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链非编码RNA叉头框蛋白D2相邻对链RNA1在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研究长链非编码RNA叉头框蛋白D2相邻对链RNA1(lncRNA FOXD2-AS1)对胶质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首先用qPCR实验检测FOXD2-AS1在U251、LN229、U87这3种胶质瘤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筛选出高表达的2种细胞系进行培养,再构建慢病毒载体转染2种细胞系敲低FOXD2-AS1作为实验组,将空载慢病毒颗粒转染的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将常规培养未进行转染的细胞作为空白组,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2种胶质瘤细胞系中各组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将FOXD2-AS1敲低后进行转录组测序,进行差异基因取交集,并对共同差异基因进行富集分析.结果 qPCR实验显示FOXD2-AS1在LN229、U251这2种胶质瘤细胞系中明显高表达,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相比,被慢病毒载体转染敲低FOXD2-AS1时,2种胶质瘤细胞系中实验组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明显下降.生信数据库分析敲低FOXD2-AS1时发现2种胶质瘤细胞系共有48个相关差异性表达基因,进一步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2种胶质瘤细胞系中FOXD2-AS1敲低都与多种信号通路(细胞过程中的聚焦粘附、环境信息处理中的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遗传信息处理中的剪接体、人类疾病中的癌症通路、新陈代谢中的代谢途径、有机系统中的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存在相关性.结论 LncRNA FOXD2-AS1在胶质瘤细胞迁移、侵袭中发挥作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可还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应用抗活化因子X活性试验评估合并肾功能不全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口服利伐沙班的出血风险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合并肾功能不全的非瓣膜性房颤(AF)患者服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期间,应用抗活化因子X活性(anti-FXa)试验监测的利伐沙班血药浓度与临床相关出血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确诊为非瓣膜性AF且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96例,均选择利伐沙班进行抗凝治疗.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将所有患者分为出血组(21例)和未出血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anti-FXa试验相关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利伐沙班血药浓度评估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发生风险的诊断效能.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共发生临床相关出血事件21例[21.9%,其中临床相关大出血1例(1.0%),临床相关非大出血事件20例(20.8%)].出血组患者血清Ccr显著低于未出血组(P<0.05).服药后3 h患者利伐沙班血药浓度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均显著高于服药后24 h(P<0.05).出血组患者服药后3 h利伐沙班血药浓度峰值及服药后24 h利伐沙班血药浓度谷值均显著高于同一服药时间段未出血组,服药后3 h PT、APTT和INR均显著高于同一服药时间段未出血组;未出血组患者服药后24 h利伐沙班血药浓度及PT均显著低于同组服药后3 h,FX:C高于同组服药后3 h;出血组患者服药后24 h利伐沙班血药浓度显著低于同组服药后3h,FX:C高于同组服药后3h(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利伐沙班血药浓度峰值和Ccr均为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取利伐沙班血药浓度峰值277.9 ng/ml作为最佳截断值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843,预测合并肾功能不全的非瓣膜性AF患者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发生的敏感度为0.905,特异度为0.707.结论 Anti-FXa试验监测利伐沙班血药浓度可用于评估合并肾功能不全的非瓣膜性AF患者服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期间临床相关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症监护室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7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综合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诊断为切口感染的患者117例,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手术及相关治疗情况、分泌物培养病原菌类型。使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分析各变量的重要性,计算变量的权重以及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s Ⅱ, APACHEⅡ)、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itric peptide, NT-pro-BNP)、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CRRT天数、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天数、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 organisms, MDROS)感染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PACHEⅡ评分(odds ratio, OR=1.112,95% confidential interval, CI:1.009~1.225, P<0.05)、PT( OR=1.348,95% CI:1.078~ 1.686, P<0.05)、CRRT天数( OR=1.358,95% CI:1.109~1.663, P<0.05)、MDROS感染( OR=3.794,95% CI:1.084~13.281, P<0.05)是切口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ROC曲线结果示APACHEⅡ评分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当APACHEⅡ评分为16.5分,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5%和65.9%,能较好地预测ICU切口感染患者的死亡结局。APACHEⅡ评分越高、PT值越大、CRRT治疗时间越长、MDROS感染提示患者预后越差,当APACHEⅡ评分>16.5分,CRRT天数>7.5 d,PT>17.05 s,切口多重耐药菌感染时患者的死亡风险显著增加。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分析各变量的重要性,显示多重耐药菌感染(权重0.389)、APACHE Ⅱ评分(权重0.228)、PT值(权重0.100)、CRRT天数(权重0.283),模型准确率85.0%,ROC拟合曲线下面积85%。 结论:APACHEⅡ评分、PT延长、CRRT天数、多重耐药菌感染是影响ICU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这类高危人群应该早期识别并采取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凝血酶Ⅲ活性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抗凝血酶Ⅲ活性与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生存情况、发生出血和血栓的相关性,探讨抗凝血酶Ⅲ活性对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1日于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130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入院时肝功能指标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观察患者90 d生存情况。监测入院时和入院后2、4、8周的抗凝血酶Ⅲ活性值,记录患者粪便隐血和股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情况的风险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 结果:入院后观察90 d,130例患者中死亡56例,20例(15.38%)出现粪便隐血阳性,15例(11.54%)有股静脉血栓。死亡组患者的基线抗凝血酶Ⅲ活性为(17.89±13.68)%,低于生存组的(36.03±1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045, P<0.01)。粪便隐血阳性患者和粪便隐血阴性患者的基线抗凝血酶Ⅲ活性分别为(18.26±11.52)%和(25.06±10.97)%;有股静脉血栓患者和无血栓形成患者的基线抗凝血酶Ⅲ活性分别为(17.55±10.33)%和(32.48±11.88)%,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746、8.090,均 P<0.01)。动态监测患者抗凝血酶Ⅲ活性发现,死亡组患者抗凝血酶Ⅲ活性呈下降趋势,生存组患者呈上升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0.282、0.401,均 P>0.05)。Cox回归分析提示INR[比值比(odds ratio, OR)=1.364, 95% CI 1.078~1.726, P=0.010]和基线抗凝血酶Ⅲ活性( OR=0.930, 95% CI 0.906~0.954, P<0.01)是影响ACLF患者90 d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抗凝血酶Ⅲ活性预测患者90 d生存结局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06(95% CI 0.773~0.952, P<0.01),临界值为25%。抗凝血酶Ⅲ活性≥25%的患者累积生存率高于抗凝血酶Ⅲ活性<25%的患者( χ2=58.20, P<0.01)。 结论:抗凝血酶Ⅲ活性可能与患者发生粪便隐血阳性和股静脉血栓有关。抗凝血酶Ⅲ活性是预测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当抗凝血酶Ⅲ活性<25%时,患者病死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凝血酶Ⅲ活性减低诱发球囊肺动脉成形术后肺栓塞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肺动脉狭窄闭塞疾病,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证实,尤其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或慢性肺血栓栓塞性疾病(CTED)中。其最常见的并发症有肺损伤咯血和再灌注肺水肿等。抗凝治疗是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基础治疗手段,可有效防止血栓再形成和复发。普通肝素是抗凝药物中的一种,经常在BPA中使用,若抗凝效果不佳,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该文报道1例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下降的CTED患者,两次BPA术后发生肺栓塞。期望通过此病例加强术者对AT-Ⅲ的重视及对此类患者BPA术中处理的探讨,减少类似事件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预后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受体活性蛋白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rs155209和受体活性蛋白1(RAMP1)rs3754701两个基因位点突变是否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预后有关。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317例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收集其抗凝血,提取DNA,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实验平台进行SNPs分型,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CGRP及RAMP1基因多态性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预后的关系。结果:携带RAMP1基因rs3754701T者更容易出现DNA应答和ALT应答( OR=2.277,95 %CI:1.386~3.741, P=0.001; OR=1.694,95 %CI:1.073~2.675, P=0.024),而携带CGRP基因rs155209C者更不易出现DNA应答和ALT应答( OR=0.150,95 %CI:0.083~0.271, P<0.001; OR=0.583,95 %CI:0.367~0.925, P=0.022)。 结论: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CGRP基因的rs155209和RAMP1基因的rs3754701位点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预后有关,rs3754701T在干扰素治疗后的DNA应答和ALT应答中起保护作用,而rs155209C携带者不易出现DNA应答和ALT应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VPS33B与GP1BA基因双重杂合变异致血浆VWF水平严重降低: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一例28岁女性,孕期常规体检发现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1%。二代测序未发现其VWF基因外显子区域存在致病变异。由于该患者临床表现与Ⅲ型血管性血友病(VWD)临床特征不符,因此采用三代测序技术对该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该患者父系家族中有多位成员中携带VPS33B基因杂合变异c.869G>C,携带该变异的家系成员均有不同程度的VWF水平降低(39%~56%)。同时,先证者还检出GP1BA基因杂合变异c.1474dupA,ACMG及Clinvar数据库判断该变异与"血小板型假性VWD"相关。VPS33B基因杂合变异导致的VWF水平降低家系为国际首次报道,VPS33B基因与GP1BA基因双重杂合变异引起血浆VWF水平严重降低病例之前也未见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使用oXiris ®强化血液净化方案治疗重症烧伤患者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一项单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强化血液净化方案对重症烧伤所致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考虑到重症烧伤患者的炎症风暴及该滤器对炎症介质的吸附限制,本院使用每12 h更换滤器的方案治疗了2020年6月在"6.13槽罐车爆炸事故"中重症烧伤的10名爆震伤患者。在基础时间(T0)、24 h(T1)、48 h(T2)、72 h(T3)分析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治疗前均诊断急性肾损伤KDIGO 3级,需要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支持、机械通气、使用广谱抗生素。在使用oXiris滤器治疗后,患者内毒素水平下降、对血管活性药物需求减少、SOFA评分及乳酸下降。除其中1例因深静脉血栓形成需低分子肝素及阿加曲班抗凝外,其余患者均未抗凝,治疗期间无1例凝血下机。结论:对重症烧伤合并脓毒性急性肾损伤患者,应用oXiris滤器行强化血液净化方案持续性肾替代治疗可改善循环情况、肾脏功能,减少抗凝药物使用。上述结论需要更多的RCT研究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度近视患者房水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高度近视患者房水中的蛋白质组谱。方法:纳入2019年1—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于白内障手术中用1 ml注射器采集伴或不伴高度近视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房水标本各34例34眼(每例100 μl),分别作为高度近视白内障组和单纯白内障组。各组分别选取16例16眼房水标本,采用BCA法进行蛋白定量并比较,采用非标记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得到2个组的差异表达蛋白。进一步将生物大数据用基因本体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和信号转导通路。各组分别选取18例18眼房水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进行质谱检测结果的扩大样本量验证。结果:高度近视白内障组房水标本平均蛋白质量浓度为(1 134.91±104.78)ng/L,明显高于单纯白内障组的(706.71±85.4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977, P<0.01)。2个组患者房水标本中共鉴定出463个可定量蛋白质,其中86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包括49个表达上调蛋白和37个表达下调蛋白。这些差异表达蛋白的分类主要包括蛋白结合活性调节因子、细胞外基质蛋白、载体蛋白、细胞间信号分子、蛋白质修饰酶等,分别占32.70%、14.50%、9.10%、9.10%和7.30%。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86个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在补体激活及其调节、急性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组织重塑等生物学过程。其中21个差异表达蛋白富集于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15个差异表达蛋白富集于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8个差异表达蛋白富集于PI3K-Akt信号通路。ELISA结果表明,随机选取的3个差异表达蛋白在2个组之间表达变化趋势均与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一致。 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与单纯白内障之间房水蛋白质表达谱有显著变化,高度近视与炎症和免疫相互作用以及细胞外基质的重塑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酪氨酸血症Ⅰ型一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1例酪氨酸血症Ⅰ型患儿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总结国内外报道中国儿童病例的相关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确诊1例酪氨酸血症Ⅰ型患儿血生化、影像学、遗传学等临床资料,并复习近10年相关文献。结果:先证者为酪氨酸血症Ⅰ型,表现为肝功能衰竭、肾脏肿大、贫血、低血糖,血串联质谱检测发现酪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浓度高于正常水平;尿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发现琥珀酰丙酮明显升高。基因检测提示:患儿FAH基因存在c.782(exon9)C>T和c.314+1(IVS3)复合杂合突变,分别来自其母亲和父亲。数据库检索共获得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2篇,共报道25例Ⅰ型酪氨酸血症患儿。临床症状以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为主,包括9种FAH基因突变,以455G>A最常见。结论:临床遇到不明原因肝功能衰竭患儿需要注意氨基酸代谢异常疾病,其中血氨基酸、尿有机酸联合分析是敏感的筛查诊断指标之一,确诊需要行基因检查或酶活性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