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沙利铂致横纹肌溶解症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55岁男性直肠腺癌患者术后接受奥沙利铂(200 mg静脉滴注、第1天)+卡培他滨(1 500 mg口服、2次/d,第2~15天,21 d为1个周期)治疗。首次静脉滴注奥沙利铂次日,卡培他滨尚未使用时,患者出现乏力、恶心、下肢肌肉酸痛、肌无力和浓茶色尿。实验室检查示肌酸激酶1 453 U/L,肌红蛋白>1 000 μg/L,尿素氮50.0 mmol/L,肌酐192 μmol/L,尿酸1 071 μmol/L,血钠123 mmol/L,血磷4.36 mmol/L,碳酸氢根5.0 mmol/L;血气分析示pH 7.3,二氧化碳分压19 mmHg(1 mmHg=0.133 kPa),氧分压110 mmHg,乳酸1.5 mmol/L,剩余碱-15.5 mmol/L。诊断:横纹肌溶解症,急性肾损伤,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考虑与奥沙利铂有关,给予营养支持、补液、碱化尿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酸中毒等治疗,第2天患者下肢肌肉酸痛症状缓解;第3天肌肉酸痛症状消失,肌力恢复正常;第4天,实验室检查示肌酸激酶73 U/L,肌酸激酶同工酶1.0 μg/L,肌红蛋白51 μg/L,尿素氮4.8 mmol/L,肌酐66 μmol/L,尿酸179 μmol/L,血钠134 mmol/L,血磷0.43 mmol/L;血气分析示pH 7.4,二氧化碳分压35 mmHg,氧分压100 mmHg,乳酸1.2 mmol/L,剩余碱-1.3 mmol/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食管癌研究热点和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食管癌是我国高发特色恶性肿瘤,目前我国临床上常见的食管癌仍以中晚期食管癌为主,其治疗模式是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术前新辅助治疗(如化疗、放化疗和化疗加免疫治疗),微创或开胸根治性手术切除加胸腹二野或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后续依据术后病理结果给予辅助化疗、放疗、放化疗或免疫治疗。与过去相比,虽然我国食管癌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并没有解决。本文对目前我国食管癌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小结,包括食管癌的病因预防与早诊早治、早期食管癌的治疗选择、食管癌手术入路和方式及淋巴结清扫选择、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选择中存在的争议,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治疗全程管理的若干要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治疗全程管理的理念,主要针对进展期胃癌治疗过程中容易被疏忽或未得到充分重视的临床问题,提出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诊疗计划,将诊断、治疗、康复等各环节有机整合,避免因多学科参与而缺乏有效衔接的状况。进展期胃癌的围手术期全程管理涉及多学科的专业工作,应始终围绕如何提高根治手术的效率、降低术后肿瘤复发、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为唯一目标。本文拟结合目前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诊疗中一些薄弱环节与问题,提出全程管理中应重视的若干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术前临床分期与评估:通过内镜与影像学诊断进行正确的术前分期,并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是实施患者围手术期治疗全程管理的必备条件。(2)腹腔镜探查的临床意义与指征:腹腔镜探查有助于发现腹腔内微小转移灶,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探查,对于已浸润至浆膜或怀疑腹膜转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应该常规施行术前腹腔镜探查。(3)应充分重视术前新辅助治疗:近年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证实,术前新辅助化疗能使大多数进展期胃癌患者获益;因此,对于cTNM Ⅲ期与ⅣA期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应积极开展新辅助治疗。(4)有效预判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内镜、多层螺旋CT扫描、PET-CT和液体活检等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以联合或分别应用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5)有效预防术后腹膜转移:术中腹腔内大量盥洗、新辅助腹腔内与全身联合化疗、腹腔内温热化疗、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与常温腹腔内化疗等都被证实对于预防腹膜转移复发有一定疗效。(6)新辅助治疗患者术后病理评估与TNM再分期的重要性:关键的病理指标是肿瘤退缩程度(TRG)和ypTNM,特别是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转移数量;对已接受新辅助化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病理达到TRG 0级或ypN 0者,其预后常可与cTNMⅠ期患者相媲美。(7)重视术后辅助治疗:术后辅助化疗是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治疗全程管理的重要部分。近来若干研究证实,与单药口服相比,两药联合化疗方案能显著降低D 2胃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与死亡风险,特别是cTNM Ⅲ期患者。(8)强调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积极给予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不仅能减少手术并发症,同时也有助于患者完成必须的化疗疗程并最终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血缘脐带血移植成功治疗复发难治性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合并肠穿孔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非血缘脐带血移植(UCBT)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诊治的1例复发难治性EBV-HLH合并肠穿孔,最终接受UCBT治愈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男,1岁6个月,因"发热15 d,皮疹9 d"为主诉入院,主要表现为高热,肝、脾、淋巴结大,快速进展的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骨髓涂片可见吞噬血细胞,2015年9月确诊为EBV-HLH,按国际组织细胞协会制定的HLH-2004方案化疗,维持期间2次复发,给予挽救性二线方案"培门冬酰胺酶、阿霉素脂质体、依托泊苷、甲泼尼龙"(L-DEP方案)化疗,化疗后评估噬血细胞综合征指标完全缓解,突发肠穿孔,紧急外科手术行小肠造瘘术,病情稳定后,给予"氟达拉滨+白消安+环磷酰胺"方案(Flu+BU+CY方案)预处理后行UCBT,全程静脉营养支持,移植后第13天中性粒细胞植入,第35天血小板植入,嵌合率为100%,植入成功;移植后第15天出现肝小静脉闭塞征,移植后第22天出现真菌性肺炎,移植后第26天出现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Ⅱ度,给予相应治疗好转;移植后第49天行二期肠造瘘关瘘术;现随访至移植后70个月,患儿一般状况良好,病情持续缓解,无慢性GVHD及其他合并症。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EBV-HLH的唯一有效手段;无合适同胞或非血缘供者时,非血缘脐带血干细胞可作为移植物来源;肠穿孔术后肠造瘘不是移植禁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清创植皮术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小腿坏死性筋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60岁,因“乏力、发热半月余”于2021年6月17日入院。患者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并进行性加重,伴活动后气促。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5×10 9/L、血红蛋白88 g/L、血小板计数26×10 9/L,骨髓穿刺检查,结果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5b型,于天津市人民医院血液科进一步治疗。查体:轻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出血点、瘀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苍白;胸骨无压痛;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外痔脱出,肛周红肿;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0.41×10 9/L、血红蛋白60 g/L、血小板计数43×10 9/L。排除化疗相关禁忌,2021年6月18日—2021年7月1日行阿扎胞苷联合维奈克拉方案联合化疗。化疗结束第4天患者出现发热(最高达39.2 ℃),伴右小腿疼痛,触之局部皮温升高,压痛明显。经验性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加环素、泊沙康唑联合抗感染治疗。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0.11×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0.04×10 9/L、血红蛋白64 g/L、血小板计数24×10 9/L。右下肢血管彩超:未见静脉血栓形成、动脉闭塞。右小腿MRI:(1)右小腿后部软组织肿胀,腓肠肌内外侧头及邻近深浅筋膜内渗出性改变,部分肌间隙积液;(2)左小腿比目鱼肌、腓肠肌内侧头及邻近深筋膜内少许渗出性改变(图1A)。血培养+药敏试验(需氧+厌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敏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为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 唑、替加环素抗感染治疗3 d后体温恢复正常,但患者右小腿红肿进行性加重,触痛明显,表皮渗液破溃,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坏死,初步诊断为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图1B)。行右小腿脓肿切开减张引流术,并放置引流管(图1C),引流出约400 mL脓液。引流液培养+药敏试验(需氧+厌氧)显示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术后患者右小腿红肿好转,引流通畅,疼痛较前减轻。3 d后进一步行浅层组织清创换药,并拔除右小腿引流管。5 d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9.51×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0.04×10 9/L、血红蛋白89 g/L、血小板计数89×10 9/L。全身抗感染治疗20余天未见好转,于手术室行局部麻醉下右小腿深层组织清创术,术中见腓肠肌筋膜感染坏死,部分肌肉坏死,切除坏死组织至创面新鲜,彻底止血(图1D)。术后行负压封闭引流。负压引流吸引7 d后,拆除负压封闭引流行右腹股沟取皮+右小腿创面植皮术(图1E)。定期换药,营养支持治疗,敏感抗生素应用。术后3周拆线,植皮成活、供区伤口愈合良好(图1F)。随访6个月,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右小腿伤口愈合良好,感染无复发,关节功能正常,恢复日常工作和生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胃肠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胃肠肿瘤发病率高,是普通外科最常见的肿瘤,因疾病本身特性及手术等原因,患者围手术期常伴有程度不等的营养不良,这将增加手术风险、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患者病死率,降低放化疗易感性及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做好围手术期营养筛查及营养支持治疗,将有效改善胃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结局。本文主要介绍胃肠肿瘤围手术期营养状况筛查、评估、评价及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的时机把握、适应证选择、实施方法等方面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学科营养支持小组对肺癌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及生命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多学科营养支持小组对肺癌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及生命质量的影响,为肺癌化疗患者营养干预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7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的74例肺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将2021年2—8月收治的37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将2021年9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37例患者设为观察组,给予多学科营养支持小组模式干预。干预时间为3个化疗周期,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清营养学指标及生命质量变化的差异。结果:对照组男27例,女10例,年龄(68.14 ± 6.82)岁;观察组男30例,女7例,年龄(65.92 ± 9.17)岁。2组患者干预前血清营养学指标及生命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含量分别为(69.41 ± 5.87)、(38.11 ± 4.04) g/L和(243.57 ± 67.58) mg/L,高于对照组的(65.54 ± 8.33)、(35.78 ± 5.39) g/L和(200.84 ± 60.84)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1、-2.10、-2.86,均 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情绪功能、整体健康/生命质量的评分分别为(88.29 ± 16.72)、(60.36 ± 13.24)分,高于对照组的(76.80 ± 17.58)、(46.40 ± 16.38)分;疲倦、恶心呕吐、失眠、食欲丧失症状领域的评分分别为(34.53 ± 22.19)、(11.26 ± 8.83)、(20.72 ± 16.39)、(24.32 ± 18.67)分,低于对照组的(45.65 ± 22.95)、(25.68 ± 18.67)、(36.94 ± 23.29)、(40.54 ± 22.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4.03~4.24,均 P<0.05)。 结论:在肺癌患者化疗期间,实施多学科营养支持小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规范化营养支持模式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规范化营养支持模式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在2022年1~7月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接受化疗的10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规范化营养支持模式,于入院当日、治疗完全结束前1 d比较两组患者营养风险发生情况、癌症病人生命质量得分等、治疗完全结束前1 d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入院当日,两组营养状态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完全结束前1 d,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营养风险发生情况、营养测定量表(PG-SGA)评分及骨髓抑制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完全结束前1 d观察组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规范化营养支持模式能够改善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营养风险发生情况,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而提升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晚期胃癌转化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晚期胃癌转化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经转化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82例。其中观察组41例患者在常规转化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41例患者只进行常规的转化治疗。分别在治疗前以及3周期转化治疗结束后第7天检测两组患者的前白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相关性指标和CD4 +、CD8 +、CD4 +/CD8 +等免疫相关性指标,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及转化成功率。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前白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CD4 +、CD8 +、CD4 +/CD8 +等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经3周期转化治疗结束后第7天,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患者的转化成功率大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晚期胃癌患者转化治疗过程中合理使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增加化疗耐受性,提高转化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直肠癌骶前复发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直肠癌骶前复发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直肠癌骶前复发的诊断为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后,肿瘤复发向后累及骶前软组织和(或)侵犯骶尾骨或骶神经根;根据临床症状(盆腔、背部或下肢疼痛;便血、排粪次数增多和异常分泌物)、体检会阴或盆腔肿块,结合影像检查结果和结肠镜病理组织学活检结果,经多学科协作团队(MDT)评估证实。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原发直肠癌不伴远处转移,且接受直肠癌根治手术者;(2)诊断为直肠癌骶前复发;(3)住院及门诊病例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根据上述标准,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72例直肠癌骶前复发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直肠癌骶前复发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72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27例,男女比1.7∶1.0,中位复发年龄58(34~83)岁,中位复发间隔时间为2.0(0.2~17.0)年。48.6%(35/72)的患者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25.0%(18/72)的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骶前复发部位为骶前软组织36例(50.0%),低位骶骨(S3~S5)或尾骨25例(34.7%),高位骶骨(S1~S2)11例(15.3%)。采用根治性手术(经腹或经腹会阴联合切除、单纯骶骨切除及腹骶联合切除等)47例(65.3%),非根治性手术(结肠造口、减瘤手术)12例(16.7%),未接受手术治疗(姑息放化疗、营养支持治疗)13例(18.1%);33例(45.8%)接受放疗和(或)化疗(药物包括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卡培他滨、伊立替康等)。全组患者随访率100%,中位随访时间19(2~72)个月。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4(1~65)个月,1年和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7.1%和3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时年龄( P=0.031)和手术治疗情况( P<0.001)与患者骶前复发的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根治性切除是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 RR=0.140,95% CI:0.061~0.322, P<0.001)。 结论:直肠癌骶前复发较多发生于术后2年内,疼痛为常见临床症状,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的患者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