AHPV16型阳性的HSIL+暴露风险的OR值8.50, 与18/45阳性、AHPV阴性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0.070);③在≥30岁组, AHPV检测HSIL+的特异度高于HC2-HPV (P<0.05), 而在<30岁组, 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年龄≥30岁细胞学LSIL患者, AHPV及其GT检测是一种可靠的阴道镜筛选及危险分层方法, 尤其要重视AHPV 16型阳性.但对于年轻的女性, 需寻找更理想的生物学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东省胃癌前状态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对广东省居民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胃肠疾病史及家族史等因素的调查,分析胃癌前状态的相关因素,以便进行筛查,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部分广东省内成年居民,使用胃癌早期筛查问卷对其进行面访式调查,行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以确定胃癌前状态特征,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前状态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 胃癌前状态等级变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年龄,大于50岁将提高胃癌前状态进展的危险性;普通话和粤语语系人群胃癌前状态进展风险高于潮汕语系;胃蛋白酶原1与胃蛋白酶原2之比(PG1/PG2)在10.44~17.23范围内胃癌癌前状态进展风险最低.结论 年龄和地域特点仍然是胃癌前状态进展的主要因素,在胃癌前状态筛查中检测胃蛋白酶原有助于拟定需要做胃镜检查的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