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扶阳理论辨治虚热证验案举隅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虚热证多见于正气不足所致的热证,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若单纯以清热凉血之法治疗虚热证难有效验,临床运用扶阳理论治疗虚热诸疾常获佳效,并认为此类虚阳病证应在温扶正气的基础上,疏导气机,才可至"阴平阳秘"。并附潜阳封髓丹治疗痤疮、附子虎杖汤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荨麻疹验案三则进行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探讨"凉血潜阳法"治疗银屑病与特应性皮炎的临证思路
编辑人员丨2023/12/9
银屑病在中医学中被称为"白疕",特应性皮炎(AD)中医称之为四弯风,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现代医学表明,银屑病以白细胞介素-23(IL-23)/辅助性T细胞 17(Th17)为主要炎性反应轴,而AD偏向以Th2 为主的炎性反应轴,但临床实践发现,银屑病可与AD相互转化,提示二者之间存在炎性反应信号通路漂移.这可能是"凉血潜阳法"治疗二者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凉血潜阳药物对寻常性银屑病血热证患者程序性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凉血潜阳药物对寻常性银屑病血热证患者皮损程序性死亡蛋白(PD)-1及其配体的影响.方法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资料,分别选取血热证患者(血热证组)、血热证接受凉血潜阳药物治疗痊愈及显效患者(愈显组)、血热证接受凉血潜阳药物治疗无效患者(无效组)和非血热证患者(非血热证组)各6例,另选取健康对照受试者(健康对照组,6例)进行比较,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皮损处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PD-Ll)、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2(PD-L2)的mRNA表达量,蛋白质印迹法测定皮损处PD-1、PD-L1和PD-L2蛋白的表达.结果PCR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热证组(下调为0.150)、无效组(下调为0.121)和非血热证组(下调为0.047)PD-1 mRNA表达均降低,而愈显组PD-1 mRNA表达上调为1.45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热证组(下调为0.039)、无效组(下调为0.144)、非血热证组(下调为0.046)PD-L2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愈显组PD-L2 mRNA表达上调为1.075 (P<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D-1、PD-L1和PD-L2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愈显组PD-1蛋白表达升高,无效组和非血热证组PD-1蛋白表达下降;无效组和非血热证组PD-L1蛋白表达升高;血热证组和无效组PD-L2蛋白表达下降,愈显组PD-L2表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凉血潜阳药物可能通过上调寻常性银屑病血热证患者皮损中PD-1 mRNA及蛋白、PD-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而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李斌凉血潜阳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组方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软件分析李斌教授采用凉血潜阳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6年2月9日至2017年2月9日李斌教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初诊医案100例,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药物使用频次、关联规则和提取核心药物组合等.结果:常见的相关临床症状为少汗、冬重夏轻、舌质红等.100份处方中涉及91味中药,以外科六号方(由珍珠母、生牡蛎、灵磁石等12味中药组成)、桂枝、生地黄、菝葜、茜草等,产生中药药对12组,新处方8张.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其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处方用药规律,有助于提高中医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为总结名中医经验提供客观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温阳法在皮肤病中的应用举隅
编辑人员丨2023/8/6
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温阳法即扶助阳气,保障人体正常的机体功能,它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阳气具有温煦、向上的作用,皮肤病病程长,缠绵难愈,久病阳气亏虚,长久可导致阴阳俱虚,故在治疗皮肤病的过程中,除运用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以“清”为主的治法外,常常要佐以温阳法,就机体整体而言,只有阳气旺盛机体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就皮肤病而言,皮肤病常见皮损结节、斑块,多由阳虚寒凝、血虚寒凝所致,治疗宜以“温”为主,可选用温阳化气、温经散寒通络等,阳气充足,推动有力,则气血运行通畅,濡养全身肌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完全随机设计和配对设计临床试验研究的统计分析方法及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临床试验中完全随机设计和配对设计在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过程的差异,提高临床研究人员对两种设计方案的认知和研究分析能力.方法 基于银屑病“凉血潜阳法”临床研究选取100例对象,分别按照“完全随机设计”和“配对设计”的方案进行数据整理,建立模拟数据库,对不同设计的数据库架构、统计分析指标选择和统计分析等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完全随机设计通过“组别”变量区分试验组和对照组,配对设计通过在变量名上添加(1,0)区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变量个数翻倍.完全随机设计和配对设计在统计分析指标选择、统计描述指标、单因素分析和重复测量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展示方式和图形选择等方面均存在区别.结论 临床试验研究中,应综合考虑研究设计类型和研究结果的数据分类,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模型和指标,改善临床试验中统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李斌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李斌教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提出血瘀贯穿银屑病静止期始终,是病理转化(发病、转归和预后)的主轴,治疗上以活血化瘀与凉血潜阳并举,并辅以通络散结,使络通则血行,临床上选用夏氏活血方为基础方,并重视银屑病血瘀证的发生与代谢紊乱相关以及活血通络之品的运用(鸡血藤、忍冬藤等),随证加减衷中参西,文章介绍李斌教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的用药经验,并举医案验证,以飨同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凉血潜阳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运用经典统计学原理和联系数学集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辨证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系统性收集具有完整资料的340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观察并记录体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集对分析3种统计学方法,筛选出与银屑病“血热证”相关的中医辨证联系因子(μ),建立银屑病“血热证”临床辨证模型.通过以方测证,在经过凉血潜阳法治疗后,将治疗结局分为痊愈及显著有效(愈显)、有效和无效三大集合,对血热证的临床信息、生化信息进行同、异、反进一步定量分析,从而印证该集对分析数学模型.结果 凉血潜阳法治疗后患者红斑、浸润、鳞屑及面积积分均降低(P<0.05),总有效率85%;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和ZUNG氏自我评定患者生活质量经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通过联系数学集对分析发现,年龄在30~39岁、舌红、舌紫、苔黄和脉数为银屑病“血热证”主要辨证因子;年龄在20~29岁、红斑积分>1.97、脱屑积分>1.78、浸润积分>1.75、面积积分>1.57以及白介素17升高为“血热证”的次要辨证因子.结论 依据各辨证因子的权重结果,确定临床采用凉血潜阳法治疗“血热证”银屑病的主要及次要辨证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赭石的效用演变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梳理本草及方书文献中赭石的功效及应用演变过程.方法 查阅汉唐时期至当代的本草及方书文献,探析赭石的效用演变过程.结果 汉唐时期赭石的效用已基本确定,为祛邪解毒、降逆止惊、凉血止血、止带下胎、养血气.宋元时期,明确降逆止呕作用;止血的范畴,由下焦出血证扩展到上焦之鼻衄、中焦之吐血、下焦之崩漏和肠风下血;补虚由养气血分为健脾、固精止遗;明确外用可生肌敛疮.明清时期效用分列,并重释理,阐明其主病证型多与热、虚、逆有关.当代中药学教材载其主要功效为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结论 从汉唐至当代,赭石的功效用语从混乱到精炼而规范,但其间药物的效用既有增补也有遗漏,值得进一步整理发掘并充分加以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家级名老中医治疗高血压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当代国家级名老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用药规律,为高血压的临床辨治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收集、整理《国家级名老中医验案——高血压病》《国家级名老中医高血压验案良方》中的高血压医案,提取医案中的中药处方数据.建立标准化医案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集成的频次统计、中药属性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医案的组方用药频次、药性、药对、核心处方等.结果 纳入处方222首,涉及药物218种,高频药物有钩藤、牛膝、丹参、天麻、茯苓等,药性以平、微寒、寒性及甘、苦味为主,主要归肝、肾经,功效以强筋骨、补肝肾、平抑肝阳、清热凉血为主.处方中常用药对有天麻-钩藤、钩藤-天麻,牛膝-钩藤等.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4类,分别为清热平肝、行气活血、健脾祛湿、滋补肝肾等.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药物组合为钩藤、天麻、牛膝、丹参、白芍、生地黄、川芎、菊花、泽泻、茯苓、甘草、夏枯草.结论 当代名老中医治疗高血压药物多为平、微寒、甘、苦及归肝经、肾经,治疗多以补肝肾、强筋骨、平肝潜阳、清热凉血为法,虚实兼顾,标本同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