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血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非血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岳阳市中心医院113例非血缘供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相关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3例供者均成功动员采集,干细胞采集物中MNC数为(12.40±7.41)× 108/kg、CD34+细胞数为(10.64±8.07)× 106/kg.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供者的干细胞采集物CD34+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女性供者(P=0.015),采集前白细胞计数与干细胞采集物有核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388),供者体重、采集前外周血CD34+细胞比例与干细胞采集物CD34+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259,r=0.780),供者rhG-CSF日剂量与干细胞采集物CD34+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0.285),两种动员剂(惠尔血和格拉诺赛特)均取得良好动员采集效果.多因素分析显示,采集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是干细胞采集物有核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P<0.001),采集前外周血CD34+细胞比例是干细胞采集物CD34+细胞比例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非血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效果良好,采集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CD34+细胞比例是预测采集效果的较可靠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计数对普乐沙福干细胞动员效果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计数对普乐沙福干细胞动员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使用普乐沙福进行干细胞动员的12例MM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普乐沙福动员前后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计数的变化及干细胞采集情况。结果:共有12例患者纳入研究,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Ⅱ~Ⅲ期,诱导方案以VRD为主。不论在普乐沙福前用何种方案进行干细胞动员,患者在使用普乐沙福后CD34阳性细胞计数均升高,使用普乐沙福前后中位CD34阳性细胞计数分别为3.63/μl(0.72~13.53/μl)和32.11/μl(8.52~53.68/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0.40, P<0.001),中位升高倍数为11.50倍(1.61~23.71倍)。12例患者中有1例动员失败,该患者在使用普乐沙福前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计数<1/μl,使用普乐沙福后CD34阳性细胞计数虽然提高了11.83倍,但仍<10/μl。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使用普乐沙福前CD34阳性细胞计数<4/μl的患者中,使用普乐沙福前后CD34阳性细胞计数呈正相关( r=0.80, P=0.032)。 结论:MM患者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计数对普乐沙福干细胞动员效果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细胞分析仪快速检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与祖细胞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细胞分析仪快速检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HP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方法学验证和回顾性分析。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就诊的4例为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1名健康供者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5倍稀释液,用于方法学验证;23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22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健康供者的外周静脉血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5倍稀释液,用于一致性回顾分析。线性试验取已知CD34 +细胞含量的外周血、血细胞分离机收集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祖细胞液各1份,做接近预期上限的高值样本(H),一份低值样本即生理盐水(L),倍比稀释,检测HPC,结果回归分析。一致性试验标本126份,EDTA-K 2抗凝静脉血78份,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48份。同时采集的静脉血,一管血常规和HPC检测,另一管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34 +细胞。干细胞采集物用灭菌生理盐水5倍稀释后分两管,一管全血细胞计数和HPC计数,另一管FCM检测CD34 +细胞。对两种仪器检测结果作比对分析及偏差评估。评价血细胞分析仪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祖细胞检测的本底计数、携带污染率、精密度、线性范围和与流式细胞术的一致性。 结果:本底计数结果为0×10 9个/L、携带污染率为0.1%符合血细胞分析仪质量要求,重现性不精密度是4.7%~18.8%,HPC线性范围是0~ 27.201×10 9个/L、采集液5倍稀释后线性范围是0~ 0.878×10 9个/L。血细胞分析仪与FCM分别检测126份样本的结果作比对分析,相关系数 r2=0.960 1。当WBC>10×10 9个/L时,两种仪器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斜率位于0.95~1.05之间,医学决定水平处估计的预期偏差<30%。 结论:血细胞分析仪检测HPC与FCM比对,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当WBC>10×10 9个/L时,与FCM不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且预期偏差符合临床要求;其检测HPC标本无需预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致健康供者急性肺损伤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名36岁健康男性作为异体干细胞移植供者,为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注射液300 μg皮下注射、1次/d(连续使用5 d)。供者在rhG-CSF动员的第4天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术后加用rhG-CSF 250 μg。次日出现干咳、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胸部CT检查示双肺弥漫性斑片状和结节状阴影,相关检查除外肺部细菌/病毒感染和心功能衰竭,考虑为rhG-CSF所致的药物性急性肺损伤。给予糖皮质激素和对症处理后,症状逐渐减轻,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术顺利。继续应用糖皮质激素,供者症状进一步好转;复查胸部CT,较前明显好转。后期随访3年,供者工作、生活正常,未再出现肺部不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个伴CEBPA基因突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家系调查及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伴CEBPA基因突变的家族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特征、病因及转归,提高对家族性白血病的认识。方法:调查一个伴CEBPA基因突变AML家系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特征、转归及预后并绘制家系谱。对先证者采集骨髓及口腔黏膜细胞,与先证者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采集外周血,通过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基因突变。结果:该家系共有10人诊断为AML,其中男4例,女6例,中位年龄9(3~48)岁。10例患者中,6例死亡,其中4例未进行治疗,1例患者化疗后生存3年复发死亡,1例采取中药及支持治疗生存2年后死亡。4例患者生存,1例接受化疗患者生存达15年,3例患者接受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至随访截止,生存时间分别为6、9、28个月。对先证者及8名与先证者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进行基因测序,发现5例存在胚系CEBPA TAD p.G36Afs*124突变,其中4例确诊为AML,1例随访至今未发病。结论:伴CEBPA基因突变的家族性AML多在儿童及青壮年期发病,具有完全或接近完全的外显率,通过积极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细胞分离机不同采集程序采集儿童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不同采集程序采集儿童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单个核细胞(MNC)或全自动外周血干细胞(AutoPBSC)程序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10例患儿临床资料,年龄3~10岁,体质量15~31 kg。MNC组5例,AutoPBSC组5例。结果:共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25次,平均采集2.5次(1~4次),MNC组采集10次,AutoPBSC组采集15次。采集前干细胞数[中位数(范围)]MNC组为19.3/μl(3.5~129.0/μl),AutoPBSC组为9.4/μl(2.2~38.7/μl);单次采集获得CD34 +细胞数MCN组为1.22×10 6/kg(0.18×10 6/kg~6.30×10 6/kg),AutoPBSC组为0.85×10 6/kg(0.13×10 6/kg~2.64×10 6/kg)。相关性分析显示,采集获得CD34 +细胞数和采集前干细胞数呈正相关(AutoPBSC组: r=0.921, P<0.01;MNC组: r=0.833, P=0.003)。采集效率MNC组为5.4%(3.4%~11.2%),AutoPBSC组为10.4%(4.7%~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163, P=0.031)。 结论: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PBSC程序采集儿童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优于MNC程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周血CD34 +细胞计数对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时机选择及结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过程中外周血CD34 +细胞计数的变化趋势及其对采集时机选择和采集结果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7年3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62例血液病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动员方案,监测外周血及采集物中白细胞计数(WBC)、单个核细胞计数(MNC)及CD34 +细胞计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最佳采集阈值。 结果:62例患者共采集136例次,获得MNC(5.66±1.11)×10 8/kg,CD34 +细胞计数(2.15±1.20)×10 6/kg。外周血CD34 +细胞计数在应用G-CSF后第4、5天达最高峰,之后呈下降趋势。产物中CD34 +细胞计数与采集当天外周血CD34 +细胞计数具有相关性( r=0.879, P<0.01),与采集当天外周血WBC及MNC产物中MNC亦具有相关性(均 P<0.05)。应用ROC曲线得出采集当天外周血CD34 +细胞计数>23/μl为最佳采集阈值,85.2%符合阈值的患者可以一次采集成功。 结论:外周血CD34 +细胞计数的变化趋势可指导临床把握干细胞采集的最佳时机,外周血CD34 +细胞计数是预测采集产物中CD34 +细胞计数的可靠参考指标。外周血CD34 +细胞计数>23/μl可作为采集阈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于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PBSCM)的效果及药物经济学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住院治疗的91例初治MM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意愿,采用大剂量化疗结合皮下注射PEG-rhG-CSF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进行干细胞动员,分别为42、49例。分析两组动员后采集单个核细胞(MNC)数、采集物CD34 +细胞数、动员中最高中性粒细胞(mANC)数、动员的费用以及移植后白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 结果:PEG-rhG-CSF组和rhG-CSF组的中位采集MNC数分别为5.86×10 8/kg[(1.08~24.54)×10 8/kg]和6.61×10 8/kg[(0.83~33.80)×10 8/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883.00, P=0.245);PEG-rhG-CSF组的中位采集物CD34 +细胞数高于rhG-CSF组,分别为5.56 ×10 6/kg[(0.94~19.90)×10 6/kg]和4.82×10 6/kg[(1.12~14.61)×10 6/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732.00, P=0.038)。PEG-rhG-CSF组动员期间中位mANC数较rhG-CSF组低,分别为20.50×10 9/L[(7.26~61.30)×10 9/L]和32.08×10 9/L[(6.92~69.99)×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490.00, P=0.001)。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后,PEG-rhG-CSF组白细胞计数(WBC)恢复至1.0×10 9/L的时间较rhG-CSF组短[(11.59±1.98)d比(12.93±2.8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95, P=0.019);PEG-rhG-CSF组血小板计数(Plt)恢复至20.0×10 9/L的时间也较rhG-CSF组有缩短趋势[(12.86±2.62)d比(14.80±5.47)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749, P=0.085)。PEG-rhG-CSF组的动员总费用与rhG-CS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 405.47± 7 365.98)元比(22 976.83±10 264.34)元, t=-0.721, P=0.474]。 结论:PEG-rhG-CSF联合大剂量化疗是MM患者PBSCM的有效方案,其动员费用与rhG-CSF相当。PEG-rhG-CSF可能是MM患者PBSCM的更好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移植物淋巴细胞亚群表达与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移植回输物中各淋巴细胞亚群细胞数或百分比与移植并发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NIPC)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收治的allo-HSCT后发生NIPC的15岁以下的患儿,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移植物中各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并结合患者回输方案,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回输移植物各亚群淋巴细胞(每公斤体重)或百分比与allo-HSCT并发NIPC患者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炎性免疫细胞的聚积与疾病的进展一致。结果:2 026例接受HSCT治疗的儿童,59例(2.9%)患者出现NIPC,28例(1.4%)进展为相关气漏综合征(ALS)。NIPC进展为ALS组(ALS组)和未进展为ALS组(非ALS组)在患者年龄( P=0.028)、移植前疾病状态( P=0.022)、NIPC发生距离移植时间( P=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回输细胞中骨髓自然杀伤细胞样T细胞(NKT-like)占淋巴细胞百分比( P=0.008)、外周干NKT-like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 P=0.003)、骨髓CD4+CD25+dim T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 P=0.029)、外周干CD4+CD25+dim T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 P=0.036)、骨髓CD4/CD8比值( P=0.004)、外周干CD4/CD8比值( P=0.0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移植物各淋巴细胞亚群数(每公斤体重)或百分比与疾病进展类型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骨髓NKT-like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 OR=2.364)、骨髓CD4+/CD8+比值( OR=1.116)及外周干细胞采集物中自然杀伤细胞(NK)占淋巴细胞百分比( OR=1.326)为NIPC进展的危险因素( P均<0.05)。NIPC进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8( P<0.001),截断值为0.822,敏感度为0.893,特异度为0.929。 结论:allo-HSCT移植时,移植物高比例的炎性细胞NKT-like细胞、NK细胞水平,及较高的CD4+/CD8+比值与NIPC患者疾病进展相关。移植前检测移植物细胞亚群有利于对移植后GVHD发生进行预判,并对患者重点监护及时对治,为临床预防GVHD发生提供一定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程护理管理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质量及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管理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质量及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66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全程护理管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采集不良反应、采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全程护理管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采集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采集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护理工作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实施全程护理管理干预后,能有效降低患者采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采集质量,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