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住院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出现临床指征拔针的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出现临床指征拔针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急诊病房1 627例使用外周留置针的老年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817例和对照组810例,试验组留置针出现临床指征时拔针,对照组按照常规的72~96 h定期拔针。比较2组留置针留置时间、留置期间相关并发症以及护士的依从性。结果:试验组留置时间为(3.43 ± 1.36) d,长于对照组(3.18 ± 1.1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4.07, P<0.05)。试验组静脉炎、堵管、外渗及意外脱出的发生率分别11.26%(92/817)、17.87(146/817)、10.77%(88/817)及3.91%(32/817),对照组分别为9.88%(80/810)、15.06%(122/810)、11.23%(91/810)、3.70%(30/81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0.82、2.33、0.09、0.05,均 P>0.05);在静脉炎严重程度分级上,试验组静脉炎分级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20.99, P< 0.05);试验组护士拔针的依从性100.00%(817/817),高于对照组87.65%(710/8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07.47, P<0.05)。 结论: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出现临床指征拔针可以延长留置时间;在拔针标准界定清楚以及严格的监控流程下,老年患者出现临床指征拔针在临床上具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钝器击伤后迟发性锤状拇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男,33岁,消防员,右利手。无明确诱因出现拇指指间关节伸直受限,遂就诊于我科。临床检查:右拇指无明显红肿、肿胀等异常表现,局部压痛(-),指间关节伸直受限,屈指正常。充分背伸拇指,可触及拇长伸肌腱近端至掌指关节张力存在,较健侧稍减弱(图1),掌指关节以远张力减弱,连续性中断。X线未见明显骨折征象。患者否认腱鞘炎、滑膜炎、类风湿、结核病史,否认局部注射史,否认患肢骨折病史、未使用过激素。详细追溯病史,患者于就诊前10 d被消防水带击中右拇指末节背侧,局部红肿、疼痛,皮肤完整,无明显活动受限,自行冷敷,未就医。初步诊断为拇长伸肌腱断裂(考虑断裂位置在掌指关节以远)。排除禁忌证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臂止血带控制下,于指间关节背侧做"Z"形切口,探查见拇长伸肌腱于近节止点处完全断裂,周围可见少量瘢痕组织形成(图2)。用直径1.2 mm克氏针斜行固定拇指指间关节于伸直位,修剪肌腱断端后,以4-0聚酯线Kessler法缝合肌腱断端,连续锁边缝合加强。术后石膏制动3周、拔除克氏针,保护下行功能锻炼,继续夜间支具固定2周。术后11个月随访患指屈伸无受限(图3),无疼痛,Crawford [1]评级为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药热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留腰腿痛55例
编辑人员丨2023/8/1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在腰椎间盘退变、损伤的病理基础上椎间盘局限性突出刺激和(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大多数患者经保守治疗症状均能得到缓解,但复发率高达25%[1].对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或出现单根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麻痹症状,或疼痛剧烈,或处于强迫体位,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通常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比保守治疗能更大程度地改善症状,对轻中度无手术指征者也能够改善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根性症状[2].手术远期优良率为60%~80%[3],部分患者在术后仍旧疼残留腰腿疼痛等后遗症,影响手术效果,使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质量下降.西医治疗包括营养神经、物理理疗、椎管内封闭、功能锻炼等干预措施[4];中药内服、熏洗、针灸、拔罐、推拿等中医疗法应用也十分普遍[5].笔者采用中药热敷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留腰腿痛患者55例,观察对疼痛和腰椎功能的影响,总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基于临床指征更换外周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以临床症状为指征更换外周静脉留置导管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该院2015 年11月~2016年5月外周静脉输液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时更换外周静脉留置导管,将导管留置时间≤96 h和>96 h分别设为常规组686例和实验组414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导管更换原因、穿刺者及留置导管费用和满意度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堵管、渗漏、红肿或疼痛及出院拔管人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而两组患者留置导管费用、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两组患者不同穿刺者中除工作3~5年护士外其余年资护士输液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年以下护士及实习护生输液留置时间短, 5年以上护士输液留置时间长.结论 在规范操作提高技术水平,做好评估的同时,依据临床指征更换外周静脉留置导管可节约患者费用,减轻穿刺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节约护士人力成本,达到常规更换留置导管的较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脐疗法在慢性荨麻疹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荨麻疹,中医学称为“瘾疹” “鬼风疙瘩”,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特征性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可伴有血管性水肿[1].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周至少发作2次,持续≥6周者[2],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也可表现为间歇性发作.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脐疗是将药物做成适当的剂型(如糊、散、丸、膏等)敷于脐部,或在脐部给予某些物理刺激(如艾灸、针刺、热熨、拔罐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3],主要包括灸脐法、熨脐法、药物敷贴法、脐部按摩法、浴脐法、脐部拔罐法等.脐疗法作为一种简便效廉的外治疗法,为临床医师和患者提供了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一种选择.本文就近年脐疗法在慢性荨麻疹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右心室成型及三尖瓣置换治疗晚期右心衰竭并发巨大右心房右心室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心脏手术后的右心功能衰竭一直是临床上的治疗难点,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指通过胸腔外血管插管进行的长时间体外心肺支持.ECMO可以对呼吸功能衰竭或心功能衰竭的危重患者进行有效的呼吸或循环支持[1].因此在心脏外科危重患者中运用广泛,临床多见重症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术后运用ECMO康复案例,但对于术前以重度右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案例国内报道较为少见.且对于管道模式的控制,管道循环的建立、临床适应证的选择、使用过程维护及撤离ECMO,乃至拔除气管插管时机及指征等,均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现结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l例术前表现为重度右心衰患者,行三尖瓣置换+二尖瓣成形+右房成形术+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房颤射频消融术,术后出现顽固性右心衰竭,应用ECMO技术成功救治,针对其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9冠状病毒病预防和控制形势下气道管理技术
编辑人员丨2023/8/5
自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暴发以来,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得到高度重视.气道管理相关操作,包括气管插管、拔管、吸痰等,被视为医院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传播最危险的操作之一.随着各级医院逐步恢复包括择期手术在内的常规医疗工作,如何针对隐性的无症状携带者和延迟出现症状的COVID-19患者进行有效气道管理,从而安全地开展常规手术和重症患者的治疗,防止医院交叉感染,已成为当前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点.在现阶段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策略的指导下,我们综合分析了目前临床工作中主要使用的4种插管方式——快速诱导插管、喉罩置入术、可视插管软镜(video flexible intubating scope,VFIS)引导下气管插管、清醒气管插管,探讨并总结了COVID-19疫情期间3类患者的气管插管及防护策略,为手术室和ICU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控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从辨象论治探讨拔罐疗法的中医理论基础
编辑人员丨2023/8/5
根据"象思维",笔者认为"皮象""筋象"与"痧象"是与拔罐疗法密切相关的体表之象,通过望皮、认筋以及察痧的辨象方法,观察呈现于体表不同的"象",立"象"以尽其"意",以判断疾病的病性、病位及其预后转归,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色质定性、以位揣位"的皮象、"触形辨性、筋位随经"的筋象、"显痧辨性,络聚经穴"的痧象指导拔罐疗法"辨象",以"三才分治、补虚泻实"的理论进行拔罐疗法的"论治",提出"辨象论治"是拔罐疗法的重要中医理论基础之一,即根据不同状态下相应体表部位出现的征象辨别其病位与病性,施以相应的拔罐手法,进行针对性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与目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病情危重、进展迅速,具有较多的并发症,其中,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PPH)是一种局限性区域性的门静脉高压症.部分患者PPH代偿较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检查时发现存在脾大等情况,只需内科保守治疗并定期随访即可;对于出现PPH相关症状的患者,目前推荐行脾脏切除术.然而SAP合并PPH的患者,其全身一般情况较差,炎性水肿和腹腔感染较重,行脾脏切除术有加重感染和出血的风险,针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外缺少一定的推荐及共识.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有症状的SAP合并PPH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处理的指征、时机和流程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2014年1月—2021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5例SAP合并PP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采用PSE治疗PPH的临床诊疗经过及预后,观察患者PPH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实验室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术后并发症情况、是否有PPH症状再发.术后3d与1、3、6个月进行影像学评估,术前及术后1年进行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结果:15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补液、抗感染、肠内营养等治疗.患者行PSE至AP发病时间相差较大,中位时间为487 d.PPH相关的临床症状指:脾功能亢进、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5例患者中,5例仅有脾功能亢进,8例仅有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例合并存在以上两种症状.患者脾脏栓塞面积的中位数为60%.7例患者存在脾功能亢进,术后外周血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随访6个月时,患者血细胞计数基本恢复正常.8例反复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术后呕血、黑便症状、胃底静脉曲张明显缓解.2例患者并发脾脓肿,予以抗生素治疗并行经皮脾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后,治疗后好转拔管出院.随访1年时间,15例患者均存活且未再发生相关临床症状及并发症,SF-36生活质量量表结果显示,患者出院1年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提高(均P<0.05);脾亢患者的三系基本恢复正常;既往存在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其呕血、黑便的症状也未再出现.结论:对于SAP合并有症状的PPH患者,在合理把握手术指征和时机的前提下,PS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