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急性鼻窦炎二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急性鼻窦炎为临床上常见的鼻窦急性化脓性炎症。鼻腔结构异常、占位性病变及全身性疾病都可能为其病因,其症状一般以鼻部局部症状为主,鼻外并发症多出现于疾病后期,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和早期诊疗的普及,严重眼部症状临床上也已较为少见,对于出现眶内并发症的鼻窦炎患者,多采取Chandler分期指导治疗。本文对我科收治的2例以单眼视力下降为主要首发症状的急性鼻窦炎患者治疗过程进行报道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幼年型皮肌炎疾病活动评估及工具选择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幼年型皮肌炎(JDM)是儿童期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肌炎,特征为皮肤和横纹肌的非化脓性炎症,临床表现为特征性皮疹、近端肌无力及肌酶升高,JDM可累及其他内脏器官系统,突出影响胃肠道和呼吸系统,严重者出现呼吸衰竭需重症监护管理。对JDM患儿的管理需要定期评估疾病活动度和脏器损伤程度以及通过标准化的测量工具评估治疗反应。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常用的JDM病情评估方法,对评估工具的内容、特点、应用情况等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进行JDM病情评估、指导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关节感染患者225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骨关节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体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0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诊断为骨关节感染的2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原学检查结果。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 结果:225例患者中,四肢与其他部位骨髓炎占75.6%(170/225),化脓性关节炎占16.0%(36/225),脊椎骨髓炎占8.4%(19/225);非植入物相关感染占80.4%(181/225),植入物相关感染占19.6%(44/225)。临床表现以局部疼痛[48.4%(109/225)]、肢体运动障碍[47.6%(107/225)]、局部肿胀[28.9%(65/225)]、发热[28.0%(63/225)]、脓性渗出物增多[24.9%(56/225)]为主。非植入物相关感染患者局部疼痛[55.8%(101/181)比18.2%(8/44)]、发热[31.5%(57/181)比13.6%(6/44)]比例较植入物相关感染患者更高,而植入物相关感染患者脓性渗出物增多比例[50.0%(22/44)]较非植入物相关感染患者[18.8%(34/181)]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5.49、5.60、18.45,均 P<0.050)。225例患者中63例(28.0%)合并其他部位感染,主要为软组织感染和血流感染。225份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106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58.5%,62/106),34.0%(36/106)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11.3%(12/106)。40.4%(91/225)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升高,32.9%(74/225)的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非植入物相关感染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43.6%(79/181)比27.3%(12/44)]和C反应蛋白[37.6%(68/181)比13.6%(6/44)]升高比例高于植入物相关感染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94、9.19, P=0.047、0.002)。 结论:骨关节感染患者临床表现以局部疼痛、肢体运动障碍、局部肿胀、发热、脓性渗出物增多为主,易合并软组织感染和血流感染,常伴有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升高。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胰管炎4例诊治经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慢性胰腺炎是在多因素作用下胰腺组织出现的进行性的慢性炎症和纤维化,可导致胰腺钙化、导管扩张和胰腺萎缩。胰管结石是慢性胰腺炎的特征性表现,通常由胰管梗阻和胰液引流不畅引起,导致胰管高压和患者反复发作腹痛。近年来,以胰腺体外震波碎石术(pancreatic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P-ESWL)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为主的微创治疗在胰管结石治疗方面发展迅速 [ 1]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胰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pancreatic ductitis,AOSPD)是一种极其罕见的临床疾病,被定义为不伴胰腺囊肿感染、胰腺脓肿、胰腺组织坏死的胰管内感染性病变 [ 2] 。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肿瘤等导致的胰管梗阻是AOSPD的常见病因,其中胰管结石嵌顿是AOSPD最常见的病因 [ 2, 3, 4]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科收治的4例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并发AOSPD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总结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AOSPD的诊治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停乳链球菌似马亚种血流感染三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停乳链球菌似马亚种( Streptococcus dysgalactiae subspecies equisimilis,SDSE)为C组或G组β溶血性链球菌,常定植于咽部、胃肠道、尿道和女性生殖道,可导致败血症、蜂窝组织炎、化脓性关节炎、坏死性筋膜炎、脑膜炎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现回顾性分析3例SDSE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3例患者均为社区获得性感染SDSE,既往有心房颤动、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史,主要症状为发热。2例患者伴有下肢皮肤红肿,1例伴有脑梗死与眼内炎。抗菌药物治疗后好转。SDSE血流感染好发于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群,发热、皮肤软组织炎症为主要表现,治疗应首选青霉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反常性痤疮的生物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对反常性痤疮炎症发病机制的认识增加以及生物制剂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中的发展与应用,一些生物制剂已在临床研究及实践中表现出对反常性痤疮较好的疗效及治疗潜力。本文主要概述近年来有关反常性痤疮生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手术切除皮损并挂线引流治疗臀部反常性痤疮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皮损组织并挂线引流治疗臀部中重度反常性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6月至2020年8月,栖霞市中医医院皮肤科收治4例臀部反常性痤疮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19~34岁,平均28岁。将皮损处及炎症浸润的脂肪组织一并切除达筋膜浅层;沿皮损外口用探针探明皮下窦道,置入橡皮引流条,厚敷料包扎。结果:4例患者术后创面均一期愈合,创面修复良好,随访6个月未复发。1例患者由于术后未及时采取仰卧位而导致术后短时间出血较多外,其余3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术后6个月复诊,皮损处修复较好,不影响肛门皮肤功能、未见新皮损、未复发。结论:手术切除皮损并结合挂线对口引流是治疗中重度反常性痤疮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因及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CSOM)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临床上以耳内长期间歇或持续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点。CSOM大多由急性中耳炎未获恰当、彻底的治疗迁延而成,是造成发展中国家人群听力损失的重要原因。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和有效途径。耳显微外科在治疗CSOM中安全性高、效果理想,耳内镜也成为一种新兴的辅助技术被更多的关注。研究表明,术前病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均可影响患者术后预后,故目前临床治疗CSOM主张针对病因进行对症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身免疫炎症系数、预后营养指数对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系数(SII)及预后营养指数(PNI)对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EOS)的预测能力。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出生,并于1 h内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符合EOS诊断标准的28~32周早产儿作为EOS组,1∶1匹配同期住院的非感染早产儿作为对照组,收集相关资料,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血常规相关指标、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水平(ALB)及SII、PNI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SII及PNI预测EOS的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OS组患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更低,剖宫产娩出及气管插管的比例更高,化脓性脑膜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更高;EOS组血常规WBC、ALB、SII和PNI水平较对照组降低,CRP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气管插管、CRP、SII及PNI是EOS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II、PNI、CRP、SII联合PNI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8(95% CI 0.730~0.886)、0.792(95% CI 0.718~0.865)、0.633(95% CI 0.541~0.725)、0.866(95% CI 0.803~0.929),灵敏度分别为74.3%、64.3%、42.9%、78.6%,特异度分别为88.6%、82.9%、81.4%、90.0%,SII、PNI、CRP的临界值分别为221.36、38.65、0.80 mg/L。 结论:SII、PNI对早产儿EOS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两者联合预测效能更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素与枸橼酸抗凝对连续性血液净化脓毒性休克患儿凝血功能及疗效影响的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照研究枸橼酸与肝素抗凝对连续性血液净化(CBP)脓毒性休克患儿凝血功能及疗效的影响,为脓毒性休克患儿CBP抗凝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2年9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37例脓毒性休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抗凝方式分为枸橼酸局部抗凝组和肝素全身抗凝组。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和CBP撤机后1 d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和血清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水平,以及CBP时出血并发症和7 d病死率。结果:37例患儿均纳入最终分析,其中接受枸橼酸局部抗凝17例,肝素全身抗凝2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治疗前凝血指标及炎症介质等基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BP撤机后1 d,两组凝血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与治疗前比较,肝素全身抗凝组撤机后1 d PT明显缩短(s:11.82±2.05比13.64±2.54),APTT和TT明显延长〔APTT(s):51.54±12.69比35.53±10.79,TT(s):21.95±4.74比19.30±3.33〕,D-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mg/L:1.92±1.58比4.94±3.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枸橼酸局部抗凝组治疗后仅APTT较治疗前明显延长(s:49.28±10.32比34.34±10.32, P<0.05),其他凝血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枸橼酸局部抗凝组比较,肝素全身抗凝组治疗后PT显著缩短(s:11.82±2.05比13.61±3.05, P<0.05),D-二聚体水平显著降低(mg/L:1.92±1.58比3.77±2.38, P<0.01)。两组CBP撤机后1 d炎症介质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枸橼酸局部抗凝组:hs-CRP(mg/L)为12.53±5.44比22.65±7.27,PCT(μg/L)为1.86±1.20比3.30±2.34,IL-6(ng/L)为148.48±34.83比202.32±48.62,TNF-α(ng/L)为21.38±7.71比55.14±15.07;肝素全身抗凝组:hs-CRP(mg/L)为11.82±4.93比21.62±8.35,PCT(μg/L)为1.90±1.08比3.18±1.97,IL-6(ng/L)为143.81±33.41比194.02±46.89,TNF-α(ng/L)为22.44±8.17比56.17±16.92,均 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枸橼酸局部抗凝组与肝素全身抗凝组患儿CBP时出血并发症及7 d病死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5.9%比30.0%,17.6%比20.0%,均 P>0.05)。 结论:肝素全身抗凝与枸橼酸局部抗凝均能明显降低脓毒性休克患儿IL-6、TNF-α、hs-CRP、PCT水平,减轻炎症风暴;与枸橼酸局部抗凝相比,肝素全身抗凝能够缩短脓毒性休克患儿PT,降低D-二聚体水平,可能在防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方面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