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氨酰基转运RNA合酶1-分歧转录本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外泌体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甘氨酰基转运RNA合酶1-分歧转录本(GARS1-DT)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的乳腺癌患者血清64例及乳腺良性肿瘤患者血清4例,进行外泌体提纯分离及鉴定。对4例乳腺癌外泌体和4例乳腺良性肿瘤外泌体进行高通量测序,筛选差异表达的lncRNA,对差异lncRNA进行靶基因预测与富集分析,确定与氧化应激相关的lncRNA GARS1-DT。采用RT-qPCR验证60例乳腺癌外泌体中GARS1-DT的表达水平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两组之间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χ2检验分析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结果:乳腺癌血清外泌体中GARS1-DT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乳腺良性肿瘤血清外泌体GARS1-DT(0.114±0.026比1.015±0.330, t=5.430, P<0.01),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该基因表达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0.641±0.491比1.066±0.590, t=3.021, P<0.01),Luminal B型乳腺癌组显著低于三阴型乳腺癌组(0.502±0.362比1.114±0.517, F=3.391,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GARS1-DT的差异表达与患者年龄、孕激素受体(PR)表达、淋巴结转移和月经状况、分子分型等明显相关( χ2=5.644、5.658、9.094、5.220、7.933, P<0.05)。 结论:GARS1-DT在乳腺癌中显著表达下调,通过顺式调控靶基因GARS1,影响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必净注射液及其组分芍药苷对脓毒症大鼠免疫功能和生存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简称血必净)与其组分芍药苷对脓毒症大鼠脾脏调节性T细胞(Treg)免疫功能及大鼠生存率的影响。方法:(1)免疫磁珠法分离提纯3只9~12周龄SD雄性大鼠(鼠龄、品系、性别下同)脾脏CD4 +CD25 +Treg和CD4 +T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将CD4 +CD25 +Treg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CD3/CD28组、单纯内毒素/脂多糖(LPS)组、LPS+血必净组、LPS+芍药苷组,每组6孔。单纯CD3/CD28组、单纯LPS组、LPS+血必净组及LPS+芍药苷组细胞采用加入1.25 μg CD3和2.5 μg CD28的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培养24 h后,单纯LPS组、LPS+血必净组及LPS+芍药苷组细胞加入1 μg/mL LPS 1 μL,并立即在LPS+血必净组细胞中加入5 mg/mL血必净1 μL、在LPS+芍药苷组细胞中加入80 μmol/L芍药苷1 μL,均继续培养72 h。空白对照组细胞加入等体积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培养96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CD25 +Treg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及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表达、CD4 +CD25 +Treg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CD4 +CD25 +Treg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将CD4 +T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CD3/CD28′组、单纯LPS′组、LPS+血必净′组、LPS+芍药苷′组,每组6孔,加入前述相应组处理后CD4 +CD25 +Treg共培养72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T细胞增殖活性,ELISA法检测CD4 +T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水平。(2)将120只大鼠分成假手术组、单纯脓毒症组、脓毒症+血必净组和脓毒症+芍药苷组,每组30只。单纯脓毒症组、脓毒症+血必净组和脓毒症+芍药苷组大鼠采取盲肠结扎穿孔术构建脓毒症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单纯开腹模拟手术。脓毒症+血必净组大鼠术后经尾静脉注射血必净4 mL/kg,2次/d;脓毒症+芍药苷组大鼠术后经尾静脉注射芍药苷978 μg,2次/d。分别观察并记录术后1、2、3、4、5、6、7 d的4组大鼠生存率,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 t检验,对生存曲线行Log-rank(Mantel-Cox)检验。 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单纯LPS组CD4 +CD25 +Treg的CTLA-4、Foxp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t=27.19、17.00, P<0.01),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水平明显升高( t=40.76, P<0.01)。与单纯LPS组比较,LPS+血必净组、LPS+芍药苷组CD4 +CD25 +Treg的CTLA-4、Foxp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tLPS+血必净组=31.03、11.27, tLPS+芍药苷组=5.79、5.64, P<0.01),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水平明显降低( t=15.49、4.20, 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单纯LPS组CD4 +CD25 +Treg凋亡率明显下降( t=6.02, P<0.01);与单纯LPS组比较,LPS+血必净组、LPS+芍药苷组CD4 +CD25 +Treg凋亡率明显增加( t=20.32、8.60, P<0.01)。(2)与单纯CD3/CD28′组比较,单纯LPS′组CD4 +T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 t=22.47, P<0.01),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水平明显升高( t=3.51, P<0.01)。与单纯LPS′组比较,LPS+血必净′组、LPS+芍药苷′组CD4 +T细胞增殖率均明显增加( t=16.31、11.48, P<0.01),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水平无明显变化。(3)假手术组、单纯脓毒症组、脓毒症+血必净组、脓毒症+芍药苷组大鼠术后7 d生存率分别为100%(30/30)、30%(9/30)、57%(17/30)、47%(14/30)。与单纯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血必净组大鼠术后7 d内生存率明显升高( χ2=4.34, P<0.05),脓毒症+芍药苷组大鼠术后7 d内生存率无明显变化。 结论:血必净及其组分芍药苷均能逆转脓毒症介导的大鼠Treg免疫抑制功能上调及凋亡抵抗,并改善效应性T细胞增殖能力。芍药苷对脓毒症大鼠生存率的改善效应明显弱于血必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百草枯致大鼠肺纤维化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大鼠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后不同时期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治疗肺纤维化的疗效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于2018年10至12月,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提纯SPF级SD大鼠的BMSC培养至第三代(P3)。对P3 BMSC进行表面抗原CD29、CD90、CD45、CD34检测并进行成骨和成脂诱导分化培养,分别以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茜素红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ALP、钙结节和脂肪滴形成情况。随机选择36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6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NC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百草枯模型组(PQ组,腹腔注射20%PQ溶液18 mg/kg),BMSC-A组、BMSC-B组、BMSC-C组和BMSC-D组(分别于PQ染毒后3 h、3 d、7 d和14 d注射BMSC悬浮液1×10 6 cells/只)。28 d后处死,计算各组大鼠的肺脏器系数,碱水解法计算肺组织中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肺损伤及肺纤维化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等细胞因子的水平。 结果:成功分离并获得高纯度BMSC,P3 BMSC阳性表达CD29、CD90,阴性表达CD34、CD45,并具有成骨、成脂分化潜能。HE染色和Masson染色显示,NC组大鼠肺泡结构完整,均匀;PQ组肺泡结构严重破坏,大量的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沉积;与PQ组比较,各BMSC组肺损伤程度明显减轻,以BMSC-A组和BMSC-B组减轻程度明显。与NC组比较,PQ组大鼠的肺脏器系数、肺组织中HYP含量及血清中的TGF-β1及TIMP-1水平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TNF-α、MMP-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PQ组比较,BMSCA、B组的肺脏器系数、血清中TGF-β1、TIMP-1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PQ组比较,BMSC-C、BMSC-D组的肺脏各系数血清中TGF-β1、TIMP-1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早期注射BMSC对于减缓百草枯导致的肺纤维化效果更好,其机制可能是BMSC通过降低体内TGF-β1水平,调节TIMP-1/MMP-9的平衡,进而减轻炎症损伤、增加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而减轻肺纤维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胸骨正中切口感染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基因组学信息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离提纯1株新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噬菌体,并对其基因组学信息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分离自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胸骨正中切口感染的63岁女性患者创面的MRSA(下称宿主菌)液,采用污水共培养法和双层琼脂平板法从该院污水中分离提纯得到噬菌体,并命名为噬菌体SAP23,观察噬菌斑形态。采用磷钨酸负染法将噬菌体SAP23染色,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蛋白酶裂解方案制备噬菌体SAP23 DNA,在Illumina NovaSeq PE150平台下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完成序列组装、注释、系统发生树等基因组学分析。将噬菌体SAP23液分别按10.000 0、1.000 0、0.100 0、0.010 0、0.001 0、0.000 1感染复数与宿主菌液共培养4 h后,采用点滴法测定噬菌体效价,筛选最佳感染复数,此处及以下样本数均为3。按测得的最佳感染复数取噬菌体SAP23液与宿主菌液分别共同孵育5、10、15 min后,同前测定噬菌体效价,筛选最佳吸附时间。按测得的最佳感染复数取噬菌体SAP23液与宿主菌液按最佳吸附时间孵育后,分别于培养0(即刻)、5、10、15、20、30、40、50、60、80、100、120 min,同前测定噬菌体效价,绘制一步生长曲线。取噬菌体SAP23液分别在温度为4、37、50、60、70、80 ℃下,在pH值为2、3、4、5、6、7、8、9、10、11、12下孵育1 h,测定稳定性。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储存的41株MRSA,完成噬菌体SAP23的宿主谱范围检测。结果:噬菌体SAP23能在宿主菌双层琼脂板上形成透明噬菌斑。噬菌体SAP23头部是直径为(88±4)nm的多面体,其尾部长度为(279±21)nm、宽度为(22.6±2.6)nm。噬菌体SAP23基因组为全长151 618 bp的线状双链DNA,序列两端有11 681 bp的长末端重复序列,预测出220个开放阅读框,噬菌体可编码4个转运RNA,未预测出毒力因子或抗性基因,注释功能的噬菌体SAP23基因可分为5个组,GenBank登录号为MZ427930,噬菌体SAP23全基因组序列与共线性分析中的6个葡萄球菌噬菌体全基因组序列有5个局部共线区域,但在局部共线区域内部或外部存在差异。噬菌体SAP23属于 Herelleviridae科 Twortvirinae亚科 Kayvirus病毒属。噬菌体SAP23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10 0,最佳吸附时间为10 min,潜伏期约为20 min,裂解期约为80 min;在4~37 ℃温度条件及pH值为4~9的条件中,稳定性较好。噬菌体SAP23可裂解41株MRSA中的3株。 结论:噬菌体SAP23为 Herelleviridae科 Twortvirinae亚科 Kayvirus病毒属成员,潜伏期短,其对温度和酸碱耐受性好,可有效裂解MRSA,为不含毒力因子和抗性基因的新型烈性窄谱噬菌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手机屏幕上微生物的探究实验"情境式主题教学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以"手机屏幕上微生物的探究实验"为主题,通过3个任务的驱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归纳无菌技术、培养基的制备、种类鉴别、计数和分离提纯的相关知识,并形成知识体系,实现微生物实验的深入理解以及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在复习阶段,基于真实生活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复习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驱动中性粒细胞向N2促血管生成表型转换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背景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HucMSC-Exo)已成为再生医学领域中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治疗手段,但人们对其作用的确切机制仍知之甚少.目的 探索HucMSC-Exo能否驱动中性粒细胞向N2促血管生成亚型转换.方法 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提纯HucMSC-Exo,通过透射电镜、粒径分析和Western blot对提取的外泌体进行鉴定.成功分离HucMSC-Exo后与中性粒细胞共培养,利用qRT-PCR检测中性粒细胞的表型相关分子表达情况.将接受HucMSC-Exo刺激的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进行细胞共培养,通过CCK-8实验、Edu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观察中性粒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qRT-PCR分析中性粒细胞在接受HucMSC-Exo刺激后,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 提取物在透射电镜下显示为类圆形膜状结构,直径约 100 nm,能够表达外泌体标记物CD9和Alix,表明提取物为HucMSC-Exo.与PBS处理组相比,HucMSC-Exo处理中性粒细胞后,qRT-PCR发现与N2表型相关的标志物Arg1、CD163和CD206的表达增多(P<0.05).将HucMSC-Exo刺激的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进行细胞共培养处理后,通过CCK-8实验、Edu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观察到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增强(P<0.05).与PBS处理组相比,中性粒细胞在接受HucMSC-Exo刺激后,促血管生成因子BV8、VEGFα表达升高(P<0.05).结论 HucMSC-Exo可使中性粒细胞向N2表型转换,这种N2型中性粒细胞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高产纤维素酶的木霉菌株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4/4/6
纤维素是由 β-1,4 糖苷键链接而成的葡萄糖单体聚合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一类易获取且廉价的可再生资源.自然界含纤维素材料的利用和处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筛选产纤维素酶的优良菌株并实现纤维素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是绿色、高效和可持续的利用方式,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农业领域(养殖、能源、纺织等).因此,实现高效低成本的纤维素酶生产成为研究和发展的目标.木霉属真菌是重要的纤维素酶产生菌,具有产酶量大、酶系全和酶活性高等优点,分泌的胞外酶易于工业生产中的分离提纯.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积累和保存的25种木霉150个菌株为材料,通过刚果红平板法筛选、滤纸酶活测定和天然纤维素降解等测试,筛选出 14 株产纤维素酶能力较强的菌株(优于对照菌株里氏木霉QM9414),从中选取 3 株进行最佳产酶条件探索,如接种量、吐温80添加量、发酵培养基pH值等.初步测试结果表明,贵州木霉菌株8705在20℃条件下、摇瓶发酵9 d、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中产酶效果最佳,其上清液酶活可达到6.63 IU/mL.通过优化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和培养基成分配比等发酵条件,为资源利用打下物质基础并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他克莫司的分离提纯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 开发一种他克莫司的分离提纯工艺.方法 采用离子交换树脂脱色除杂、纳滤、结晶等手段得到高质量的他克莫司粗粉,再经反相色谱硅胶层析、复合溶液结晶,得到符合USP标准的他克莫司精粉.结果 优选的脱色树脂为D002,所得他克莫司粗粉效价大于800μg/mg,二氢他克莫司含量小于4%;该粗粉经UniSil C8 Ultra Plus层析纯化,精粉含量大于99.5%,最大单杂小于0.1%.结论 该工艺操作简单、能耗低、收率高,适于他克莫司的产业化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从对PKC与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麝香-乳香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治疗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设计实验从麝香配伍乳香对蛋白激酶-C(PK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来探讨其对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SD大鼠4只,用于大鼠前列腺蛋白提纯液的制备;48只6周龄雄性NoD小鼠,除去空白对照组外的所有NoD小鼠均建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再随机分为7组:模型组、佛波酯(PMA)、高剂量麝香-乳香组、麝香-乳香组、低剂量麝香-乳香组、麝香组、乳香组.灌胃后脱颈处死,分离出前列腺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前列腺组织病理改变;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前列腺组织中PKC、VEGF的表达情况.以病理学检查、PKA、VEGF水平变化等作为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探讨麝香+乳香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结果 各组炎症浸润程度比较从高到低依次为模型组>PMA组>麝香、乳香组>低剂量麝香-乳香组>麝香-乳香组>高剂量麝香-乳香组>空白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PKC表达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PMA组<空白组<模型组<麝香、乳香组<低剂量麝香-乳香组<麝香-乳香组<高剂量麝香-乳香组(P<0.05);VEGF的表达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空白组<模型组<麝香、乳香组<低剂量麝香-乳香组<麝香-乳香组<高剂量麝香-乳香组(P<0.05)<PMA组(P<0.05).结论 非细菌性慢性炎症病理状态下,麝香+乳香可通过上调PKC表达水平,起到治疗作用;虽然其对下游VEGF表达水平有影响,但并未在治疗起到调控作用,相关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外泌体在慢性肾脏病诊疗中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探讨外泌体在慢性肾脏病诊疗应用中的研究重点及后续研究趋势,以期为今后外泌体诊疗慢性肾脏病相关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促进该领域的发展.目的:对各数据库建库至今公开发表的外泌体诊疗慢性肾脏病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探索该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预测未来研究方向.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12月公开发表的关于外泌体诊疗慢性肾脏病的相关研究文献,文献题录经NoteExpress筛选后通过Citespace 6.1R4和VOSviewer软件对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及突现分析,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文献804篇,包括中文文献133篇、英文文献671篇,发文量逐年攀升,趋势迅猛;纳入文献作者3 649位,包括中文作者326位,英文作者3 323位,该领域已形成了以刘必成、王彬、吕林莉、王晓楠、王海东等学者为中心的核心团队,且各机构间已形成稳定的多中心合作平台;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外泌体的载运、诊断及治疗3个功能.②外泌体作为胞外囊泡的一种,具有携带和转移分子介质与信号转导的重要机制,在慢性肾脏病生理病理发展当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为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决策提供重要的健康监测数据.近年来关于外泌体诊疗慢性肾脏病相关研究发展迅猛,形成了以中国科研机构为首,全球多机构跨区域协同合作的发展布局.但目前外泌体及内容物在疾病过程中具体功能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尚未得到充足验证,其对慢性肾脏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意义不甚明确,内在作用机制相关研究仍处于相对贫乏阶段,分离与提纯技术仍有待提高,且尚未出现多中心、大样本的高质量循证临床试验,仍需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