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大臭鼩鼠疫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云南省大臭鼩携带鼠疫噬菌体情况,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2015 - 2018年,在云南省家鼠鼠疫历史疫源地、新增疫源地(1982年后)和顽固疫源地的10个调查点进行鼠疫宿主动物调查。利用大臭鼩的肠道标本分离培养鼠疫噬菌体,采用双层平板法观察噬菌斑的生长情况,电镜下观察鼠疫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同时检测肠道标本鼠疫耶尔森菌特异标识基因F1抗原结构基因caf1。结果:共捕获大臭鼩157只,分离出16株鼠疫噬菌体,总分离率为10.19%;历史疫源地(10.00%,1/10)与顽固疫源地(16.22%,12/74)、新增疫源地(4.11%,3/73)的鼠疫噬菌体分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 = 0.00, P = 0.965;Fisher检验, P = 1.000),而顽固疫源地与新增疫源地鼠疫噬菌体分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5.88, P = 0.015);不同性别、生长发育期和生境鼠疫噬菌体的分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分离噬菌体的噬菌斑形态表现多样;电镜下显示4株噬菌体均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所有标本F1抗原结构基因caf1检测均为阴性。 结论:大臭鼩在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分布广泛,且该动物携带一定数量的鼠疫噬菌体。定期对大臭鼩及其携带噬菌体进行监测,对云南省鼠疫监测预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COI基因的赣北地区小泡巨鼠的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以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COI)基因为目的基因,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未知鼠样本进行鉴定.方法 采用夹夜法对九江市武宁县宋溪镇某村的鼠密度进行调查,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后,以捕获的 1 只无法明确鉴定的大型鼠样本为对象,提取基因组DNA并采用COI基因通用引物BatL5310 和R6036R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将测序结果在NCBI网站进行BLAST比对,采用MEGA7 软件选择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共捕获小型兽类7 只,密度为3.38%,经形态学鉴定有褐家鼠2 只,黑线姬鼠2 只,臭鼩鼱2只,形态学初步鉴定为青毛巨鼠或小泡巨鼠的未知鼠1 只,提取的未知鼠样本DNA通过PCR成功扩增出COI基因目的条带,与NCBI基因库中小泡巨鼠(KP995219)序列同源性高达 100%,系统发育树显示该鼠样本与小泡巨鼠(KP995219、KP995203)处于同一分支,遗传距离分别为 0、0.0016,而青毛巨鼠(NC_036730)单独处于另一分支,遗传距离较远.结论 赣北地区首次报道小泡巨鼠,采用COI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可快速、准确的进行鼠种鉴定,有助于弥补非常见鼠形态学鉴定困难的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云南省德宏州居住区啮齿动物携带巴尔通体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居住区啮齿动物的巴尔通体感染和分布特点,为相关疾病防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笼夜法捕鼠,采集鼠类脾脏标本,用胰酶大豆琼脂培养基分离巴尔通体,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扩增巴尔通体gltA基因片段,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2011年在德宏州居住区共捕获啮齿动物5属9种340只和食虫动物2种18只,黄胸鼠为优势种(77.09%,276/358).这些动物的脾脏标本中巴尔通体分离率为24.86%(89/358),其中黄胸鼠分离率为28.99% (80/276),其他阳性鼠种为黑缘齿鼠(5株)、社鼠(1株)、大绒鼠(1株)、小泡灰鼠(1株)和臭鼩鼱(1株).共获得85株巴尔通体gltA基因核苷酸序列,进化分析表明,40株为特利波契巴尔通体(Bartonella tribocorum),28株为伊丽莎白巴尔通体(B.elizabethae),11株为昆州巴尔通体(B.queenslandensis),3株为森林巴尔通体(B.silvatica),3株未定种.黄胸鼠携带上述所有种类的巴尔通体.结论 德宏州啮齿动物中至少存在4种巴尔通体的流行,巴尔通体具有遗传多样性特点.以特利波契巴尔通体、伊丽莎白巴尔通体和昆州巴尔通体为主要流行菌株,黄胸鼠为当地居住区巴尔通体的主要宿主.今后应加强巴尔通体相关疾病的监测和防制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03-2016年广州市鼠形动物种类及结构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2003-2016年广州市鼠形动物种类及结构变化,探讨广州的城市化进程对鼠形动物种类及密度的影响,并为鼠类及相关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笼夜法,每月监测1次,每次3日,在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分别进行.结果 共捕获10 889只鼠形动物,包括2目5属10种.其中,褐家鼠最多,占68.89%;其次为黄胸鼠,为11.87%;第3位是臭鼩鼱,占8.18%;第4位是小家鼠,占6.07%;黄毛鼠居第5位,占2.66%;第6位是板齿鼠,占1.76%.在城市中,褐家鼠占比最高,为72.96%;其次为黄胸鼠,占11.43%;第3位是小家鼠,占7.14;臭鼩鼱占6.9%;黄毛鼠占0.72%.在农村,占比最高的为褐家鼠57.69%,其次为黄胸鼠13.09%,臭鼩鼯为10.62%,黄毛鼠为7.78%,板齿鼠为6.09%,小家鼠为3.18%,社鼠为0.30%.2003-2016年鼠形动物的种类和比例均发生较大变化,农村的几种常见鼠形动物比例变化不明显,板齿鼠数量逐年减少.结论 城区褐家鼠占绝对优势,提示以后城市的鼠防工作重点应是下水道、沟渠等的灭鼠管理工作;农村的整体环境治理工作有待加强;臭鼩鼯的防治工作也需加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浙江中部地区啮齿动物恙虫病东方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浙江中部啮齿动物中恙虫病东方体的自然感染状况及其分子生物学特性.方法 2015年3—11月在义乌地区3个自然村的野外和居住地捕获啮齿动物687只;取肝脾行PCR检测恙虫病东方体groEL基因并测序;采用MEGA7.0软件最大似然法进行系统发生聚类分析,采用RelTime方法生成的时间树比较义乌菌株序列与祖先分歧的发生时间.结果 687只啮齿动物检出恙虫病东方体感染26只,总体感染率为3.78%,其中3—7月捕获的352只groEL基因均阴性,8—11月份捕获的335只中有26只阳性.9—10月份感染率较高,分别为11.32%(6/53)和10.00%(9/90).感染率总体呈上升趋势(x2趋势=25.85,P<0.01).4个优势鼠种黑线姬鼠、黑腹绒鼠、针毛鼠和臭鼩鼱存在恙虫病东方体感染,黑线姬鼠感染率最高为8.67%(13/150).26只阳性动物中,25只捕获于野外,25只捕获于大陈镇.系统发生分析表明义乌地区啮齿动物中恙虫病东方体groEL基因变异较大,可能存在Kato、Boryong、O3和其他尚不能确定的基因型,时间树分析显示义乌不同菌株出现的时间不一致.结论 浙江中部啮齿动物中存在恙虫病东方体感染,其groEL基因分布在不同支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DNA条形码技术鉴定浙江省常见鼠形动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浙江省常见鼠形动物.方法 在浙江省嘉善县、龙游县、云和县和宁海县捕获野外鼠形动物,取鼠耳标本提取DNA,采用通用引物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测序.将测序获得序列与GenBank中的序列进行Blast序列同源性比对,采用邻接法构建分子进化树鉴定鼠形动物,并与传统形态学方法鉴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共扩增出22份COI标本,其中18份标本构建的进化树与传统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3份标本的鉴定结果存在差异,臭鼩鼱(Suncus murinus)重新鉴定为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幼年黄毛鼠(Rattus losea)、幼年黄胸鼠(Rattus tanezumi)重新鉴定为幼年褐家鼠(Rattus rattus);1份形态学鉴定为幼年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的标本(编号:NH-1)在GenBank中同源性较低,有待进一步鉴定.结论 DNA条形码技术能有效更正传统形态学鉴定可能造成的错误,两种方法联合可提高鼠型动物鉴定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洲滩小型兽类群落状况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了探究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洞庭湖区洲滩生境中小型兽类的群落状况,对洞庭湖区洲滩生境的小型兽类进行调查.调查采用铗日法,于2010至2018年,对洞庭湖区洲滩小型兽类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并计算优势度、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对多样性指数采用t值法进行比较,各年份、生境的捕获率及鼠种组成差异则采用卡方检验.2010至2018年,共布放34 116铗日,捕获可以分辨种类的样本2 129只,主要有啮齿目(Rodentia)和鼩形目(Soricomorpha)2类,共7种,分别是啮齿目的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巢鼠(Micromys minutes)、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黄毛鼠(R.losea)和鼩形目的臭鼩(Suncus murinus).总捕获率为6.36%,东方田鼠、黑线姬鼠捕获率较高,分别为1.83%、3.94%.从小型兽类组成看,黑线姬鼠和东方田鼠在群落中组成的比例较高,分别为63.18%和29.26%.在调查的5类生境中,植被组成以苔草(Carex sp.)、南荻(Miseanthus sp.)和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为主的生境小型兽类群落多样性指数(1.077 2)和均匀度指数(0.666 2)均最大,其次是以苔草为主的生境(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927 5、0.572 3)、以南荻为主的生境(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885 6、0.550 2)和以苔草加南荻为主的生境(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775 6、0.481 9),以美洲黑杨为主的生境多样性指数(0.323 6)和均匀度指数(0.180 6)最低,但其优势度最高,为0.881 2.结果 表明,随着三峡工程的运行,洞庭湖区植被演替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小型兽类群落动态的变化.在洞庭湖洲滩上,生境越复杂,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越高.单一生境下,人类活动干扰程度越大,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越低.目前,黑线姬鼠已经成为洞庭湖洲滩生境的第一优势鼠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梁河家鼠鼠疫疫源地鼠疫噬菌体的分离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调查梁河县家鼠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中是否携带鼠疫噬菌体,并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2017年采集梁河家鼠鼠疫疫源地4个曾流行过鼠疫乡镇的鼠类标本,以鼠疫疫苗株EV76为饲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鼠疫噬菌体,同时挑取部分噬菌体进行电镜扫描.结果 共获得338份标本(黄胸鼠234只,臭鼩鼱43只,其余61只),分离到29株鼠疫噬菌体,总分离率为8.58%(29/338),其中19株分离自黄胸鼠,分离率为8.12%(19/234),8株分离自臭鼩鼱,分离率为18.6%(8/43);4个乡镇全部有分离到鼠疫噬菌体,其中遮岛镇分离率最高为16.13%(5/31);初次分离这些鼠疫噬菌体时,其噬斑在双层平板上表现为大(直径≥2.0 mm)、中(≥1.0 mm,≤2.0 mm)及小(≤1.0 mm)3种噬斑;2株有代表性噬菌体皆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结论 梁河家鼠鼠疫疫源地中普遍存在鼠疫噬菌体,黄胸鼠是主要的携带宿主,所分鼠疫噬菌体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且具有多态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广州市鼠形动物肠道产ESBL大肠埃希菌分布及病原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获得鼠形动物肠道产ESBL大肠埃希菌分布特征、菌型特点及相关耐药机制.方法 2016年9月-11月,在广州市城区内某居民区捕捉鼠形动物.从鼠形动物肠道内容物中分离耐头孢噻肟大肠埃希菌并进行产ESBL表型确认实验.Vitek2 compact进行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抗生素敏感实验.PCR检测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CTX-M、TEM、SHV和OXA等ESBL基因,并测序鉴定CTX-M亚型.对CTX-M大肠埃希菌进行MLST和PFGE分析.结果 共捕获鼠形动物123只,包括57只黄胸鼠、54只褐家鼠、11只臭鼩睛和1只黑毛鼠.分离到35株耐头孢噻肟大肠埃希菌,经表型确认实验证实全部是产ESBL菌株,检出率为28.5%(35/123).35株产ESBL菌株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环丙沙星以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很高,分别为100%(35/35)、91.4%(32/35)、97.1%(34/35)、100%(35/35)、100%(35/35)、88.6%(31/35)、80%(28/35)和74.3%(26/35).35株菌一共检出CTX-M耐药基因37个,有2株菌各携带2种CTX-M耐药基因,其中blactx-m-79 23株,blactx-m-55 6株,blactx m123 4株,blactx-m-15 2株,blactx-m-65和blactx-m-27各1株.MLST结果发现鼠形动物肠道分离的产ESBL大肠埃希菌具有遗传多样性,无优势克隆.结论 鼠形动物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很高,产ESBL耐药机制主要是菌株携带CTX-M型基因.本研究检出的几种CTX-M型ESBL基因也见于人临床或健康人群菌株.MLST和PFGE的结果发现产ESBL大肠埃希菌具有遗传多样性.本研究结果表明鼠型动物是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重要储存宿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珠海城区臭鼩肥满度的性二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肥满度被广泛用于动物生长状况与环境、生存、繁殖等方面的研究.对2017年6月-2019年3月在广东省珠海市城区采集的328只臭鼩Suncus murinus肥满度进行分析,以期发现亚热带城市环境中臭鼩肥满度与性别、季节及气象因子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结果 显示:1)雄性肥满度(3.32)显著高于雌性;春季怀孕雌性(2.62)比未怀孕雌性(2.31)具有更高的肥满度.2)雄性和怀孕雌性肥满度在季节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雄性在春季和夏季的肥满度较高,分别为3.48和3.41,而怀孕雌性的肥满度仅在春季较高,未怀孕雌性的肥满度无明显的季节变化.3)雄性肥满度与气象因子无显著相关性,未怀孕雌性肥满度与季月平均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怀孕雌性肥满度与季月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个体大的雄性在对食物等资源的竞争中更具优势,因此具有更高的肥满度.臭鼩肥满度的变化与种群密度及食物资源可利用性有关.不同性别、不同生理状况(怀孕/未怀孕)的个体在不同季节获得资源的能力不同,其肥满度表现出明显的性二态及季节性波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