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离小腿同一供区多块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多处热压伤狭长创面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小腿同一供区多块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多处热压伤狭长创面的效果观察.方法 自2019年5月至2021年11月,我们共收治了5例手部多处热压伤患者,一期清创,二期切除热压伤坏死皮肤后,残留创面13块,创面分布为示中环指创面3例、示中指创面1例、中环指创面1例,缺损面积为3.3 cm × 1.8 cm~11.8 cm ×2.8 cm,其中1例创面游离同侧小腿3块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2例创面游离对侧小腿3块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2例创面游离同侧小腿2块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中将皮瓣腓浅动脉穿支及其伴行静脉、皮下静脉与受区优势侧指动脉及皮下静脉端端吻合.皮瓣切取面积为3.5cmx2.0cm~12.0cmx3.0cm.记录皮瓣存活情况、供区愈合情况,随访观察供受区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皮瓣均存活良好,未发生血管危象,其中4例皮瓣供区均一期缝合,伤口 Ⅰ期愈合,仅留线性瘢痕;1例供区行腹部取皮植皮覆盖.术后愈合良好.术后随访时间为6~18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优良,弹性良好,外形饱满.2例患者术后6个月皮瓣稍显臃肿,行皮瓣修薄整形术.小腿供区无明显瘢痕增生,外形良好,功能无影响.结论 游离小腿同一供区多块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多处热压伤狭长创面,具有供区损伤较小、一处供区可修复多个创面、皮瓣质地好的特点,临床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游离第二足趾移植联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重建手功能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游离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并联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创面重建手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们应用游离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并联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残存创面重建手功能9例,其中拇指缺损伴创面存留1例,第2~5指缺损伴创面存留6例,第3~5指缺损伴创面存留1例,示环小指缺损伴创面存留1例,手部残存创面大小为9.0 cm × 6.0 cm~18.0 cm × 10.0 cm.术后观察再造指体及皮瓣存活情况,定期随访再造指体活动度、力量、感觉及手使用情况,皮瓣外形、感觉及供区功能、外形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9例再造指体及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8个月,再造指体及皮瓣血运良好,再造指体感觉恢复S3~S4,外形满意;皮瓣质地良好,2例外形稍臃肿,7例外形满意,感觉恢复S2~S3.足部及大腿供区遗留线性瘢痕,下肢行走功能正常.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3例,良5例,可1例.结论 应用游离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残存创面重建手功能,可恢复手部抓捏握持功能,效果满意,是一种手毁损伤理想的修复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个性化设计游离皮瓣精准修复手、腕部热压伤创面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个性化设计游离皮瓣精准修复手、腕部热压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年1月至2021年11月,我们对32例手、腕部热压伤患者,根据部位、程度及创面大小,结合患者不同需求,应用个性化设计游离皮瓣精准修复单纯手指创面15例,单纯手掌部创面3例,单纯腕部创面3例,手掌合并手指创面4例,手掌合并腕部创面3例,手掌合并手指及腕部创面4例.皮瓣切取面积为2.0cmxl.5 cm~30.0cmx8.0cm,皮瓣供区采用直接缝合或植皮,均于伤后1~3周内手术.结果 术后本组32例55块皮瓣全部存活,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6年,平均14个月.皮瓣色泽红润,质地柔软,外形不臃肿(21块皮瓣行皮瓣修薄),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皮瓣温、痛、触觉恢复,两点分辨觉为5~11 mm,平均8 mm;未重建感觉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 根据热压伤部位、程度及创面大小,个性化设计游离皮瓣,精准修复手、腕部创面,治疗更具针对性,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D9 通过调控和协调领导细胞的极化负向调控表皮单层的集体电趋向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皮肤创面形成后,内源性电场(EF)引导表皮细胞向创面中心定向集体迁移,从而促进创面愈合。这一过程涉及2个功能不同的细胞群体,即领导细胞(leader cell)和随从细胞(follower cell)。在EF引导的集体迁移中,领导细胞的定向极化至关重要,但其潜在的调节机制尚不清楚。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整形外科张家平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杂志上发文《CD9 negatively regulates collective electrotaxis of the epidermal monolayer by controlling and coordinating the polarization of leader cells》。研究者首先利用延时显微镜观察到EF以电压依赖的方式引导人永生化KC——HaCaT单层向电场阳极集体迁移;在HaCaT单层的前端,领导细胞沿着迁移的方向动态形成伪足。免疫荧光染色显示,EF处理组HaCaT细胞中极化的F?肌动蛋白较对照组增加了3.4倍(P<0.05),证实极化的F?肌动蛋白在伪足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接着,研究者观察到CD9在HaCaT细胞膜上与F?肌动蛋白共定位;并且EF处理组HaCaT细胞的CD9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随后,研究者利用过表达CD9的重组腺病毒转染,构建了过表达CD9的HaCaT(Ad?CD9),并观察到CD9的过表达会抑制EF引导下领导细胞中F?肌动蛋白的极化和HaCaT单层的集体迁移(P<0.001)。研究者进一步探究其机制,证实EF通过下调CD9以激活ADAM17/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HB?EGF)/EGF受体,引起F?肌动蛋白的极化,从而诱导领导细胞的产生,并促进细胞的定向集体迁移。最后,在正常HaCaT细胞和Ad?CD9混合的共培养单层中,研究者观察到CD9过表达导致的领导细胞极化障碍能够恢复至正常细胞水平(P<0.01);然而,加入HB?EGF中和抗体后,领导细胞再次出现极化障碍(P<0.01)。综上,该文首次揭示了EF引导的HaCaT单层集体迁移的机制,也为急慢性创面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在下颌骨合并口腔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在下颌骨合并口腔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下颌骨合并口腔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三维打印制作模型及导板,应用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进行修复重建,髂骨修复下颌骨缺损,阔筋膜张肌修复口内软组织缺损,将阔筋膜直接暴露于口腔内。术后严密观察患者口内移植组织瓣的颜色、质地、变化过程,对供、受区创面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7例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27~64岁,平均50.1岁。其中下颌牙龈及颊部鳞状细胞癌5例,下颌体多形性腺癌术后缺损1例,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术后缺损1例。根据病变切除后软、硬组织的缺损范围,术中切取阔筋膜张肌组织瓣大小为6.0 cm×3.0 cm~8.0 cm×6.0 cm,髂骨瓣大小为3.7 cm×2.4 cm~9.2 cm×2.5 cm,术后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未出现远端坏死、伤口延期愈合和边缘瘘口等情况。随访观察4~19个月,平均11.7个月,患者下颌骨及口腔软组织形态和功能均恢复良好,直接暴露于口腔内的阔筋膜张肌表面在术后1周内出现黏膜化征象,1个月左右黏膜化基本完成,接近口腔内正常黏膜形态,且后期可自行改建产生较好的口腔黏膜软组织形态;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下肢活动、大腿伸、屈功能均未见异常,其中3例患者术后3~5 d出现供区臀部股外侧皮肤麻木,随访6个月后2例麻木基本消失,1例明显减轻。结论: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用于下颌骨合并口内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可获得较好的形态和功能,且并发症少,对供区损伤相对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同期肢体多关节部位瘢痕挛缩畸形整复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同期肢体多关节部位瘢痕挛缩畸形整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8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针对24例患者同一肢体多关节部位瘢痕挛缩畸形进行同期手术整复,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3~42岁;上肢15例、下肢9例;一次手术整复腋窝和肘部瘢痕挛缩3例,肘窝和腕掌侧瘢痕挛缩4例,肘窝和手部瘢痕挛缩5例,腕掌侧、手掌和手指掌侧瘢痕挛缩3例,腹股沟和膝内侧瘢痕挛缩2例,腘窝和踝后瘢痕挛缩1例,踝前和足背瘢痕挛缩6例。多关节部位瘢痕挛缩松解后,皮肤缺损面积140~580 cm 2,采用自体全厚皮移植修复7例,自体中厚皮移植修复4例,自体全厚皮移植联合局部皮瓣改形修复9例,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自体薄皮片移植修复4例。术后采取综合康复措施,观察所有皮片成活情况;术后6个月~8年随访患肢功能,其中上肢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下肢术后检查关节活动度以及行走和下蹲功能,并记录患肢挛缩复发再次手术情况。 结果:22例患者植皮术后皮片全部成活;2例患者全厚皮小块坏死,其中1例患者创面经清创植皮后修复,1例患者创面经换药后愈合。各整复关节处瘢痕挛缩畸形完全或基本纠正。随访6~96个月,15例上肢瘢痕挛缩患者功能评定优12例、良3例;9例下肢瘢痕挛缩患者中除1例3岁患儿因膝内侧瘢痕挛缩复发5年后再次行手术松解植皮外,其余8例患者整复术后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效果较佳。结论:同一肢体多关节部位连续性瘢痕挛缩畸形,采取同期手术松解植皮整复,可减少手术次数、获得较佳手术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肢体离断再植临床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创伤后大肢体离断再植手术的临床疗效及治疗体会,总结大肢体离断再植的适应证及改进方法。方法:自2017年4月至2022年7月,我院收治大肢体离断患者44例,完成再植43例。术后观察再植肢体伤口愈合及存活情况,定期随访再植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41例(95.3%)再植肢体存活,15例(34.9%)创面分泌物培养出细菌,28例(65.1%)采取植皮或皮瓣修复创面,9例(20.9%)行功能重建。术后41例再植存活患者随访时间为3~42个月,平均17.9个月。根据陈中伟断肢再植评定标准:优5例,良24例,可11例,差1例。结论:大肢体离断再植较为复杂。必须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排除再植禁忌证,选择安全快速的组织修复方式,尽力缩短肢体缺血时间,术后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并进行序贯康复治疗,以提高术后肢体成活率和功能恢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皮瓣移植受区吻合血管选择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复杂创面受区吻合血管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我科治疗的23例复杂手外伤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的患者资料,受区均行DSA检查,明确前臂及手的血供情况,包括桡动脉、尺动脉走行及其穿支动脉、掌深弓、掌浅弓、指总动脉及各指动脉的存在与否等。根据DSA结果及血流动态影像,综合评价血管损伤情况和邻近软组织条件,并以此结果选择合适的供血动脉吻合。结果:根据DSA结果制定受区手术入路,术中探查受区吻合血管与DSA检查结果一致。23例双叶皮瓣中穿支血管共干15例,不共干8例(均内增压提供皮瓣血供)。受区血管方式:8例与桡动脉主干吻合,6例与尺动脉主干吻合,5例血流桥接吻合(4例桡动脉、1例尺动脉),2例与尺侧下副动脉吻合,1例与肱动脉分支吻合,1例两块皮瓣分别与桡动脉分支及第3指总动脉吻合。术后2例发生血管危象,经探查后好转,所有皮瓣均Ⅰ期存活,远端肢(指)体及皮瓣血运无障碍。其中10例术后3个月行皮瓣修薄整形,术后患者对外形、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DSA可以清晰显示患侧前臂和手的血管网,发现可能存在的血管损伤,能有效指导皮瓣受区的供血动脉选择,避免肢体二次损伤,提高皮瓣移植的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穿支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创面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携带2条及以上同源穿支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1年1—9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2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合并骨骼或肌腱外露的手足创面患者,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23~68岁。扩创后创面的面积为3.0 cm×2.0 cm~11.0 cm×4.0 cm,均采用携带2条及以上同源穿支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4.0 cm×2.0 cm~12.0 cm×5.0 cm。将所有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中记录皮瓣切取情况及携带穿支的数量与口径、腓浅动脉口径、血管蒂长度及腓浅动脉伴行静脉数量;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供受区恢复情况,并于末次随访时采用综合评价量表评估皮瓣修复疗效,采用感觉分级量表评定受区感觉功能。结果:术中共成功切取24块皮瓣,共携带56条腓浅动脉穿支,穿支口径为0.20~0.70 mm,7块皮瓣携带的所有穿支口径均<0.40 mm。19块皮瓣分别携带2条穿支,3块皮瓣分别携带3条穿支,1块皮瓣携带4条穿支,1块皮瓣携带5条穿支。术中切取腓浅动脉口径为0.40~1.50 mm,血管蒂长2~6 cm,腓浅动脉均有2条伴行静脉。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或远端坏死,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10个月,受区色泽、质地、弹性良好,其中6处受区因较臃肿行削薄整形;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无明显瘢痕增生或色素沉着,感觉及运动功能无明显变化。末次随访时,皮瓣修复疗效评定:优者22块、良者2块,受区感觉功能评定:S 3级者1处、S 2级者23处。 结论:携带2条及以上同源穿支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血供充足可靠,修复手足创面的效果好,为术野内仅存在多条口径<0.40 mm的纤细穿支、仅保留单一穿支无法满足皮瓣血供及受区需要而放弃原手术方案的临床难题,提供了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ALTF联合MPF修复足部脱套伤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LTF)联合健侧足底内侧皮瓣(MPF)移植修复前中足脱套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5月至2019年11月,采用游离ALTF联合健侧MPF修复前中足脱套伤共6例,男4例,女2例;年龄35~55岁,平均43岁。创面大小15 cm×12 cm~19 cm×14 cm,MPF切取面积8 cm×5 cm~10 cm×6 cm,ALTF切取面积16 cm×7 cm~20 cm×8 cm。采用ALTF覆盖足背及足侧方创面,皮瓣动脉与足背动脉吻合,采用MPF修复足底负重区,皮瓣动脉与患侧足底内侧动脉吻合。所有患者均获得门诊或微信随访,并记录皮瓣外观及肢体恢复情况。结果:6例MPF及ALTF均顺利成活,供、受区创面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9~18个月,平均14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良好,质地柔软,并恢复部分保护性感觉,足部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足功能Maryland评分优秀(90~100分)4例,良(75~89分)2例,平均91.2分。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评定标准对足底皮瓣感觉功能进行评定,1例S 1,3例S 2,2例S 3。 结论:应用ALTF联合MPF移植修复前中足脱套伤效果良好,功能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