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氚β粒子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电离辐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是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和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的重要课题。对原子弹爆炸幸存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结果是目前评价辐射对人类脑发育和神经行为危险度的主要依据。这些结果是基于对一次性短时间内高剂量率辐射所产生的影响的总结,并不能准确反映氚β粒子在连续长时间内低剂量率辐射情况下所产生的生物效应。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辐射敏感性随着其发育阶段而变化,这就造成了在不同的照射情况下所产生的辐射危险度的不同。笔者以原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周湘艳的氚生物效应研究团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研究成果为主线,概述了中国研究人员在低剂量氚辐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领域开展的一系列综合系统的研究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研究者对仔鼠的生长发育、神经行为学、脑组织病理学、脑组织神经生物化学、初代培养大鼠大脑组织细胞电生理学和初代培养小鼠中脑细胞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等方面,使用了总计56项生物学终点作为评价指标,从多层次综合地探讨了低剂量氚β粒子子宫内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该研究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在同一系列实验系统中,从分子、细胞、器官到整体,从组织结构、神经生化、行为到学习记忆功能,从动物的个体到细胞的离体培养,综合评价了低剂量氚β粒子连续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危险度。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全面系统地评价氚β粒子辐射的危险度提供了具有可信度和权威性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玻璃体内注射不同剂量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玻璃体内注射不同剂量康柏西普(conbercept)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阈前1型ROP 60例(120眼)的临床资料。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低剂量组(0.15 mg/0.015 ml)和高剂量组(0.25 mg/0.025 ml)。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总成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单次治疗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总成功率为94.17%(113/120)。经1次或多次注药病情控制者,低剂量组26例(52眼)的成功率为94.23%(49/52);高剂量组34例(68眼)的成功率为94.12%(64/68)。两组间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26, P=0.979)。单次注药的成功率低剂量组为76.92%(40/52),高剂量组为61.76%(42/68)。两组间单次注药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762, P=0.078)。 结论:低剂量康柏西普治疗ROP的治愈率与高剂量康柏西普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脂肪乳用于局部麻醉药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毒性反应的救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惊厥和心律失常是局部麻醉药(local anesthetic, LA)全身急性毒性反应(local anesthetic acute systemic toxicity, LAST)中最易危及生命的急性并发症。脂肪乳(lipid emulsion, LE)预防、治疗LA急性毒性反应的机制,虽仍然处于研究阶段,但是根据第三届美国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Regional Anesthesia and Pain Medicine, ASRA)关于局部麻醉系统毒性的实践咨询建议,应在使用LA后出现心律失常、惊厥发作的第一时使用LE治疗。相较于LA循环系统毒性,其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毒性出现的更早,中毒阈剂量更低。近年来,LA的CNS毒性研究日益增多,对LE用于LA的CNS急性毒性反应救治的深入研究可能使局部麻醉并发症得到更为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文章对最近几年LA的CNS急性毒性机制和最新防治方法进行综述,可为临床上遇到LA中毒出现CNS毒性症状时及时有效处理和有效解毒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嘌呤能受体3通过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参与大鼠三叉神经痛的维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嘌呤能受体3(P2X3R)通过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对三叉神经痛(TN)大鼠炎性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SD大鼠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三叉神经痛组(TN组)、三叉神经痛+生理盐水组(TN+NS组)和三叉神经痛+P2X3R特异性拮抗剂A-317491组(TN+A-317491组),每组12只。采用三叉神经眶下支慢性缩窄术制备TN模型。TN+A-317491组大鼠于造模后3、7、10和14 d时,腹腔注射A-317491(0.5 mg/kg);TN+NS组大鼠造模后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于造模前1 d、造模后3、7、10、14和28 d(T0~5)时测定面部机械痛阈(MWT)。造模28 d后,处死大鼠取三叉神经组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2X3R、p38MAPK、p-p38MAPK、p-NF-κB p65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的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三叉神经组织病理变化。组间差异比较采用 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TN组T1~5时MWT低于S组,T2~5时MWT低于TN+A-317491组。TN组P2X3R、p-p38MAPK、p-NF-κB p65表达高于S组和TN+A-317491组(0.68±0.05比0.42±0.03、0.44±0.05, F=62.838, P<0.05;0.84±0.01比0.48±0.05、0.49±0.06, F=165.036, P<0.05;0.88±0.03比0.53±0.05、0.56±0.09, F=56.481, P<0.05)。TN组TNF-α、IL-1β、IL-6含量高于S组和TN+A-317491组[(33.78±1.89) pg/ml比(15.20±1.33)、(22.02±2.30) pg/ml, F=44.956, P<0.05;(41.92±3.03) pg/ml比(21.82±1.95)、(30.71±3.58) pg/ml, F=81.745, P<0.05;(32.62±1.52) pg/ml比(17.63±1.27)、(23.50±1.83) pg/ml, F=65.971, P<0.05]。TN组和TN+NS组三叉神经组织病理学损伤重于S组,TN+A-317491组病理学损伤轻于TN组和TN+NS组。 结论:P2X3R参与大鼠TN的维持,可能与激活p38MAPK/NF-κB信号通路后,炎性反应增加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安罗替尼对胶质瘤放疗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安罗替尼对胶质瘤的放疗增敏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培养胶质瘤细胞人脑胶质母细胞瘤系(U87MG),对照组,置于6MV-X射线照射,安罗替尼组,将安罗替尼加入U87MG联合6MV-X射线照射,细胞克隆法绘制生长曲线,比较两组的放疗敏感性,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小窝蛋白(Caveolin-1)蛋白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表达。(2)建立U87MG动物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不处理;单放组,6MV-X射线照射,安罗替尼组,安罗替尼灌胃,联合组,安罗替尼灌胃联合6MV-X射线照射,记录瘤重,计算抑瘤率,检测凋亡表达,Caveolin-1蛋白表达。采用 t检验和方差分析。 结果:细胞实验,对照组的细胞存活分数(sF2)、终斜率的倒数(Do)、准阈剂量(Dq)值分别为0.64、1.83 Gy、1.34 Gy;安罗替尼组的sF2、Do、Dq值为0.47、1.25 Gy、0.92 Gy;增敏比(SER)值为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66, P<0.05)。Western blot检测安罗替尼组Caveolin-1蛋白水平,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酸化水平低于对照组。动物实验发现单放组、安罗替尼组及联合组小鼠肿瘤体积低于对照组,瘤重分别为(6 391.89±114.06)、(3 367.19±60.61)、(4 763.02±71.65)、(2 982.77±54.30) 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31.631, 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单放组、安罗替尼组及联合组比高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凋亡率分别为(8.92±0.53)%、(26.75±1.19)%、(24.43±0.79)%、(17.64±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873, 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单放组、安罗替尼组及联合组小鼠肿瘤Caveolin-1表达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体内外实验发现安罗替尼对胶质瘤有放疗增敏作用,Caveolin-1表达下降调控MAPP磷酸化通路改变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尼拉帕利对食管癌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对食管鳞癌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将人食管鳞癌ECA-109、KYSE-150细胞株分为对照组、尼拉帕利组、单纯照射组、联合组(尼拉帕利+照射)。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水平的变化;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的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内γH2AX聚焦点的数量,蛋白质印迹法测定细胞中PARP-1、剪切体cleaved PARP、RAD5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和2(ERK1/2)]、p-MAPK(ERK1/2)蛋白的表达。所有数据以 xˉ±s表示,两组间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样本之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在人食管鳞癌ECA-109、KYSE-150细胞株中,尼拉帕利+照射可显著抑制食管鳞癌细胞增殖,与单纯照射组相比,联合组细胞的平均致死剂量(D 0)、准阈剂量(D q)、2 Gy照射后细胞存活率(SF 2)均下降。单纯照射对食管鳞癌ECA-109、KYSE-150细胞的凋亡作用有限,与单纯照射组相比,尼拉帕利+照射可进一步增加食管癌细胞的凋亡率( P=0.015、 P=0.006)。在ECA-109细胞中,与单纯照射组相比,联合组细胞G 2/M期阻滞显著增加( P<0.001)。在食管癌ECA-109细胞株中,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在2 h后可显著诱导γH2AX聚焦点的形成,并延缓其修复( P<0.001),且联合组增强了照射诱导的PARP-1的裂解,降低了Rad51及p-MAPK(ERK1/2)的表达。 结论:尼拉帕利能增加食管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其机制是通过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辐射诱导的DNA损伤修复和调控MAPK-ERK信号通路来增加食管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瑞芬太尼诱发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瑞芬太尼诱发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甲状腺切除术患者96例,年龄18~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30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32):对照组(C组)、麻醉诱导前给予艾司氯胺酮组(K1组)和手术结束即刻给予艾司氯胺酮组(K2组)。麻醉诱导前5 min,K1组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4 mg/kg,C组和K2组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静脉注射异丙酚、瑞芬太尼和罗库溴铵行麻醉诱导;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3 μg·kg -1·min -1,吸入1.5%~2.5%七氟烷行麻醉维持。手术结束即刻K2组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4 mg/kg,C组和K1组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30 min、6、24、48 h时测量手术切口周围和非优势手前臂的机械痛阈。分别于术后30 min、6、24和48 h时行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NRS评分≥4分或者患者需要镇痛时,静脉注射氟比洛酚酯补救镇痛。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补救镇痛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K1组和K2组术后30 min和6 h时手术切口周围和非优势手前臂机械痛阈升高( P<0.05);K1组和K2组各时点手术切口周围和非优势手前臂的机械痛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C组和K1组比较,K2组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延长,幻觉和腺体分泌物增多发生率升高( P<0.05)。3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中阿托品和麻黄碱使用率、术后各时点NRS评分、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和补救镇痛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麻醉诱导前和手术结束即刻静脉注射小剂量艾司氯胺酮(0.4 mg/kg)可减轻瑞芬太尼诱发患者术后痛觉过敏,且麻醉诱导前给药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型肉毒毒素预防小鼠慢性偏头痛发作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A型肉毒毒素(BoNT/A)预防小鼠慢性偏头痛(CM)发作的疗效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24只C57BL/6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8)、模型组( n=8)、BoNT/A预防组( n=8)。后2组小鼠均于第1、3、5、7、9天腹腔注射10 mg/kg硝酸甘油(NTG)建立CM模型,BoNT/A预防组小鼠于首次注射NTG前1 h先注射0.18 U/100 μL BoNT/A,对照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第1、3、5、7、9天采用von Frey纤维丝测痛仪检测小鼠足底和口面部机械痛阈的基础值及NTG注射后2 h诱发的急性机械痛阈值;第1、3、5、7、9天注射NTG后2 h采用转棒实验测试小鼠的运动功能;第9天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三叉神经节(TG)、三叉神经脊束核尾核(TNC)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裂解突触小体相关蛋白25(SNAP25)、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TNC中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因子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PT-qPCR)检测小鼠TNC中NLRP3炎性因子通路相关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TNC中CGRP的表达。 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第7、9天口面部机械痛阈的基础值降低;与模型组比较,BoNT/A预防组小鼠第7、9天口面部机械痛阈的基础值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第5、9天口面部急性机械痛阈值降低;与模型组比较,BoNT/A预防组小鼠第5、9天口面部急性机械痛阈值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第3、5、7、9天足底机械痛阈的基础值和急性机械痛阈值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BoNT/A预防组小鼠第3、5、7、9天足底机械痛阈的基础值和急性机械痛阈值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转棒实验结果显示,3组小鼠在转棒上跑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TG中CGRP、SNAP25蛋白的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BoNT/A预防组小鼠TG中CGRP、SNAP25蛋白的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TNC中CGRP蛋白的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BoNT/A预防组小鼠TNC中CGRP蛋白的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TNC中NLRP3蛋白的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BoNT/A预防组小鼠TNC中NLRP3蛋白的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4)RT-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TNC中 IL-1β mRNA的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BoNT/A预防组小鼠TNC中 IL-1β mRNA的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TNC中CGRP的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BoNT/A预防组小鼠TNC中CGRP的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BoNT/A可以降低TG中SNAP25的表达,减少CGRP在TG和TNC的释放,预防CM的发作;BoNT/A具有调控TNC中NLRP3水平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原儿茶酸对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原儿茶酸对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32只SD大鼠,采用坐骨神经结扎法制备成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原儿茶酸低剂量组、原儿茶酸高剂量组和布洛芬组,每组8只。造模后第3天开始,后3组大鼠分别经颈静脉注射给予10、20 mg/kg原儿茶酸溶液及灌胃给予20 mg/kg布洛芬片,1次/d、连续21 d。另取8只SD大鼠设为假手术组,仅游离坐骨神经但不结扎。给药期间持续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表现,并于给药后第7、14、21天分别用von-Frey型测痛仪测定大鼠后足机械痛阈以及用BME-410A热痛刺激仪测定热痛阈,随后立即处死大鼠,应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应用TUNEL染色观察大鼠脊髓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应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大鼠脊髓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给药后第7、14、21天,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后足机械痛阈、热痛阈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模型组比较,原儿茶酸低剂量组、原儿茶酸高剂量组、布洛芬组大鼠的后足机械痛阈、热痛阈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原儿茶酸低剂量组比较,原儿茶酸高剂量组、布洛芬组大鼠的后足机械痛阈、热痛阈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原儿茶酸高剂量组比较,布洛芬组大鼠的后足机械痛阈、热痛阈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给药后第21天,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水平及脊髓组织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模型组比较,原儿茶酸低剂量组、原儿茶酸高剂量组、布洛芬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水平及脊髓组织凋亡细胞数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原儿茶酸低剂量组比较,原儿茶酸高剂量组、布洛芬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水平及脊髓组织凋亡细胞数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原儿茶酸高剂量组比较,布洛芬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水平及脊髓组织凋亡细胞数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给药后第21天,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磷酸化(p)-NF-κB-65(0.77±0.05)、NLRP3(1.03±0.08)、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IL-1β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模型组比较,原儿茶酸低剂量组、原儿茶酸高剂量组大鼠脊髓组织p-NF-κB-65(0.49±0.03、0.25±0.02)、NLRP3(0.81±0.06、0.69±0.04)、ASC、Caspase-1、IL-1β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原儿茶酸低剂量组比较,原儿茶酸高剂量组大鼠脊髓组织p-NF-κB-65、NLRP3、ASC、Caspase-1、IL-1β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原儿茶酸可通过抑制NF-κB/NLRP3信号传导减轻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疼痛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针对糖尿病神经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p-ERK和p-CREB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电针对糖尿病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p-ERK1/2)和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从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中随机选择8只作为正常组,其余22只采用单次大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法建立糖尿病神经痛模型,共16只大鼠造模成功,将其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电针组于链脲佐菌素注射后15 d开始电针干预,每日1次,每次30 min,干预1周,穴位选择双侧"后三里"和"昆仑"穴。链脲佐菌素注射前、注射后7 d、14 d、21 d,观察并记录大鼠的体重、空腹血糖、热痛阈变化,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p-ERK1/2和p-CREB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p-CREB阳性细胞数与神经元共表达情况。结果:链脲佐菌素注射后7 d、14 d、21 d,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下降( P<0.05)、空腹血糖升高( P<0.015)。链脲佐菌素注射后7 d,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热痛阈无显著变化;链脲佐菌素注射后14 d、21 d,模型组大鼠热痛阈下降( P<0.05)。与模型组比较,链脲佐菌素注射后21 d,电针组大鼠热痛阈显著升高( 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p-ERK1/2和p-CREB蛋白表达显著升高( 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脊髓背角p-ERK1/2和p-CREB蛋白表达显著降低( 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p-CREB阳性细胞数升高( 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脊髓背角p-CREB阳性细胞数降低( P<0.05);糖尿病神经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p-CREB与神经元存在共表达。 结论:电针可有效缓解糖尿病神经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脊髓背角p-ERK1/2和p-CREB的蛋白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