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膜解剖理念在右半结肠切除术的应用——系膜完整的定义与标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右半结肠癌的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和D 3根治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完整系膜的定义和标识尚未完全达成共识,尤其是系膜背侧和内侧边界仍存在较多争议。我们从膜解剖理论出发厘清系膜和系膜床关系,结合多年手术经验,深入复习胚胎发育原理和文献,建议将结肠系膜背侧筋膜作为完整系膜背侧边界,将回结肠动脉与中结肠动脉根部连线(ICA-MCA线)作为系膜内侧边界,同时建议增加手术标本可见完整 “肠系膜上静脉印迹”和“中结肠动脉三角”两个质控点作为系膜完整的标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蔡氏套管器在胃肠道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中的应用:23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蔡氏套管器在胃肠道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经术前病理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或胃癌,或术前钡灌肠造影提示乙状结肠冗长或横结肠冗长;(2)具备传统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3)体质指数<30 kg/m 2(经肛门手术)和35 kg/m 2(经阴道手术);(4)女性患者经阴道取标本者无阴道狭窄或粘连;(5)结肠冗长症患者年龄为18~70岁,具有顽固性便秘病史且病程10年以上者。排除标准:(1)合并肠穿孔、梗阻的结直肠癌,或合并胃穿孔、胃出血、幽门梗阻的胃癌;(2)合并肺、骨远处转移或无法同期切除的肝转移;(3)有腹部大手术史或存在肠粘连;(4)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按照上述标准,2014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应用蔡氏套管器行NOSES手术共治疗209例胃肠肿瘤和25例结肠冗长症患者,其中中低位直肠癌14例,行外翻拖出式NOSES直肠癌根治术;左结直肠癌171例,行NOSES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右结肠癌12例,行NOSES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胃癌12例,行NOSES系统性胃系膜切除术;结肠冗长症25例,行NOSES结肠次全切除术。均采用自制免辅助切口肛门套管器——蔡氏套管器(中国发明专利号:ZL201410168748.2)取标本。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1年无复发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全组234例患者中,男性116例,女性118例;年龄(56.6±10.9)岁。所有患者均顺利施行NOSES手术,无中转开腹者,无手术相关死亡者。术后环周切缘阴性率为98.8%(169/171),仅2 例阳性,均为左结直肠癌组患者。术后37例(15.8%)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出现吻合口漏11例(4.7%),吻合口出血3例(1.3%),腹腔内出血2例(0.9%),腹腔感染4例(1.7%),肺部感染8例(3.4%)。术后再手术7例(3.0%),均为吻合口漏后行回肠造口术。术后30 d内总再入院率为0.9%(2/234)。随访(18.3±3.6)个月,1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4.7%。209例胃肠肿瘤患者有5例(2.4%)局部复发,均为吻合口复发;16例(7.7%)远处转移,其中肝转移8例,肺转移6例,骨转移2例。结论:蔡氏套管器辅助的NOSES手术在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及结肠冗长症行结肠次全切除术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RAS、BRAF基因突变及HER2基因扩增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RAS、BRAF基因突变及HER2基因扩增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检测KRAS、NRAS、BRAF基因突变及HER2基因扩增。结果:268例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率为53.4%,NRAS基因突变率为2.6%,BRAF基因突变率为3.0%,HER2基因扩增阳性率为6.7%。KRAS基因突变更容易发生在右半结肠癌和直肠癌,BRAF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右半结肠癌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0.824, P=0.004; P=0.044)。HER2基因扩增更容易出现在RAS、BRAF野生型的结直肠癌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322,95% CI:0.117~0.887, P=0.027)。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野生型比较,RAS基因突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153, P=0.013),而总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938, P=0.164)。与野生型比较,BRAF基因突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均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8.090, P=0.004; χ2=11.125, 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RAF基因突变是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HR=3.536,95% CI:1.305~9.583, P=0.013)。 结论:BRAF基因突变是结直肠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头侧混合入路与尾侧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围术期指标的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对比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头侧混合入路与尾侧入路的围手术期指标。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12月—2022年12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67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右半结肠癌患者,其中男34例、女33例,年龄27~81(60.4±12.7)岁。按手术入路分为2组:头侧混合入路组35例,其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27~68(59.3±12.0)岁;尾侧入路组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30~81(61.7±13.5)岁。比较2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和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肿瘤TNM分期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2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头侧混合入路组手术时间为(155±27)min,短于尾侧入路组的(245±31)min;头侧混合入路组的术中出血量为(53±6)mL,少于尾侧入路组的(90±10)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2.78、3.32, P值均<0.05)。头侧混合入路组和尾侧入路组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分别为(16±2)枚和(20±3)枚,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5.2±0.8)d和(5.5±1.3)d,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分别为(6.7±0.8)d和(7.2±1.7)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1.3±1.9)d和(12.0±3.3)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4%(4/35)和18.8%(6/3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与尾侧入路相比,头侧混合入路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对于患者更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肠系膜上动脉左右侧为淋巴结清扫内侧界的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分别以肠系膜上动脉左、右侧为淋巴结清扫内侧界的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进展期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淋巴结清扫范围不同分为研究组(48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研究组淋巴结清扫内侧界为肠系膜上动脉左侧,对照组为肠系膜上动脉右侧,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第1天血清CPR、术后病理清扫淋巴结数目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169±24)min比(138±28)min, t=4.827,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10.5±1.7)d比(9.7±2.0)d, t=1.172, P>0.05]、血清CRP水平[(110±44)mg/L比(100±39)mg/L, t=1.287, P>0.05]、术后并发症(12例比9例, P>0.0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术后病理清扫淋巴结数目多于对照组[(23.8±8.2)枚比(19.7±6.8)枚, t=2.191,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阳性淋巴结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9)枚比(1.4±2.8)枚, t=0.863, P>0.05]。 结论:以肠系膜上动脉左侧为界的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手术可以清扫更多的淋巴结,并且扩大的清扫并未明显增加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应激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保留胃网膜右静脉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的入路及手术步骤已程序化并达成专业共识,然而,一些细节问题如手术中Henle干的处理、术中是否保留胃网膜右静脉(RGEV)等仍然存在争议。为此,本研究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保留RGEV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及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期间,在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右半结肠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术后病理数据及随访资料完整。根据肿瘤具体位置决定术中是否保留RGEV,49例为保留RGEV组,43例为不保留RGEV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一般情况、肿瘤安全性指标、术后并发症及近、远期疗效。结果:保留RGEV组与不保留RGEV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保留RGEV组与不保留RGEV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非计划再手术、吻合口漏、清扫淋巴结数目、转移淋巴结数目、术后进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不保留RGEV组相比,保留RGEV组术后缩短了肛门排气时间[(3.1±1.0)d比(4.0±1.7)d, t=-2.787, P=0.007]和住院时间[(11.5±1.5)d比(15.0±7.9)d, t=-2.823, P=0.007];降低了住院费用[(4.6±0.5)万元比(5.7±3.3)万元, t=-2.076, P=0.044]。不保留RGEV组围手术期胃瘫发生率14.0%(6/43),保留RGEV组无胃瘫病例发生( P<0.05)。中位随访时间31.8(5.2~43.7)个月,保留RGEV组与不保留RGEV组总体生存期分别为(35.4±1.8)个月和(37.6±1.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36);无病生存期分别为(32.0±2.2)个月和(35.5±2.0)个月,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201)。 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保留RGEV安全、可行,可降低术后胃瘫发生率,缩短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减少住院费用。与不保留RGEV相比,疗效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后并发症的Clavien-Dindo分级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ME)术后并发症的Clavien-Dindo(CD)分级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标准:(1)盲肠至横结肠肝曲腺癌;(2)行腹腔镜右半结肠CME术。排除标准:(1)术前存在严重器官功能障碍;(2)肿瘤侵及邻近器官或出现远处脏器转移;(3)急诊手术治疗;(4)腹腔镜下不能完成手术,中转开腹;(5)资料不全。根据上述标准,纳入2015年3月至2019年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受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手术的141例患者临床资料。男89例,女52例,年龄(61.8±11.0)岁。采用CD评分系统进行并发症分级评估。对可能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多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分组进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全组1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共有26例(18.4%)发生37例次并发症。CD分级:Ⅰ级15例(40.5%)、Ⅱ级21例(56.8%)、Ⅳa级1例(2.7%);主要以切口愈合延迟(7例次)、腹泻(6例次)以及呼吸系统并发症(5例次)为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χ 2=4.338, P=0.037)、体质指数≥28 kg/m 2(χ 2=5.971, P=0.015)及术前血红蛋白水平<100 g/L(χ 2=3.985, P=0.046)的患者行腹腔镜右半结肠CME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升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 OR=7.991,95% CI:2.203~28.983, P=0.002)和体质指数≥28 kg/m 2( OR=4.231,95% CI:1.034~17.322, P=0.045)是影响腹腔镜右半结肠CME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全组术后随访1~48(中位数24)个月。log-rank检验显示,年龄<65岁与≥65岁者以及体质指数<28 kg/m 2与≥28 kg/m 2者的术后累计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χ 2=0.986, P=0.321;χ 2=0.370, P=0.543)。 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手术后的并发症主要为CDⅠ~Ⅱ级,老年及肥胖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应对老年及肥胖患者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以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龄左、右半结肠癌患者切除术预后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高龄左、右半结肠癌患者术后预后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2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高龄(≥75岁)结肠癌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共238例,通过手术方式分为右半结肠切除术(RCC)组(130例)和左半结肠切除术(LCC)组(108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短期并发症及长期预后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2组患者术后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238例高龄结肠癌患者的年龄为(80.5±3.7)岁(75~93岁);男128例,女110例。LCC组及RCC组患者年龄分别为(80.4±3.7)和(80.6±3.7)岁( P=0.699),2组患者性别构成、体质指数(BMI)、共存慢性疾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LC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70 min比例高于RCC组[56.5%(61例)比43.1%(56例), P=0.039]。2组患者术后短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5年总体生存率(OS)、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及无病生存率(DFS)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病理分期为Ⅳ( HR=28.970,95% CI:1.768~474.813, P=0.018)、术中出血>100 ml( HR=2.297,95% CI:1.351~3.907, P=0.002)及有癌结节( HR=2.044,95% CI:1.047~3.989, P=0.036)是LCC组患者手术后死亡的相关因素;体重过轻( HR=0.428,95% CI:0.192~0.955, P=0.038)、超重( HR=0.316,95% CI:0.125~0.800, P=0.015)、肥胖( HR=0.211,95% CI:0.067~0.658, P=0.007)、淋巴结转移( HR=2.682,95% CI:1.497~4.807, P=0.001)、有癌结节( HR=2.507,95% CI:1.301~4.831, P=0.027)及术后住院日超过9 d( HR=1.829,95% CI:1.070~3.128, P=0.006)是RCC组患者手术后死亡的相关因素。 结论:75岁及以上LCC高龄结肠癌患者手术时间较RCC者长;但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分期高、术中出血多及癌结节为LCC组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BMI异常、淋巴结转移、癌结节及术后住院日延长是RCC组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膜解剖的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疗效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膜解剖理念下的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CME+D3)与传统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CME/D3)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结直肠外科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传统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CME/D3)患者120例(传统手术组),膜解剖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CME+D3)患者60例(膜解剖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疗效。结果:与传统手术组相比,膜解剖手术组减少了术中出血量[(79.3±16.7)ml比(103.6±20.8)ml, t=-3.894, P<0.001],增加了淋巴结清扫数量[(27.0±5.1)个比(25.1±6.2)个, t=2.138, P=0.034];膜解剖手术组的手术标本切面分级优于传统手术组(χ 2=4.146, P=0.042),但手术时间略长于传统手术组[(161.1±18.4)min比(142.6±19.5)min, t=-6.166, P<0.001]。两组标本切除长度、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 d内非计划再手术、30 d内再入院、30 d内死亡病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中位随访时间36.7(5.3~48.7)个月,两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两组无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246, P=0.039)。 结论:基于膜解剖的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CME+D3)较传统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CME/D3)减少了术中出血量,提高了淋巴结清扫数量及标本质量,具有相同的手术安全性,并且有更高的1、3年无病生存率,肿瘤学治疗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切除术后腹腔内吻合正逐渐成为结直肠手术领域中的热点。研究者发现:腹腔内吻合与腹腔外吻合比较,前者在促进病人术后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有潜在优势。且腹腔内吻合较腹腔外吻合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更快、术后疼痛评分更低。但对于腹腔内吻合的并发症发生率,尤其是重要指标吻合口漏的比较,尚缺乏足够证据。而手术技术不统一、吻合口漏定义不明确是目前研究的主要困难。多项高质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目前正在进行中,对于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切除术的客观评价仍需要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验证。笔者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系统阐述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研究现状及前景,旨在为我国结直肠外科临床研究探索新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