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脉血运重建术后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及伴焦虑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真实世界数据挖掘,分析探讨冠脉血运重建术后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中医证治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多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利用冠脉病中西医诊疗随访协作平台系统,采集2018年9月-2019年1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辽宁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科577例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的基线资料、中医证型及证素、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情况、相关疾病史、汉密尔顿焦虑及抑郁量表评分等数据,建立临床资料数据库。以电话与门诊访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访,每3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1年。结果:入组577例患者,最终完成随访561例。①年龄分布:男性患者年龄为(61.80±11.00)岁、女性为(68.37±10.13)岁,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男性发病年龄有早于女性的趋势。②中医证素分布:虚性证素中占比最高的为气虚(61.75%,176/285),其次为阴虚(28.77%,82/285);实性证素中占比最高的为血瘀(39.13%,108/276),其余依次有痰浊(36.23%,100/276)、气郁(20.29%,56/276)等。③中医证型分布: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中,频率高于10%的中医证型依次为痰瘀互结伴忧郁气结证、气虚血瘀证、心胆气虚证、气阴两虚兼血瘀证;不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中,频率高于10%的中医证型为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其中伴焦虑抑郁状态的痰瘀互结伴忧郁气结证、心血瘀阻证患者与不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07, P<0.01)。④相关性分析:支架植入数、LDL-C与焦虑抑郁状态呈正相关( r分别为0.107、0.118, P<0.05),尿酸呈负相关( r=-0.127, P=0.01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在治疗第6个月时,年龄[ RR(95% CI)为1.052(1.012~1.094), P=0.010]、糖尿病[ RR(95% CI)为4.561(1.028~20.238), P=0.046]是发生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行冠脉血运重建术后患者年龄多集中在60~70岁,男性患者发病有早于女性趋势,罹患冠心病风险较高;中医虚性证素中气虚证占比最高,实性证素中血瘀证占比最高;伴焦虑抑郁状态频率高的中医证型为痰瘀互结伴忧郁气结证、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支架植入数、LDL-C与术后焦虑抑郁状态呈正相关;年龄、糖尿病是发生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 TRA)是指以桡动脉为目标血管,穿刺置管建立血管内通路的方法。TRA最早于1989年由Campeau等首次报道被应用于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造影;1993年,Kiemeneij等成功实施TRA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1]。因TRA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且患者在术后无需卧床制动,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卧床相关并发症和护理工作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2],其在冠脉介入诊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联合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SC/EACTS)推荐将TRA作为冠脉诊疗的首选入路 [3];202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协会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指南》也推荐将TRA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或稳定缺血性心脏病的血管内治疗中 [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桡动脉入路栓塞脑膜中动脉联合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急性硬膜外血肿(acute epidural hematoma,AEDH)是颅脑损伤中常见的严重继发性病变。目前AEDH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联合微创钻孔引流是近年来兴起一种新技术。血管内介入栓塞脑膜中动脉(middle meningeal artery,MMA)阻断了出血来源,能预防血肿再扩大的可能 [1]。同时,微创钻孔引流很好地解决了血肿的占位效应。股动脉和桡动脉是栓塞治疗中常用的血管入路,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TRA)因其更高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于近几年被推荐为冠脉疾病诊疗的首选入路,同样也逐渐被运用在脑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脑血管疾病的诊疗中 [2,3,4]。但经TRA栓塞MMA联合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AEDH的研究目前鲜见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接受经TRA栓塞MMA联合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的11例AEDH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总结相关经验并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司美格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支架植入术后冠心病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报道1例在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诊疗经过。患者为69岁女性,主因“间断心前区疼痛3个多月,加重1周”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同时存在高血压、肥胖、脂肪肝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给予患者降压、降脂、抗板以及冠脉介入治疗后,启动司美格鲁肽0.5 mg每周1次皮下注射治疗,随访1年过程中患者血糖控制良好,体重减轻,未再发心血管事件,复查冠脉造影无进展。司美格鲁肽可作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优先选择,兼顾治疗简便性、降糖、减重和心血管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中医药治疗研究概述
编辑人员丨2024/4/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最有效的再灌注方式,但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患者在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仍然较高,这种现象与冠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密切相关.目前已提出很多诊疗策略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但常规西药治疗效果并不显著,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居高不下,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多项研究表明,中药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冠脉微循环障碍有显著疗效.概述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冠脉微循环障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非罪犯血管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分析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非罪犯血管进展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 2020 年 8 月至 2022 年 8 月于十堰市太和医院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行PCI治疗,并在至少间隔 3 个月以上复查冠脉造影(CAG)的 171 例患者,根据非罪犯血管是否进展分为对照组(n=72 例)和进展组(n=99 例),比较两组的基线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既往病史、吸烟史、服药情况等;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脂蛋白[LP(a)]、血尿酸(SUA)、同型半胱氨酸(Hcy)及两次入院血脂和Hcy的差值(ΔHcy);术中冠脉造影情况],分析影响PCI术后非罪犯血管进展的相关因素.结果:2 组在性别、年龄、BMI、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烟史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间HbA1c、Lp(a)、UA、ΔHcy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术中植入支架个数(>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CI术后非罪犯血管进展与吸烟史(OR=4.031,95%CI:1.655~1.491,P=0.003)、LP(a)(OR=1.003,95%CI:1.001~1.006,P=0.008)、HbA1c(OR=2.945,95%CI:1.623~6.175,P=0.001)、UA(OR=1.006,95%CI:1.002~1.010,P=0.012)、△Hcy(OR=1.380,95%CI:1.139~1.741,P=0.003)、支架个数>1 个(OR=2.702,95%CI:1.036~7.058,P=0.047)有关.结论:吸烟史、Lp(a)、△Hcy、UA、HbA1c水平、植入支架个数>1 是影响非罪犯血管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Kounis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2024/3/16
Kounis综合征是指严重过敏反应所诱发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在接触过敏原后,引起体内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大量炎性递质,诱发冠状动脉(冠脉)痉挛、粥样斑块破裂或支架内血栓形成,严重者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本文报道1例患者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发生冠脉痉挛以及具体诊疗过程,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指导治疗变异型心绞痛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疗与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由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指导治疗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临床资料,并以"变异型心绞痛"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关键词,通过检索中国知网、PubMed及万方数据库,筛选公开发表的中英文文献,以分析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特点.结果 本例患者老年男性,因间断胸闷2年余,加重10余天就诊,发作时心电图检查提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其余导联ST段显著压低,症状缓解后ST段回落,于光学相关断层成像指导下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右冠状动脉近中段狭窄20%~30%,中段第二转折狭窄70%,远段可见支架影,右冠状动脉行麦角新碱激发试验,可见弥漫痉挛,给予硝酸甘油及硝普钠后痉挛解除,考虑患者胸闷症状反复发作,药物控制欠佳,且术中冠脉痉挛明显,遂给予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经治疗患者胸闷症状未再发作,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变异型心绞痛疾病特点及治疗方法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同,临床易误诊误治,因此提高对其的警惕性及认识,及早行腔内影像学检查及激发试验可明确诊断,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 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在住院期间临床特征、介入诊疗以及预后方面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期住院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 152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ST段是否抬高分为STEMI组(98 例)及NSTEMI组(54 例).统计2 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随访 1 年内有无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及有无死亡情况,对比2 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STEMI与NSTEMI患者住院期间临床特征、冠脉介入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2 组患者在男女比例、高血压病、高脂血症以及糖尿病患病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TEMI组患者年龄较STEMI患者偏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TEMI组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比例较STEMI组高(P<0.05);在抽烟这一危险因素方面,STEMI组患者比例高于NSTE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MI 组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比例明显高于 NSTEMI 组(P<0.05),在行PCI过程中,需要辅助治疗(血栓抽吸、主动脉球囊反搏、临时起搏或电除颤)的患者比例,STEMI组高于NSTEMI组(P<0.05),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我们发现NSTEMI组三支病变的发生率远高于STEMI组(P<0.05),而侧支循环的形成在NSTEMI组中也较STEMI组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 1 年的随访中发现,NSTEMI组再次行PCI的比例较STEMI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2 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患者在院内心力衰竭及院内死亡的发生率上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1 年随访时发现,2 组患者发生死亡的比例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接受PCI术治疗的STEMI及NSTEMI患者虽然临床情况及冠脉介入诊疗方面有所不同,但近期及 1 年后的临床预后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两种桡动脉入径行冠脉介入诊疗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对比分析经鼻烟窝区远端桡动脉入径(dTRA)和常规桡动脉入径(TRA)行冠脉介入诊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警特色医学中心心血管病科 2021-01 至 2022-12 收治冠心病行CAG和(或)PCI诊疗的患者临床资料182 例,筛选出 145 例,其中 68 例经鼻烟窝区远端桡动脉入径(dTRA组),77 例经常规桡动脉入径(TRA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术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置管时长;术后穿刺部位加压止血时间、术区疼痛,肢体舒适度、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等观察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前基线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dTRA组一次性穿刺成功 56 例(82.35%),TRA组成功 71 例(92.21%),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3.225,P=0.083).与TRA组相比,dTRA组完成穿刺置管所需时间较长[(18.72±3.29)min vs.(8.87±2.72)min,t=-19.705,P<0.001],但术后压迫止血时间明显减少[(2.40±0.49)h vs.(5.72±0.61)h,t=35.853,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TRA组相比,dTRA组的术肢疼痛明显减轻(P<0.001),术后并发症显著减少(P<0.05),且主要表现为术后血肿,偶有假性动脉瘤,未发生桡动脉闭塞,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高于TRA组(非常满意,22.06%vs.1.30%;满意,75.00%vs.86.61%;不满意,2.94%vs.9.09%;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RA穿刺术式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减少并减轻并发症,但因技术难度较高,在临床推广中需注意技术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