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是一组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下降引起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包括获得性凝血因子Ⅰ(FⅠ)(纤维蛋白原)、FⅡ(凝血酶原)、FⅤ、FⅦ、FⅧ、FⅨ、FⅩ、FⅪ、FⅫ、FⅩⅢ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缺乏。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等)、消耗或破坏增多[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产生抗凝血因子抗体(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等 [1]。其中,由患者体内产生抗凝血因子抗体引起的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较为罕见,且临床表现异质性较大,目前对其诊断及治疗较为复杂。本文从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由抗凝血因子抗体引起的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合并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ADVKCFD)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3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新诊断的1例MM合并ADVKCF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67岁MM患者突发消化道出血,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APTT混合纠正试验部分纠正,凝血因子Ⅶ活性下降。后予以维生素K 1治疗3 d后出血停止,凝血指标接近正常。 结论:MM患者同时出现PT和APTT延长需警惕合并ADVKCFD可能,进一步行凝血因子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补充维生素K 1可迅速改善症状,疑似诊断时可试验性给予维生素K 1治疗降低出血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43例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乏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99年4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43例遗传性FⅦ缺乏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43例患者中,男16例,女27例,中位年龄16(1~70)岁,6例有家族史。29例(67.4%)有出血症状,皮肤/黏膜出血13例(30.2%),口腔黏膜出血13例(30.2%),鼻出血9例(20.9%);27例女性患者中,11例有月经过多(占育龄期女性的47.6%)。实验室检查均见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FⅦ活性(FⅦ∶C)减低。10例患者接受F7基因检测,发现3个新的突变位点。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PCC)14例(32.6%),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12例(27.9%),输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3例(7.0%),20例(46.5%)无出血症状或轻微出血患者未接受替代治疗。9例(20.9%)患者未再发生先前出血症状,5例(11.6%)既往出血症状复发或持续存在,8例仍有月经量大,9例(20.9%)失访。结论:多数遗传性FⅦ缺乏症患者出血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但在手术或创伤后有过度出血倾向。FⅦ∶C与出血症状严重程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出血症状较重者应接受预防治疗。F7基因突变检测对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伴抑制物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 男,5岁,因反复出血5年余加重3个月入院,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降低,F7基因双杂合子突变(7号内含子 c.681+1 G>T来自父亲,9号外显子c.1256 C>T来自母亲),确诊为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重型)。患儿确诊后经历反复出血,第15个暴露日检测出凝血因子Ⅶ 抑制物2.05 BU/ml,确诊为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重型)合并低滴度凝血因子Ⅶ 抑制物,药物控制出血效果差,予利妥昔单抗输注,连续4周后抑制物转阴,之后预防治疗,随访40周患儿未再出血,抑制物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出血为首发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七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7例以出血及凝血异常为首发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误诊原因。对7例凝血异常的MM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做出详细描述和分析。治疗前凝血因子活性测定,1例为单个Ⅹ因子缺乏,2例为单个Ⅶ因子缺乏,4例为多因子缺乏。初诊时间病程2~10个月,确诊后在补充血浆及凝血因子等治疗下,予以化疗后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为28~84 d。以出血及凝血异常为首发表现的MM患者出血征象明显,皮下血肿较大,部位多发,位置较深。初诊时因骨髓穿刺相对禁忌,易造成误诊误治,临床医师需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氨正常、凝血功能显著异常的儿童迟发型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2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1 病例资料例 1:女,3 岁 8 月,2021 年 9 月因"体检发现凝血功能异常 1 周"收治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儿童肝病中心. 患儿因入学体检查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 32.9(参考值:11~14)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72(参考值:28~45)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68(参考值:0.8~1.2);ALT 339(参考值:7~ 30) U·L-1,AST 87(参考值:14~44)U·L-1;凝血因子活性(参考值70%~120%):Ⅱ56.4%,Ⅴ41.7%,Ⅶ9.9%,Ⅷ57.2%,Ⅸ 7.9%,Ⅹ 29.7%,Ⅺ 58.4%,Ⅻ27.1%. 外院补充维生素K1 无改善,病因未明入我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与Ⅹ联合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与因子Ⅹ(FⅩ)联合缺陷症患者进行表型及F7与F10基因突变检测,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2016年7月12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收治1例48岁子宫肌瘤患者.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8人)外周静脉血标本,采用一期凝固法检测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FⅦ活性(FⅦ:C)、FⅩ活性(FⅩ:C)等凝血指标,ELISA法检测FⅦ抗原(FⅦ:Ag)和FⅩ抗原(FⅩ:Ag);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7、F10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用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生的突变;采用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SIFT和PolyPhen-2)分析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以蛋白质数据库(Protein Data Bank)中提供的三维结构(PDB ID:FⅦ,1dan;FⅩ,1xka)为模型,用Swiss-pdbViewer软件程序分析突变位点对FⅦ及FⅩ蛋白分子内氨基酸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 先证者的PT(17.2 s)和APTT(52.4 s)延长,FⅦ:C、FⅦ:Ag与FⅩ:C、FⅩ:Ag下降,分别为42%、55%与35%、43%;母亲、女儿的FⅩ:C分别为40%和42%及FⅩ:Ag分别为43%和47%;父亲、大哥的FⅦ:C、FⅦ:Ag均下降至正常对照的一半左右.测序发现先证者的F7基因第8外显子的c.1238G>A杂合突变导致Arg353Gln多态性,F10基因第4外显子的c.361T>C杂合突变导致Cys81Arg错义突变;父亲、大哥存在F7基因的Arg353Gln多态性及母亲、女儿存在F10基因Cys81Arg错义突变.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结果表明Cys81 Arg错义突变可影响蛋白质的功能.蛋白模型分析发现:FⅩ蛋白第81位不带电荷的Cys被带正电荷的Arg取代后,其Cys81与Cys72间的二硫键消失,并且产生空间位阻效应;FⅦ蛋白第353位带正电荷的Arg被不带电荷的Gln取代后,Arg353与Tyr352间的氢键消失.结论 该遗传性凝血因子Ⅶ与Ⅹ联合缺陷症家系先证者的F7基因存在Arg353Gln多态性及F10基因存在Cys81Arg杂合错义突变,且分别遗传自父亲和母亲.F10基因Cys81Arg为国际上鲜见报道的突变,其和F7基因Arg353Gln多态性与该家系的FⅩ和FⅦ水平降低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并发出血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出血为allo-HSCT后常见并发症,原因复杂,多数对常规止血治疗手段疗效欠佳.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rFⅦa)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糖蛋白,用于治疗凝血因子Ⅷ/Ⅸ(FⅧ/FⅨ)抑制物阳性的血友病、获得性血友病、先天性FⅦ缺乏症及血小板无力症等[1].目前已有多个应用rFⅦa联合常规止血方法治疗allo-HSCT后出血的报道,但用于肠道急性GVHD(aGVHD)并发出血治疗报道少见2-6.2014年11月至2016年9月,本中心应用rFⅦa联合免疫抑制剂及常规止血方法治疗8例allo-HSCT患者17次肠道aGVHD并发出血,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性,47岁,主因“间断腹痛15d,皮肤黄染2d”于2017年7月19日收入我院.2017年7月4日起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右上腹绞痛,持续1~2h后可缓解,多在进食后出现.2017年7月15日就诊于外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4.30×109/L,血红蛋白156g/L,血小板276×109/L,凝血功能示PT 11.5s,APTT 23.5s,PTA 105.4%.否认高血压、肝炎、结核病史,家族史无特殊.查体:体温36.2℃,神志清,全身皮肤未见出血点及瘀斑,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罗音,心率82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不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个Gly363Ser突变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Ⅹ缺乏症家系的表型及基因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1例凝血因子Ⅹ (coagulable factor Ⅹ,FⅩ)缺陷症家系的表型及基因型,并探讨F10基因突变与表型的关系.方法 用一期凝固法测定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fibrinogen,FIB)及血浆FⅡ活性(FⅡactivity,FⅡ∶C)、血浆FⅦ活性(FⅦactivity,FⅦ∶C)、血浆FⅨ活性(FⅨactivity,FⅨ∶C)、血浆FⅩ活性(FⅩ activity,FⅩ∶C)等指标进行表型诊断;用ELISA法检测FⅩ抗原含量(FⅩ antigen,FⅩ∶Ag);用PCR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F10基因8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5'和3'非翻译区进行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进行正向和反向测序;同时对100名健康对照DNA相应突变区域测序以排除基因多态性;应用软件分析突变位点序列和蛋白质构象改变特点及同源比对分析.结果 先证者PT、APTT、FⅩ∶C、FⅩ∶Ag均有异常,分别为16.1s、49.0 s、27%、56%,其他凝血表型指标均正常;先证者母亲PT、APTT、FⅩ∶C、FⅩ∶Ag分别为14.8s、37.4s、44%、34%;先证者外祖母PT、APTT、FⅩ∶C、FⅩ∶Ag分别为15.8 s、42.2 s、31%、45%;父亲的凝血指标均正常.先证者、母亲和外祖母均为F10第8外显子g.28076G>A杂合突变,导致p.Gly363Ser,父亲无此突变.p.Gly363Ser突变导致FⅩ蛋白二级结构和三维空间结构的改变,导致活性降低.结论 该先证者的家系中存在F10遗传性杂合突变g.28076G>A(p.Gly363Ser),且该突变与FⅩ水平降低有关,为国内尚未见报道的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