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测量肺不张区域容积对中-重度ARDS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肺不张区域容积(NILT)与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31例中-重度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ARDS原因、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和氧合指数(PaO 2/FiO 2)等基本资料;收集患者入ICU 1 d和7 d的CT影像学资料,根据CT值分为过度通气区域(-1 000~-900 HU)、正常通气区域(-899~-500 HU)、通气欠佳区域(-499~-100 HU)、肺不张区域(-99~100 HU),计算总肺容积和NILT占总肺容积百分比(NILT%);同时收集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根据28 d随访的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ARDS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NILT%预测ARDS患者28 d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及其95%可信区间(95% CI),确定诊断的准确性,并根据NILT阈值对患者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131例中-重度ARDS患者中,剔除诊断ARDS超过48 h、非首次因ARDS入ICU、ICU住院时间<7 d、入ICU 72 h内死亡、存在慢性间质性肺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入ICU后7 d内未进行胸部CT检查、入ICU后2 h内未进行标本采集的患者,最终共53例患者纳入分析。53例患者中,28 d存活31例,死亡22例,28 d病死率为41.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大(岁:65.32±11.29比55.77±14.23),SOFA评分更高(分:11.68±3.82比8.39±2.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两组性别、BMI、ARDS原因、APACHEⅡ评分和PaO 2/FiO 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ICU 1 d时两组CT检查获得的CT值、总肺容积和NI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ICU 7 d时死亡组NILT%明显高于存活组〔(28.95±8.40)%比(20.35±5.91)%, P<0.01〕,而CT值和总肺容积与存活组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RDS患者28 d预后与年龄、SOFA评分和7 d NILT%独立相关〔年龄:优势比( OR)=0.892,95% CI为0.808~0.984, P=0.023;SOFA评分: OR=0.574,95% CI为0.387~0.852, P=0.006;7 d NILT%: OR=0.841,95% CI为0.730~0.968, P=0.016〕。ROC曲线分析显示,7 d NILT%可以预测中-重度ARDS患者的28 d预后,AUC为0.810(95% CI为0.678~0.952, P<0.01)。确定NILT%阈值为15.50%,敏感度为95.5%,特异度为80.6%,阳性预测值为85.7%,阴性预测值为74.6%。根据7 d NILT%阈值对患者进行亚组分析,将7 d NILT%>15.50%定义为临床预后高风险,≤15.50%为低风险;与低风险患者(7例)比较,高风险患者(46例)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明显延长〔机械通气时间(d):9.37±6.14比4.43±1.72,ICU住院时间(d):12.11±5.85比7.57±1.13,总住院时间(d):18.39±5.87比11.29±2.22,均 P<0.05〕。 结论:中-重度ARDS患者入ICU 7 d NILT%>15.50%与不良预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械通气患者机械功率暴露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可视化方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利用可视化方法展现机械通气患者不同机械功率暴露强度-持续时间组合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Ⅳ v1.0(MIMIC-Ⅳ v1.0)中筛选出接受机械通气的危重病患者,并根据氧合指数(PaO 2/FiO 2)分为4个亚组,即>300 mmHg(1 mmHg≈0.133 kPa)组、201~300 mmHg组、101~200 mmHg组、≤100 mmHg组。收集不同患者人群的基线特征、呼吸机参数及预后指标。对每位患者均使用从低到高的机械功率阈值(5~30 J/min,以1 J/min为间隔递增)评估不同机械功率的暴露情况(高于设定阈值即记录为1次暴露),并根据其对应的持续时间,统计不同暴露强度-持续时间组合的事件次数。根据患者28 d存活/死亡情况,分别计算存活者和死亡者在每种暴露强度-持续时间组合下的暴露次数,并根据暴露次数计算不同机械功率暴露强度-持续时间组合的生存优势比( OR)。以暴露持续时间为横坐标、暴露强度为纵坐标,生成二维表格,并利用热图及其相应等位线视图实现 OR值的可视化,从而评估死亡风险。 结果:最终共纳入5 378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PaO 2/FiO 2>300 mmHg组2 069例,201~300 mmHg组813例,101~200 mmHg组1 493例,≤100 mmHg组1 003例。随着PaO 2/FiO 2下降,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逐渐升高,合并症比例也呈上升趋势。在呼吸机参数方面,随着PaO 2/FiO 2下降,患者机械功率逐渐增加〔分别为10.4(7.8,13.9)、11.3(8.5,14.7)、13.6(10.0,18.2)、16.7(12.5,22.0)J/min, P<0.01〕;在预后方面,随着PaO 2/FiO 2下降,患者28 d病死率逐渐升高〔分别为29.1%(601/2 069)、26.9%(219/813)、28.1%(420/1 493)、33.3%(334/1 003), P<0.05〕。在可视化热图中观察到,机械通气患者28 d死亡风险随着机械功率暴露强度增大和持续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表现为两个差异明显的区域:靠近左下角的区域(机械功率暴露强度低、持续时间短)呈蓝色,代表生存优势大;靠近右上角的区域(机械功率暴露强度高、持续时间长)呈红色,代表死亡风险大。根据 OR值拟合得到的等位线可见,在死亡风险相同的情况下,机械功率暴露强度较高时所需持续时间较短,而较低的机械功率暴露强度则需要较长的持续时间。上述变化趋势在整体人群及不同氧合人群中均有类似体现。 结论:更高暴露强度和(或)更长持续时间的机械功率与机械通气患者不良临床结局相关。同时考虑机械功率的暴露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助于评估机械通气患者肺保护的实施效果,并指导机械通气策略的调整,以达到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发生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海地区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期间儿童重症监护病房防控管理经验介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期间PICU精准防控的经验。方法:总结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 2022年3月1日至5月10日PICU精准化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策略及管理经验。结果:根据国家及上海市新冠肺炎防控标准,我院PICU针对重症医学科的专科特点,联合院感科、医务科共同构建本次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暴发阶段的精准化病房管理策略。从危重患儿收治流程、PICU病房区域划分及院感防护、患儿家属的接待管理制度和PICU工作人员"气泡管理"制度四个方面制定精准防控管理策略,并在疫情期间运行3个月内无患儿或医护人员发生新冠肺炎院内感染。期间共收治140例危重患儿,其中院内普通病房转入87例,急诊(非发热)收治48例(3例转运团队转入),发热门诊4例,管控病房1例。其中4例危重患儿入PICU时无急诊核酸检测报告。140例危重患儿中接受机械通气54例,血液净化18例,肝移植术后监护2例;合并基础疾病共78例(55.7%)。结论:上海地区本轮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院PICU制定的危重儿童收治及病房管理流程,在确保新冠肺炎院感防控零感染同时,最大程度上保证危重症患儿的救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镇痛方案应用于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镇痛方案对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拟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30例):A组[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组]、B组(胸壁+肋间神经阻滞联合舒芬太尼PCIA组)、C组(艾司氯胺酮PCIA组)、D组(胸壁+肋间神经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PCIA组)。4组患者均实施全凭静脉麻醉。记录患者年龄、体重、ASA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单肺通气时间及术后2、6、24、48、72 h的VAS疼痛评分。ELISA法检测并比较4组患者麻醉前和术后48 h血清疼痛介质[神经肽Y(neuropeptide Y, NPY)和P物质(substance P, SP)]水平,记录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4组患者年龄、体重、ASA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单肺通气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各时刻组间比较,D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其余3组( P<0.05),B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低于A组、C组( P<0.05),C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低于A组( P<0.05)。4组患者术后48 h NPY和SP水平均高于麻醉前( P<0.05);4组患者麻醉前NPY和S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48 h D组患者NPY和SP水平均低于其余3组( P<0.05),B组患者均低于A组和C组( P<0.05),C组患者均低于A组( P<0.05)。4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胸壁+肋间神经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PCIA对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后镇痛效果更好,更有效地抑制疼痛介质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围术期肺复张策略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全身麻醉过程中多种因素可导致患者发生肺不张,如诱导前给氧去氮会加速气道内气体的吸收导致吸入性肺不张;肌松药使膈肌松弛向头部移动造成压迫性肺不张;术中一旦患者脱离呼吸机回路,肺泡因失去外界正压的支持也会迅速塌陷。据报道,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约有90%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肺不张 [1]。肺不张邻近区域的过度扩张、肺不张区域的机械应力及组织缺氧等因素会促进炎症细胞因子及ROS大量释放、白细胞过度浸润,最终导致肺损伤 [2]。老年、术前贫血状态、手术时间较长等因素也是术后肺部并发症(PP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肺保护性通气(LPV)策略是降低PPC发生率的重要手段,肺复张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多种手段提高跨肺压使萎陷的肺泡打开 [3]。本文就围术期肺复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在慢性气道疾病中的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肺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IT)是一种新型的床旁肺通气监测技术,它可以实时显示肺部气体甚至血流灌注的分布,具有连续监测患者的肺区域性通气状态及其对治疗反应的优点。由于EIT技术目前的临床应用主要集中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而在慢性气道疾病方面的应用较少。本文根据新的循证医学依据,探讨EIT在慢性气道疾病中应用的价值,提出新理念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关联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与机械通气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设计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并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以发生VAP患者作为病例组,按1∶2比例匹配非VAP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各指标的差异,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发生VAP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期间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 271例,其中241例发生VAP,VAP发生率为18.96%。病例组有232例VAP患者匹配成功,对照组为464例非VAP患者。两组年龄、性别、入院诊断、原发性肿瘤、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TNM)分期、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合并症、机械通气时间、血红蛋白(Hb)和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等临床资料均衡可比,且集束化护理措施具有一致性。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虽然中性粒细胞计数(NEU)和淋巴细胞计数(LY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EU(×10 9/L):3.81±1.07比3.64±1.05,LYM(×10 9/L):2.06±0.59比2.15±0.62,均 P>0.05〕,但NLR却明显升高(2.07±1.05比1.89±0.96, P<0.05),住院时间也明显延长(d:24.84±3.81比13.19±3.98, P<0.01)。将NLR、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TNM分期、Hb、血清Alb、机械通气时间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升高患者发生VAP风险较大〔优势比( OR)=1.187,95%可信区间(95% CI)为1.015~1.387, P=0.032〕。发生VAP患者中,NLR与VAP发生前机械通气时间呈负相关( r=-0.327, P=0.000),与VAP发生后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呈正相关( r=0.559, P=0.000)。 结论:恶性肿瘤机械通气患者NLR升高可显著增加VAP发生风险,治疗难度加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山西省洪洞县成年居民慢性呼吸系统症状及肺功能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山西省洪洞县3个乡镇成年居民的慢性呼吸系统症状及肺功能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洪洞县成年居民慢性呼吸系统症状及肺功能现状调查是以洪洞县全县全员区域性人群为基线,由临汾市科技厅立项,洪洞县政府协调,于2021年4至11月选择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3个乡镇进行调查:通过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呼吸系统症状、吸烟粉尘暴露等个人史;此外还对每个调查个体进行体格检查、血常规化验及肺功能检查。利用SPSS 22.0 软件进行 t检验、 χ 2 检验和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检验对所收集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0 945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年龄范围18~102岁,其中男性3 754人(34.3%),有1 222人(11.2%)具有粉尘暴露史,7 164人(65.5%)曾使用秸秆及柴草作为烹饪燃料,3 296人(30.1%)有吸烟史。纳入研究对象中分别有394人(3.6%)、339人(3.1%)、1 543人(14.1%)存在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统计发现具有慢性呼吸系统症状的人群高龄、有吸烟史的人群占比更高,且吸烟量大于40包年者慢性呼吸系统症状发生率更高(均 P<0.05)。男性、有粉尘暴露史者更容易患有慢性咳嗽、咳痰,而消瘦、生物燃料使用史超过40年者更易出现慢性咳痰和呼吸困难(均 P<0.05)。被调查者肺功能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中位数分别为2.19 L/s、3.24 L、69.16%,其中5 801名(53.0%)被调查者肺功能较预计值下降;随着年龄增长,FEV1/FVC中位数逐渐下降;40岁以上人群中有吸烟史者的FEV1/FVC较低,肺功能下降人群中有粉尘暴露史者较肺功能正常人群更多,且慢性咳痰、呼吸困难在肺功能下降人群中发生率较高(均 P<0.05)。而在60岁以上通气功能下降的人群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比值较通气功能正常者显著增高,但身体质量指数(BMI)水平较低(均 P<0.05)。 结论:山西省洪洞县基层居民就医意识差,肺功能检查率低下,慢性呼吸系统症状和肺功能下降均有较多危险因素,基层医疗机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预防策略并开展肺功能检测,重点监测并随访高危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联合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在老年人卒中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利用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IT)观察老年人卒中相关性肺炎(SAP)行床旁支气管镜治疗后肺通气情况,并观察潮气量、动态肺顺应性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ICU)SAP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吸痰及抗感染等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变常规吸痰为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及肺泡灌洗;比较两组患者于入组时及第1、3、5天时通过EIT收集的兴趣区域(ROI)4区(ROI4)值,同时记录潮气量、动态肺顺应性、呼吸机使用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结果:共78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对照组37例、试验组41例。试验组患者于第1、3、5天行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后ROI4区域气体分布值分别为(2.24±0.77)%、(7.05±0.77)%、(12.34±1.47)%,与对照组(0.49±0.65)%、(2.49±0.87)%、(5.57±0.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 t=10.85、24.56、26.54,均 P<0.001);试验组患者于第1、3、5天行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潮气量和动态肺顺应性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意义(均 P<0.05);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分别为(12.22±0.88)d、(18.41±1.12)d,均少于对照组患者(14.65±0.92)d、(21.14±1.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91、11.01,均 P<0.001)。 结论:对于老年SAP患者,间断行纤维支气管镜治疗能有效改善背区肺通气情况及改善患者肺呼吸力学变化,促进早期脱机及减少ICU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ICU可视化动态评估心肺功能新技术:电阻抗断层成像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是一种无辐射、可视化的床旁无创、连续、动态监测的功能成像技术,不仅可实时显示肺区域性通气状态,还可进行肺灌注的评估。因此,EIT能帮助医师在直视状态下从生理学角度识别动态心肺功能,进而制定个体化呼吸支持策略。本文探讨ICU不同场景下EIT的研究成果为危重症患者个体化呼吸支持策略及临床救治提供证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