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内镜引导下胃壁外异物内镜下取出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对于鱼刺完全穿透胃壁者,直接胃镜下包块切开向外寻找或外科手术方案均存在术中无法准确定位鱼刺风险,而采用超声内镜辅助探查可有效解决术中定位困难的问题。本文报道了1例鱼刺完全穿透胃壁患者,经超声内镜精准定位鱼刺方向,术中以环形切开刀直接建立胃壁隧道,随后内镜下沿隧道切开胃壁,最终找到并拔除鱼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IT刀预切开辅助插管与常规切开刀导丝插管对选择性胆管插管的效果比较(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小IT刀预切开辅助十二指肠乳头插管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9年7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9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资料,其中52例行小IT刀预切开辅助插管(小IT刀组),另外38例行常规切开刀导丝插管(常规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小IT刀组与常规组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679, P=0.017),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小IT刀组中位插管时间141.5 s,常规组270.0 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 268.0, P=0.022)。两组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1%(51/52)比94.7%(36/38), χ2=0.760, P=0.571]。两组术中出血发生率[15.4%(8/52)比7.9%(3/38), χ2=1.148, P=0.345]、术后胰腺炎发生率[5.8%(3/52)比7.9%(3/38), χ2=0.159, P=0.694]和胆管炎发生率[1.9%(1/52)比5.3%(2/38), χ2=0.760, P=0.5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术后穿孔。根据操作者熟练程度分层后比较,小IT刀专家组与常规插管专家组间的中位插管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6.0 s比258.0 s, Z=276.0, P=0.038),其余各组间插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小IT刀预切开辅助插管安全、有效,并可能缩短ERCP插管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两种黏膜切开刀在食管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单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电刀(简称T刀)与Dual刀在ESD治疗食管病变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6月—2019年1月期间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食管病变且行ESD治疗的59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ual刀组(30例)及T刀组(29例)。比较两组操作时间、切除速度、完全切除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T刀组与Dual刀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刀组、Dual刀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7.86±24.62)min和(66.28±29.4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89, P=0.024);切除速度分别为(22.80±7.31)mm 2/min和(16.20±7.24)mm 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84, P=0.001);病灶完全切除率分别为86.2%(25/29)和86.7%(26/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08, P=0.742)。T刀组出现并发症2例(6.9%),Dual刀组并发症共5例(16.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74, P=0.449)。两组均未见术后穿孔、出血情况。 结论:在食管病变ESD中,T刀相较于Dual刀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切除速度,安全性、有效性具有一定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帽檐Trocar在免充气经口腔前庭入路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采用双帽檐Trocar在免充气的20例甲状腺切除术患者中的临床资料,建立手术通道中位时间30(20~50)min,术中中位失血量约 20(5~50)ml。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刀手术。双帽檐Trocar在免充气状态下维持手术空间好,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内镜引导下近端胰管穿刺反向引导支架植入成功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1例因4次胰管未能深插管导致ERCP下胰管支架植入失败的患者,改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经胃后壁行近端胰管穿刺,导丝选择从副乳头穿入十二指肠降段,随后从口腔拉出导丝,插入切开刀顺导丝经副乳头插入胰管内,最终成功完成胰管支架植入术。本病例比较罕见,操作难度大,成功案例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口腔前庭入路单线悬吊吸引杆辅助混合建腔甲状腺手术经验和学习曲线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口腔前庭入路单线悬吊吸引杆辅助混合建腔甲状腺手术经验和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完成的138例经口腔前庭入路单线悬吊吸引杆辅助混合建腔甲状腺手术患者临床病例数据。采用累积和法(cumulative sum,CUSUM)及最佳拟合曲线分析比较学习曲线不同阶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数目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等各指标的差异。结果:138例全部实施经口腔前庭入路单线悬吊吸引杆辅助混合建腔甲状腺手术,其中1例因肿块较大术中出血而中转开刀。男14例,女124例,年龄(36.07±8.49)岁,范围20~55岁,肿瘤(7.74±6.49)mm,范围2.4~50.0 mm,接受甲状腺次全切除术5例,单侧腺叶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129例,双侧甲状腺近全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4例。CUSUM学习曲线顶点对应的手术例数为45例,由此为界将学习曲线分为学习提高期(1~45例)和熟练掌握期(46~138例)2个阶段。熟练掌握期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下颏麻木感均低于学习训练期( P<0.05),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数目多于学习提高期( P<0.05),而2个阶段的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口腔前庭入路单线悬吊吸引杆辅助混合建腔甲状腺手术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掌握该项技术需积累的手术例数为45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结直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直肠病变并发术中出血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8月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及其合作单位南京鼓楼医院行结直肠ESD治疗的386例患者病例资料,按术中出血情况分为出血组( n=85)和未出血组( n=301)。分析患者基本资料、病变相关因素与结直肠ESD术中出血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ESD 术中出血的危险因素。根据筛选的危险因素构建ESD术中出血风险预测模型,并采用ROC曲线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 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 OR=2.340, P<0.05)、合并冠心病( OR=3.100, P<0.05)、病灶位于直肠( OR=3.272, P<0.05)、病灶长度越长( OR=1.093, P<0.05)、病灶宽度越宽( OR=1.057, P<0.05)、病灶面积越大( OR=1.126, P<0.05)、病灶形态为凹陷型( OR=6.128, P<0.05)、病灶形态为侧向发育型( OR=2.651, P<0.05)、浸润深度为SM-S癌( OR=0.088, P<0.05)、浸润深度为SM-D癌( OR=0.174, P<0.05)、出血血管直径为0.5~<1.0倍黏膜切开刀直径( OR=246.854, P<0.05)、术后病理类型为早期癌( OR=7.000, P<0.05)因素均与结直肠ESD术中出血相关。考虑到病灶长度、病灶宽度与病灶面积之间存在数量关系,分别使用病灶长度和病灶面积构造多因素模型,进行向前逐步回归筛选变量并确定最终模型形式,结果表明采用合并冠心病、病灶形态为凹陷型、病灶长度越长、病灶面积越大、出血血管直径为0.5~<1.0倍黏膜切开刀直径为结直肠ESD术中出血独立危险因素,且因两种建模得到的结果相似,故临床上可选用更为易测的病灶长度以描述病变。 结论:合并冠心病、病灶形态为凹陷型、病灶长度越长、病灶面积越大、血管直径0.5~<1.0倍黏膜切开刀直径,为结直肠ESD术中出血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注水黏膜切开刀推进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快速切除贲门大面积早期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探讨推进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pushing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PESD)在大面积早期贲门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内镜诊疗中心确诊早期贲门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且病变最大径>2.0 cm的患者纳入研究。术中应用注水黏膜切开刀(黄金刀)行PESD的患者纳入PESD组(26例),与同期该医师以普通黏膜切开刀行常规ESD治疗的患者(常规ESD组,17例)进行对比,分析2组剥离时间、病变完整切除率、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2组病变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ESD组剥离时间为(53.7±18.2)min,常规ESD组为(91.5±26.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PESD组7例(26.9%)术中出血,常规ESD组8例(47.1%)术中出血,2例(11.8%)术中穿孔,无迟发性出血及迟发性穿孔。2组出血及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可见,大面积贲门病变应用注水黏膜切开刀行PESD与常规ESD相比可有效提高剥离速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内镜手术更安全、更快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种复合刀头多功能内镜下切开刀的动物实验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通过动物实验评价一种新型复合刀头的内镜下电切开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多功能电切开刀可随时切换Dual刀模式和IT刀模式。制作猪胃组织黏膜病变模型和黏膜下肿瘤模型各30例进行离体实验,选择6只实验用猪各10处胃肠位置进行黏膜病灶切除活体实验。实验组使用多功能电切开刀进行手术,对照组使用Dual刀结合IT刀进行手术,记录手术时间并切取创面观察是否存在肌层损伤。在离体实验中,对胃黏膜病变与胃黏膜下肿瘤病变,实验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均缩短[(17.93±2.52)min比(21.07±3.58)min, t=-2.774, P=0.010;(25.73±2.66)min比(31.80±3.78)min, t=-5.081, P<0.001]。在活体实验中,实验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缩短[(21.67±4.10)min比(25.36±3.83)min, t=-3.602, P=0.001],实验组肌层损伤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1/30)比10.0%(3/30), χ2=1.071, P=0.612]。带有复合刀头的多功能内镜下电切开刀在动物体内、体外实验中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牙线牵引与IT刀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角病变的临床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研究牙线牵引辅助一次性黏膜切开刀与末端绝缘(insulated-tip,IT)刀辅助一次性黏膜切开刀进行黏膜下剥离治疗胃角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23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6例早期胃角黏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分为牙线牵引组(n=73)与IT刀组(n=73),对两组手术时间、病灶剥离时间、肌层损伤、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牙线牵引组肌层损伤及止血夹的使用数量相比IT刀组显著减少(P<0.05).牙线牵引组的病灶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切缘阳性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出血、穿孔)与IT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牙线牵引辅助一次性黏膜切开刀进行黏膜下剥离能够有效减少肌层损伤(OR=0.37,95%CI:0.18~0.74,P=0.006).结论:对于胃角早癌及癌前病变,采用牙线牵引辅助一次性黏膜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能够有效减少肌层损伤,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