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不同地域ACS患者PCI术后的二级预防依从性和长期预后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我国真实世界中,于不同地域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对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及其长期预后。方法: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优选方案(OPT-CAD)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本研究选取OPT-CAD研究中诊断为ACS且行PCI治疗的患者。以长江一线为中国南北方分界线,根据患者就诊医院的地理位置分南方组和北方组。为减少选择偏倚和潜在的混杂因素,两组间患者根据倾向性评分按1∶1最临近匹配法匹配。主要终点为患者出院后60个月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和/或缺血性卒中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60个月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以及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2、3、5型出血。记录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二级预防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他汀类、β受体阻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ACEI/ARB)等。匹配前后均比较两组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及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 049例ACS患者,其中南方组共1 958例患者,北方组共5 091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南方组和北方组各1 324例。匹配前,北方组患者中吸烟、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有既往史(心肌梗死、PCI及卒中)和冠心病家族史的比例较南方组高( P均<0.05)。北方组复杂病变、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和血栓病变占比均高于南方组( P均<0.05)。出院后60个月,南方与北方组的抗血小板治疗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其中南方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9.8%(130/1 324)比1.1%(14//1 324)],而北方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南方组[(67.4%(893/1 324)比46.5%(616/1 324)]。其他二级预防用药的使用上,南方组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24.5%(325/1 324)比16.8%(222/1 324), P<0.001]及ACEI/ARB[19.4%(257/1 324)比10.0%(133/1 324), P<0.001]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匹配后,北方组出院后60个月MACCE[8.4%(111/1 324)比6.2%(82/1 324), P=0.030]和BARC2、3、5型出血[6.0%(80/1 324)比4.0%(53/1 324), P=0.016]发生率高于南方组。 结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PCI术后的ACS患者伴合并症和危险因素的比例较高,冠状动脉病变更为复杂,对药物依从性较差,预后也相对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内膜剥脱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预后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联合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科的2 496例OP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OPCABG组和OPCABG+CE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进行1∶1匹配,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预后、远期生存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238对患者纳入分析,每组238例。OPCABG+CE组术后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率显著高于OPCABG组(5.04%对1.68%, P=0.042)。平均随访7.3年,OPCABG组和OPCABG+CE组患者的累计生存率(92.44%对88.65%, P=0.159)和远期MACCE发生率(10.92%对15.13%, P=0.1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OPCABG组比较,OPCABG+CE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CCS分Ⅲ-Ⅳ级)显著增加(20.16%对12.60%, P=0.026)。 结论:OPCABG+CE术后早期AMI和远期心绞痛复发风险显著增加,但OPCABG+CE与OPCABG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和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联合旁路移植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近中期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接受CE+CABG的248例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01例,女性47例;年龄(65.6±8.5)岁(范围:43~79岁)。体外循环手术156例,非体外循环手术92例。共对269根病变血管完成CE,包括前降支108根,右冠状动脉140根,钝缘支21根。共完成旁路移植872支,包括左胸廓内动脉248支,桡动脉48支,大隐静脉576支,每例患者移植(3.5±0.8)支(范围:2~6支)。CE后平均血流量为(26±8)ml/min(范围:13~59 ml/min),血流指数为3.1±0.8(范围:2.0~6.7)。采用 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患者的手术结果及术后通畅率。 结果:全组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2%(3/248),2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术后顽固性低心排血量。9例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随访(41.8±21.4)个月(范围:1~68个月)。旁路血管术后1年通畅率为78.4%(182/232),3年通畅率为69.8%(162/232)。左冠状动脉系统通畅率明显高于右冠状动脉系统(1年:87.4%比73.1%,χ2=6.533, P=0.011;3年:78.2%比64.8%,χ2=4.588, P=0.032)。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旁路血管通畅率无差异(1年:80.0%比76.9%,χ2=0.277, P=0.599;3年:71.5%比67.9%,χ2=0.300, P=0.584)。 结论:CE+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可以获得较满意的完全再血管化,有较好的早、中期效果和旁路血管通畅率。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手术具有相似的早中期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影像特征分析对诊断缺血性狭窄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血管及斑块特征对缺血性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21年6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CCTA并于30 d内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和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的129例患者,共纳入158支冠状动脉,根据FFR≤0.80和FFR>0.80将靶血管分为缺血组( n=77)和非缺血组( n=81)。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χ2检验评估缺血组和非缺血组冠状动脉的血管特征、高危斑块特征、斑块的定量特征和形态学特征对缺血的影响,并进一步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缺血性狭窄的CCTA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缺血组血管狭窄程度为72.09%±8.55%,较非缺血组(63.52%±13.49%)更重( t=4.765, P<0.001);缺血组左前降支病变的比例[88.31%(68/77)]高于非缺血组[55.56%(4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93, P<0.001)。CCTA斑块特征方面,缺血组较非缺血组的斑块长度更长,最小管腔面积更小,总斑块负荷更大,弥漫系数更大,且弥漫病变在缺血组也更多见。形态学特征中,缺血组斑块形态为矩形偏心、近端纵向偏心和远端纵向偏心的比例高于非缺血组,而余弦形偏心病变多见于非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狭窄程度(OR=1.09,95%CI 1.04~1.14, P<0.001)、左前降支受累(OR=4.23,95%CI 1.01~17.72, P=0.049)、弥漫病变(OR=6.71,95%CI 1.43~31.52, P=0.016)和近端纵向偏心(OR=3.77,95%CI 1.27~11.16, P=0.017)、远端纵向偏心(OR=3.91,95%CI 1.19~12.85, P=0.025)为缺血性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CCTA血管狭窄程度、左前降支病变、弥漫病变以及近端纵向偏心和远端纵向偏心两个形态学特征是导致缺血性狭窄的主要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Kounis综合征合并Takotsubo心肌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1例68岁男性患者被蚂蚁叮咬后发生严重过敏性休克,积极抗休克处理期间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出现一过性抬高,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左心室造影显示左室心尖区搏动弥漫性减弱呈球形膨出,出院1个月随访超声显示心脏整体运动恢复正常。该病例显示Kounis综合征和Takotsubo心肌病可共存于同一情境,即ATAK复合病(ATTK),该类疾病相对罕见且具有特定治疗方案和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左乳内动脉-左前降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接受左乳内动脉-左前降支(LIMA-LAD)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术后发生桥血管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0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在CABG术后因复发胸闷、胸痛等症状接受冠脉造影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LIMA-LAD桥血管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狭窄组( n=25)与非狭窄组( n=61),狭窄组患者的桥血管狭窄≥50%,非狭窄组患者的桥血管狭窄<50%。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CABG术中资料、此次就诊资料与生化指标。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CABG术后导致桥血管狭窄的影响因素,采用R 4.0.2软件中的rms程序包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使用校正曲线和偏差校正C-index对列线图预测模型作出评价。采用X-tile软件获得列线图模型积分的截断值,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法进行检验。 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高血压、CABG术前左前降支(LAD)狭窄<75%、CABG术前左乳内动脉(LIMA)血流、冠脉造影弥漫性病变是影响CABG术后LIMA-LAD桥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列线图模型预测的C-index值为0.879(95% CI:0.818~0.955, P<0.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712(95% CI:0.594~0.801, P<0.001),区分度较好;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的准确度较好。通过X-tile软件筛选获取模型积分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54分)、中风险组(>54分且≤112分)、高风险组(>112分),生存分析结果显示,3组患者术后桥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20.9%、50.0%和80.0%。 结论:吸烟、高血压、CABG术前LAD狭窄<75%、CABG术前LIMA血流、冠脉造影弥漫性病变是影响CABG术后LIMA-LAD桥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以为CABG术前评估靶血管对LIMA-LAD桥血管通畅性提供一定的参考,降低CABG术后发生LIMA-LAD桥血管狭窄的概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第584例 下肢血栓—心肌病变—抗磷脂抗体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以抗磷脂抗体阳性为血清学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全身各类血管内的血栓形成和(或)反复流产。本文报道1例32岁女性APS患者,因“右下肢肿胀3年,活动耐量下降1个月”于2021年9月22日入住北京协和医院。患者以右下肢静脉血栓起病,在抗凝不充分的情况下出现心功能不全,伴有炎症指标升高、血小板减少症、肾上腺梗死/出血、肌酐升高等表现。患者心电图四肢导联提示低电压;心肌MRI提示室壁增厚;冠状动脉CT(CTA)排除冠状动脉疾病导致的缺血病变;99mTc-焦磷酸盐(99mTc-PYP)除外心肌淀粉样变;心肌活检病理示部分心肌纤维增生,免疫组化刚果红染色阴性。考虑其弥漫性心肌病变为APS相关微血管病表现。经过充分抗凝和抗炎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心肌病变好转。本案例提示APS累及心脏可以表现为弥漫性心肌病变,对于这类患者,在抗凝治疗基础上的抗炎治疗具有重要地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治疗儿童暴发性心肌炎并重症川崎病期间合并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治疗儿童暴发性心肌炎(FM)合并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ACS)和重症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方法:报道1例儿童FM,在ECMO辅助期间发生左下肢ACS,ECMO撤离后发生重症川崎病,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9岁,以"呕吐、精神差"起病,病情进展迅速,出现意识丧失、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动过速及心脏停搏,超声心动图示心脏扩大、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诊断FM,行体外心肺复苏,进行ECMO。初选颈动-静脉直视切开置管,辅助49 h后流量不足,增加左下肢股动脉置管,置管后2 h,左下肢呈缺血性改变,且进行性加重,建立股动脉侧支循环后下肢灌注一过性好转,但最终发生左小腿ACS,予切开减压并封闭式负压引流;切开后引流出血量极大,先后8次清创,切除近50%腓肠肌容积。ECMO撤离第4天,患儿出现发热、一过性躯干部弥漫性粟粒样皮疹、结膜充血、水样泻,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铁蛋白显著升高,超声心动图示小型冠状动脉瘤形成,同时出现心力衰竭和肺水肿,胸片示双肺广泛渗出,严重时近乎白肺,临床诊断"重症川崎病",予阿司匹林、静脉输注人免疫球蛋白、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等治疗,体温正常,复查冠状动脉 Z值正常。患儿病情好转后,给予早期康复干预,1年后左下肢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结论:FM是需要紧急处理的儿童急危重症,应适时启动ECMO;股动脉置管时应积极预防ACS,发生ACS后应积极多学科处理,以改善预后。FM急性期合并重症川崎病可能与疾病进展及治疗过程中的机体免疫紊乱有关,临床表现不典型,应引起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指导治疗变异型心绞痛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疗与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由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指导治疗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临床资料,并以"变异型心绞痛"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关键词,通过检索中国知网、PubMed及万方数据库,筛选公开发表的中英文文献,以分析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特点.结果 本例患者老年男性,因间断胸闷2年余,加重10余天就诊,发作时心电图检查提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其余导联ST段显著压低,症状缓解后ST段回落,于光学相关断层成像指导下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右冠状动脉近中段狭窄20%~30%,中段第二转折狭窄70%,远段可见支架影,右冠状动脉行麦角新碱激发试验,可见弥漫痉挛,给予硝酸甘油及硝普钠后痉挛解除,考虑患者胸闷症状反复发作,药物控制欠佳,且术中冠脉痉挛明显,遂给予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经治疗患者胸闷症状未再发作,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变异型心绞痛疾病特点及治疗方法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同,临床易误诊误治,因此提高对其的警惕性及认识,及早行腔内影像学检查及激发试验可明确诊断,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多层CT螺旋对35例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diseaes,KD),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发病多为5岁以下婴幼儿,临床多表现为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弥漫充血、发热、掌跖红斑等[1,2].冠状动脉受累是KD最严重的并发症,早期冠状动脉扩张及恢复期冠状动脉瘤并发率为10%~15%,确诊冠状动脉损伤的方法有核素心肌扫描与二维超声心动图(two 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TDE)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