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羧甲基壳聚糖/燕麦β葡聚糖复合凝胶的制备及其对大鼠干槽症的治疗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S)/燕麦β葡聚糖(β-dextran,β-Dex)新型复合凝胶用于大鼠干槽症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制备CMCS/β-Dex新型复合凝胶,对其黏度、外观形状及口腔湿润环境的稳定性进行评价.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体外抑菌实验,建立大鼠干槽症模型,分别设立空白阴性对照组、CMCS/β-Dex新型复合凝胶组及碘仿纱条阳性对照组,初步评价牙槽窝创口愈合效果.另取上颌骨及牙龈组织固定脱钙,组织病理学观察愈合情况,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炎症因子的表达差异.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复合凝胶组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可有效发挥局部抗炎抗菌功效.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肉眼观察、免疫荧光及组织病理学观察均显示CMCS/β-Dex新型复合凝胶组具有显著的炎症抑制和促进创口愈合功能,与碘仿纱条组效果相当.结论:CMCS/β-Dex 新型复合凝胶具有显著的抗菌和抗炎效果,能够加速大鼠干槽症创口愈合,有望为临床干槽症的治疗提供一种高效抑菌、加速愈合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固有淋巴细胞3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作用及功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固有淋巴细胞3(ILC3)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5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皮肤创伤+ ILC3抑制剂组(简称ILC3抑制剂组)、皮肤创伤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建立创伤模型前4 d给予ILC3抑制剂组小鼠腹腔注射1 μg ILC3抑制剂每2天1次共2次,皮肤创伤组注射等体积生理氯化钠溶液,对照组小鼠正常喂养。构建小鼠皮肤创伤模型:腹腔注射麻醉后,以背部中线中点为圆点,用环钻压切出直径0.6 cm的皮肤全层圆形切口,并经组织学证明为全层损伤。观察记录创面大小,分别于创伤第0、1、3、5、7、9天对创面拍照并计算相应的创面愈合率。术后第9天取创缘组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皮肤创周ILC3浸润数量,并行HE染色,观察创面皮肤组织愈合情况,qRT-PCR检测创缘组织维生素D受体(VDR)、Notch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7A、IL-17F、IL-22 mRNA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其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 t检验。 结果:创伤后第9天,与对照组比较,皮肤创伤组创缘组织ILC3数量升高(5.31% ± 1.47%比3.10% ± 0.54%, P < 0.01),TNF-α、IL-22、IL-17A、IL-17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高(均 P < 0.05),VDR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低( P < 0.05),Notch1蛋白表达水平较高( P < 0.05),但其mRNA表达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第1、3、5天,ILC3抑制剂组创面愈合率(45.17% ± 9.90%、61.58% ± 11.61%、75.61% ± 9.12%)均高于皮肤创伤组(25.87% ± 10.96%、47.78% ± 13.81%、64.55% ± 10.29%,均 P < 0.05),第9天创周ILC3数量(2.69% ± 0.95%)低于皮肤创伤组( P < 0.01),创缘组织TNF-α、IL-22、IL-17A、IL-17F mRNA及蛋白表达均低于皮肤创伤组(均 P < 0.05),Notch1、VDR mRNA及蛋白表达均高于皮肤创伤组(均 P < 0.05)。创伤后第9天组织病理检查显示,ILC3抑制剂组上皮结构连续、完整,胶原纤维更加密集且排列整齐,毛囊、血管、皮脂腺等各组织结构更接近对照组皮肤。 结论:皮肤ILC3浸润于局部创面,通过TNF-α、IL-17A、IL-17F、IL-22等炎症因子参与皮肤创伤愈合的进程。下调ILC3数量可能通过激活VDR、Notch1并抑制TNF-α信号通路及下游炎症因子表达,促进皮肤创口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肌皮瓣联合骨水泥治疗Cierny-Mader III~IV型骨髓炎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肌皮瓣联合负载抗生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来治疗Cierny-Mader III~IV型骨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4月至2019年3月,对53例Cierny-Mader III~IV型慢性骨髓炎患者,应用负载抗生素PMMA骨水泥联合肌皮瓣技术进行修复。其中男33例,女20例,年龄52.2±3.0(29~78)岁。53例骨髓炎病灶创面大小为2.0 cm×2.0 cm~14.0 cm×28.0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3个月取出骨水泥23例,未取出骨水泥30例。术后观察皮瓣血运、创面渗液、供区并发症、X线复查有无新鲜骨破坏征象及皮瓣的色泽、质地、瘢痕等情况。门诊定期随访。结果:49例创口一期愈合,4例创口延期愈合。术后发生血管危象6例,及时手术探查后缓解。术后随访0.6~3.0年,平均为18个月。53例肌皮瓣全部成活,色泽与受区相似,皮瓣平整,质地柔软,外形满意。随访期间X线复查无新鲜骨破坏征象,局部骨髓炎征象明显控制。皮瓣均未出现红肿、疼痛、局部破溃、渗液等炎症反应,无骨髓炎复发。所有供瓣区一期愈合。结论:肌皮瓣联合负载抗生素PMMA骨水泥治疗Cierny-Mader III~IV型骨髓炎,抗感染效果好,疗效满意,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应用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修复小鼠皮肤缺损创伤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创面局部应用脐带血单个核细胞(UCB-MNCs)治疗皮肤缺损的效果及相关机制.方法 选取45只C57小鼠建立创面损伤模型后分为3组.实验组:先将0.5 mL的UCB-MNCs(细胞数:1×109mL-1)皮下于8~10 mm均匀注射在每只小鼠伤口周围,再将0.5 mL的UCB-MNCs均匀注射在创面表面,共1次;阳性对照组:创口表面涂抹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商品名:贝复新);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伤口自然暴露.各组小鼠造模后第0、3、7及14天,采用Elisa技术检测血清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HE和MASSON染色观察创面组织病理学情况.结果 所有小鼠均造模成功,与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造模后第3、7、14天血清VEGF、TGF-β和bFGF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术后第14天HE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创伤已全部愈合,且表皮修复状况良好,可以观察到部分炎症细胞的浸润;阳性对照组的小鼠部分表皮修复状况良好,但仍有一部分创伤没有完全愈合,肉芽组织的生长状况良好;空白对照组未完全愈合的创伤周围瘢痕组织增生明显,且出现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以及部分创伤仍未愈合的现象.结论 UCB-MNCs修复小鼠的皮肤损失创伤,是通过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来促进皮肤缺损创伤的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祛腐生肌膏联合五水头孢唑林钠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感染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祛腐生肌膏联合五水头孢唑林钠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感染患者15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五水头孢唑林钠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祛腐生肌膏外敷,观察并记录两组间血清细胞因子和感染相关指标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细胞因子及感染相关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所有指标水平均降低(P<0.05),且试验组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6.583,P=0.034);两组患者均出现头晕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和创口出血等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微,但试验组有4例患者出现切口局部皮肤过敏瘙痒症状.结论 祛腐生肌膏联合五水头孢唑林钠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较好,能有效促进切口愈合,降低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程度,抑制感染,而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放射性颌骨坏死手术难点与严重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放射性颌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the jaw,ORNJ)是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手术是治疗病变范围较大ORNJ的主要手段.在放射线对颌面部及颈部软硬组织损伤较为严重的情况下,ORNJ的手术处理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难和风险.本文对治疗ORNJ的不同术式适应证的选择和治疗要点;手术难点及其原因,包括局部炎症和放射线损伤对手术造成的困难、骨缺损重建时机、髁突是否保留、受区血管选择、受植床处理;ORNJ术后常见并发症如创口不愈和神经损伤,ORNJ术后严重并发症如缺损修复重建时的血管危象和组织瓣坏死、肺部感染、脑肺栓塞、重要血管破裂、以及严重心理创伤的预防和处理进行初步介绍,以便临床医生对ORNJ手术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风险有充分认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严重并发症,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和安全,为提高ORNJ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对尖锐湿疣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对尖锐湿疣患者采用物理方法去除疣体后的预后复发率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5月30日至2018年5月30日宿州市立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治的52例尖锐湿疣病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患者.试验组患者在电灼物理法去除疣体基础上局部外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在避免患者创口感染的前提下于手术区域及其周围部分涂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对照组患者单纯运用多功能治疗仪(电灼物理法)去除疣体.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3个月内疗效情况、尖锐湿疣评分和复发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92.3%)高于对照组患者(69.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3226,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试验组患者的复发率、疣体数目均有所减少,且疣体体积不断减小,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尖锐湿疣患者采用物理方法去除疣体后,根据患者情况持续局部外涂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一段时间后,能够显著增加患者痊愈率,有效降低患者复发率.局部外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具有有效抑制人乳头瘤病毒复制,消除炎症,促进组织再生,加速组织对于创口的修复,增强宿主免疫功能,降低患者复发率的作用,且在研究中,可以发现该制剂对于机体无明显刺激作用,治疗和预防复发效果显著.应用电灼等物理方法加上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作为治疗尖锐湿疣、降低术后复发的首选方法,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臭氧辅助治疗对心外术后胸部浅表感染切口愈合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臭氧(Ozone)辅助下常规标准切口护理与常规标准切口护理对心外术后胸部浅表感染切口愈合、二次手术率、炎症介质、微生物定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心外科术后切口感染患者7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臭氧组和对照组,各37例.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臭氧辅助下切口护理和常规标准切口护理,共20 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局部创口面积、炎症介质、微生物定植数目和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20 d后,两组患者切口面积均缩小(P<0.05);臭氧组的创口面积小于对照组(t=7.63,P<0.01);臭氧组的创口愈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89%vs.72.97%,P<0.05).治疗11d后,两组患者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臭氧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20 d后,臭氧组创口微生物定植数目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臭氧组的生活质量量表评分(SF-3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臭氧辅助下常规标准切口护理能调节创口局部炎症介质和微生物定植水平,改善切口愈合、生活质量和护理质量.我们推荐至少需要20次臭氧治疗才能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危险因素及不同方案治疗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MSI)的高危因素,并探究不同抗生素用药方案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将诊断为颌面颈部MSI者102例纳入MSI组(n=102),其余176例非MSI患者纳入非MSI组(n=176);对MSI组与非MSI组各项临床资料予以单因素比较,将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予以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再将MSI组中行早期经皮穿刺引流治疗的86例患者,根据抗生素用药方案不同将分为观察组(静脉滴注+脓腔冲洗,n=49)与对照组(单纯静脉滴注,n=37),比较两组治疗5 d后治疗效果及病情转归情况差异.结果 :有激素/抗生素应用史 、合并有牙周/牙髓疾病 、合并有颌面颈部淋巴结炎症 、合并有糖尿病均是导致颌面颈部M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治疗5 d后,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热消退时间 、疼痛缓解时间 、脓腔闭合时间 、切开清创引流例数 、创口最大长度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需重视激素/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并加强对合并有牙周/牙髓疾病 、颌面颈部淋巴结炎症及糖尿病患者的原发疾病治疗观察与感染控制工作,针对早期颌面颈部MSI者,应及时采取全身及局部抗生素同步治疗以增强疗效,并减低切开清创引流损害面容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Bioss骨粉对下颌水平阻生牙拔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作用及牙槽骨密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Bioss骨粉对下颌水平阻生牙拔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作用及牙槽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择笔者医院口腔科2018年9月-2019年2月收治的98例下颌水平阻生牙患者,采用系统随机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拔牙后于常规缝合创口;实验组:患者拔牙后于牙窝植入Bioss骨粉,并对伤口进行缝合.观察患者治疗后牙槽骨密度的变化情况、治疗后伤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出血、炎症反应及干槽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较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牙槽骨密度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4周、12周复查,两组患者牙槽骨密度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对照组牙槽骨密度的减低较对照组低(P<0.05),且实验组牙槽骨密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12周,实验组患者牙槽嵴高度及牙槽嵴宽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oss骨粉的植入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下颌水平阻生牙拔除术后患者的伤口愈合,且能有效改善拔牙后患者的牙槽骨密度,保留更多的骨量,维持局部骨高度和骨宽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