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打印辅助预开窗及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3D打印辅助预开窗及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术(F/b EVAR)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9年5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26例运用3D打印辅助F/b EVAR治疗的复杂性胸腹主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TAAA患者共计重建95支内脏分支动脉,技术成功率97.89%(93/95),术后平均随访时间(8.03±4.15)个月;5例术后发生Ⅲc型内漏,4例随访后消失,1例范围缩小,瘤体未扩大。1例患者发生Ⅰc型内漏,在远端增加一枚支架后内漏消失。随访期间主动脉CTA提示1例患者肾动脉支架闭塞,余内脏分支血管血流畅。随访无脏器缺血、下肢缺血等并发症和全因死亡发生。结论:3D打印辅助F/b EVAR微创修复TAAA是一项可行的、有效的、安全的技术手段,内脏分支动脉重建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Gore C-TAG分段释放联合潜望镜技术处理B型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分段释放技术联合"潜望镜"技术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远端破口处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2020年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胸主动脉远端假腔扩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主动脉CTA影像资料显示内脏区主动脉存在夹层再破口,支架远端夹层动脉瘤形成。均采用Gore C-TAG支架的分段释放定位联合"潜望镜"技术方法处理夹层远端破口。手术成功率100%,无中转开腹和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复查主动脉CTA显示夹层远端破口隔绝完全,分支血管灌注通畅。结论:采用Gore C-TAG支架分段释放技术联合"潜望镜"技术方法处理夹层远端破口技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近期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主动脉腔内移植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主动脉血管腔内治疗的手术技术与腔内移植物的发展一直是相伴而行,这使得血管腔内治疗攻克解剖结构更为复杂的疾病成为可能,同时提升了腔内治疗的效果及预后。然而目前国内外现有的主动脉腔内移植物仍存在设计结构简单、材料范围有限等问题。故而先进的腔内移植物材料与设计成为了当今血管外科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各种新型支架的出现给腔内移植物的未来带来了无限可能。本文对现有主动脉腔内移植物进行了全面评估,关注金属骨架与覆膜的制造材料与设计,以及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和分支动脉支架的特殊设计,对主动脉腔内移植物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展望并作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孙氏手术与去分支杂交手术治疗60岁以上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孙氏手术与去分支杂交手术治疗老年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天津市胸科医院收治53例年龄大于60岁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孙氏手术35例,去分支杂交手术18例。杂交手术组较孙氏手术组术前脑梗塞病史更多,其余术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选择了中低温脑保护策略,孙氏手术术中予双侧顺行脑灌注以及停循环期间降主动脉球囊阻断保持下肢和脏器血供,去分支杂交手术弓部血管重建后术应用覆膜支架封闭全主动脉弓以及分支血管。统计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并随访至术后1年,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近期预后。结果:杂交组避免了停循环,术中最低鼻咽温度略高于孙氏组[(25.1±0.4)℃比(27.7±0.6)℃],两组手术操作时间[(178.9±43.5)min比(166.9±95.4)min]以及术中出血量[(1 724.9±1 394.2)ml比(1 590.7±920.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肾衰竭(20.0%比11.1%)、脑血管意外(脑梗塞/脑出血)(11.4%比5.6%)、认知功能障碍(17.1%比11.1%)、呼吸机辅助时间[84.0 h(25.0,160.0)h比61.7 h(17.3,90.5)h]、ICU停留时间[6.5(2.9,14.3)天比4.4(2.0,6.1)天]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孙氏手术组围手术期死亡3例,杂交手术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所有患者随访平均14.8个月,孙氏手术组无新发脑血管事件,1例术后2个月死亡,1例胸降部远端假腔存在活动性血流;杂交手术组随访期内无死亡,新发脑血管事件1例,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60岁以上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孙氏手术和杂交手术均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2020年7至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系统Lifestream 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应用于治疗血管疾病的9例病例,年龄39~80(64.3±12.7)岁,均为男性。共应用10枚Lifestream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4枚应用于4例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1枚应用于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过程中髂支补救性重建;5枚应用于4例胸、腹主动脉患者腔内修复中内脏及弓上分支动脉重建,其中植入于肾动脉3枚、2枚分别作为烟囱支架用于左锁骨下动脉和左侧颈总动脉重建。4例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完全覆盖病变,无明显残余狭窄。1例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髂支压迫,经植入Lifestream后完全纠正。4例主动脉病例中,均完成分支动脉重建,其中1例主动脉弓假性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应用者(烟囱)出现少量Ⅰ型内漏,随访1个月后内漏消失。应用Lifestream总体技术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无心肌梗死、脑梗死、死亡等重大并发症发生;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所有靶血管通畅,无支架移位、断裂、支架内狭窄等支架相关并发症发生。本研究显示Lifestream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适用于多种血管疾病,是安全和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OOK-ZFEN定制开孔型血管内支架系统治疗短瘤颈腹主动脉瘤的近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COOK-ZFEN定制支架治疗短瘤颈腹主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按短瘤颈腹主动脉瘤及COOK-ZFEN定制支架标准纳入的5例接受开窗式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短瘤颈腹主动脉瘤患者,年龄(69±11)岁,开窗支架定制时间4~6周,腹主动脉瘤最大直径(60.8±14.0) mm,平均肾下瘤颈直径(26.0±2.6) mm,平均锚定区长度(6.4±2.2) mm。技术成功率100%,中位随访时间6.8个月。术中无内脏血管丢失及支架移位,围手术期无死亡,无其他重大并发症。内漏情况:单纯Ⅱ型内漏3例,少量单纯Ⅲ型内漏1例,4例患者随访过程中内漏消失,1例合并Ⅱ型漏和Ⅲ型漏,所有患者内脏血管及分支支架均通畅。结论:定制开窗支架治疗短瘤颈腹主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中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半导体激光原位开窗重建弓上血管腔内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原位开窗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6月至2020年1月应用半导体激光原位开窗治疗的68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45例,女23例,年龄(52±14)岁。评估技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6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92.6%(63/68),63例患者原位开窗成功并行支架置入,仅有5例因弓型复杂开窗失败,其中3例行烟囱支架置入,2例行人工血管转流。围手术期1例患者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4例患者术后出现脑梗死等神经系统症状,其余患者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CT血管造影随访提示夹层原发破口完全封闭,主体及分支支架通畅,8例(8.8%)出现Ⅰ型内漏,5例行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3例随访观察。结论:半导体激光原位开窗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及安全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降主动脉真腔狭小的外科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降主动脉真腔狭小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9例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降主动脉真腔狭小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21~56(41.6±9.2)岁;急性夹层2例,慢性夹层7例,马方综合征5例。术前全主动脉CTA检查证实为A型主动脉夹层,同时显示降主动脉真腔狭小,术中无法置入支架血管。手术采用四分支人工血管替换升主动脉,急性者同时行半弓替换+弓部血管去分支,慢性者行全弓替换;同期行Bentall手术3例,根部成形手术4例;对降主动脉真腔狭小,处理方法为:2例急性期患者采用杂交手术,即血管替换术后,DSA下置入24号覆膜支架血管;对于慢性患者,2例采用内膜纵行开窗术,后内衬相应大小的2~3 cm人工血管与四分支血管远端吻合;5例降主动脉直径较粗(>5 cm)者,术中直接在假腔内置入支架血管或涤纶人工血管(备二期行降主动脉替换手术),缝闭真腔近端。结果:本组患者无住院死亡,无神经系统障碍、截瘫、腹腔脏器缺血、下肢功能异常等并发症。早期随访中,行杂交手术者,CTA显示支架位置及形态良好,弓部假腔血栓化闭合;假腔内置入人工血管者在术后3个月均接受胸腹主动脉替换术;2例内膜纵行开窗患者,其中1例在术后随访中行TEVAR治疗,另1例假腔扩大明显而接受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结论: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降主动脉真腔狭小患者的处理棘手,方法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此类患者,杂交手术或分期手术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国产远段打孔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新型国产远段打孔覆膜支架(Talos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使用Talos支架治疗的25例TBAD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血管造影确定释放支架后保留的分支动脉数;术后第5天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6、12个月CT血管造影(CTA)气管分叉水平主动脉直径、真腔直径、假腔直径;在术后1、6、12、24个月进行随访,记录支架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再次手术情况及存活率。结果:纳入患者男19例,女6例,年龄(52.6±11.1)岁。术中血管造影显示保留了4(1,7)条分支动脉,术后第5天VAS评分为1(0,1)分。术前和术后6、12个月气管分叉水平主动脉直径分别为(34.9±1.1)、(34.6±0.9)、(34.8±1.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26);术前和术后6、12个月气管分叉水平真腔直径分别为(13.3±1.6)、(21.8±1.0)、(22.3±1.1)mm,术前和术后6、12个月气管分叉水平假腔直径分别为(20.8±2.2)、(4.5±1.5)、(4.6±1.7)mm,术后6、12个月真腔直径和假腔直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术后30 d未发生支架相关不良事件;术后12个月未发生二次手术,未发生Ⅰ型和Ⅲ型内漏,无死亡病例与截瘫病例,支架结构、位置保持良好;术后24个月无死亡与截瘫病例,未发生支架相关不良事件。 结论:使用Talos支架治疗TBAD能够有效帮助主动脉重塑,同时能够保留肋间动脉与脊髓动脉,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一体化免缝合带支架人工血管系统治疗主动脉夹层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探索一体化免缝合带支架人工血管系统应用于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2019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采用一体化免缝合带支架人工血管系统完成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手术治疗。记录手术相关数据、术后随访结果。结果:患者1,男,42岁,行主动脉窦成型+升主动脉替换+全主动脉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象鼻置入术,体外循环时间81 min,停循环时间9.5 min,最低鼻咽温27.3 ℃。术后10个月随访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半年复查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提示:人工血管血流通畅,未见吻合口瘘、支架内漏,降主动脉支架段真腔完全充盈,假腔消失,远端假腔部分血栓化,未见管腔扩张。患者2,男,61岁,行升主动脉替换+全主动脉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象鼻置入+升主动脉-右股动脉搭桥术,体外循环时间77 min,停循环时间7 min,最低鼻咽温27.3 ℃。术后10个月随访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半年复查主动脉CTA提示:人工血管血流通畅,未见吻合口瘘、支架内漏,降主动脉真腔及腹主动脉分支充盈较术前明显改善,降主动脉假腔完全血栓化,全胸腹段主动脉较术前无扩张。结论: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一体化免缝合带支架人工血管系统可缩短手术停循环时间,避免深低温,降低并发症风险,同时可降低手术操作难度,但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仍需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