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讨西藏地区恩替卡韦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西藏地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及肝纤维化程度。方法:回顾分析经恩替卡韦治疗自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HBeAg阳性的CHB患者。140例CHB研究对象中,45例经超声诊断为CHB合并NAFLD(A组),95例为单纯CHB(B组)。所有患者均给予恩替卡韦0.5 mg空腹口服1次/d,疗程48周,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第12、24、48周时的HBeAg阴转率、血糖、血脂、肝功能以及肝纤维化程度,评估病毒学应答情况。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ˉ± s)表示,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运用 χ 2检验,以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治疗48周后,B组的HBeAg阴转率与HBV DNA阴转率显著优于A组的28.9% HBV DNA转阴率比较,B组(阴转率为83.2%)显著高于A组(阴转率为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纯CHB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下降程度明显高于CHB合并NAFLD患者。两组患者治疗后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都比治疗前有显著性的降低,其中B组下降更为明显。A组患者的肝脏硬度值均显著低于B组,其中A组受脂肪衰减因素的影响,治疗前肝脏硬度值比B组值高,经治疗后差值为3.50±4.66;而B组未受脂肪衰减因素的影响,其治疗前、后的差值为2.05±2.53,故A组的肝脏硬度值下降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血糖与血脂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NAFLD对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及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即单纯CHB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而合并NAFLD时效果较差;在给予抗病毒治疗时,CHB合并NAFLD患者肝脏硬度值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单纯CHB患者。故在抗病毒治疗时,需根据不同个体的实际情况,对与NAFLD相关的风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理论探讨膏方在温病瘥后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7/13
膏方属于中医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愈加盛行,膏方现广泛应用于疾病后期、慢性病及治未病等人群的调治.温病瘥后同样作为病后恢复的阶段,易于迁延反复或遗留后遗症.基于"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角度提出"肾精不藏"既是温病发病的先决条件,又是温病瘥后余邪未尽、迁延反复的重要病机,与膏方滋补填精的功用不谋而合.因此,在参考古代医家运用膏方治疗温病瘥后经验的基础上,注重运用大方复治,以血肉有情或味厚质润之品益养阴精,佐以甘寒清补之品以清解余邪、护养胃阴,重视病因及兼夹证,恰当配伍动静药物,以期更好地发挥膏方在温病瘥后调治中的作用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五运六气理论与《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证治
编辑人员丨2024/7/6
五运六气学说是《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思维的一大特色,更是中医科学性的重要体现.叶桂承经旨而博采众长,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了诊疗中风的宝贵经验,其中蕴含着五运六气理论的应用经验,叶氏认为,风木司天容易出现气火上亢,脾土受克又兼气机上下滞塞,而天符岁会年气候变化剧烈,阳气开泄,阴不内守而中风.中风发病特点与时令之气有关,厥阴风木主时与火热之气当令,耗气伤津,气津输布异常致络脉空虚而中风;冬令天反暖失于封藏,多肾阴暗耗而动风.针对上述病机,其中厥阴风木当令,脾胃受邪,故治以培补中气,同时兼以敛降之品调节人体升而不降的气机状态;火热当令,阳气发泄,致络脉空虚而中风者,补益脾胃以实卫气;冬令当寒反暖,致肾精不固而中风者,则以滋水涵木为法.叶氏重视外界环境因素对病机的影响,将天人相应的思想运用于中风的辨证论治中,示人以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黄帝内经》"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谈四季养生
编辑人员丨2024/2/3
自然之气有开阖升降,生命活动有其自然节律,与天地万物的生、长、收、藏规律一致.人与万物互通交感,春季阳气升发,养生宜顺应升发之性,以调达、通畅为主;夏季五行属火,主炎上,阳气外浮于体表,养生重在养长,既要防止阳气过盛,又要避免寒凉伤阳;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由浮转沉,养生须遵循"收"的原则,由开转阖,由浮转沉;冬季是四时阴气盛极之时,人体之气也应收敛而不妄动,以沉、藏为主.神乱则病,无论何季,均要安神定志,"虚己"和"精神内守"是调神的关键.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适度运动以养形;四气调神、精神内守、安神定志以养神,神足、气盛、形健,则形神皆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伏邪-免疫"动态解构乙肝"伏"与"发"及临床证治
编辑人员丨2023/8/19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伏"与"发"的动态过程符合中医伏邪的发病特点,亦反映免疫状态的变化."冬伤于寒"(外感)和"冬不藏精"(内因)共同导致病"伏",此时免疫不应答,疾病暂未发作.正邪相争,即免疫应答活跃,乙肝急性发作,此为疾病转折点和治疗关键.正气极虚时,正虚劳复,伏邪亦可暴发,危及生命.乙肝后期,正邪相争不及,疾病慢性化,免疫炎症反复损伤,久则进展至肝硬化、肝癌等,此过程符合伏邪成巢、久病入络的机制.因此,在治疗上,急性期从少阳(或兼阳明)论治;慢性期从肝脾或肝肾同治,结合补法和托法以透邪外出;后期形质改变,则从痰瘀论治,形气同调,以通络消癥.并列举临床典型案例,以期为乙肝临床证治提供参考与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从伏气温病论亚急性甲状腺炎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亚急性甲状腺炎属于中医瘿痛范畴,目前中医治疗多从外感温热毒邪论治,病机强调从外而内发病,但是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法治疗效果不理想.从伏气温病理论更切合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病特点,病机强调从内而外发病.伏邪之生:冬季肾藏精功能受损,外邪侵入,正气不足于拒邪,邪气不至立刻发病,潜伏于少阴,并郁遏于少阳三焦化热成邪;伏邪之发病:思虑、操劳过度或房事不节,更易暗损少阴阴精,春夏之季新感外邪又引动伏邪,颈前甲状腺肿痛为少阴鼓邪外出少阳的表现,表现出阴精亏损,热毒壅滞颈部的证候.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应以清解、透达伏气温邪为主,方以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汤为主化裁出亚甲汤治疗,辅以辨证治疗新感时邪,内外同治缩短病程,后期当兼顾内伤之邪,防止疾病反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经知要·道生》的现代解读
编辑人员丨2023/8/6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天时,邪不可犯.四时之气,寒来暑往,造就人生之阴阳,二十少阳,三十壮阳,四十后阴升阳降,洞明阴阳消长,能调七损八益,则身体轻强,如此内外双修,道生之境界亦有不同.盖以阴阳为之本,避虚邪,守精神,虚极静笃,天地正气皆归于我,所以生气不竭,此乃道生是也.《内经知要·道生》为中医的养生原则和方法打开了一扇窗,帮助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思维,而且更是反观人们自身的一个切入口.其内外双修的养生理念,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原则,扶阳抑阴、保养肾气的具体方法,都为现代人的养生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以谦卑、接纳的心态,用心去领悟古人的智慧结晶,并身体力行,就算是一小步尝试,相信都会有所裨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岁气与疾病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运气”学说是对气候变化及疾病规律的总结,用其古老而独特的方式预测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这为治未病提供了良好的思路.通过对H7N9流感及丁酉年(2017年)五运六气分析,探讨其原因及预后,认为与丙申年终之气本该潜藏而外散之火、丙申年司天之政未迁之相火及冬不藏精导致正气不足有关,并探讨2017年疾病运气分析,并根据运气学理论提出本年二之气、终之气要特别注意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保存方法对液体质控品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不同保存方法对液体质控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美国伯乐冰冻生化液体质控品室温复融后平均分为2份,一份按需分装冷冻(冷冻组),另一份冷藏保存(冷藏组),分析总蛋白(T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碱性磷酸酶(ALP)、胆碱酯酶(CHE)、甘油三酯(TG)、无机磷(IP)和游离脂肪酸(NEFA)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和第20天的相对变化率;并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9月不同批号质控品2种保存方式下的室内质控数据的CV百分比偏差.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除冷藏组中值质控品的TP、AST的结果和冷冻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项目2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中值质控品CV除TP、AST无明显差异,病理值质控品CV除TP、ALP无明显差异外,其余项目均有显著差异,冷藏组大于冷冻组;冷冻组第20天相对变化率较小,冷藏组除TP比较稳定外,其余项目均出现不同的变化趋势.2015年8月至2017年9月的室内质控数据显示,除了TP外,采用分装冷冻保存的质控品CV均明显小于采用冷藏方式保存的CV,其中ALT、AST、ALP、CHE、TB和DB的偏差较大,绝对值均>50%.结论:分装后冷冻保存的质控品稳定性优于冷藏保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谈《黄帝内经》伏邪之说与温病治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伏气温病中"伏寒化温"说的理论来源,治疗上应根据病位病性辨证施治.本文通过对《内经》相关原文的剖析,旨在揭示《内经》对伏气温病的病因、发病、治疗及预防等的影响.1 病因病机1.1 从季节伏邪而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此为重阴必阳的一种诠释.冬于五行属于阴、寒亦属阴,因此便称为重阴,"必阳"即"春必温病",温于无形属阳病,温病及阳热之病."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温病病因学说的肇始.因冬主收藏,若是冬不敛阳,或按跷,或阳气生发太过,不能藏精,至春季则发为温病.王履的《医经溯洄集》中言"温病、热病后发于天令暄热之时",即认为温病是伏邪发病,冬季寒邪客体,留而化热,至春,体内的郁热自内外发[1],因此他认为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是"郁自内而达于外".即非外感寒邪入里发热,而是前一季节的蕴热伏藏已久,自里达外而发.同理,逆春则夏为寒变,伤秋则冬为飱泄,败冬亦春生痿厥.生长收藏之息息相连,在前一季节感受当令邪气,邪气留恋,当季发为温病.新感即感受邪气而发为温病,伏邪为邪气伏于体内,藏伏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病[2].《内经》前文提及寒暑伤形,其外邪从体外而入,伏邪说便解释了温病直入营血分的现象,例如春温或者暑温.因此治疗时不应拘泥于清热,不能局限于发病季节,可由其伏邪之病因为方向,兼扶正气,或可得到更好的疗效[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