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经典名方西黄丸处方考证、历史沿革应用及其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经典名方西黄丸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卷四》,为清代名医王洪绪所创,是中医治疗乳腺癌的经典方剂,由牛黄、麝香、乳香、没药4味药物组成.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热毒壅结所致痈疽疔毒、瘰疬、流注、癌肿,临床常用于治疗肺癌、乳腺癌、胃癌等,在肿瘤辅助治疗方面疗效显著.该文通过医药典籍系统梳理该处方的出处,对处方用量、处方中各药味进行了考证,并对西黄丸的历史沿革应用进行分析,同时以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五原则"为纲领预测了西黄丸的质量标志物,结果发现麝香酮、α-乳香酸、β-乳香酸、3-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3-乙酰基-α-乳香酸、3-乙酰基-β-乳香酸、11-酮基-β-乳香酸、β-榄香烯等可作为西黄丸主要的Q-Marker,为西黄丸的质量控制、后续的研究开发以及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从对PKC与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麝香-乳香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治疗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设计实验从麝香配伍乳香对蛋白激酶-C(PK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来探讨其对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SD大鼠4只,用于大鼠前列腺蛋白提纯液的制备;48只6周龄雄性NoD小鼠,除去空白对照组外的所有NoD小鼠均建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再随机分为7组:模型组、佛波酯(PMA)、高剂量麝香-乳香组、麝香-乳香组、低剂量麝香-乳香组、麝香组、乳香组.灌胃后脱颈处死,分离出前列腺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前列腺组织病理改变;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前列腺组织中PKC、VEGF的表达情况.以病理学检查、PKA、VEGF水平变化等作为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探讨麝香+乳香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结果 各组炎症浸润程度比较从高到低依次为模型组>PMA组>麝香、乳香组>低剂量麝香-乳香组>麝香-乳香组>高剂量麝香-乳香组>空白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PKC表达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PMA组<空白组<模型组<麝香、乳香组<低剂量麝香-乳香组<麝香-乳香组<高剂量麝香-乳香组(P<0.05);VEGF的表达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空白组<模型组<麝香、乳香组<低剂量麝香-乳香组<麝香-乳香组<高剂量麝香-乳香组(P<0.05)<PMA组(P<0.05).结论 非细菌性慢性炎症病理状态下,麝香+乳香可通过上调PKC表达水平,起到治疗作用;虽然其对下游VEGF表达水平有影响,但并未在治疗起到调控作用,相关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含海洋中药的抗肿瘤方剂用药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含海洋中药的抗肿瘤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在《海洋药物与效方》《中国海洋药物辞典》《中华海洋本草》等中医书籍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集含海洋中药的抗肿瘤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筛选到含海洋中药的抗肿瘤方剂251首,涉及中药417味,其中海洋中药36味;药性以寒、平、温为主,药味以苦、辛、甘、咸居多,主要入肝、肺、胃、脾、心经.关联规则发现牡蛎-海藻-昆布为核心组合,临床主要与清热药、补虚药、化痰散结药、活血化瘀药配伍使用;熵聚类分析发现核心药物组合12个,分别为海藻-海蛤壳-昆布,皂角刺-穿山甲-僵蚕,木香-瓦楞子-蒲黄,蟾酥-雄黄-珍珠,黄柏-鱼脑石-冰片,海马-青皮-牵牛子,海藻-昆布-甘草,王不留行-穿山甲-牡蛎,蜂房-瓦楞子-全蝎,麝香-血竭-珍珠,黄柏-乳香-冰片,青皮-五灵脂-大腹皮.发现新处方6个:海藻-海蛤壳-昆布-甘草,皂角刺-穿山甲-僵蚕-王不留行-牡蛎,木香-瓦楞子-蒲黄-蜂房-全蝎,蟾酥-雄黄-珍珠-麝香-血竭,黄柏-鱼脑石-冰片-乳香,海马-青皮-牵牛子-五灵脂-大腹皮.含海洋中药的抗肿瘤方剂治疗肿瘤共47种,高频出现的依次为甲状腺肿瘤、肺癌、肝癌、子宫肌瘤、鼻咽癌、食管癌、胃癌、乳腺癌.结论 海洋中药在肿瘤治疗领域有规律可循,通过不同的配伍达到不同的治疗作用,其用药规律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及新药开发具有重要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麝香配伍乳香调节小鼠前列腺Claudins mRNA表达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麝香配伍乳香对正常C57BL/6小鼠前列腺组织Claudins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正常C57BL/6小鼠48只随机分为4组:麝香组、乳香组、配伍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按组别分别给予麝香、乳香、麝香+乳香、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24、48 h时处死6只取前列腺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小鼠前列腺组织Claudin-1、Claudin-2、Claudin-3、Claudin-4、Claudin-5、Claudin-7、Claudin-8、Claudin-10 mRNA表达.结果 24 h时,与对照组比较,配伍组Claudin-2、Claudin-3、Claudin-4、Claudin-8表达下调(P <0.05,P<0.01);与麝香组和乳香组比较,配伍组Claudin-2、Claudin-3、Claudin-4、Claudin-5、Claudin-8表达下调(P <0.05,P<0.01).48 h时,与对照组比较,麝香组Claudin-2、Claudin-3、Claudin-4、Claudin-5、Claudin-8 mRNA表达下调(P< 0.05,P<0.01),乳香组Claudin-5 mRNA表达下调(P<0.05),配伍组Claudin-5 mRNA表达下调(P<0.05);与配伍组比较,麝香组Claudin-2、Claudin-8 mRNA表达下调(P<0.05,P<0.01).结论 麝香配伍乳香可加快Claudin-2、Claudin-3、Claudin-4、Claudin-8 mRNA表达下调速度,两种药物具有“相须”为用的协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西黄丸组分中药调节肿瘤微环境中Treg细胞PI3K/AKT通路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西黄丸组分中药是否与西黄丸具有相似的抗癌作用及机制.方法 4T1乳腺癌细胞荷瘤建立动物模型,西黄丸低、中、高剂量(0.39、0.78、1.95 g/kg)和西黄丸组分中药0.3 mL(74.5 mg/kg榄香烯、2.73 mg/kg牛磺酸、0.52mg/kg麝香酮和4.75 mg/kg 11-羰基-β乙酯乳香酸混合物,对应于西黄丸高剂量组)ig给药14d,剥离肿瘤组织,称质量,匀浆,制备单细胞悬液,免疫磁硃分离Treg细胞.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检测肿瘤微环境中Treg细胞数量变化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肿瘤微环境中Treg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肿瘤微环境中Treg细胞PI3K、AKT mRNA表达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及西黄丸低、中剂量组比较,西黄丸组分中药组肿瘤质量显著减少(P<0.05);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微环境中Treg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Western Blotting和qRT-PCR结果显示,肿瘤微环境中Treg细胞PI3K、AKT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5).与西黄丸高剂量组比较,西黄丸组分中药组肿瘤质量、Treg细胞数量和PI3K、AKT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西黄丸组分中药通过抑制肿瘤微环境中Treg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减少Treg细胞数量,进而表现与西黄丸相似的抗癌作用和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的银屑病外用方剂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治疗银屑病外用方剂的用药规律. 方法 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主治银屑病的外用方剂,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1软件,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银屑病的外用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常用药对及中药组合、药物核心组合及新处方组合.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外用方剂131首,涉及药物209种,使用频次≥10的药物有22味,使用频次前3位的分别是硫黄、轻粉和雄黄.得到常用中药组合48个,药物组合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前3位分别是硫黄-雄黄、蛇床子-大风子、苦参-蛇床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22个,包括荆芥-生地黄-乳香-黄芩-黄柏-黄连-大黄等;聚类获得11个新处方,包括荆芥-生地黄-乳香-甘草;青黛-冰片-红粉-麝香-山慈菇等.结论 《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银屑病外用方剂治疗上从以杀虫攻毒祛风为主,逐渐转向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润肤止痒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麝香配伍乳香对慢性前列腺炎小鼠PKA及PKC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麝香、乳香及其配伍使用对慢性前列腺炎小鼠的干预效果及其对紧密连接蛋白的磷酸化关键通路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水平的影响.方法 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先造模成功,然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麝香组、乳香组、麝香-乳香组、高剂量麝香-乳香组5组,每组6只.使用双重免疫佐剂配合SD大鼠前列腺蛋白提纯液对造模组所有NOD小鼠进行免疫诱导,建立慢性前列腺炎模型.各组分别予相应药物连续灌胃7天后予以脱颈处死,解剖分离出小鼠前列腺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前列腺组织病理改变,采用荧光免疫双标检测前列腺组织中PKC、PKA的表达情况.结果 肉眼大体观:解剖时可见模型组小鼠前列腺组织腺体呈深红色,质地韧,与周围组织有粘连.病理结果:显微镜下主要表现前列腺腺腔扩张,多数腺腔内可见炎细胞,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浸润为主,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前列腺组织病理表现差异显著,表明造模成功.炎症细胞浸润情况:空白组无浸润,模型组最为明显,其他各组经不同药物干预后,表现为麝香组、乳香组、麝香-乳香组及高剂量麝香-乳香组依次递减的规律.PKC及PKA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KA及PKC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麝香组、乳香组、麝香-乳香组、高剂量麝香-乳香组PKA、PKC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麝香组及乳香组比较,麝香-乳香组PKA、PKC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浓度麝香-乳香联合使用具有增强调节的功效,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浓度依赖性.结论 麝香、乳香影响紧密连接蛋白的水平可能通过影响PKA、PKC蛋白水平的而发挥作用,麝香配伍乳香具有增效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古今肿瘤方用药规律的复杂网络分析及决策树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肿瘤良方大全》所载古今肿瘤方用药规律.方法:应用Office 201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利用IBM SPSSModeler 14.1对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以Cytoscape软件建立方-药-病网络模型,进行方药复杂网络分析;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21予以决策树模型分析,其中决策树分析采用CHAID、CRT、QUEST模块进行.结果:本文共研究肿瘤内治医方1 200首,单味药以当归、茯苓、白术频次最高,药对以茯苓-白术、三棱-莪术、当归-白芍频次最高,外用医方188首,单味药冰片、麝香、雄黄频次最高,药对以冰片-麝香、乳香-没药、冰片-雄黄频次最高.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网络关系显示内服方5个核心药物组合.决策树体现出当归、丹皮、黄芪在配伍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结论:古今医家治疗肿瘤以健运中气为第一要务,顾护气血生化之源,分消痰饮、血瘀、热毒实邪,以化积调气为主要大法,攻补兼施、标本兼治,内外同理,使正气渐旺,补不至于壅闭,行不至于削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瘰疬外用方药的用药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古代瘰疬用药与组方规律.方法:对古籍文献中治疗瘰疬的方药进行搜集、整理,从瘰疬专病的角度探讨用药规律,对其组方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疾病层面用药的共性特征,挖掘其诊治规律.结果:纳入中药方剂数据库涉及瘰疬方药共计308首,其中外用107首,涉及中药252味,散见于88本相关古籍.其中高频药物为乳香、麝香、没药、朱砂、黄丹、麻油等,所用药物四气以温、寒、平药为主,五味以辛、苦、甘为主,药物归经以归肝经、脾经、心经、胃经为主,置信度较高的常用药物组合如没药-麝香-乳香、血竭-乳香、轻粉-麝香等.获得核心药物组合5组,并生成外用新处方备选组合5个,如杏仁-松香-木鳖子-穿山甲、雄黄-麝香-白矾-硇砂-砒霜等.结论:历代医家外治瘰疬医案的组方法则以活血化瘀、拔毒生肌为主.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历代医家治疗瘰疬用药特点、组方规律有助于指导中医药防治瘰疬的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麝香配伍乳香对慢性前列腺炎模型小鼠前列腺及血清P物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麝香配伍乳香对慢性前列腺炎(CP)小鼠前列腺组织中P物质(SP)的影响.方法:将6周龄雄性NOD/SCID小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麝香-乳香组、麝香-乳香高剂量组.除空白组以外,均建立CP模型.造模20d后根据组别分别予以相应0.9%氯化钠溶液及不同剂量的麝香-乳香灌胃.连续灌胃14d后采用免疫组化法及ELISA法分别检测小鼠前列腺组织及血清中SP的含量.结果:模型组SP染色阳性细胞数较空白组增多(P<0.05),经麝香-乳香干预后,前列腺组织及血清中SP水平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与麝香-乳香高剂量组比较,麝香-乳香组S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具有神经炎性因子及疼痛神经递质双重属性的SP参与了CP的病理过程;麝香-乳香“祛瘀以通”,其“瘀”包含SP,并且其“祛瘀以通”的靶点之一即为SP;麝香-乳香对CP小鼠前列腺组织中SP含量影响无剂量依赖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