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细微血流成像在评价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微血流灌注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超细微血流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在评价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微血流灌注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的18例患者资料,男12例、女6例,年龄(64.89±14.34)岁(范围30~90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足溃疡。手术前后检查患者小腿及足部血管,比较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及SMI对低速血流的显示率、SMI模式下手术前后第一跖背动脉起始处血流量和血管指数,以及手术前后新生血管数量和长度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至少随访2个月。CDFI血流显示率为73.6%(106/144),SMI血流显示率为80.6%(116/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68, P=0.031)。SMI显示患侧第一跖背动脉起始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血流量分别为3.48(1.33,7.56) ml/min、4.19(2.84,11.48) ml/min、3.72(2.52,11.40)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46, P=0.009)。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血流量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33, P=0.003)。患侧第一跖背动脉起始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血管指数分别为3.84±3.60、6.51±4.92、6.82±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35, P=0.031);术后1周血管指数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6)。术后2个月,18例患者新生侧支数量为4.5(2,8)支,与术前的1(0,2)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57, P=0.001)。术后9例患者共18支新生血管长度较术前延长,5例患者术后可见2、3级分支建立,皮下浅层血管显示较术前明显清晰,且对侧有侧支循环建立。 结论:SMI技术可客观反映胫骨横向搬移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微循环的变化,辅助临床初步预测患者预后并及时根据血流灌注调整个体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普勒超声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桥血管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前评估桡动脉及左侧乳内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0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44~76岁。患者术前均使用多普勒超声检查左侧乳内动脉及双侧桡动脉。(1)分别采用超声和Allen试验检测60例患者两侧手掌侧支循环类型,初步筛除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桡动脉依赖型血管或血管异常的患者。在行全动脉搭桥的患者中,以术中检测结果为依据,比较Allen试验和超声检测判断手掌侧支循环类型的差异。(2)测量并比较桡动脉桡骨茎突处、肘关节下5 cm处(肘关节下段)及二者中点处(中段)血管内径。(3)观察在按压和放松桡动脉状态下不同侧支循环类型尺动脉的血液峰值速度(PSV)变化及增长情况。(4)记录左侧乳内动脉第二肋间水平的血管内径及PSV,观察起始部血流方向、有无狭窄及乳内动脉下端是否在第四肋间分叉。(5)分析全动脉搭桥的患者桡动脉桥血管血流量与术前桡动脉内径之间的关系。(6)观察全动脉搭桥患者术后胸闷、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行冠脉CTA和手部超声检查,观察桥血管通畅情况及桡侧手掌血供情况。结果:(1)60例患者经过初步筛查后纳入44例患者进行全动脉搭桥手术,术中剥离78条桡动脉,术中检测均为非桡动脉依赖型,其中Allen试验检测桡动脉依赖型10条、非桡动脉依赖型68条,多普勒超声检测桡动脉依赖型3条、非桡动脉依赖型75条,超声测量判断非桡动脉依赖型血管正确率为96.2%,高于Allen试验的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000, P<0.05)。(2)120条桡动脉桡骨茎突处、中段及肘关节下段血管内径分别为(2.06±0.44)、(2.38±0.43)、(2.37±0.4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1.542, P<0.05)。(3)术前超声检测手掌侧支循环为桡动脉依赖型17条,压迫桡动脉前后尺动脉PSV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证实非桡动脉依赖型血管78条,压迫桡动脉后尺动脉PSV为(69.8±13.6)cm/s,明显高于压迫前的(42.0±7.4)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346, P<0.05)。(4)60例患者左侧乳内动脉检测均未发现存在起始段狭窄、变异、反向血流等异常情况,其中7例患者左乳内动脉在第四肋间水平分支为肌膈动脉和腹壁下动脉。60例患者第二肋间左乳内动脉血管内径(2.29±0.38)mm,PSV (67.8±15.9) cm/s;其中仅1例患者血管内径为1.5 mm,PSV为12.2 cm/s,其他患者血管内径>1.5 mm、PSV>40.0 cm/s,均在正常范围。(5)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显示:77条桡动脉桥血管,术中桡动脉桥血管血流量与术前测量的桡动脉内径呈正相关:?=18.503 X-4.471, R2=0.499。(6)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全动脉搭桥手术。住院期间临床症状改善,未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出院后44例患者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胸闷、心绞痛,无手部缺血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冠脉CTA显示桥血管通畅,无明显异常;手部超声检查显示桡侧手掌血供正常。 结论:多普勒超声可以测量桥血管的内径,判断桥血管有无狭窄等异常情况,在CABG术前可精准、高效地完成对桡动脉及乳内动脉的评估;同时,多普勒超声判断非桡动脉依赖型血管的正确率高于Allen试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兔VX2肝癌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肠道通透性、脂多糖和Toll样受体4改变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选取健康纯种新西兰大白兔28只,以抽签法随机抽出7只为对照组,其余21只建立VX2肝癌模型并进行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于TACE术前1d和术后1、5、10 d分别经耳缘静脉取外周血后测量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Toll样受体4 (TLR4)和血清脂多糖(LPS),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手术前后差异,并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ALT、DAO与LPS两两间相关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VX2肝癌模型兔血清ALT、DAO、D-LA、LPS、TLR4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术后1 d高于术前,术后5 d和术后10 d降低,DAO、D-LA、LPS、TLR4术后10 d均低于术前( P<0.05)。ALT与DAO、DAO与LPS、ALT与LPS均呈正相关, r分别为0.43、0.83、0.64( 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VX2肝癌模型兔在行TACE治疗后,随着肿瘤的控制和肝肠循环的改善,能提高肠道屏障功能,降低血LPS含量,下调TLR4,协同影响肿瘤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DCA循环在缩短血液病房输血等候时间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应用PDCA循环模式在缩短血液病房输血等候时间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案,将2018年1—12月接受输血治疗的98例患者设为改进前,2019年1—6月接受输血治疗的32例患者设为改进后。改进前按照医院规范化流程进行取血输血操作,改进后在医院规范化流程管理的基础上,寻找出之前临床实际工作中的不足,并对取血输血过程的细节进行了持续改进,并比较改进前后的输血等候时间。结果:改进前患者的输血等候时间为(26.95 ± 9.20)min,改进后患者的输血等候时间为(25.59 ± 4.16)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75, P<0.01);改进后不合格率6.25%(2/32),明显低于改进前的26.53%(2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5.87, P<0.05)。 结论: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有助于缩短输血等候时间,能够保证在取血后的30 min内及时输注,以提高病房输血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动态二氧化碳气腹压力管理应用于肾癌手术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动态二氧化碳气腹压力管理应用于肾癌手术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106例肾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术中维持二氧化碳气腹压力为12 mmHg;试验组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根据手术过程动态调节二氧化碳气腹压力。对比两组的肾动脉阻断前后血压、心率、二氧化碳分压(PaCO 2)、气道压力、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变化及手术前后肾功能、生活质量变化,记录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血压、心率、气道压力、PaCO 2及PE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试验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肾动脉阻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试验组的术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试验组术后第3天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试验组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动态二氧化碳气腹压力管理可有效减少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肾癌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减少肾动脉阻断时间,减少术后引流量,保护肾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同时对循环及呼吸系统无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腔内治疗双下腔静脉合并左下腔静脉狭窄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50岁,因发现左下肢蚯蚓状可复性团块1年余入院。患者左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伴有左下肢酸胀沉重感、盆腔脏器坠胀感及发作性下腹隐痛不适等。下肢静脉彩色超声多普勒:左股静脉瓣膜反流时间>1.5 s。CT静脉造影(CTV)提示双下腔静脉、左下腔静脉跨越腹主动脉处重度狭窄。左下肢静脉及下腔静脉顺行造影前后位投照显示左下肢深静脉通畅,行Valsalva动作时左股静脉及大隐静脉瓣膜可见反流,造影剂经左髂静脉自可疑左下腔静脉回流。左髂静脉顺行穿刺置管,部分造影剂经盆腔多个粗大侧支循环至右下腔静脉回流(图1)。跨越腹主动脉段左下腔静脉重度狭窄,与CTV检查结果相符合(图2)。静脉测压显示左下腔静脉(跨越腹主动脉段以下)下段静脉压为18 cm水柱,总下腔静脉静脉压约为5.5 cm水柱。诊断为双下腔静脉,左肾静脉上段左下腔静脉重度狭窄。以12 mm×40 mm球囊对左下腔静脉狭窄段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扩张成形后置入14 mm× 120 mm支架,再以14 mm× 40 mm球囊对支架进行后扩张,造影显示狭窄解除,造影剂回流迅速,原粗大盆腔侧支循环基本消失(图3),再次静脉测压显示左下腔静脉(跨越腹主动脉段以下)下段静脉压约为7 cm水柱,总下腔静脉静脉压约为6 cm水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接受不同他汀治疗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研究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的影响,并分析CABG术后AK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5月至2020年5月年龄大于18周岁、在山东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心脏外科接受CABG术的5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前是否常规应用瑞舒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分为瑞舒伐他汀组( n=322)、阿托伐他汀组( n=125)和非他汀组( n=103)。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CABG前后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三组患者的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以及术后AKI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他汀对CABG术患者发生AKI的影响。 结果:与术前相比,550例患者术后BU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cr升高,Ccr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瑞舒伐他汀组术后BUN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Scr、Ccr无显著变化( P>0.05);阿托伐他汀组术后Sc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BUN、C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非他汀组术后BUN、Scr升高,Ccr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术后BUN、Scr均低于非他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Ccr高于非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瑞舒伐他汀组BUN、Scr和阿托伐他汀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Ccr高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间BUN、Scr、C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48.925、22.677、34.426,均 P<0.01)。550例患者中AKI发生率为15.1%(83/550),其中瑞舒伐他汀组9.6%(31/322),阿托伐他汀组16.0%(20/125),非他汀组31.1%(32/103)。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AKI发生率均低于非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28.412、7.282, 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病史( OR=3.555,95% CI:1.959~6.451, P<0.01)、NHYA心功能Ⅲ/Ⅳ( OR=2.438,95% CI:1.187~5.008, P=0.015)、血清肌酐水平升高( OR=1.018,95% CI:1.003~1.032, P=0.016)、术中采用体外循环( OR=2.936,95% CI:1.454~5.927, P=0.003)是CABG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前常规他汀治疗( OR=0.490,95% CI:0.247~0.974, P=0.042)和血清白蛋白水平( OR=0.920,95% CI:0.856~0.990, P=0.026)是CABG术后发生AKI的保护因素。 结论:CABG术后发生AKI常见,术前常规应用瑞舒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以及术前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均可以保护肾功能,降低术后AKI发生率,是CABG术后AKI的保护因素,而高血压病史、NHYA心功能Ⅲ/Ⅳ、术前血清肌酐水平升高、术中采用体外循环是CABG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学科团队下的行动研究法应用于血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在血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中应用基于多学科团队的行动研究法的效果。方法:成立多学科团队,且以护理部为主导、检验科提供专业指导、勤务中心和信息中心予以辅助,对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阳湖院区2019年2月血标本检验前质量,运用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为主线的行动研究方法展开干预,历经3个循环,对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住院患者不合格标本情况进行对比。结果: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血标本不合格率整体降低,对比基于多学科团队的行动研究法应用前后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多学科团队合作能够为血标本检验前质量的提升进行确保,对行动研究法加以应用,可以使标本前各环节质量更加具有规范性,降低血标本不合格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行动研究法在儿科门诊护士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行动研究法在儿科门诊护士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为自身对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3—8月选择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门诊28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螺旋式循环过程优化护理人员急救技能培训方案。于培训前、第1个循环、第2个循环后采用自行设计的急救技能测评与培训满意度评价表,并结合半结构化访谈结果,对方案改进前后儿科门诊护士的急救技能及培训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培训前、第1个循环、第2个循环护士的急救理论测评(复苏球囊使用维度除外)、急救操作测评得分以及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行动研究法对儿科门诊护士急救知识和操作技术进行系统培训可以有效提高护士的急救技能及培训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黄斑微循环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黄斑微循环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随机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6~12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42例,随机抽取相同年龄段门诊非弱视儿童27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弱视儿童接受至少6个月的治疗及随访。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依据眼轴长度对OCTA数据进行矫正。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弱视儿童弱视眼、对侧眼与正常对照组的黄斑血流密度差异;采用 t检验比较弱视眼及对侧眼治疗前后的差异;采用CORR/Pearson检验分析治疗前后的视力变化值与SCP、DCP及FAZ变化值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基线时,弱视眼全区域SCP、中心凹SCP、全区域DCP和中心凹DCP均显著小于对侧眼及正常对照组(均 P<0.05),弱视眼FAZ显著大于对侧眼及正常对照组( F=53.57, P<0.001),而对侧眼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弱视眼全区域SCP、旁中心凹SCP较基线显著提高( t=3.75, P=0.001; t=2.62, P=0.012);弱视眼全区域DCP较基线显著提高( t=2.63, P=0.012)。治疗后全区域SCP和全区域DCP与同期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弱视眼FAZ面积较基线显著缩小( t=-2.33, P=0.025),但仍明显大于同期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组( F=32.38, P<0.001)。视网膜厚度在治疗前后或双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由基线的0.46±0.34改善至0.17±0.17( t=4.91, P<0.001);视力的变化值与全区域SCP、全区域DCP和FAZ的变化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均 P>0.05)。 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眼黄斑区SCP、DCP低于正常眼,而FAZ大于正常眼;经弱视治疗后SCP、DCP、FAZ接近正常眼水平。弱视眼视力变化值与SCP、DCP、FAZ变化值无显著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