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刮痧痧象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刮痧现有研究多集中在疗效观察,并初步尝试作用机制探索,但对痧象研究稍显不足。目前痧象研究主要包括皮肤外观、皮肤血流灌注量以及皮肤温度等方面,这些研究为今后刮痧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可视化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借鉴。但是这些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体质学说亚健康人群背部痧象特征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基于体质学说,通过对亚健康人群实施诊断性刮痧,探讨不同体质的亚健康人群背部痧象的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通过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招募志愿者,用温通刮痧杯对2 239名研究对象实施中医体质辨识测试和背部诊断性刮痧,观察不同中医体质亚健康人群背部痧象,比较痧斑颜色、出痧速度、痧量、形态、疼痛性质及刮痧板下感觉特征与平和体质区别。结果:不同体质亚健康人群的痧象特征存在差异。其中平和质痧斑颜色鲜红色者占49.02%(351/716),出痧速度快者占90.64%(649/716),痧量多者占5.73%(41/716),形态为片状痧斑者占3.35%(24/716),疼痛性质为刺痛者占3.35%(24/716),刮痧板下感觉有结节者为0;湿热质人群中痧斑颜色为鲜红色者占86.72%(457/527),出痧速度快者占95.64%(504/527),痧量多者占100.00%(527/527)、形态为片状痧斑者占88.80%(468/527),疼痛性质为刺痛者占95.64%(504/527),刮痧板下感觉有结节者占97.72%(515/527),二者痧象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1.27~1 243.00,均 P<0.05)。 结论:不同体质的亚健康人群背部痧象特征不一,通过痧象特点辨识中医体质,能够指导患者健康调护,提高患者对中医刮痧治疗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刮痧治疗不同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刮痧对不同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扬州市中医院骨伤科门诊收治的30例非急症期LDH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气滞血瘀型11例,湿热痹阻型8例,寒湿痹阻型7例,肝肾亏虚型4例。主要刮拭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以及病变或疼痛段的夹脊穴、阿是穴、肾俞穴、委中穴,每次以刮至出痧为度,2~5 d(痧退)刮1次,2次为1个疗程,共刮3个疗程。比较刮痧前后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0(IL-10)。结果:与刮痧前比较,刮痧后患者JOA评分提高、VAS评分降低、血清IL-1β含量减少、血清IL-10含量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其中气滞血瘀型、寒湿痹阻型患者JOA评分提高高于湿热痹阻型和肝肾亏虚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气滞血瘀型、湿热痹阻型、寒湿痹阻型患者血清IL-10含量提升高于肝肾亏虚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刮痧治疗LDH疗效确切,对实证证型疗效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腰背痛患者痧象图片处理和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提出痧象图片处理和分析的思路和方法,为痧象数字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计算机视觉技术为基础,以腰背痛患者背部痧象处理和分析为目标,提出痧象图片预处理、特征提取和筛选、痧象分析等系列方法,并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痧象预处理方法能够实现原始图像颜色校正和背部区域精准分割;特征提取方法提取了腰背痛患者94个痧象颜色和纹理特征,筛选得到20个关键特征;痧象分析方法能够找到与不同证候相关的关键特征.结论 利用计算机视觉方法能够较好地完成痧象图片的预处理、特征识别和提取、痧象分析和理解,可以为痧象数字化和客观化研究提供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数据挖掘探索任继然治疗温病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索"然字门"中医内科第十代传人任继然治疗温病的用药规律,并分析其学术思想.方法:整理《任氏医案》手稿中记载的治疗外感温病医案,对医案中患者的舌脉象、病因、病位及处方药物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录入数据库,使用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s 26等软件,统计不同温病患者的舌脉象、病因、病位分布情况及高频用药情况,统计所有药物性、味、归经情况,并对药物的关联规则、症-药关联规则进行分析.结果:共整理出任继然治疗温病病案263则(258例,其中5例患者有详细复诊记录及处方调整,各计作2则病案).舌脉象方面,在不同温病中,苔黄均较为常见,其中春温、风温多见脉小数,暑湿、伏暑多见苔黏/黏厚、苔黄、苔垢.病因方面,春温、风温病因以痰邪为主;暑湿、伏暑病因以感受暑邪、湿邪挟痰为主;痧证之病因初起为感受风热之邪,入里后以热毒为主,在肺可挟痰.病位方面,各类温病病位以在肺胃、阳明为多见,也同时见不同病位侧重:春温发病急骤,多初起即见阳明热证,后期易出现肺胃阴伤,病势凶险者可出现营分证,并有上扰清窍之表现;暑湿初起病位在肺胃,然后可侵胃肠;伏暑根据感邪的不同病位复杂;痧证初起在肺卫,然后热毒入肺、入阳明或损及太阴.263则病案涉及处方263首,使用中药166种,其中黄芩、半夏、桃叶、栀子、陈皮、枳壳在各类温病中的使用频次均较高.经统计,166种中药药性以寒、微寒、温、平为主,药味多为苦、辛、甘,药物归经以肺、脾、胃、心经为主.中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出4组药物组合,分别为:苦杏仁、浙贝母、桃叶、海浮石、桑叶、连翘、知母;瓜蒌、枳实、竹茹、茯神、黄芩、栀子;陈皮、茯苓、郁金、半夏、黄连;葛根、山楂、藿香、青皮、枳壳、赤茯苓.症-药关联方面,得到置信度大于90%的症-药关联规则9条,如胸闷与枳壳,咳嗽、苔黄与桃叶、浙贝母、栀子,谵语与黄芩、桃叶、半夏等.结论:任继然治疗温病擅长辨病与辨证结合,并根据病因病位及舌脉象、症状调整处方药物,体现了简、便、廉、验的特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背部痧象特征要素数显划分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通过对痧象图片数据的研究,提出一种数显的客观方法来对背部痧象特征要素进行准确辨识,以避免主观认知不同带来的偏差,帮助人们快速辨识痧象的相关特征,为中医医师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减少主观化成分.方法 首先,采用深度语义分割算法模型对采集的背部痧象图片进行分割,以获取只包含痧象的部分区域,去除图片中其他无关部分,尽可能减少对后续实验所带来的影响.然后针对分割得到的图像,结合中医五脏六腑在背部的映射区,采用关键区域检测的方法对痧象颜色特征进行3 种区间的识别;根据中医主观上对于痧象形状的划分,采用像素统计方法将痧象形状划分为片状和点状两种.最后,通过准确度、精确度、召回率、F1 值对客观识别的结果进行数据上的评价.结果 本文提出的客观数显方法在痧象颜色特征划分上的准确率达到了 80.56%,在痧象形状特征的划分上准确率达到了89.60%,能够较为准确地对痧象特征要素进行划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结论 本文提出的数显方法能够对痧象的颜色和形状特征进行较为准确的辨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主观认知所造成的辨识不同问题,在辅助医师诊断以及用于中医痧象特征的识别教学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可为正确了解痧象特征信息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痰湿体质的针灸调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痰湿体质的调理有很多方法,诸如生活方式上,保体质量、控饮食、多运动、不熬夜、见阳光,而针灸治疗是一种值得推荐的调理方式.从对痰湿体质的研究认识上,结合中医、针灸、经络和穴位的规律,针灸调理痰湿体质的思维是关键.针灸调体的关键一是元气、三焦、肝脾、食欲和痰湿;二是任脉、督脉、膀胱经、脾经、胃经、胆经和肝经;三是针刺、艾灸.不同年龄阶段的痰湿体质调理思路有所不同:青少年痰湿体质,轻补元气,顾护脾气,清泻胃火,通畅大便;中青年痰湿体质,中补元气,通利三焦,健脾疏肝,温化痰湿;中老年痰湿体质,重补元气,补益脾气,温化痰湿,活血化瘀.具体的针灸流程先选择刮痧拔罐的方法,不是每次都要做,一般在首次治疗或湿象明显时刮痧拔罐放痧;再者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因此重温灸,或隔物灸,或温针灸,或麦粒灸等;最后明辨择穴诸如神阙、气海、关元、中极、命门、肾俞、章门、脾俞、太白、阴陵泉、丰隆和水分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畲医搓痧疗法治疗痰湿型1级高血压病32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笔者采用畲医搓痧疗法治疗1级高血压病患者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心内科门诊痰湿型1级高血压病患者64例.主症:头痛或眩晕,头重如裹,困疲乏力,肢体麻木,形体肥胖;次症:胸闷,心悸怔忡,气短失眠,口淡厌食,呕吐痰涎;舌象:舌苔白腻;脉象:脉滑.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治疗组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41~70岁,平均52.6±12.7岁.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42~72岁,平均51.9±11.9岁.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述刮痧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痧"和"刮痧"的内核以及刮痧的理论基础. [方法]参考古代相关医籍和当代医家论述,对"痧"和"刮痧"的含义及历史演变、刮痧的经络理论和刮痧的补泻进行探析. [结果]"痧"的字形记载多样,内涵不断丰富,可归纳为致病的秽恶邪毒、痧症、痧疹、怪病以及现代的"出痧"或"痧象".刮痧起源甚早,临床强调采用"刮法"而达"出痧",亦与单纯的刮拭或放血手法密切关联.从经络学说角度而言,皮部理论和络脉理论在刮痧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刮痧的补泻与医者操作手法和患者经气变化相关.[结论]刮痧是中医自然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内涵和理论基础进行研究,有助于科学和规范认识刮痧,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和科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刮痧对皮肤组织形态和GCS、SP、SOD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刮痧对人体皮肤组织形态及皮肤中相关化学成分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募集健康受试者12名,男女各半.用刮痧板沿左侧膀胱经自心俞穴至肾俞穴由上向下刮拭出痧,刮痧后在背部刮痧区和对侧非刮痧区分别采取3mm×3mm×3mm的圆柱型皮肤,分别进行肥大细胞(MC)、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鬼笔环肽(PHA)等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以ELISA法测定皮肤中糖皮质激素(GCS)、P物质(SP)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结果:刮痧后皮肤外观、表皮层厚度和血管组织形态均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皮肤肿胀、表皮层增厚、血管变形等;MC标记到的阳性细胞减少,并伴随脱颗粒现象;CGRP阳性神经纤维表达无显著差异.同时,与非刮痧区相比,刮痧区皮肤组织中GCS、SP、SOD含量显著上升(P<0.05).结论:刮痧疗法对皮肤安全,刮痧局部皮肤组中MC颗粒及GCS、SOD等多种化学物质表达可能形成效应联系,发挥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