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医大师孙申田"神安病减"理论治疗癫痫抑郁共病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癫痫抑郁共病是癫痫患者最常见的情绪障碍共病模式,国医大师孙申田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是风火痰瘀虚等内外邪气致形神失调,病机关键在于神损,在治疗癫痫抑郁共病时,强调"治神"与"治形"相结合,从颅脑(元神)、腹脑(谷神)、肤脑(五脏神)入手调神,治疗原则为调神治本、神安病减,处方为头针百会、宁神,采用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以安元神,腹一区以调谷神,背俞穴以平五脏神;治法再结合经络辨证,祛除风、火、痰、瘀、虚等内外邪气,标本同治;临证操作强调首尾取穴、动静结合、腹脑结合、肤脑结合四位一体,以达到形与神俱,神安病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基于"动静结合"理论探讨中医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优势
编辑人员丨2024/7/20
"动静结合"是中医骨伤科治疗疾病的重要指导原则.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为常见的肘关节骨折,其并发症多,康复治疗缺乏一定的规范,容易出现肘关节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根据临床实践及文献阅读,从"动静结合的理论溯源""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现状及困境""动静结合的思想内涵与科学论证""动静结合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动静结合理论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的优势"5个方面探讨基于"动静结合"理论下中医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优势,以期丰富中医"动静结合"思想内涵,为中医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筋束骨"理论探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筋束骨"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源于《素问》"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元明以来,基于解剖关系的认识与病机阐释的需要,经朱丹溪、张节等医家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筋束骨"理论."筋束骨"理论高度概括了筋骨之间、筋骨与脏腑经络之间的生理联系.筋骨结构相连,功能相系,具体体现在骨为干,筋为刚;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诸筋者,皆属于节;谿谷属骨等方面.筋骨经络相关,脏腑相应,具体体现在阳明主润宗筋;肝主筋,肾主骨;太阳主筋,少阳主骨等方面."筋束骨"失常是诸多筋骨疾病的总病机,筋骨形态结构改变、失于充养、邪气留居等是"筋束骨"失常的基本病理机制."筋束骨"失常的病理状态表现在形、态两方面,形的异常可表现为筋断骨折、筋离骨错等,态的异常可表现为筋急骨痛、筋弛骨软等."筋束骨"理论影响了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等治疗原则的发展,指导了续筋接骨、理筋正骨、柔筋安骨、荣筋补骨等基本治法的应用,对于筋骨病的诊疗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朱丹溪医学的理学内涵探微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探讨朱丹溪医学的理学内涵.[方法]结合医学与哲学的研究方法,基于朱丹溪医学论著及相关理学认识,从"认识观""运动观""修养观"三方面探讨丹溪医学的理学内涵.[结果]朱丹溪受到"理一分殊"的思想影响,视医学为践行儒家理想的途径;运用"格物穷理"的认识方法,提出了"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等重要医学理论;基于"动为天地之心"的运动观,认识到气机运动、"相火"恒动对人体生命的重要意义;基于"物极必反""君子慎动"的运动观,认识到"相火"妄动对人体的巨大危害,主张将"慎动"思想用于养生;基于"心统性情"的修养观,提出"君火主宰相火",强调发挥"君火"之"心"的能动作用,涵养道德之"性",节制欲念之"情",维续"相火"恒动,裨补生命;将"主静无欲"的修养观运用于养生却疾,要求通过节制食欲与色欲,使人的自然情欲合乎儒家之"理",方能苛疾不起,尽终天年.[结论]朱丹溪医学理学内涵丰富,是宋元儒学变革影响医学创新的有力见证.丹溪"援理入医",一方面,为医学创新构建起强有力的理学支撑,使其医学理论上升到"天理"的高度,从而在医学争鸣的金元时期为人信服;另一方面,亦彰显出"天理"作为宇宙法则包罗万象的普遍性与至高无上的权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章氏伤科传承脉络及"和合"思想渊源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探析浙派中医章氏伤科传承脉络及"和合"思想的渊源,总结其学术特色,丰富和发展章氏伤科理论内涵.[方法]通过走访章氏伤科后人及传承人,搜集整理其现存手稿、验案等文献,查阅古代相关伤科医著,凝练总结其学术思想及特色.[结果]章氏伤科秉承道家文化之琼浆,汲取儒家思想之精华,上承佛家正骨之要术,中继民间疗法之特长,结合现代医学之技术,潜心医道两百年,济世情怀代相承,形成了以"和合"思想为核心,整体辨证、杂合以治、气血平调、筋骨互用、动静互补、防治结合、形神合一等理论体系为特色的中医骨伤学术流派.[结论]章氏伤科博采众长,守正创新,中西并重,形成了一套完整、独特的"和合"理论体系,总结其学术特色,对充实浙派中医骨伤流派学术内涵,推动中华民族"和合"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明朝之前中医骨伤科文献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3
中医骨伤科起源于远古时期;战国、秦汉时中医骨伤科解剖生理知识、创伤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基本形成;魏晋隋唐时期骨伤科诊疗技术取得了重大进步,骨折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三大原则及整体观念、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治伤理念初步形成;至宋金元时期,骨伤科独立成科,不但创新了复位方法,而且对开放性损伤以及手术治疗有了进一步探索,骨伤科理论得到升华,临床经验得到总结,为明清时期骨伤科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筋骨平衡在骨质疏松症防治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筋骨并重理论是中医骨伤科学重要的基础理论,阐释了筋骨之间生理联系、病理相关的机制,对中医学"以筋养骨"等治疗理念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筋束骨利关节"高度概括了两者的关系.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筋-骨系统力学生物学特性失衡,这与现代医学所讲的力学源性平衡因素改变如出一辙.本文通过对人体力学平衡特点和OP患者筋骨失衡的力学源性分析,综述了力学对OP患者骨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以此为临床上通过力学干预OP提供了可靠依据,并在"筋骨并重""动静结合"等理论指导下,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具有一定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从气血理论探讨基于心肺运动试验的心肺功能研究思路
编辑人员丨2023/8/26
气血失衡产生的病理产物可导致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血管功能障碍,使心肺功能下降,运动可通过调理气血改善心肺功能.多个指南均强调了中医康复技术在心肺康复中的疗效,"动静结合,形神共养"是其核心理念.本研究在较高的心肺功能与较低的心肺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关的背景下,简述心肺功能与心肺运动试验,指出心肺运动试验是评估运动能力和客观确定运动受限的金标准,并且能反映心肺功能.从中医气血理论的角度,基于心肺运动试验,探讨中医气血与心肺功能是如何关联的,以期将中医药传统理论优势运用于心肺系统重大疾病的防治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扶阳导引在心脏康复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阳气在人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扶助阳气对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导引就是符合动则生阳,喜则生阳,善则生阳的扶阳要药.心脏康复重视运动疗法,导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康复运动疗法,扶阳导引与其他体育锻炼不同,强调动静结合,注重天人合一,注重调身、调心、调息,导引注重调和阴阳,阳主阴从,包含心理疗法,其运动方式为修复阳气的圆运动,对预防和辅助治疗心血管的疾病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心脏疾病的康复治疗中具有优势.扶阳导引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和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的导引术,动作柔和缓慢,讲究身心结合.本文讲述扶阳导引在心脏康复中的具体应用及分期,文中介绍了常用导引术有立式八段锦、坐式八段锦、六字诀、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其他导引术有马王堆导引术、大舞和太极养生杖等,文中对每一种功法特点和作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每一种导引进行具体的心脏康复分期,为心脏康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海市部分幼儿园学龄前儿童低体重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5~6岁学龄前儿童低体重的影响因素,为儿童低体重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理论基础与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对照研究的方法,对上海市10所幼儿园低体重儿童进行体格测量和家长自填式问卷调查,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学龄前儿童低体重的发生主要与家庭行为、儿童饮食行为习惯有关.其中无人陪同吃早饭(OR=2.543,95%CI:1.251~5.169)、爱挑食(OR=1.096,95%CI:1.096~2.800)、边吃边玩(OR=1.257,95 %CI:1.257~3.199)为学龄前儿童低体重的独立危险因素;吃饭咀嚼充分(OR=0.183,95%CI:0.049~0.680)、园外活动类型动静结合(OR=0.800,95%CI:0.649~0.986)为低体重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5~6岁儿童低体重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儿童不良进食行为占主要因素,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行为有助于改善学龄前儿童低体重,改善体质,减少营养不良情况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