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性协同护理对胸痛中心患者救治效率及满意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区域性协同护理对胸痛中心患者救治效率及救治满意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收治的6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为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院前救治;另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该院胸痛中心收治的62例STEMI患者为观察组,对患者实施区域性协同护理管理,比较两组胸痛中心反应时间、患者分诊时间、患者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FMC-to-B<120 min、D-to-B<90 min、患者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救治满意率。结果:观察组胸痛中心反应时间、分诊时间、FMC-to-B时间、D-to-B时间、获得知情同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FMC-to-B<120 min达标率、D-to-B<90 min达标率、抢救成功率及患者对救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区域性协同护理能有效缩短胸痛中心STEMI患者介入手术时间,降低患者住院时间期间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对救治的满意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时间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具有地区特色的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时间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在胸痛中心运行前后18个月收治的诊断STEMI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共372例,按时间先后顺序分院内绿色通道组156例,胸痛中心组216例.比较两组患者总缺血时间、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FMC)时间,FMC-球囊扩张(FMC2B)时间,就诊-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2B)时间以及住院病死率、PCI次日心力衰竭发生率、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院内绿色通道组和胸痛中心组患者发病至FMC时间分别占总缺血时间61.7%,62.0%.胸痛中心组患者总缺血时间[(281.0±102.7) min比(365.2±115.6) min,P=0.016]、发病至FMC时间[(174.3±97.5) min比(225.4±104.6) min,P=0.037]、FMC2B[(106.7±61.2) min比(139.8±75.7) min,P=0.042]、D2B[(75.2±45.4) min比(102.4±53.7) min,P=0.044]、知情同意时间[(5.6±3.2) min比(16.9±12.8)min,P=0.004]与院内绿色通道组比较均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院内绿色通道组比较,胸痛中心组总缺血时间平均减少了84.2 min,其中发病至FMC时间平均减少了51.1 min,FMC2B平均减少了33.1 min.胸痛中心组患者FMC2B (70.8%比34.6%,P<0.001)及D2B达标率(75.9%比40.4%,P<0.001)显著高于院内绿色通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痛中心组患者在PCI次日心力衰竭发生率与院内绿色通道组比较明显降低(13.0%比23.7%,P=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胸痛中心组患者在CCU的监护时间比院内绿色通道组缩短[(64.3±13.7) min比(92.6±15.7) min,P=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建立规范的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需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能够缩短STEMI患者FMC2B时间、D2B时间;同时还需完善健康教育宣传体系等,能够进一步缩短患者总缺血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构建区域协同性胸痛中心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概述了国内胸痛中心发展现状和有关判定指标,阐明了建立区域协同性胸痛中心的意义,提出扩大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覆盖面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及重视基层急救人员和医务工作者培训的区域协同性胸痛中心发展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在区域性胸痛中心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在区域性胸痛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7年7-12月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200例,依据就诊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所有患者在分诊时采用十二导联心电图筛查,筛选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预检分诊方法,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进行干预,对比两组STEMI患者在急诊的停留时间、从首次医疗接触(FMC)到介入开通冠脉时间(FMC-to-B)、FMC-to-首份心电图时间、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开通时间(D-to-B)、肌钙蛋白Ⅰ获得时间及急性胸痛患者的病死率.结果:观察组诊断为STEMI 53例,对照组诊断为STEMI 6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诊断为STEMI病例严重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TEMI患者在急诊的停留时间、FMC-to-B、FMC-to-首份心电图时间、D-to-B、肌钙蛋白Ⅰ获得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可明显缩短STEMI患者在急诊的停留时间、FMC-to-B、FMC-to-首份心电图时间、D-to-B及肌钙蛋白Ⅰ获得时间,并降低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下转诊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区域性协同救治体系下转诊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IM)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月首诊于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医院并转诊至通化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200例,根据转诊方式不同分为常规转诊92例(A组)和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下转诊108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包括首次医疗接触至首次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到达PCI医院大门至首次球囊扩张(D-to-B)时间、FMC-to-B时间达标率、D-to-B时间达标率〕、住院期间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1)B组患者FMC-to-B时间、D-to-B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A组,FMC-to-B时间达标率、D-to-B时间达标率高于A组,住院期间病死率、住院费用低于A组(P<0.05).(2)随访期间A组患者MACE发生率为10.9%,高于B组患者的3.7%(P<0.05).结论 区域性协同救治体系下转诊可有效缩短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及住院费用,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时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救治中采取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模式在缩短其救治时间和改善近期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于2020年4月1日起成立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从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间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取48例设为对照组;从2020年4月至10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取48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入院采取院内绿色通道方式,观察组入院采用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方式.对2组患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FMC)、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FMC2B)、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S2B)、总缺血时间、住院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及1年内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S-FMC、FMC2B、S2B、总缺血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球囊扩张次日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较观察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率、再梗死率、心源性死亡率比较,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救治过程中,实施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模式不仅可有效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可缩短救治时间,增强救治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