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生物学课堂过程性评价框架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以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为例,通过"特异性免疫"章节实施过程案例的设计,展示基于UbD课程计划框架规划课程流程,利用马扎诺"教育目标的新分类学"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设计和评价教学过程,构建过程性评价框架,提出进一步学科化应用的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UbD理论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编辑人员丨3周前
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理论是以明确的学习目标为起点,强调可视化教学评价先于教学活动确定,教学活动是在教学评价的指引下展开的一种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基于UbD理论,"细胞的能量'货币'ATP"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在课堂上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真实情境下UbD理论的大概念教学实践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基本理念强调的"大概念教学"侧重教学目标关联,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模式侧重教学途径设置,二者都强调学习是在真实情境下的问题驱动中实现自我经验重塑的过程.基于以上理念,构建基于真实情境下UbD 理论的大概念教学设计模型,为一线教学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UbD理论的初中科学"教—学—评"一体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主张评价前置的UbD理论是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以初中科学"植物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单元为例,呈现基于UbD理论的教学设计过程,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制订评价项目,其中包括确定评价方式、设计表现性任务和评价量规,再以评价项目为指引,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以评导学,以评导教,促进"教—学—评"一体化,旨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UbD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齐风鲁韵话黄河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基于山东淄博高青"安澜湾"生态现状的真实情境,以高中生物学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为基础,融合语文、地理、历史等学科元素,开展"黄河文化与生态保护"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诗画黄河""理析黄河""道悟黄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复合型问题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不明原因出血和无法分类的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8
不明原因出血和无法分类的出血性疾病(BUC/UBD)是在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时,却有明显临床出血表现的疾病.当这类疾病患者面临出血挑战时,临床医生无法采用针对性的止血措施.因此,本文对目前该领域国际上的研究进行综述.BUC/UBD患者主要以女性为主,部分患者存在家族史,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年龄较大、出血表现较轻.在对BUC/UBD患者的临床诊断中,首先需要运用出血评分工具,其次需要明确患者的病史及家族史,以寻找潜在遗传性致病因素.实验室检查是诊断出血性疾病必不可少的一环,合理运用一、二线止血检测,有助于提高诊断率,减少检测费用.对BUC/UBD患者而言,由于常规止血检测无法发现他们的致病原因,目前国际上采用基因检测结合研究性实验如凝血酶生成实验等阐明了部分出血性疾病致病的新机制,如凝血酶调节蛋白突变,凝血因子V异构体突变等.在此基础上临床医生可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避免出血给患者带来的健康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大概念指向下的UbD模式单元整体教学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基于UbD模式逆向教学设计理念,以"如何设计一个具备物质运输能力的人工未来细胞"为例,在大概念指引下打破教学内容章节上的壁垒实施三段式教学,围绕单元主题提出核心问题及课时情境问题,以评价优先展开逆向设计单元教学新模式课例实践,培养学生真实性学力,以期实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多维培养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城镇中老年女性骨密度和身体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城镇中老年女性骨骼和身体成分的增龄性衰退变化规律,提出科学的运动干预对策与建议.方法 选取山东省某市10个城市社区421例健康中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依据年龄分为4组(55~59、60~64、65~69及70~74岁组),使用骨密度仪和身体成分测试仪对骨骼、肌肉、脂肪、水分等指标进行测试,比较4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4组骨矿含量、骨质疏松指数(OI)、骨密度T值和Z值、全身肌肉含量、全身蛋白质含量、左上肢肌肉含量、右上肢肌肉含量、右下肢肌肉含量、躯干肌肉含量、全身水分含量、全身水分比例、细胞内液含量、细胞外液含量及身体水肿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70~74岁组骨矿含量低于60~64岁组,70~74岁组骨密度T值低于60~64、65~69岁组,65~69岁组骨密度Z值大于60~64、70~74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74岁组全身肌肉含量、全身蛋白质含量低于55~59、60~64、65~69岁组,65~69岁组左上肢肌肉含量低于55~59、60~64岁组,70~74岁组左上肢肌肉含量低于55~59、60~64、65~69岁组,65~69、70~74岁组右上肢肌肉含量低于55~59、60~64岁组,60~64岁组右下肢肌肉含量高于65~69岁组, 70~74岁组躯干肌肉含量低于60~64、65~6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74岁组全身水分含量、细胞内液含量、细胞外液含量低于55~59、60~64、65~69岁组,70~74岁组全身水分比例低于65~69岁组,55~59、70~74岁组水肿指数低于60~64、65~6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0岁是城镇女性骨骼和身体成分衰退变化的重要时间节点,其前、后5年分别是骨质强度下降、肌肉和身体水分丢失的重要潜伏期和表现期,应进行相应的运动锻炼和水分补充,预防与干预潜伏性衰退;下肢肌肉快速萎缩早于躯干肌肉,提示老年女性肌肉功能锻炼应有部位侧重和时序计划;肌肉萎缩可能是引起骨质疏松和水分缺乏的重要原因,我国中老年女性需要加强肌肉锻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的体外功能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设计一种新型混合型生物人工肝(HBAL)并通过对模拟肝衰竭血清的净化作用评价其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中国人肝细胞株-1(CL-1)作为肝细胞供体,在微重力环境下,肝细胞微载体共培养方法培养至第5天,细胞总量约4.0×109个,细胞密度约为4.0×1010/L,在无菌环境下灌人自制生物反应器中,制成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采用血液灌流+胆红素吸附,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通过两套聚乙烯胶管构成一个封闭的环路,监测模拟肝衰竭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鹅去氧胆酸,胆酸、血氨经过HBAL循环后浓度的变化以及生物反应器中肝细胞功能、形态及肝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 整个治疗过程中循环前24h内,模拟肝衰竭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UBD)、鹅去氧胆酸(CDCD),胆酸(CA)和血氨(AA)的浓度分别从(335.3±6.0)、(395.0±5.6)、(155.7±4.5)、(39.0±2.6)μmol/L下降至(106.0±10.9)、(131.8±28.7)、(42.2±7.3)、(3.5±1.0)μmol/L,与0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24h后浓度下降趋于平稳;循环48h后,CL-1细胞功能发生变化,生物反应器中模拟肝衰竭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分别从(25.9±4.2)IU/L、(22.0±3.6) IU/L、(0.28±0.09) μmol/L升高至(31.0±2.6) IU/L、(31.6±8.0)IU/L、(0.41 ±0.12) μ.mol/L,与0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并且整个反应器中肝细胞的数量和活力在循环48 h后也呈现显著性下降(P=0.044).结论 (1)构建了一种新型灌流型生物反应器,该生物反应器中的CL-1细胞能够保持较高的活性和良好的功能.(2)新型混合生物型人肝可以显著降低模拟肝衰竭血清中的未结合胆红素、鹅去氧胆酸,胆酸、血氨的浓度,具有清除这些毒性物质的功能,提示其具有明显的肝功能支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长期食用山茶籽油对广西壮族绝经妇女血雌二醇、护骨素和超声骨密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山茶籽油对绝经后女性骨代谢指标影响,为食疗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广西壮族食用和非食用山茶籽油40~80岁的绝经女性足跟骨超声骨密度(UBD)、血钙、雌二醇、磷、碱性磷酸酶和血清护骨素进行测定,间隔5岁作为年龄组,其中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用试剂盒测定,雌二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护骨素.结果:食用和非食用山茶籽油2组的广西壮族绝经妇女血钙、磷各年龄组均无差异性.49岁以前食用和非食用山茶籽油组超声骨密度(UBD)和血清雌二醇(E2)相比较无差异,但50岁以后食用山茶籽油各年龄组的骨密度、血清雌二醇和护骨素均比非食用组高.结论:食用山茶籽油能提高绝经晚期妇女的骨密度、内源性雌激素和护骨素,降低绝经晚期妇女的碱性磷酸酶,提示食用山茶籽油有防治雌激素缺乏所致骨质流失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