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儿并发感染性皮疹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儿并发感染性皮疹的临床特点,积累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收集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2013年9月至2020年8月合并感染性皮疹的住院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的病历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45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男性273例(60.0%),女性182例(40.0%),重症组106例(23.3%),非重症组349例(76.7%)。中位月龄16.0(9.0,42.0)个月。皮疹出现于肺炎病程中的(6.9±5.2)d,皮疹持续时间(6.0±3.1)d,皮疹形态呈多形性,其中以非特异性的斑丘疹(67.5%)最常见。B型流感病毒检出率最高,共91例(20.0%),其次为肺炎支原体感染,为85例(18.7%),50例(11.0%)患儿存在EB病毒再激活感染。重症组的中位发病月龄、住院天数、发热天数、皮疹出现时间、皮疹持续时间以及恢复期发热伴皮疹、CRP升高、PCT升高、IgE升高、肺炎支原体感染及EB病毒再激活感染率均高于非重症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13 467.0, t=6.500、4.923、3.098、2.998, χ2=13.445、15.391、8.208、5.313、29.839、13.474, P均<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患儿一般情况、肺外并发症、呼吸音减低以及恢复期发热伴皮疹。 结论: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病程中伴发的非特异性感染性皮疹对疾病严重程度及病原学有一定提示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肾移植术后淋巴增殖性疾病的诊治体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9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2 844例肾移植受者中术后并发PTLD的13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受者性别、年龄、血肌酐、药物浓度、糖尿病、肾移植术后有无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方案的使用等相关资料。13例PTLD受者中,男11例,女2例,确诊时年龄为55岁(31~78岁)。结果:PTLD病变位置分布在肺部1例,胃肠道8例,区域淋巴结2例,皮肤1例,颅内1例,均病理诊断为弥漫性大B淋巴细胞淋巴瘤,距肾移植手术中位时间为86个月(12~204个月)。76.9%受者病理组织EB病毒检测呈阳性。确诊后给予免疫抑制剂减量为主的综合治疗,无法耐受利妥昔单抗+CHOP(R-CHOP)方案化学药物治疗的受者切换为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R2)方案,2例受者肺部感染死亡,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1例,病情进展1例,总有效率91.6%。结论: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是综合治疗的核心,根据受者耐受性选择合理的化学药物治疗方案,R2方案为无法耐受一线R-CHOP方案的受者更多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EB病毒系列抗体及EB核酸联合检测在儿科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EB病毒(EBV)系列抗体及EB核酸(EBV DNA)检测在儿童EBV感染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儿童EB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血清EBV系列特异性抗体及EBV DNA检测结果的诊断价值。结果:纳入EBV感染患儿481例,年龄1个月~12岁,包括1岁以下组83例、1~3岁组177例、3~6岁组139例、6岁以上组82例。EBV衣壳抗原IgM抗体(EBVCA-IgM)、EBVCA-IgG低亲和力及EBV DNA三项检测指标阳性率及单独阳性率分别为75.47%和34.93%、31.39%和5.20%、54.47%和14.76%。各年龄组EBVCA-IgG低亲和力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其他年龄组比较,1岁以下组EBVCA-IgM阳性率增高、EBV DNA阳性率降低(均 P<0.05)。481例患儿中EBV原发感染228例,EBV DNA载量为5.030×10 2~1.140×10 8 cps/ml,中位数为6.995×10 3 cps/ml。 结论:EBV系列抗体检测结果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提供可靠诊断依据,结合EBV DNA载量有助于早期诊断儿童EBV感染相关的重症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剂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进行国际多中心临床评价。方法:1 855份具有有效检测结果的临床平行样本(分别用于核酸和抗原检测)来自德国、英国、乌克兰、法国、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美国和巴西9个国家,采样时间为2021年1月3日至9月22日。对这些样本分别采用SARS-CoV-2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核酸检测试剂盒(RT-PCR)进行检测,计算阳性符合率[(抗原阳性例数/核酸阳性例数)×100%]、阴性符合率[(抗原阴性例数/核酸阴性例数)×100%]、总符合率[(抗原和核酸检测一致的例数/总例数)×100%]和Kappa 值。采用变异系数评价以上指标在不同国家间的差异。分析不同核酸检测循环阈值(Ct值)样本、不同特征样本和不同突变株样本的抗原检出率。结果:所有样本SARS-CoV-2抗原检测与核酸检测阳性符合率为90.8%(569/627),阴性符合率为99.7%(1 224/1 228),总符合率为96.7%(1 793/1 855),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924;各国间的阳性符合率(除含Ct值>30样本较多的马来西亚外)、阴性符合率(除不含阴性样本的法国外)和总符合率(除法国外)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1%和6%。当Ct值<25时抗原检出率可达83.3%~100%(变异系数为6%),无症状感染者和症状出现7 d内样本总体检出率和变异系数分别为93.4%(428/458)和5%,对SARS-CoV-2突变株的总检出率为97.5%(119/122),对20份其他病毒感染样本(包括甲型流感病毒H1N1、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A型和B型、肠道萨奇病毒A组16、人类偏肺病毒、副流感病毒1型和4型、EB病毒和腺病毒)的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SARS-CoV-2抗原检测试剂盒检测真实性好,且其各指标在9个国家间差异较小,可满足大规模早期筛查SARS-CoV-2感染的需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浆EB病毒DNA载量监测对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寻找可以协助诊断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的EB病毒DNA(EBV-DNA)载量及其持续时间的最佳临界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haplo-HSCT后合并EBV感染患者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ROC曲线计算约登指数寻找对PTLD有诊断意义的EBV-DNA载量及其持续时间的临界值。结果:共纳入94例患者,其中20例(21.3%)发生PTLD,诊断PTLD时中位EBV-DNA载量为70 400(1 710~1370 000)拷贝/ml,EBV血症中位持续时间为23.5(4~490)d。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TLD组与非PTLD组两组间EBV-DNA最高载量及EBV血症持续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8, P=0.001)。构建ROC曲线计算约登指数,EBV-DNA载量≥41 850拷贝/ml对PTLD有诊断意义[曲线下面积(AUC)=0.847],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611、0.932;EBV血症持续时间≥20.5 d对PTLD有诊断意义(AUC=0.833),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778、0.795。 结论:动态监测haplo-HSCT后PTLD高危患者的EBV载量及关注其持续时间有重要临床意义,有助于预测PTLD的发生并早期采取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EB病毒阳性胃癌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前胃癌依然是全球第五大恶性肿瘤,也是全球第二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随着对胃癌的进一步认识,我们发现了一类EB病毒(EBV)感染的胃癌患者,经研究发现EBV阳性胃癌是一种独特的肿瘤,不仅具有独特的基因组畸变,而且具有明显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较好。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运用免疫疗法治疗EBV阳性胃癌,有效率非常高。文章将对近年来EBV阳性胃癌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急性肝衰竭120例病因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肝衰竭(PALF)的病因、预后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并确诊为PALF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和预后进行分析,并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2组生化指标,根据不同资料分别采用 t检验、 Wilcoxon检验和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20例PALF患儿中,男68例,女52例;婴儿36例,幼儿34例,学龄前期22例,学龄期28例。病因方面:脓毒症20例(16.7%)、遗传代谢性疾病19例(15.8%)、中毒18例(15.0%)、病毒感染12例(10.0%)、药物6例(5.0%)、胆道息肉1例(0.8%)、肿瘤性疾病1例(0.8%)和病因不明43例(35.9%)。在已知病因中,婴儿以感染和遗传代谢性疾病为主,幼儿以感染和药物/毒物为主,而学龄期和学龄前期以药物/毒物和遗传代谢性疾病为主;PALF患儿病死率为50.0%;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脓毒症、希特林蛋白缺乏症和酪氨酸血症合并PALF病死率高;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总胆红素(TB)[159.00(73.05,274.00) μmol/L比62.75(2.65,221.75) μmol/L]、结合胆红素(DB)[83.00(41.43,160.00) μmol/L比38.74(10.98,128.75) μmol/L]、凝血酶原时间(PT)[39.60(24.93,62.60) s比24.65(21.43,29.83) 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3.40(2.30,6.74)比2.09(1.85,2.84)]、血氨(NH 3)水平[109.50(85.25,149.75) μmol/L比80.00(60.25,102.75) μmol/L]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死亡组清蛋白(ALB)[(28.72±5.88) g/L比(33.69±4.96) g/L]、丙氨酸转氨酶(ALT)[586.50(223.25,1 082.00) U/L比1 434.00(615.00,3 334.50) U/L]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827.50(545.00,2 024.00) U/L比1 663.50(821.00,4 886.75) U/L]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血糖和胆固醇水平无明显变化。 结论:PALF病死率高,不同年龄段病因不同,TB、DB、PT、INR、NH 3水平升高及肝性脑病发病率升高,ALB、ALT和AST降低提示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表现为重叠综合征且并发EB病毒感染的药物性肝损伤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道1例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的药物性肝损伤,在临床诊断与治疗疾病中具有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模式Ⅰ型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模式Ⅰ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及北京陆道培医院共11例AITL模式Ⅰ型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检测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EB病毒感染状态和T细胞受体(TCR)克隆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11例AITL模式Ⅰ型病例中,男性6例,女性5例,男女比例为1.2∶1.0,中位年龄为59岁(范围47~78 岁)。有B症状者7例。11例起病时均有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按Ann Arbor系统分期,Ⅰ~Ⅱ期占2/11,Ⅲ~Ⅳ期占9/11。肝或(和)脾肿大者占2/11,有皮疹及皮肤瘙痒者占3/11,出现胸水者占2/11。初始诊断中,有6例诊断为反应性增生,1例诊断为EB病毒相关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4例诊断为淋巴组织增生,不除外淋巴瘤。(2)形态学特点为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副皮质区多量增生活跃的淋巴滤泡,滤泡内生发中心明显。7例生发中心外套细胞层不完整或呈“虫蚀”状,界限不清,4例套细胞层完全消失。滤泡存在薄层胞质透亮或淡染的非典型淋巴细胞围绕,其中有2例透明细胞位于生发中心与残留菲薄的套细胞层之间,呈现环状生长模式。细胞体积中等,细胞核型略不规则,染色质略粗,未见明显核仁。(3)免疫表型:11例CD21染色显示滤泡树突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FDC)网主要局限于滤泡内,4例见FDC网轻微扩张,周围呈毛刺样。生发中心周围环绕的非典型细胞表达CD3(11/11)、CD4(11/11)、PD1(11/11)、CXCL13(6/11)、ICOS(10/11)和CD10(7/11)。PD1染色表现为强的生发中心周围分布模式,滤泡间区高内皮静脉周围散在少量阳性细胞簇。CXCL13、ICOS和CD10染色均表现出类似的分布模式。(4)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显示11例滤泡间区散在分布EBER阳性的B淋巴细胞(5~20个/HPF)。11例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均呈单克隆性。结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模式Ⅰ型容易漏诊,临床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伴系统性症状(皮疹、发热等),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上出现特征性肿瘤细胞分布,综合分子检测结果,方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病原体对器官移植患者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检测病原菌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器官移植患者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46例器官移植后肺炎/疑似肺炎患者的BALF,均进行了同步mNGS和常规微生物综合试验(CMT)检测,并以CMT结果作为参考标准,比较mNGS和CMT在器官移植患者肺部感染中诊断价值的差异,并分析mNGS对于混合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①肺炎病原体:在入组的35例患者中共检测出31种病原体,包括细菌(16种)、真菌(9种)、病毒(6种),其中mNGS和CMT共同检测到25种病原体,仅mNGS检测到19种病原体。采用mNGS方法分离出的微生物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51.4%(18/35)、42.9%(15/35)、31.4%(11/35)〕;白色假丝酵母菌、曲霉属和肺孢子菌属是最常检测出的真菌〔分别为31.4%(11/35)、22.9%(8/35)、22.9%(8/35)〕;有20例患者病毒检测呈阳性,最常检测到的病毒为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和EB病毒〔分别为28.6%(10/35)、20.0%(7/35)、17.1%(6/35)〕。此外mNGS还检测出1例布鲁氏菌。②诊断效能:就细菌检测而言,对纳入研究的35例患者样本进行CMT检测有20例阴性结果,对阴性样本采用mNGS方法检测共产生10例阳性结果;mNGS阳性样品的百分比显著高于CMT阳性样品〔优势比( OR)=5.5,95%可信区间(95% CI)为1.2~24.8, P=0.02〕;mNGS对于诊断细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3%、50.0%,而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58.3%、91.1%。就真菌检测而言,两种检测方法阳性样品的百分比无明显差异( OR=1.5,95% CI为0.5~4.2, P=0.60);mNGS对于诊断真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2%、64.7%,PPV和NPV分别为68.4%、68.8%;对纳入35例样本进行CMT检测产生17例阴性结果,对检测阴性样本使用mNGS检测共产生6例阳性结果。共20例患者样本采用mNGS检测到病毒阳性。此外,23例患者(占65.7%)被确诊为肺部混合感染。 结论:使用mNGS检测BALF中的病原体提高了危重症器官移植患者肺部感染细菌鉴定的敏感度和特异度,mNGS在检测病毒和识别混合感染方面有明显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