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DRG的胃癌患者分组效果及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下胃癌患者分组效果及住院费用影响因素,为DRG付费改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和总体方差减少系数评价DRG分组效果;采用结构变动值和结构变动度分析不同DRG组住院费用结构变动情况,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计算次均住院费用的关联程度;采用非参数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 DRG分组效果不佳,组间异质性不够明显;住院费用结构不合理,耗材费占比过高,排在住院费用灰色关联度首位,综合医疗服务费、治疗费分别排在第三、五位;影响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是治疗方式、住院日、是否伴有并发症、是否首次住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增加分组节点或提高CV标准,增强胃癌DRG分组效果;优化住院费用结构,体现医务人员劳动和技术价值;加强内部管理,控制不合理药品、耗材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四川省某三甲医院成人肺炎DRG分组效果评价与住院费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四川省某三甲医院成人肺炎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的分组效果与住院费用情况,为优化DRG付费政策和单病种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四川省某三甲医院2020-2021 年成人肺炎患者的病案和费用数据,依据四川省DRG分组方案进行分组,采用变异系数(CV)和方差减少系数(RIV)评价4 个DRG组的分组效果,运用秩和检验、多元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患者住院费用的构成与影响因素.结果:该医院成人肺炎4 个DRG组的CV值介于0.72-0.94,RIV值为0.51;各DRG组间住院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品费、化验费为住院费用的主要构成部分,占比分别为 28.05%-46.60%、14.04%-30.56%;住院天数、合并症/并发症数量、有无手术操作等 7 个因素对住院费用有影响.结论:成人肺炎DRG组内一致性较好,组间异质性不足,费用结构需进一步优化,费用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建议多种方式相结合优化DRG付费方案,建立多层次精细化费用管控体系,提高管理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医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的典型经验、共性问题与对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总结中医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的实践经验,分析共性问题并提出对策,为进一步完善各地区试点方案并探索适合中医药特征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聚焦中医优势病种及支付方式改革的实践进展、共性病种、服务类型3个维度,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各地探索的中医药支付方式包括中医优势病种付费、单独设立中医DRG分组、设置中医院差异化调节系数三类.改革方案以扩展按病种付费范围、单病种付费、按疗效价值付费三类为主.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中医价值得到认可、医院获得支持、患者受益三方面.共性病种主要包括骨伤类、痹病及肛肠类疾病.服务类型以住院为主,部分地区拓展至门诊和日间治疗.结论:当前中医优势病种支付主要存在改革与服务范围局限、中西医编码体系及病案填写不够规范、绩效激励配套不足、费用测算不尽合理等问题.建议提出探索"住院—门诊—居家"整合型中医优势病种服务模式、形成中医病种管理范式、补偿短期政策性亏损并调整价格、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化算法并科学制定临床路径标准等对策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RG付费改革对某专科医院医疗服务及住院费用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改革对某专科医院的医疗服务和住院费用的影响,为专科医院加强精细化运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提取某专科医院在DRG付费政策实施前(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与实施后(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住院患者病案首页数据。从医疗服务能力、服务效率和质量安全3个维度8个指标综合评价该院医疗服务水平;描述性分析住院费用及其结构(包括综合医疗服务类、诊断类、治疗类、药品类和耗材类5类费用);采用中断时间序列法(interrupted time series,ITS)分析政策实施前后人均住院总费用及5类费用的变化趋势。结果:共纳入155 960例住院患者,政策实施前75 788例(48.59%),实施后80 172例(51.41%)。与政策实施前相比,政策实施后的DRG组数、总权重数和CMI值分别提高0.61%、8.34%和2.60%,平均住院日、费用消耗指数和时间消耗指数分别下降11.24%、1.02%和2.66%,低风险组死亡率无变化。人均住院总费用从政策实施前的14 205.16元增至实施后的14 586.12元( P<0.05);在费用构成方面,政策实施后的治疗类和药品类费用占比较政策实施前增加了2.17%和0.29%,综合医疗服务类、诊断类和耗材类费用占比分别降低了0.47%、1.77%和1.43%;在费用变化趋势方面,政策实施后的人均住院总费用和药品类费用呈增长趋势( P<0.05),综合医疗服务类、诊断类、治疗类和耗材类呈下降趋势( P<0.05)。 结论:DRG付费政策实施有利于提升专科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推动住院费用结构趋于合理化,影响了住院费用的变化趋势,其中药品类费用呈缓慢增长趋势,须重点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ICU患者家属焦虑和抑郁在领悟社会支持与疲劳的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分析ICU患者家属焦虑、抑郁在领悟社会支持与疲劳的中介作用,为缓解其疲劳状况提供理论参考。选2020年10月—2021年4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223例ICU患者家属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和疲劳评定量表(FAI)进行调查。223例ICU患者家属中,155例有疲劳状态,发生率为69.51%。比较ICU患者家属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与患者的关系、居住地、付费方式和人均月收入等方面疲劳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焦虑、抑郁、疲劳与领悟社会支持呈负相关( r值分别为-0.353、-0.276、-0.416,均 P<0.01),抑郁、疲劳与焦虑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808、0.703,均 P<0.01),疲劳与抑郁呈正相关( r=0.665, P<0.01)。焦虑、抑郁在领悟社会支持与疲劳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总间接效应量为52.64%。对社会支持水平及焦虑、抑郁状态进行综合干预有助于改善ICU患者家属的疲劳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大数据病种组合的价格形成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大数据病种组合的价格形成方法和价格标准。方法:使用2018年上海市95家医疗机构的支出数据和收入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市级医院33家,区级医院62家。使用病种分值标化数据后,以每指数单价和每指数成本的区域均值为坐标轴将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划分为4个象限;寻找出收入和成本最优的象限,即优质区间;在优质区间求出几何中心,并以该几何中心的每指数单价作为费用标准。结果:上海市区级医院的收支分布情况为:第一象限20家,第二象限8家,第三象限24家,第四象限10家;市级医院位于第一象限7家,第二象限5家,第三象限12家,第四象限9家。第三象限医疗机构的平均收入和成本均低于全市均值,且收入能够覆盖成本,为优质区间。区级医院第三象限几何中心的每指数单价为14 115.4元,市级医院为15 559.1元,可作为相应的费用标准。结论:基于客观数据及优质区间几何中心法的价格发现机制,能去除不合理收费或不合理行为对医疗收入的影响,体现医保支付标准价格的导向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DIP支付改革的科室高质量数字化发展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DIP医保支付方式转变对科室数字化运营模式的推动作用,为科室和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探索经验。方法:以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胸外科为研究对象,分析近3年科室运营核心要素指标并评估其发展方向;重点以出院人次、病种难度、初始支付率和每指数单价为监测指标,分别反映胸外科2021年1—6月的规模、能级、医保、控费4个方面的情况,并与全院水平做横向比较。结果:近3年来该科室整体规模扩张与治疗水平发展之间关系较为平衡,但科室的运营战略有待从规模扩张型平稳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具体体现为出院人次规模扩张(32.86%),但病种难度和服务能级同比下降(-12.34%)。低难度的病种指数单价较标准偏离较高,医保支付负向贡献全院,医生个人控费的偏离程度差异较大(0.56,6.33),控费水平相较全市标准中等偏下。该科室应重点关注如"恶性肿瘤化学治疗后的随诊检查"等治疗水平低、指数费用偏高的病种。未来可通过日间诊疗减少成本浪费、释放优质医疗资源。结论:DIP支付方式改革和数字化运营可为医院及科室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持。科室一方面可做强特色病种,突出现有优势;另一方面可填平补齐,消除劣势。同时医院还可多项制度联动,配合运营控费。医院应细化付费管理单位,逐步重视病种合理控费,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数据驱动的DRG-DIP-临床路径多维融合分析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病种分值付费(DIP)两套病种组合体系的入组和权重关联性,应用DRG、DIP、临床路径建立一种多维融合分析评价模式。方法: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9年出院患者分别实施DRG分组和DIP模拟全量入组,综合运用 χ2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 t检验、结构变动值、结构变动度、增量贡献率等方法,进行DRG、DIP、临床路径入组(入径)的关联性分析,DRG病组相对权重与DIP标准分值相关性分析,以及两套病种组合体系的临床路径入径情况与费用结构相关性分析。 结果:130 395例出院患者中,进入临床路径者41 460例,DRG入组者127 535例,DIP入组者104 227例。DRG、DIP、临床路径是否入组(入径)两两之间具有相关性( P<0.05),DRG病种相对权重高低与临床路径入组与否也具有相关性( P<0.05); DRG病组相对权重与DIP标准分值呈正相关( r2=0.761 7, P<0.001);部分病种临床路径入径与不入径患者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不同的费用类别对总费用的影响不同。 结论:DRG与DIP病种权重赋值、价值导向整体一致,构建DRG-DIP-临床路径多维融合评价模式具备可行性。DRG、DIP、临床路径的关联分析可作为病种分类、费用结构评价的依据,有助于更全面、客观、科学地进行医院精细化管理,优化病种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预定额付费制下不同年龄组患者费用调整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依据年龄系数调整费用模型,使其更符合临床实际资源消耗,缓解疾病诊断相关分组预定额付费制(DRG-PPS)付费后可能出现的针对老年患者的问题。方法:纳入本院2022全年出院患者的数据,根据年龄(青中年组、初老组、高龄老年组)和诊断相关分组(DRG)费率公式计算出不同年龄组病例费率系数,以此调整费用支付标准。首先运用SPSS软件中配对 t检验的方法来判断实际费用与现行费用支付标准差值和实际费用与年龄权重调整后的费用支付标准差值的统计学意义(组内差异)。其次运用Wilcoxon秩和检验来判断实际费用与现行费用支付标准差值同实际费用与调整后费用标准差值的统计学意义(组间差异)。最后,为了研究年龄系数调整模型的适用性,选择了11个病组,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判断调整前后两组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并使用标准差判断调整是否有效。 结果:实际住院费用与现行标准(组1)的差值、实际住院费用与调整费用支付标准(组2)的差值分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28、0.949)。两组数据纳入秩和检验统计分析结果为两组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组1的中位数为-1 644.57,均值为-999.04,均值的标准误为70.35,标准差为15 024.62,组2的中位数为-1 641.88,均值为-998.50,均值的标准误为70.32,标准差为15 019.24。 结论:现行和调整后的标准都能反映患者实际住院费用,但调整后的标准与实际费用更接近,模型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52例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环孢素A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患者接受环孢素A(CsA)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并分析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初次治疗、仅使用CsA的NSAA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2年后分别填写SF-36量表,与正常中国人模型(常模)比较;并调查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付费方式、依从性、治疗前一般健康状况及治疗2年后的疗效,分析其与生活质量改善的关系。结果:共52例患者符合入组条件,其中男性27例(51.9%),女性25例(48.1%),中位年龄48(21~85)岁。CsA治疗2年,完全治疗反应(CR)15例(28.8%),部分治疗反应(PR)25例(48.1%),无治疗反应(NR)12例(23.1%),治疗总有效率(CR+PR)76.9%。患者治疗前SF-36量表躯体和心理健康得分差于常模( P值均<0.05)。治疗后,躯体方面及总体生活质量虽仍然低于常模( P值均<0.05),但心理健康与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精力(VT)、精神健康(MH)得分高于常模[VT:(58.8±20.1)分对(52.3±20.9)分, P=0.023;MH:(65.9±17.6)分对(59.7±22.9)分, P=0.014]。不同社会背景与生活质量改善均无显著相关性。起病时体能状况评分(ECOG评分)较低者生活质量改善更大。CsA治疗有效者生活质量均得到显著改善。 结论:NSAA患者生活质量低于常人,CsA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心理健康情况。不同社会背景的患者均可从治疗中获益,而起病较重者获益更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