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发生与分类治疗的几点认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关节创伤约占颞下颌关节强直病因的85%以上,髁突矢状骨折是最易导致关节强直的“危险类型”骨折。关节盘移位是关节强直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上下关节面重度损伤及彼此间紧密接触也是关节强直发生的重要条件。关节强直的发生及形成机制类似于肥大性骨不连,强直骨球内透射带的持续存在主导了强直进程。Ⅰ型强直要求复位关节盘、Ⅱ型强直要求保留假关节,是创伤性关节强直的治疗特点。目前关节强直术后的复发率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儿童、双侧强直和喙突移植重建髁突患者的术后复发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叶黄素对兔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预防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讨叶黄素对兔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作用.方法:将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及叶黄素干预组(实验组),所有实验动物均在保护关节囊的前提下建立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模型.术后实验组口服叶黄素10mg·kg-1·d-1,连续给药4周.比较2组动物的最大开口度、体重、组织学、影像学、骨代谢指标等方面的差异.采用GraphPad Prism 9.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实验组动物体重、开口度、血清骨钙素浓度、CT测量的髁突表面积及体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2组实验动物髁突残端可见编织骨和新生骨,纤维中有时可见软骨化生灶,偶可见肉芽组织和陈旧性出血.实验组髁突纤维层增厚,细胞增殖活跃,细胞层次更加明显.结论:叶黄素对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发生有一定预防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叶黄素促进骨形成、提高血清骨钙素浓度等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与异位骨化发病机制相似性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研究异位骨化与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发病机制是否具有相似性,为拓展后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确诊为肘、髋、膝关节区异位骨化和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病例各 30 例,对术中截取的关节区及周边区骨质标本收集保存,分别作为实验组A(A组)和实验组B(B组);另取 5 个正常完整喙突作为对照组(C组).H-E染色观察 3 组标本的组织学结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标本中BMP-2、BMP-4、CD34 阳性表达差异,利用影像资料比较A、B 2 组的影像学特征.采用SPSS 17.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和B组的组织学结构及影像学特点基本一致.免疫组织化学显示,A组和B组的BMP-2、BMP-4、CD34 阳性表达均显著强于C组(P<0.05).结论: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与异位骨化发病机制具有相似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成人破伤风首诊误诊和漏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分析成人破伤风首诊误诊和漏诊原因,以降低其首诊误诊和漏诊率.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 年1 月—2022 年12 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收治的破伤风患者临床资料和首诊诊断情况,根据首诊诊断情况分为正确诊断组(24 例)、误诊组(13 例)和漏诊组(12 例),比较三组之间性别、年龄、潜伏期、职业和症状等的差异.结果 研究共纳入49 例病例,年龄21~78 岁,平均52.7 岁,中位潜伏期为10(5,15)d.成人破伤风首诊误诊和漏诊率分别为26.5%(13/49)和24.5%(12/49),主要被误诊为脑梗死和颞下颌关节病变,占比分别为53.8%(7/13)、23.1%(3/13).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致伤机制、颅脑MRI/CT结果和肢体强直在成人破伤风首诊诊断情况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受伤部位、Ablett分级、首诊医院级别等在成人破伤风首诊诊断情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破伤风首诊容易被误诊和漏诊,女性、非典型创伤、颅脑MRI/CT阳性、肢体强直患者首诊正确诊断率更低,更容易被误诊和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翼外肌在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揭示翼外肌在创伤性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强直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本研究纳入6个月大的雄性绵羊8只,双侧髁突均通过手术建立复合创伤继发TMJ强直动物模型,即手术造成双侧髁突矢状骨折、关节盘移位及关节窝损伤.此外,左侧切除部分翼外肌作为实验组,右侧保留翼外肌作为对照组.术后12周,通过用大体观察、螺旋CT扫描、Micro?CT扫描、组织学观察等方法对TMJ样本进行评估与分析.结果 肉眼观察可见:对照组发生了TMJ骨性强直而实验组仅仅是纤维强直.螺旋CT和Micro?CT结果显示: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关节面粗糙、有新骨形成并突入到关节腔内,且关节腔内有钙化的骨痂形成;对照组髁突的最大内外径和前后径均明显大于实验组(P<0.05);Micro?CT扫描结果还显示:对照组新生骨小梁的方向与翼外肌牵拉方向一致,而实验组无此特征.组织学结果也印证了对照组关节内发生了纤维-骨性强直,而实验组仅为纤维强直.结论 在髁突矢状骨折的愈合过程中,翼外肌发挥了类牵张成骨的作用,从而参与创伤性TMJ强直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曲安奈德治疗髁突囊内骨折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在建立小型猪髁突囊内骨折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评价曲安奈德局部治疗髁突囊内骨折的疗效,进一步探索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发生的机制.方法 小型猪1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10侧颞下颌关节),采用手术方法造成双侧髁突囊内骨折;然后实验组用关节囊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对照组则观察其自然愈合.术后6个月,通过大体标本观察、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评价各组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形成;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颞下颌关节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骨钙素(Osteocal-cin,OCN)、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颞下颌关节强直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颞下颌关节中VEGF、OCN、OPN和BMP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 曲安奈德局部注射于关节腔内可有效预防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发生,抑制新骨过度修复是预防关节强直发生的关键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视频教学联合授权理论在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张口功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视频教学联合授权理论在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张口功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住院治疗的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视频教学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授权理论进行口腔功能训练.采用患者积极度量表(PAM)、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估两组患者的积极度和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张口受限程度及最大张口度.结果 干预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PAM评分高于对照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张口受限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最大张口度大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视频教学联合授权理论可提高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的积极度和最大张口度,是减轻患者疼痛感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转归机制的动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在建立小型猪髁突囊内骨折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评价不同处理方式对髁突囊内骨折预后的影响,探索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发生的机制.方法 小型猪1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10侧颞下颌关节),采用手术方法造成双侧髁突囊内骨折,切除前外侧部分关节盘;根据髁突骨折临床治疗常用方式,分别用钛板内固定、关节囊内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其自然愈合3种处理方式治疗各组囊内骨折.术后6个月,通过大体标本观察、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评价各组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形成;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颞下颌关节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骨钙素(OCN)、骨桥蛋白(OPN)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颞下颌关节强直发生率显著低于自然愈合组(P<0.05),实验组颞下颌关节中VEGF、OCN、OPN和BMP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自然愈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处理方式治疗髁突囊内骨折与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发生率密切相关;清理骨创间血肿、减少骨创面的暴露及骨折碎片的复位是预防关节强直发生的关键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髁状突囊内骨折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国内外学者均认为髁状突囊内骨折后形成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原因主要是大量成骨的过程.评估不同类型髁状突囊内骨折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潜能,为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提供细胞生物学及分子学证据.目的:探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不同类型髁状突囊内骨折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16只健康山羊双侧关节随机分为4组,8只山羊为左侧A型髁突囊内骨折组(A组)+右侧B型髁突囊内骨折组(B组),另外8只为左侧C型髁突囊内骨折组(C组)+右侧对照组(D组),分别在术后1,2,3,6个月各时间点A、B组处死2只,C、D组处死2只,即每个时间点共处死4只,分离、提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根据是否进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分为诱导组和非诱导组,按照试剂盒说明检测培养7,10 d时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含量,诱导培养1周后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与结论:与非诱导组比较,4 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2 诱导后,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含量明显升高(P < 0.05);B组诱导后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含量较A、C、D组明显升高(P <0.05).结果表明,体外分离培养的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作用下表现出明显的成骨活性,且B型髁突囊内骨折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活性明显高于A型、C型髁突囊内骨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翼外肌在创伤性颞下颌关节骨强直中的病理性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病理学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目的是验证翼外肌在创伤性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病理学机制中的作用.方法:7只6个月大的雄性绵羊,双侧颞下颌关节模拟髁突矢状骨折,关节盘外侧1/3切除建立创伤性颞下颌关节骨强直绵羊动物模型.左侧颞下颌关节作为实验组,切断左侧翼外肌;右侧关节作为对照组,保留右侧翼外肌.所有绵羊均在术后12周实施安乐死.所有颞下颌关节复合体通过大体解剖、螺旋CT、显微CT、组织病理学等检查进行评估.结果:大体解剖发现,对照组颞下颌关节发生了骨强直,而实验组颞下颌关节只发生纤维粘连;螺旋CT和显微CT检查发现,与实验组比较,对照组颞下颌关节间隙可见钙化影像,上下关节面可见新骨长入关节间隙的不规则钙化影像,对照组的髁突最大内外径及最大前后径明显大于实验组;显微CT显示,两组所有显微结构参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髁突新生骨小梁总体表达方向与翼外肌的牵拉方向一致,而实验组髁突骨折区新生骨小梁的主要方向与翼外肌的牵拉方向不一致;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对照组关节发生了骨强直,但实验组无骨强直发生.结论:当髁突发生矢状骨折时,翼外肌对骨折块有牵拉(类似牵张成骨)的病理性作用是创伤性颞下颌关节骨强直发生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