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前臂Flow-through静脉皮瓣在电损伤所致濒危手指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介绍控制动脉血流的改良前臂Flow-through静脉皮瓣在电损伤所致濒危手指血运重建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经验.方法 自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我们共收治20例手部重度电烧伤患者,采用控制动脉血流的改良前臂Flow-through静脉皮瓣进行血运重建与创面修复.皮瓣面积为3.0cmx2.5cm~12.0cmx4.0cm.结果 术后所有患指均存活,5例皮瓣发生部分坏死,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所有患者对术后手部外观和功能均感到满意.结论 控制动脉血流的前臂Flow-through静脉皮瓣是一种操作简单、血供可靠的重建电损伤所致濒危手指血运与修复创面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前臂Gustilo ⅢB和ⅢC型骨折伴有复杂组织缺损急诊修复结果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急诊修复前臂Gustilo ⅢB、ⅢC型骨折伴复杂组织缺损治疗结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西安凤城医院手足显微外科2014年1月-2022年2月肘关节至腕关节间的Gustilo ⅢB、ⅢC型骨折伴有大面积软组织或伴有血管、骨、肌腱、肌肉等复合缺损的病例98例,急诊进行清创、骨固定、游离皮瓣覆盖、骨移植(或骨水泥占位)或肌肉动力重建,通过影像资料、问卷、电话、微信、来院复诊对患者最新信息进行功能评定。采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分别考察一般情况、病情、修复方法(嵌合组织移植组和单纯皮瓣移植组)等自变量与保肢、手术次数、创面愈合、功能评分、并发症等因变量间的关系。将 P<0.05的差异进一步纳入回归方程,判断多个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本组术后随访6~96个月,平均71.1个月。嵌合组保肢率为95.1%、感染率8.50%、平均手术次数为(2.13±0.89)次;单纯皮瓣移植对照组保肢率为87.5%、感染率15.38%、手术次数为(2.62±0.64)次。Anderson评分优良率65.3%、上肢功能障碍评定(DASH)平均32.9(0~60)分。嵌合组和皮瓣组在保肢、感染因变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缺血时间、骨固定方式在手术次数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嵌合组和单纯皮瓣移植组在骨固定方式、创面愈合情况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基础病、是否骨缺损、Gustilo分型、骨固定方式在功能评分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 结论:急诊修复前臂严重损伤,具有较高保肢率和功能效果。保肢率与损伤程度、肢体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ESS)、缺血时间等自变量无关,而单纯皮瓣和嵌合移植与保肢率、感染、创面愈合有显著相关性;损伤程度、缺血时间、骨缺损与功能评定、手术次数、骨愈合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在小面积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在小面积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采用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治疗的小面积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资料。术中根据缺损创面大小设计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骨间后动脉穿支与指固有动脉、指总动脉吻合,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随访皮瓣修复效果、手部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纳入21例患者,男15例,女6例,年龄23~61岁,平均46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7例,机器绞伤11例,烧烫伤3例;缺损部位:掌侧共8例,背侧共13例,缺损范围为1.5 cm×2.0 cm~3.0 cm×9.0 cm,伴有肌腱及骨外露,皮瓣大小为2.0 cm×2.0 cm~3.5 cm×9.0 cm,其中携带肌腱重建手指伸指功能1例,携带神经移植修复手掌侧创面2例,分叶皮瓣游离移植4例,余14例均为单叶游离皮瓣。术后皮瓣均未发生动静脉危象,21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皮瓣未出现血运障碍。随访6~12个月,皮瓣成活良好,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手部功能活动无受限,携带神经移植者皮瓣两点辨距觉10~12 mm,前臂供区无严重并发症,遗留线状瘢痕。结论: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应用灵活,可以游离分叶移植同时修复邻近2个小创面,可以携带皮神经游离移植修复手掌侧创面,该皮瓣是修复手部小创面的理想皮瓣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嵌合组织移植在前臂挤压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严重前臂挤压伤的组织损伤特点,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3年4月至2021年8月,我科对挤压伤所致前臂严重损伤患者31例进行急诊一期修复,本组挤压部位皮肤缺损面积为5 cm×5 cm~38 cm×8 cm,皮肤撕脱面积为4 cm×10 cm~35 cm×26 cm。肌肉缺损14例。伴有骨缺损7例,缺损长度2~9 cm。完全离断3例。采用创面覆盖、肌肉填塞、肌肉动力重建和骨的修复,皮瓣修复5例,嵌合组织移植23例,双嵌合移植3例。皮瓣面积为16 cm×5 cm~30 cm×9 cm,筋膜面积为9 cm×4 cm~21 cm×11 cm,肌肉体积为10.0 cm×4.0 cm×1.0 cm~25.0 cm×8.0 cm×1.5 cm。定期随访皮瓣外观感觉、骨愈合情况、前臂及手功能情况。结果:成功救治29例,截肢2例,血运危象探查5例,手术次数平均2.3次(1~5次),感染4例,骨愈合时间平均5.6个月(3~12个月)。Anderson等功能评分优良率75.9%,差3例(9.7%);DASH上肢障碍功能评分平均32.9;主观评定满意率90.3%。结论:各种挤压所致前臂严重复合组织损伤,早期显微组织修复可以获得较好的保肢效果,并恢复一定的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种治疗儿童严重移位的尺桡骨远端移行区骨折的方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使用髓内钉固定尺骨、克氏针交叉固定桡骨治疗儿童严重移位的尺桡骨远端移行区骨折的方法。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科治疗11例严重移位的尺桡骨远端移行区骨折患者(排除尺桡骨干、远端及骨骺骨折病例)。手术均在C臂机透视下闭合复位,以髓内钉固定尺骨远端骨折端、克氏针避开骺板交叉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端,术后用长臂屈肘位管型石膏固定4~6周。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6~15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折愈合,桡骨平均12周(11~16周),尺骨平均10周(9~13周)。所有骨折复位均良好,内固定物位置满意,固定牢固,均未损伤骨骺,随访期间未发现有内固定物移位、断裂及钉道的感染。所有患儿骨折端未发现有畸形愈合、延迟愈合、不愈合及前臂、腕关节活动受限、骨骺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髓内钉固定尺骨联合交叉克氏针固定桡骨治疗儿童严重移位的尺桡骨远端移行区骨折,不固定骨骺,效果可靠,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微创且有效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上肢严重创伤保肢失败的原因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对上肢严重创伤保肢失败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保肢失败的原因及相应对策。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共收治上肢严重创伤患者87例(完全离断18例,不完全离断32例,Gustilo ⅢC型骨折37例),其中67例保肢成功,20例保肢失败(完全离断8例,Gustilo ⅢC型骨折12例)。20例患者中年龄≤50岁7例,年龄>50岁13例;损伤平面为前臂下段4例,前臂中、上段11例,上臂中、下段5例;中度贫血16例,轻度贫血4例,接诊时有休克13例。创伤类型:13例机器绞伤,4例重物砸伤,1例挤压伤,1例热压伤,1例电锯切割伤。分别对这20例患者的截肢原因、受伤至急诊清创的时间、受伤至肢体通血的时间、创面修复的时间及术式、细菌培养结果及首诊医生职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例患者受伤至急诊清创的时间为7~13 h,平均10.3 h;受伤至肢体通血的时间为10~16 h,平均13.2 h。创面修复术式为游离皮瓣2例,带蒂皮瓣4例,皮肤移植5例,直接缝合9例。创面覆盖时间为2~32 d,平均11.9 d;首诊医生职称为主治医师6例,高年资住院医师14例。最终截肢原因为感染的11例,其中单种细菌感染6例,多种细菌感染5例,感染菌种多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耐药细菌;因肢体血供障碍而截肢的有7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的有2例。结论:上肢严重创伤的保肢失败与综合考量手术指征、早期彻底清创、及时建立肢体血液循环和有效的创面早期覆盖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感染、缺血时间和经治医师的临床经验是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诊一期股前外侧Flow-through嵌合穿支组织瓣修复儿童腕部Gustilo Ⅲ C损伤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2020年9月,西安凤城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1例腕部开放骨折伴软组织严重损伤的患儿,急诊一期行骨折内固定,修复血管、神经、肌腱,并应用股前外侧游离Flow-through嵌合穿支组织瓣覆盖创面,嵌合组织及肢体一期成活,创面一期愈合。术后1年随访,组织瓣外观不臃肿,并恢复保护性感觉;左腕关节屈伸、旋转功能,以及左手抓捏、各指屈伸功能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超低出生体重儿严重皮肤损伤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儿 女,30分钟龄,因呼吸急促入院。2日龄肺出血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栓导致右手前臂循环障碍,皮肤出现青紫,早期依据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管理原则进行皮肤护理,皮损恢复欠佳,手背及前臂皮肤逐渐出现红肿、坏死、溃烂,创面久不愈合,37日龄接受皮下注射自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2×10 5个/(kg·次),隔日1次,共2次],皮肤创面逐渐愈合,形成少量瘢痕,患儿住院111 d出院,右手经功能训练后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桡骨头骨折合并肱骨小头软骨损伤的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桡骨头骨折合并肱骨小头软骨损伤(CC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110例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62例,女48例;年龄17~74岁,平均44.1岁。按术中探查情况分为合并CCI组和非合并CCI组。主要观察合并组CCI的诊断、部位、大小、类型、手术方法和术后恢复等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前臂活动范围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结果:合并CCI组25例,其中Ⅰ型7例,Ⅱ型12例,Ⅲ型6例,见于Mason各种桡骨头骨折类型;位于肱骨小头外侧13例,后外侧9例,前外侧3例。术前经局部麻醉后体检和影像学检查共诊断出CCI 13例,漏诊率48%(12/25)。合并CCI组术前屈伸(61.8°±13.7°)和旋转(60.0°±24.2°)范围小于非合并CCI组(77.7°±23.0°、79.9°±21.9°),桡骨头骨折Mason类型严重于非合并C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年龄、性别、合并伤、桡骨头骨折处理方法、随访时间、末次随访时前臂活动范围和MEPS评分等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本研究桡骨头骨折合并CCI的发生率为22.73%(25/110),见于Mason所有桡骨头骨折类型,多发生在肱骨小头的外侧和后外侧影像学检查很容易漏诊。对于较轻桡骨头骨折怀疑合并CCI者,局部麻醉后体检阳性作为诊断合并CCI和手术指导的价值较大。桡骨头骨折手术中,应重视探查是否合并CCI。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影像学特征不典型的向后孟氏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向后孟氏骨折的不典型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至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2例影像学特征不典型的向后孟氏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18~65岁,平均46.5岁;肘关节X线及CT影像学特征:上尺桡脱位不明显;在冠状突水平或临近冠状突水平尺骨骨折端前方可见三角形或四边形蝶形骨片;肱桡关节正常或桡骨头向前脱位,但桡骨头呈粉碎骨折、桡骨头前缘骨折或桡骨颈向后成角骨折。尺骨近端骨折采用鹰嘴解剖锁定钢板或辅助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尺骨冠状突骨折采用克氏针、拉力螺钉或微型钢板固定,桡骨头骨折采用埋头钉、微型钢板或桡骨头置换,外侧副韧带损伤严重者带线锚钉修复。记录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结果:12例患者术后获6~28个月(平均16.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19周,平均14.6周。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75°~145°,平均100.5°;前臂旋转度为80°~155°,平均132.0°;MEPS为50~100分,平均86.2分,优5例,良4例,可2例,差1例。3例患者发生肘关节僵硬。结论:总结向后孟氏骨折的不典型影像学特征有助于准确诊断,并提高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