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区河流底栖动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理论是河流生态学关注的热点之一.为探究河流底栖动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的分布模式及其驱动因子,于2021年8月,基于环境DNA技术对黄河流域济南段山区河流进行生物监测.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将该山区河流分为低干扰区、中干扰区和高干扰区,分析不同干扰区环境因子、底栖动物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的分布特征,并识别其影响要素.研究结果表明:①环境因子中电导率(EC)、总氮(TN)和硝态氮(NO3--N)均值呈现出高干扰区>中干扰区>低干扰区的趋势.②Marga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群落稳定性指数(ICV)和凝聚力指数(|负凝聚力|/正凝聚力)均在中干扰区最高.③氨氮(NH3-N)和生物群落组成变化分别与d(r=0.67,P<0.05)和物种丰度S(r=0.52,P<0.05)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④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EC、NH3-N和NO3--N是显著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稳定性的关键环境因子;S和d是显著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稳定性的关键生物因子.其中,EC、NH3-N和d有利于群落趋于稳定;高浓度的NO3--N和较低的S虽然不利于群落稳定,但会促进群落的种间竞争关系.研究揭示了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对河流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稳定性的作用机制,可为今后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微流控芯片在眼科基础与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微流控芯片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技术。其中,微流控器官芯片技术飞速发展通过在微米量级对细胞和微环境进行精确调控,模拟体内生理环境,克服传统动物模型和细胞培养技术的不足。在眼科领域,微流控器官芯片模型主要集中在仿生角膜、视网膜和眼后房等以进行干眼、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模型的研究。另外,控芯片实现对泪液、眼内液标志物的连续监测和即时诊断已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微流控芯片在药物分析、药物研发与筛选领域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近年来微流控芯片在眼科体外模型构建、即时检测和药物分析等应用方面的进展和不足进行总结,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时空分析模型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鼠传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主要通过接触鼠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方式感染HFRS。HFRS流行特征具有显著的人群差异、地理异质和季节消长特点,这些典型特征与宿主动物栖息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密不可分。全球每年HFRS报告发病人数约15万~20万,我国病例数占全球的70 %~90 %,是遭受HFRS危害最严重的国家。本文详细综述了我国HFRS流行特征、传播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生态学研究的模型与方法进展,以期了解我国HFRS的三间分布特征及传播的潜在影响因素,有助于开展HFRS疾病调查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红细胞凝集特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与不同动物来源红细胞的凝集特性,为流感环境样本监测工作选择更适宜的检测用红细胞。方法:选取2009-2016年我国禽流感环境监测中分离到的不同亚型的禽流感毒株,采用红细胞凝集试验,选用5种动物红细胞(鸡、火鸡、豚鼠、马和绵羊)进行检测;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动物红细胞表面唾液酸受体的表达及类型,通过氨基酸序列分析病毒血凝素蛋白受体结合区(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的特征。结果:本研究共检测了14种亚型的28株禽流感病毒。结果显示所有毒株均能与火鸡和豚鼠红细胞发生凝集,其余红细胞均出现不能与某些毒株产生凝集的现象;其中1株H9N2(A/环境/安徽/43762/2015)毒株与鸡红细胞不产生凝集反应;1株H1N1(A/环境/山东/76972/2014)和2株H9N2(A/环境/重庆/79449/2014和A/环境/安徽/43762/2015)毒株与马红细胞不产生凝集反应;2株H9N2(A/环境/重庆/79449/2014和A/环境/安徽/43762/2015)和2株H13N8(A/环境/青海湖/166/2012和A/环境/青海湖/13/2012)毒株与绵羊红细胞不产生凝集反应。流式检测结果显示在火鸡、鸡和豚鼠红细胞表面可检测到两种类型唾液酸受体α2,3和α2,6,但两种受体表达比例不同;马和绵羊红细胞表面唾液酸受体只检测到表达α2,3。序列分析提示病毒RBD关键区域的氨基酸替换可能是影响病毒红细胞结合特性的重要因素。结论:在禽流感病毒检测中,火鸡和豚鼠红细胞在红细胞凝集试验中敏感性最好。不同来源的红细胞其受体表达及类型会显著影响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凝集反应,同时RBD关键区域的氨基酸变化也会影响病毒与不同红细胞的结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云南省大臭鼩鼠疫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云南省大臭鼩携带鼠疫噬菌体情况,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2015 - 2018年,在云南省家鼠鼠疫历史疫源地、新增疫源地(1982年后)和顽固疫源地的10个调查点进行鼠疫宿主动物调查。利用大臭鼩的肠道标本分离培养鼠疫噬菌体,采用双层平板法观察噬菌斑的生长情况,电镜下观察鼠疫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同时检测肠道标本鼠疫耶尔森菌特异标识基因F1抗原结构基因caf1。结果:共捕获大臭鼩157只,分离出16株鼠疫噬菌体,总分离率为10.19%;历史疫源地(10.00%,1/10)与顽固疫源地(16.22%,12/74)、新增疫源地(4.11%,3/73)的鼠疫噬菌体分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 = 0.00, P = 0.965;Fisher检验, P = 1.000),而顽固疫源地与新增疫源地鼠疫噬菌体分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5.88, P = 0.015);不同性别、生长发育期和生境鼠疫噬菌体的分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分离噬菌体的噬菌斑形态表现多样;电镜下显示4株噬菌体均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所有标本F1抗原结构基因caf1检测均为阴性。 结论:大臭鼩在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分布广泛,且该动物携带一定数量的鼠疫噬菌体。定期对大臭鼩及其携带噬菌体进行监测,对云南省鼠疫监测预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疫源地鼠疫流行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流行规律,并找出影响鼠疫流行的关键因素,为鼠疫预测预警及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疫源地乌兰察布高原片区19个旗(县、市、区)的长爪沙鼠密度、长爪沙鼠体蚤指数、鼠疫流行强度等鼠疫监测数据,结合温度、降水、厄尔尼诺活动(南方涛动指数,SOI)等环境数据,使用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级关联等方法,分析疫源地内动物间鼠疫流行规律及关键因素。结果: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疫源地的鼠疫流行周期多为5~10年。相关分析中,各研究因素相互间均有影响。结构方程模型筛选出鼠疫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为SOI、长爪沙鼠密度和温度,SOI对鼠疫流行强度(-0.022)和温度(-0.029)有负作用,长爪沙鼠密度对鼠疫流行强度有正作用(0.014),温度对鼠疫流行强度有负作用(-0.065)。等级关联中,长爪沙鼠密度处于高值时,当年鼠疫流行强度为高的概率为4/9;当SOI处于低值时,当年鼠疫流行强度为高的概率为5/9;当温度处于低值时,当年鼠疫流行强度为高的概率为5/9。当年鼠疫流行强度处于高值时,次年鼠疫流行强度为高的概率为5/8;当年长爪沙鼠密度处于高值时,次年鼠疫流行强度为高的概率为4/9;当年SOI处于低值时,次年鼠疫流行强度为高的概率为4/9。结论:气候和生物因素均可影响鼠疫的暴发流行,如果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温度偏低、长爪沙鼠密度和上一年鼠疫流行强度偏高等情况,应提前采取应对措施,防范鼠疫的暴发和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浙江省岱山县工业园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特征及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浙江省岱山县工业园内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特征及病毒基因序列,为当地HFRS防控提供线索与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中的个案调查表,对涉疫工业园内HFRS报告病例开展一般情况及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和同生活环境内人群、宿主动物的血清样本,进行汉坦病毒抗体或核酸检测以及M、S基因的扩增与序列测定,应用MEGAX 10.1.8软件构建M、S基因种系进化树,进行病毒基因分型及进化分析。结果:共报告HFRS确诊病例3例,均为涉疫工业园工人,男性,在园区生活半年以上,无HFRS疫苗接种史;工业园宿舍和食堂均无防鼠设施,生活物品摆放杂乱,可见鼠类及其排泄物;共在病例同生活环境内捕获宿主动物38只,均为褐家鼠。3例HFRS报告病例均为轻症,发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发热、乏力为主;病例血清汉坦病毒特异性抗体IgG、IgM检测均为阳性(3/3),同生活环境人群均为阴性(100.0%,100/100)。共有2例HFRS病例和4只褐家鼠血清样本核酸检测阳性,均为SEOV型汉坦病毒;6份阳性血清样本的M基因片段同源性为100.0%,与河北分离株Rod/2012/QHD/4/Gc、浙江瑞安分离株RuianRn180的亲缘关系最近;S基因片段同源性为99.6% ~ 99.8%,与江西分离株JiangxiXinjianRn-09-2011亲缘关系最近。结论:该工业园内HFRS疫情是由SEOV型汉坦病毒经褐家鼠向人传播引起的;生活环境卫生恶劣、人员卫生习惯差、未接种疫苗与HFRS发病均存在一定关系;主要流行毒株表现高度同源性和地理聚集现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模拟高温高湿环境构建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模拟高温高湿环境构建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监测其生命体征和生化指标,并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特征和超微结构变化。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 group, CON)、氧嗪酸钾(potassium oxonate group, PO)组和高温高湿组(high temperature-humidity group, HTH),每组各6只,连续造模6周。PO组每日予以250 mg/kg PO灌胃,HTH组在予以250 mg/kg PO灌胃后,通过特定的恒温培养箱照射1 h/d。每2周采血并检测血尿酸、肌酐等指标,造模6周后麻醉取肾组织,通过苏木精-伊红、马松三色和六胺银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和尿酸盐晶体沉积情况,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肾脏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实验2周后PO组和HTH组血尿酸值均显著上升,其中HTH组高于PO组、远高于CON组[分别为(133.9±17.8)、(107.6±12.4)和(85.7±4.1) μmol/L, P=0.001],6周后HTH组仍高于其他两组[分别为(115.1±27.8)、(82.7±13.9)和(72.9±17.8) μmol/L, P=0.008]。实验6周时HTH组血肌酐平均值较PO组和CON组轻度升高[分别为(46.2±4.7)、(38.1±6.0)和(28.3±6.3) μmol/L, P=0.001]。光镜下可见PO组出现部分肾小管扩张,HTH组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炎性细胞浸润更为显著,透射电镜可见HTH组出现肾小球足细胞肿胀等超微结构变化。 结论:本研究于2周时即通过模拟高温高湿环境联合PO成功建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且持续造模6周发现相比传统化学药物法,该高温高湿模型大鼠的血尿酸水平相对更高、稳定性更好。本实验造模方法可进一步应用于高温高湿环境引起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传染病数学模型在动物源性传染病疫情预测预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病原体在多种宿主间跨种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对传染病早期预警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严峻挑战。本文通过介绍传染病生态学理论方法,回顾和总结了通过环境-宿主-传染病动态数学模型研究病原体、宿主以及环境的交互作用,量化环境对疫情趋势、传播媒介以及病原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范式;并以我国姬鼠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研究为例,介绍了传染病数学模型在疫情实际预测预警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了新的监测指标与预警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甘肃省人感染和外环境来源的H9N2禽流感病毒基因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甘肃省发现的人感染H9N2禽流感病毒分离株全基因组特征。方法:对甘肃省2016年流感样病例中发现并确诊的1例人感染H9N2禽流感病毒病例进行病原学分析,并使用MEGA 7.0等软件解析该毒株全基因组特征。结果:该毒株HA、NA、MP、NP、NS、PA、PB1和PB2各个基因片段与甘肃省2014-2019年外环境中分离获得的H9N2禽流感病毒各基因片段高度相似,且均>90%;其HA基因属于BJ/94-like支系,PB2和MP属于G1/97-like支系,PB1、PA、NS和NP基因属于F/98-like支系,MP和PB2与H7N9、H10N8和H5N6亲缘关系较近;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HA裂解位点呈PSRSSR↓GLF排列,发生H183N和Q226L突变,有7个HA糖基化位点;NA茎部62~64位均缺失ITE 3个氨基酸;M2-31N、NS1-42S、PA-356R和PA-409N突变。结论:人感染H9N2禽流感病毒为偶发感染,但甘肃省外环境中分离的H9N2禽流感病毒具有一系列哺乳动物适应性分子标记,提示人群感染风险较高,需多部门加强监测,共同应对流感大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