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靶向超声造影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明了。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及肾动脉等大中型动脉血管,是冠状动脉疾病、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最常见的病理基础。当斑块破裂并阻塞全身主要的动脉血管时,可导致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但临床现状仍任重道远。近年来,靶向超声造影技术因其无创性、精确性和实时反馈的优点,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精准治疗中极具前景。本文就超声造影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诊断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敏感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CT造影检查证实的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影像资料,13例患者予以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其中11例同时行常规增强扫描,另外2例同时行CT血管造影成像(CTA)检查.结果 13例患者CT造影检查明确显示了撕裂的内膜瓣、真假腔及病变累及的范围,其中8例为Ⅰ型,4例为Ⅱ型,1例为Ⅲ型;8例患者多平面重组显示了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增大和/或近中段转角弧度变化较大;MSCT平扫发现钙化斑块内移1例,管腔内线样稍低密度影1例,管径增粗5例,血管周围脂肪密度增高模糊7例,管壁密度增高2例.结论 MSCT检查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特别是血管影像学检查具有确诊价值,指导临床精准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茱萸丸调控TMA/FMO3/TMAO通路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抗动脉粥样硬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旨在研究茱萸丸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形成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喂养雄性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诱导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周期为12周.造模成功的47只ApoE-/-小鼠随机分成5组,即模型组10只,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各9只,阿托伐他汀钙组10只,以同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10只作为空白组.空白组与模型组予等体积无菌蒸馏水灌胃,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30.54、261.08、522.16 mg·kg-1灌胃,阿托伐他汀钙组10.40 mg·kg-1灌胃,每日1次,各组小鼠共灌胃12周.给药结束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测主动脉及肝脏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单核细胞趋化蛋-1(MCP-1)、血管细胞黏附分-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生化法检测肝脏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HPLC-MS/MS)检测血浆三甲胺(TMA)、氧化三甲胺(TMAO)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肝脏中二甲基苯胺单加氧酶3(FMO3)蛋白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肝脏FMO3、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A1(ABCA1)、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R-B1)、ATP结合盒转运子G5抗体(ABCG5)、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G8(ABCG8)和细胞色素P4507A1(CYP7A1)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HE染色可见主动脉内膜大面积增厚,肝脏脂肪变性及炎性浸润严重;血清中ox-LDL、MCP-1、VCAM-1、ICAM-1升高;肝脏TC、TG、LDL-C升高;血浆中TMA、TMAO水平升高;以及肝脏中FMO3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升高,ABCA1、SR-B1、ABCG5、ABCG8、CYP7A1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及阿托伐他汀钙组HE染色随着茱萸丸浓度的增加,斑块富集区域逐渐缩小,肝脏脂肪变性及炎性浸润降低;血清中ox-LDL、MCP-1、VCAM-1、ICAM-1降低;肝脏TC、TG、LDL-C降低;血浆中TMA、TMAO水平降低;以及肝脏中FMO3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降低,ABCA1、SR-B1、ABCG5、ABCG8、CYP7A1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或P<0.05).结论 茱萸丸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MA/FMO3/TMAO脂代谢通路,促进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和分解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颈动脉狭窄处剪切率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处剪切率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患者脑梗死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HHcy伴颈动脉狭窄患者237例。根据是否发生脑梗死事件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结局组(150例)及非脑梗死结局组(87例),收集2组患者临床指标及超声参数的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Pearson χ2检验)比较2组上述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相关指标对脑梗死结局的诊断价值。结果:与非脑梗死结局组比较,脑梗死结局组的血清Hcy水平[(29.39±17.49)μmol/L vs(24.51±10.08)μmol/L]、狭窄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422.92±138.63)cm/s vs(312.87±98.27)cm/s]、不稳定斑块比例(37.3% vs 9.2%)和剪切率[11 254.76(8800.00,15 700.00)s-1vs 5511.11(4600.00,6720.00)s-1]均较高,狭窄处内径[0.15(0.12,0.19)cm vs 0.22(0.19,0.28)cm]较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84,P=0.018;t=-6.513,P<0.001;χ2=22.117,P<0.001;Z=-12.625,P<0.001;Z=-8.23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稳定斑块(OR=5.450,95%CI:2.438~12.186,P<0.001)、狭窄处PSV(OR=1.010,95%CI:1.006~1.013,P<0.001)、剪切率(OR=1.003,95%CI:1.002~1.005,P<0.001))是患者发生脑梗死结局的危险因素。狭窄处PSV、剪切率对患者脑梗死结局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狭窄处PSV、剪切率的截断值分别取328 cm/s和7800 s-1时,对患者脑梗死结局有最佳预测价值,且剪切率的诊断效能优于狭窄处PSV(ROC曲线下面积:0.992 vs 0.754,Z=7.577,P<0.001)。结论:不稳定斑块、狭窄处PSV、剪切率是HHcy伴颈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结局的危险因素。其中,剪切率对患者发生脑梗死结局具有最佳预测价值,可作为预测患者发生脑梗死事件的量化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miR-138-5p,SORBS2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及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RNA-138-5p(miR-138-5p)、Sorbin和SH3结构域连接蛋白2(SORBS2)水平与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及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取2022年7月至2024年1月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1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超声结果确定血管腔内的斑块情况分为稳定组52例和不稳定组79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Gensini评分,结合病变范围分为单支病变组42例,双支病变组46例和三支病变组43例.另外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49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对两组血清miR-138-5p和SORBS2水平检测,采用Pearson法和Spearman法分析血清miR-138-5p和SORBS2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及病变程度相关性.结果 不稳定组血清miR-138-5p低于稳定组、对照组,且稳定组低于对照组.不稳定组血清SORBS2高于稳定组和对照组,且稳定组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法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miR-138-5p水平与SORBS2水平呈负相关(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miR-138-5p水平是老年冠心病患者不稳定斑块形成的保护因素,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SORBS2水平是老年冠心病患者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与单支病变组相比,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患者血清miR-138-5p水平降低,其中三支病变组降低更显著(P<0.05),血清SORBS2水平、Gensini评分升高,其中三支病变组升高更多(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miR-138-5p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血清SORBS2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miR-138-5p和SORBS2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及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检测及干预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种由脂蛋白驱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核心病理过程在于动脉壁特定区域的斑块形成.历经数十年的悄然累积,斑块的破裂与随之而来的血栓形成,构成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主要诱因.易损斑块作为这一病理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以其不稳定性、高血栓形成倾向及易于突发破裂的特性,成为引发急性心脏事件的罪魁祸首.因此,及早、全面且精准地识别易损斑块是心血管病防控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AGEs、NSE、GST水平与伴T2DM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并发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水平与伴2型糖尿病(T2DM)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AACI)并发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185例伴T2DM的AACI患者作为观察组,185例不伴T2DM的AACI患者作为AACI组,另选取同期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体检的18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受试者血清AGEs、NSE、GST水平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统计观察组和AACI组患者VCI发生率,根据是否并发VCI将观察组患者分为VCI组和非VCI组,比较VCI组和非VCI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T2DM的AACI患者并发VCI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AGEs、NSE、GST对伴T2DM的AACI患者并发 VCI的预测效能.结果 观察组和AACI组血清AGEs、NSE水平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高于AA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AACI组血清GST水平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低于AA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CI组有73例患者,非VCI组有112例患者.观察组、AACI组VCI的发生率分别为39.46%(73/185)和27.57%(51/185).观察组VCI发生率高于AACI组(P<0.05).VCI组患者T2DM病程、发病至入院时间长于非VCI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有颈动脉斑块患者比例、合并高血压患者比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比例及血清AGEs、NSE水平高于非VCI组,血清GST水平低于非V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2DM病程延长、入院时NIHSS评分升高、有颈动脉斑块、合并高血压及血清AGEs、NSE水平升高,GST水平降低均是伴T2DM的AACI患者并发VCI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GEs、NSE、GST联合预测伴T2DM的AA-CI 患者并发VC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7,大于血清AGEs、NSE、GST单独预测的AUC(Z联合-AGEs=4.632,P<0.001;Z联合-NSe=4.075,P<0.001;Z联合-GST=4.318,P<0.001).结论 血清 AGEs、NSE 水平升高,GST水平降低均可提高伴T2DM的AACI患者并发VCI的风险,血清AGEs、NSE、GST联合检测对伴T2DM的AACI患者并发VCI的预测效能高于单项指标预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艾管针治疗颈动脉硬化性慢性脑缺血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对比艾管针联合西药常规治疗与单纯西药对颈动脉硬化性慢性脑缺血患者的疗效,探讨艾管针治疗颈动脉硬化性慢性脑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颈动脉硬化性慢性脑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试验组给予艾管针配合西药治疗,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中医症候积分、IMT、斑块面积和血脂等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流动力学、中医症候积分、IMT、斑块面积、血脂和总有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改善幅度试验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个月后随访,试验组发生脑血管意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管针联合西药治疗颈动脉硬化性慢性脑缺血患者较单纯西药疗效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益气通脉方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究益气通脉方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40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阿托伐他汀钙,2.6mg/(kg·d)]和益气通脉方低、中、高剂量组[0.46、0.91、1.82 g/(kg·d),以生药量计],每组8只;另取C57BL/6J小鼠8只作为正常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给予高脂饲料并灌胃相应药液或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12周.末次给药后,检测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含量;检测并计算各组小鼠主动脉斑块面积占比,观察主动脉窦病理形态学变化;检测小鼠主动脉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又称Akt)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益气通脉方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TC、TG、LDL-C水平和TNF-α、IL-1β、MCP-1(含低剂量组)含量均显著降低,高剂量组的H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益气通脉方各剂量组小鼠主动脉斑块均有不同程度减少,脂质沉积、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均有不同程度减轻;益气通脉方中、高剂量组小鼠主动脉斑块面积占比和主动脉中PI3K、Akt、mTOR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 益气通脉方可改善AS小鼠的脂质代谢,减轻炎症反应,延缓斑块发展,其作用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麝香保心丸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动物实验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系统评价麝香保心丸对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 计算机检索建库至 2023年7月 18日在 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上公开发表的与麝香保心丸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动物实验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及资料提取,建立文献信息库,采用SYRCLE动物实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价,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经过筛选共纳入7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与模型空白组相比麝香保心丸组可缩小主动脉斑块与血管腔面积比(SMD=-3.94,95%CI:-6.53~-1.36),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SMD=-2.86,95%CI:-4.21~-1.52),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SMD=-2.83,95%CI:-4.18~-1.47),降低血清三酰甘油水平(SMD=-2.80,95%CI:-4.57~-1.03).麝香保心丸组与模型空白组相比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93,95%CI:-0.34~2.19).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麝香保心丸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可缩小主动脉斑块面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胆固醇流出调节脂代谢、保护血管内皮、缓解血管内皮凋亡、激活自噬等有关.上述结论仍需要纳入设计更为严谨的高质量文献不断补充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