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基于体表神经源性渗出反应的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病情分级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构建不同浓度梯度盐酸诱导下的急性胃黏膜损伤(acute gastric mucosal injury,AGMI)大鼠模型,并探讨尾静脉注射不同浓度及剂量的伊文思蓝(evans blue,EB)对大鼠生存率及体表渗出情况的影响.方法 (1)将Wistar大鼠根据体重随机分配到5个组:150~180 g组、180~200 g组、200~250 g组、300~400 g组以及400~500 g组,并进一步根据盐酸浓度分为8个亚组,具体浓度为:0.40、0.45、0.50、0.55、0.60、0.65、0.70 mol/L盐酸组以及以生理盐水组作为对照,共40个小组,每小组3只,共计120只.评估各组大鼠造模后24 h生存率,并分析体重和盐酸浓度对大鼠生存情况的交互关系.在确定5个梯度盐酸浓度的基础上,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胃黏膜镜下的病理变化.(2)选择(1)结果中适合制备的最高盐酸浓度制备AGMI模型,随后,将大鼠随机分配到不同的EB浓度和剂量组中,具体分组:EB 1(0.5%,0.4 mL)组、EB 2(l%,0.1 mL/100 g)组、EB 3(1%,0.2 mL/100 g)组、EB 4(2%,0.1 mL/100 g)组、EB 5(2%,0.2 mL/100 g)组、EB 6(5%,0.1 mL)组,每组 5 只,共 30只.评估注射EB后24 h内的生存率和体表渗出程度.结果 (1)AGMI大鼠造模后症状随着盐酸浓度升高而加剧,0.65 mol/L和0.70 mol/L在各体重组中的24 h生存率均为0%.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不同盐酸浓度组大鼠的生存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且盐酸浓度与体重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大鼠的存活时间产生显著影响(P<0.001),确定的5个梯度盐酸浓度为0.40、0.45、0.50、0.55、0.60 mol/L.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AGMI大鼠胃黏膜炎性细胞浸润程度随盐酸浓度升高而加剧.(2)0.60 mol/L盐酸制备的AGMI大鼠,尾静脉注射5%EB(0.1 mL)后24 h生存率仅为40%.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EB不同浓度和注射量下AGMI大鼠的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表渗出情况分析显示,EB 1组大鼠皮肤和眼睛颜色变化较淡,体表渗出点较少,而EB 4组、EB 5组大鼠皮肤颜色和渗出情况较明显.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证实,EB 3组、EB 4组和EB 5组大鼠的体表EB渗出点数量显著多于EB 1组(P<0.05,P<0.01).结论 盐酸造模能够实现多个精确浓度梯度的设置.禁食后体重为180~200 g范围的大鼠,灌胃0.40~0.60 mol/L浓度可有效制备AGMI模型.尾静脉注射2%EB(0.2 mL/100 g),将有利于开展AGMI大鼠体表EB渗出点分布特征随时间和病情变化的研究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环磷酸腺苷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生长抑素受体5激活对垂体催乳素腺瘤激素分泌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究环磷酸腺苷(cAMP)信号通路在生长抑素受体5(SSTR5)激活对垂体催乳素腺瘤激素分泌抑制作用中的调控机制.方法 使用构建的SSTR5过表达GH3细胞系作为垂体催乳素腺瘤的体外细胞模型,采用不同浓度SSTR5激动剂BIM23052联合cAMP激动剂Forskolin(5 μmol/L)或百日咳毒素(10 nmol/L)进行细胞刺激,或联合转染过表达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作为干预.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不同刺激组间PRL-luc、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CRE)-Luc、Pit1-Luc、AP1-Luc和雌激素反应元件(ERE)-Luc启动子活性,Renilla荧光素酶基因用作内参以标准化转染效率.组间统计分析采用Student's t检验和单向方差分析.结果 为验证GH3细胞中SSTR5过表达的有效性,使用cAMP响应元件报告载体进行监测,GH3SSTR5细胞中CRE 报告基因活性显著低于 GH3mock 组[(74.87±6.66)%比(100.00±5.21)%,t=5.15,P<0.05],提示SSTR5过表达显著抑制CRE转录活性.不同浓度BIM23052(0、0.1、1.0、10.0、100.0nmol/L)联合Forskolin(5 μmol/L)预处理GH3SSTR5细胞,CRE报告基因活性分别为(100.00±2.23)%、(17.79±2.30)%、(6.25±0.37)%、(25.27±2.99)%、(44.60±3.25)%,提示BIM23052降低了 Forskolin诱导的CRE转录活性,呈现U型剂量响应曲线,在1.0 nmol/L时抑制效果最强(t=71.68,P<0.01).此外,Pit1启动子包含CRE元件,与未添加BIM23052和Forskolin组[CRE 报告基因活性(100.00±4.24)%]比较,不同浓度 BIM23052(0、0.1、1.0、10.0、100.0 nmol/L)联合Forskolin(5 μmol/L)预处理GH3SSTR5细胞,Pit1报告基因活性分别为(317.91±9.03)%、(278.11±4.94)%、(250.72±14.33)%、(176.21±8.88)%、(162.34±7.54)%,表明 BIM23052 处理同样降低了 GH3SSTR5细胞中Forskolin诱导的Pit1启动子活性,且这种降低具有剂量依赖性(P<0.01).然而,BIM23052和百日咳毒素处理对Prl启动子上的其他响应元件,如AP1或ERE(雌激素反应元件),并未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P>0.05).过表达CREB后,Prl启动子活性从空白转染组[Ctrl 组(100.00±12.01)%比 BIM 组(63.02±15.35)%,t=5.10,P<0.01]到 CREB 过表达组[Ctrl组(102.17±11.80)%比 BIM 组(106.27±14.62)%,t=0.58,P>0.05].结论 在垂体催乳素腺瘤中,SSTR5通过抑制cAMP-CREB途径来调控催乳素合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调节性B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与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克罗恩病临床疗效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Breg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与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克罗恩病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集32例活动期克罗恩病患者和33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取空腹静脉血5 ml,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经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中Breg细胞(CD3 -CD19 +IL-10 +B细胞)占B细胞的比例,以及Treg细胞(CD4 +CD25 +Foxp3 +T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克罗恩病患者于第0、2、6周静脉注射英夫利昔单抗(5 mg/kg)诱导缓解,其后每隔8周给予相同剂量的英夫利昔单抗维持治疗。于第14周再次检测PBMCs中Breg细胞比例和Treg细胞比例,并与第0周进行比较。同时,克罗恩病患者分别于第0周和第14周检测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沉降率辅助评估英夫利昔单抗疗效。 结果: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前,克罗恩病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整体比较,PBMCs中Breg细胞比例较高[(3.15±1.17)%比(2.64±0.38)%, P=0.024],Treg细胞比例较低[(2.15±0.49)%比(4.25±0.41)%, P<0.001]。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前和治疗第14周,克罗恩病组中Breg细胞比例和Treg细胞比例均呈独立正相关( r=0.628, P<0.001; r=0.749, P<0.001)。治疗第14周,根据症状、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内镜下黏膜愈合进行评估。CDAI<150且内镜下黏膜愈合者定义为缓解组(R组),CDAI≥150或内镜下黏膜未愈合者为未缓解组(N组)。治疗第14周与治疗前比较,R组中Breg细胞比例和Treg细胞比例均显著增高[(5.89±2.60)%比(3.19±1.27)%, P<0.001;(4.59±0.72)%比(2.08±0.47)%, P<0.001],CDAI和CR P均显著降低[CDAI:(63.19±14.69)比(195.62±58.13), P<0.001;CRP:(3.65±2.23) mg/L比(29.80±30.06) mg/L, P<0.001]。治疗前和第14周,克罗恩病患者中Breg细胞比例和Treg细胞比例与CRP( r=-0.279, P=0.026; r=-0.406, P=0.001)和CDAI( r=-0.409, P=0.001; r=-0.708, P<0.001)始终呈独立负相关。治疗第14周,ROC曲线分析显示"Breg细胞比例+Treg细胞比例"对英夫利昔单抗疗效的预测价值高于其他参数(曲线下面积:0.782,截断值:0.895 5, P=0.034)。 结论:Breg细胞和Treg细胞不仅与克罗恩病疾病活动密切相关,而且在活动期克罗恩病患者中,联合检测这两类免疫细胞对英夫利昔单抗疗效的预测价值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子痫前期-子痫孕妇凝血功能指标与胎盘早剥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子痫孕妇不同妊娠阶段凝血功能指标与胎盘早剥(PA)的关联。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参加“中国出生人口队列研究”且被诊断为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伴发子痫前期的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基线和随访信息,通过医院病例系统获取孕早期和晚期的凝血功能指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妊娠阶段凝血功能指标与PA发生的关联;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分析相关凝血功能指标与PA发生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1 340例,年龄(32.50±4.24)岁,PA发生率为4.4%(59/1 340)。调整相关因素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纤维蛋白原(FIB)高水平组相比,孕早期中等水平( HR=3.28,95% CI:1.27~8.48)和低水平组( HR=3.84,95% CI:1.40~10.53)及孕晚期低水平组( HR=4.18,95% CI:1.68~10.39)PA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与孕晚期凝血酶原时间(PT)中等水平组相比,低水平组( HR=2.67,95% CI:1.48~4.82)PA发生风险显著增高。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显示,孕早期和晚期的FIB与PA呈线性负相关,PT与PA呈近似“L”型相关。 结论:子痫前期-子痫孕妇孕早期和晚期中低水平的FIB,以及孕晚期低水平的PT增加了PA发生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清人防御素-3、白细胞介素-12与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FNF)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与术前血清人防御素-3(HBd-3)、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承德市中心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6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依据术后2周内患者是否发生假体周围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术前实验室指标,重点分析术前血清HBd-3、IL-12水平与患者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关系。结果:26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感染17例,感染率为6.34%(17/268);感染组患者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IL-12高于未感染组[(23.75 ± 2.18)kg/m 2比(21.86 ± 1.95)kg/m 2、(124.82 ± 15.93)min比(116.92 ± 14.75)min、(57.41 ± 7.81)min比(49.65 ± 5.73)min、(64.82 ± 11.59)ng/L比(54.23 ± 9.55)ng/L],术前白蛋白、HBd-3低于未感染组[(32.56 ± 4.63)g/L比(37.25 ± 5.81)g/L、(38.03 ± 6.74)μg/L比(46.84 ± 8.9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高、手术时间与术后引流时间长、术前IL-12水平高是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 OR>1, P<0.05),术前血清白蛋白、HBd-3水平高是保护因素( OR<1, 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HBd-3、IL-12单独及联合预测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曲线下面积>0.70,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采用样条函数与Logistic回归结合的限制性立方样条法分析结果显示,HBd-3、IL-12水平与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关联强度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P<0.05)。 结论:术前血清HBd-3、IL-12水平与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感染有关,且可作为发生感染的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TBS和放疗后AFP稳定时间对肝细胞癌合并PVTT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肿瘤负荷评分(TBS)和放疗后甲胎蛋白(AFP)稳定时间对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8年7月至2022年3月符合入组标准的40例HCC合并PVTT患者的资料。观察全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RR)、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AFP反应及放疗后AFP稳定时间,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制订诊断界值,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TBS的最佳截止值为4.27[曲线下面积(AUC)=0.752, P=0.018]。全组患者ORR为35.7%,中位OS期和PFS期分别为8、5个月,中位AFP稳定时间为6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9个因素与OS相关,分别为性别、肿瘤最长径、TBS、中国肝癌分期、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比值、谷氨酰转肽酶(GGT)、放疗剂量、AFP稳定时间、肿瘤反应。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BS>4.27( HR=0.195,95% CI为0.060~0.638, P=0.007)、中国肝癌分期为Ⅲb期( HR=0.328,95% CI为0.144~0.745, P=0.008)、AFP稳定时间≤6个月( HR=10.282,95% CI为2.304~45.883, P=0.002)是影响HCC合并PVTT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低TBS、放疗后AFP稳定时间长的HCC合并PVTT患者OS可能会更长,TBS和AFP的联合有望成为新的风险评估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甲磺酸伊马替尼及其活性代谢产物血浆谷浓度对胃肠间质瘤患者中重度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IM)及其活性代谢产物N-去甲基伊马替尼(NDI)稳态血浆谷浓度(谷浓度)对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中重度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及警戒值。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IM治疗的GIST门诊复诊患者。对入选患者当即询问并记录其相关临床信息以及入组前28 d内IM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于复诊当天采血(距上次服药22~24 h)测定IM及NDI谷浓度,并于采血后28 d电话随访IM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患者采血前、后各28 d内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结果。对不良反应进行因果关系判断和严重程度分级后,以未发生和发生Ⅰ级不良反应者为无/轻度组,发生Ⅱ~Ⅴ级不良反应者为中重度组,通过2组患者主要临床特征的比较分析发生中重度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M及NDI谷浓度对中重度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及警戒值。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19例,113例(95.0%)发生不良反应,无/轻度组65例,中重度组54例。2组患者性别分布和给药剂量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9.772, P<0.001; χ2=9.817, P=0.020),中重度组女性患者占比、给药剂量为300 mg/d者占比和给药剂量为600 mg/d者占比均高于无/轻度组。中重度组患者IM和NDI谷浓度均明显高于无/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 695(1 258,2 261)μg/L比1 360 (938,1 643) μg/L, P<0.001;324(223,379) μg/L比264(217,338)μg/L, P=0.042]。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GIST患者发生中重度不良反应的IM和NDI谷浓度折点分别为1 539 μg/L(敏感度62.3%,特异度70.3%)和303 μg/L(敏感度56.6%,特异度68.7%),以折点浓度将119例患者分组,中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IM谷浓度>1 539 μg/L组和≤1 539 μg/L组分别为63.0%(34/54)和30.8%(20/65),NDI谷浓度>303 μg/L组和≤303 μg/L组分别为59.6%(31/52)和34.3%(23/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06)。 结论:IM和NDI谷浓度对GIST患者中重度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有一定预测价值。对IM谷浓度>1 539 μg/L和NDI谷浓度>303 μg/L的患者应加强用药监测,以保证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在不同CYP 2C19基因分型患者中比较维卡格雷和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维卡格雷和氯吡格雷在不同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型患者中的抗血小板作用。方法:本研究为维卡格雷Ⅱ期临床研究的事后分析。维卡格雷的Ⅱ期临床研究于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在国内18家中心纳入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按照是否携带CYP 2C19 *2或*3功能缺失(LOF)等位基因将患者分为LOF携带组(111例)和非LOF携带组(90例);以上两组中,按治疗方案又分别分为维卡格雷5 mg组、维卡格雷6 mg组、维卡格雷7.5 mg组及氯吡格雷组。在基线、负荷量服药后6~8 h、随机后7~10 d及随机后第28天分别采用VerifyNow测定P2Y 12反应单位(PRU),并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百分比(%IPA)。主要研究终点为第28天的%IPA。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入选的患者中,每组选取8~12例作为预设的亚组进行药代动力学检测,测量参数包括最大血浆浓度时间点(T max)、最大血浆浓度(C max)及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最终入选201例患者,年龄(58.8±8.5)岁,其中男性139例(69.2%)。非LOF携带患者中,维卡格雷5、6、7.5 mg组与氯吡格雷组在各检测点的PRU和%IPA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LOF携带患者中,负荷量服药后6~8 h维卡格雷5、6、7.5 mg组与氯吡格雷组的%I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9(14.2,31.5)%比19.8(11.0,28.6)%比29.5(20.9,38.0)%比12.9(3.9,21.9)%, P=0.038],随机后7~10 d 4组的%IPA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22.4(14.2,30.5)%比34.4(26.1,42.6)%比39.8(31.8,47.9)%比24.7(16.3,33.2)%, P=0.001],随机后第28天维卡格雷各治疗组的%IPA有高于氯吡格雷组的趋势[30.4(21.3,39.6)%比36.5(27.2,45.7)%比40.8(31.8,49.8)%比30.7(21.2,40.2)%, P=0.056]。共35例患者接受了药代动力学检测,结果显示,在非LOF携带者中,不同剂量维卡格雷组与氯吡格雷组的代谢产物M15-2的C max值和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而在LOF携带者中,维卡格雷5、6、7.5 mg组与氯吡格雷组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0.6)h·μg -1·L -1比(6.8±2.7)h·μg -1·L -1比(9.2±3.3)h·μg -1·L -1比(4.2±1.9)h·μg -1·L -1, P=0.020]。 结论:在CYP 2C19基因非LOF携带者中,维卡格雷和氯吡格雷具有相同的抗血小板作用,但在LOF携带者中,维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优于氯吡格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相关胃肠道反应风险的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致2型糖尿病患者胃肠道反应的风险。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数据库(截至2022年12月30日),收集SGLT2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且结局指标包含胃肠道反应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5.1软件贝叶斯方法进行网状meta分析,绘制SGLT2抑制剂不同干预措施胃肠道反应风险的网状证据图、两两比较的联赛图和累积概率排序曲线下面积图(SUCRA),并对SGLT2抑制剂不同干预措施胃肠道反应风险的大小进行排序。胃肠道反应的效应量以相对危险度( RR)及其95%置信区间( CI)表示。 结果:最终纳入15项研究进行分析,共包括5 540例患者。SGLT2抑制剂治疗组3 949例,干预药物包括达格列净(1 872例)、卡格列净(1 100例)、恩格列净(649例)、艾托格列净(219例)、伊格列净(61例)、利格列净(48例);对照组1 591例,均给予安慰剂。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卡格列净50 mg和卡格列净100 mg相比,艾托格列净10 mg治疗发生胃肠道反应的风险更高( RR=1.37,95% CI:1.02~3.48; RR=2.98,95% CI:1.19~4.09;均 P<0.05);SGLT2抑制剂其他干预措施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按SUCRA对SGLT2抑制剂不同干预措施胃肠道反应发生风险的排序结果显示,胃肠道反应发生风险从大到小依次为利格列净50 mg、艾托格列净25 mg、艾托格列净10 mg、恩格列净25 mg、伊格列净100 mg、伊格列净300 mg、伊格列净200 mg、艾托格列净5 mg、利格列净10 mg、伊格列净50 mg、恩格列净10 mg、利格列净2.5 mg、达格列净20 mg、达格列净10 mg、恩格列净5 mg、艾托格列净1 mg、达格列净5 mg、安慰剂、卡格列净300 mg、卡格列净200 mg、达格列净2.5 mg、达格列净1 mg、卡格列净100 mg、卡格列净50 mg。 结论:不同SGLT2抑制剂治疗方案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胃肠道反应的风险不同。卡格列净导致胃肠道反应的风险较小,尤其是卡格列净50 mg方案;而利格列净和艾托格列净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尤其在较高剂量治疗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泊沙康唑对肝衰竭患者侵袭性肺曲霉病的预防性治疗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泊沙康唑在应用糖皮质激素(GC)治疗的肝衰竭患者中预防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纳入2016年2月至2022年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应用GC的早中期肝衰竭患者。根据治疗期间是否使用泊沙康唑分为试验组[使用泊沙康唑混悬液(200 mg/次,每天3次)]和对照组(未使用泊沙康唑)。两组患者按照年龄、性别、基线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1∶2匹配,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泊沙康唑药物不良反应、侵袭性曲霉感染发生情况、治疗效果。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IPA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生存情况,Log-rank检验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生存率。 结果:共纳入患者108例,其中试验组36例,对照组72例。两组肝病病因、基线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影响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危险因素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住院期间21例发生IPA,总感染率为19.4%(21/108),试验组为5.6%(2/36),对照组为26.4%(19/72),两组IPA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65, P=0.01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C反应蛋白升高、GC应用>7 d、GC累积剂量是应用GC治疗肝衰竭患者并发IPA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080、15.266、1.004,均 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示C反应蛋白截断值为6.00 mg/L,GC累积剂量截断值为490 mg。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计数减少,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均无视觉障碍及停止用药患者。累计死亡20例(18.5%),存活88例(81.5%)。21例IPA患者中,死亡11例(52.4%);87例未发生IPA患者中,累计死亡9例(10.3%)。发生和未发生IPA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31, P<0.001)。 结论:泊沙康唑可能有助于降低应用GC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并发IPA的发生率,提高肝衰竭患者生存率,且不良反应少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