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莫利用药引起顽固性低血糖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 男,83岁,体质量80 kg.因左足第四、第五足趾变黑1年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外伤左足第四、第五足趾疼痛,未处理,逐渐出现左足第四、第五足趾变黑.既往史:高血压20余年,自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每日一次,血压控制平稳;肾功能异常9年,服用开同和尿毒清颗粒;11年前因右颈动脉狭窄于我院行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年,半年前于我院行双侧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术;1年前因胸主动脉夹层于我院行胸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冠心病3年,2年前于北京阜外医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目前应用波立维早1片、阿托伐他汀钙10 mg晚2片,单硝酸异山梨酯20 mg每日二次、每次一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冠心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见于中老年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常累及心、脑血管,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IS)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常与冠心病(CHD)同时并存。与未合并CHD者相比,合并CHD的IS患者多数病情更严重,死亡风险更高,预后更差。本共识根据病因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脑-心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相关IS/TIA、动脉粥样硬化性IS/TIA与CHD共存三大类,并制订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在急性期治疗时间窗内针对卒中进行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针对CHD则视情形采取分期或同期颈动脉干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心肌血运重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并进行围手术期管理。在二级预防方面给予危险因素控制和生活方式改变等措施,并积极进行心脏和神经康复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同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至2019年19例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位年龄69岁。手术均采取先CEA后CABG策略,使用传统剥脱法,颈动脉转流管快速建立体外转流。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内没有心肌梗死发生;2例患者出现脑梗塞,1例为CEA同侧,另一例为双侧颈动脉狭窄的CEA对侧脑梗塞,2例患者均未遗留后遗症。围手术期无死亡。成功随访17例(1~103个月,中位数24个月)。随访期内,1例患者术后8个月出现脑梗塞;1例患者术后43个月再发心肌梗死。没有颈动脉再狭窄或二次手术病例。5年总体生存率为91%。结论:CEA联合CABG治疗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无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或死亡发生,围手术期脑梗塞发生较少,远期生存率高,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内膜剥脱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预后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联合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科的2 496例OP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OPCABG组和OPCABG+CE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进行1∶1匹配,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预后、远期生存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238对患者纳入分析,每组238例。OPCABG+CE组术后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率显著高于OPCABG组(5.04%对1.68%, P=0.042)。平均随访7.3年,OPCABG组和OPCABG+CE组患者的累计生存率(92.44%对88.65%, P=0.159)和远期MACCE发生率(10.92%对15.13%, P=0.1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OPCABG组比较,OPCABG+CE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CCS分Ⅲ-Ⅳ级)显著增加(20.16%对12.60%, P=0.026)。 结论:OPCABG+CE术后早期AMI和远期心绞痛复发风险显著增加,但OPCABG+CE与OPCABG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和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斑块脂质分析及影响术后再狭窄机制初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斑块的脂质成分,并探讨其影响内膜剥脱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中、长期疗效的机制。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选取北京安贞医院冠状动脉外科术前合并高脂血症病史的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患者共50例,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前降支内膜剥脱(CE)术,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术中取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及血浆样本,并经术后复查核磁共振冠状动脉斑块显像(atherosclerosis T1-weighted characterization,CATCH)检查并联合功率域非正交多址接入(power domain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集成框架技术分析中远期冠状动脉再狭窄率后作为高风险组(>25%,研究组)及匹配低风险组(对照组),两组进行脂质学及分子生物学分析检测斑块标本组织及细胞色素P450 3A4酶(CYP3A4)含量。结果:两组各入选8例患者,研究组患者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斑块脂质学分析后发现4α-羟基胆固醇(4α-hydroxycholesterol,4α-OHC)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0.050 μmol/g对0.016 μmol/g, P<0.05);同时研究组术后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T1加权特征核磁显像结果显示对照组通畅率优于研究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率(9.0±1.9)%对(22.3±2.3)%, P<0.05]。CYP3A4含量对比:研究组血浆CYP3A4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即刻(0.88±0.05)ng/ml对(0.45±0.03)ng/ml,术后12个月(2.08 ± 0.40)ng/ml对(1.58 ±0.16)ng/ml, P<0.05]。 结论:高表达4α-OHC可能加速CE术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造成CE术后中远期再狭窄;同时证实4α-OHC是CYP3A4的生物活性标志物,为进一步阐明CE术后AS进展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前期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左心室射血分数对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心肌梗死发生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左心室射血分数对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CAD)患者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后发生早期心肌梗死的预测价值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取2018年5月—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CE+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DCAD患者。术前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术后心肌梗死(PMI)分为PMI组和无PMI组。采用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左心室射血分数与PMI发生的相关性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影响因素。结果:最终纳入120例行CE+CABG的DCAD患者。PMI组32例(27%),年龄(62±8)岁,男性27例(84%),其中24例(75%)为下壁PMI。无PMI组88例(73%),年龄(62±8)岁,男性70例(80%)。PMI组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无PMI组[55%(49%,64%)比62%(55%,67%), P=0.01],围术期肌钙蛋白I、主动脉球囊反搏泵使用率、住院时间高于无PMI组。调整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与PMI存在负相关性( OR=0.93,95% CI:0.89~0.98, 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60%是预测PMI发生的界值( AUC=0.67,敏感度为64%,特异度为69%, P=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OR=0.52,95% CI:-1.13~-0.60, P<0.001)、术中前降支桥血管流量( OR=-0.20,95% CI:-0.15~-0.01, P=0.02)、糖尿病史( OR=-0.28,95% CI:-8.25~-1.85, P=0.002)与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负相关。 结论:左心室射血分数是DCAD患者CE术后发生PMI的独立预测因素,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糖尿病密切相关,并影响术中前降支桥血管流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不同抗凝方案的早期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联合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不同抗凝方案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北京安贞医院连续收治的择期行CE+OPCABG手术的154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0例,女34例;年龄39~78岁,平均(62.6±7.2)岁。根据术后抗凝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组(81例,低分子肝素组),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组(73例,替格瑞洛组)。收集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有无输血、48h内心电图及肌钙蛋白动态变化等数据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指标。结果:全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5~13天出院。启动抗凝治疗后,低分子肝素组、替格瑞洛组血红蛋白最低值分别为(88.3±14.6)g/L和(89.5±11.6)g/L( P>0.05);血红蛋白低于70 g/L者分别有8例和5例( P>0.05),给予输血治疗;术后48 h内肌钙蛋白峰值分别为850.55(410.63,1 662.63)pg/ml和1 184.60(667.50,3 169.6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8 h内心电图证实两组并发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均为2例(2.5%对2.7%, P>0.05)。 结论: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抗凝方案预防CE+OPCABG术后并发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效果无明显差异。与替格瑞洛相比,低分子肝素并不会增加术后出血风险。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可降低术后肌钙蛋白升高的水平,这可能与更好的术后远期疗效有关,该结论需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发脑梗死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管理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颈动脉狭窄的老年患者往往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疾病,给手术及麻醉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和挑战,全面的术前评估和精细的术中管理对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至关重要。此例患者术前有明确的脑梗死病史,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间质性肺炎病史,术前通过多学科会诊,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术中通过严格控制血压、重要器官功能监测与保护、维持内环境稳定、抗应激和体温保护等综合措施,使患者安全平稳地度过围手术期,顺利康复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同期颈动脉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中颈动脉重建方式的选择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的颈动脉血运重建方法在同期颈动脉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进行颈动脉和冠状动脉同期血运重建的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血运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颈动脉内膜剥脱组(CEA组)及颈动脉支架组(CAS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并对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疗效进行比较。结果:CEA组42例,平均手术时间(288.81±43.28)min,出血(419.05±127.33)ml;CAS组11例,平均手术时间(251.82±23.16)min,出血(318.18±98.16)m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30 d内CEA组出现小卒中4例、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4例、围手术期肺部感染2例、4例出现喉返神经损伤表现,无心肌梗死及死亡病例;CAS组出现TIA 2例、再次开胸止血1例。 结论:在同期颈动脉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术均可取得较好效果,应根据病变特点及术者经验选择适合的颈动脉血运重建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联合旁路移植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近中期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接受CE+CABG的248例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01例,女性47例;年龄(65.6±8.5)岁(范围:43~79岁)。体外循环手术156例,非体外循环手术92例。共对269根病变血管完成CE,包括前降支108根,右冠状动脉140根,钝缘支21根。共完成旁路移植872支,包括左胸廓内动脉248支,桡动脉48支,大隐静脉576支,每例患者移植(3.5±0.8)支(范围:2~6支)。CE后平均血流量为(26±8)ml/min(范围:13~59 ml/min),血流指数为3.1±0.8(范围:2.0~6.7)。采用 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患者的手术结果及术后通畅率。 结果:全组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2%(3/248),2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术后顽固性低心排血量。9例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随访(41.8±21.4)个月(范围:1~68个月)。旁路血管术后1年通畅率为78.4%(182/232),3年通畅率为69.8%(162/232)。左冠状动脉系统通畅率明显高于右冠状动脉系统(1年:87.4%比73.1%,χ2=6.533, P=0.011;3年:78.2%比64.8%,χ2=4.588, P=0.032)。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旁路血管通畅率无差异(1年:80.0%比76.9%,χ2=0.277, P=0.599;3年:71.5%比67.9%,χ2=0.300, P=0.584)。 结论:CE+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可以获得较满意的完全再血管化,有较好的早、中期效果和旁路血管通畅率。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手术具有相似的早中期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