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冷切除术中诊断"息肉样"结肠憩室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向肠腔内突出的结肠憩室,形态上类似肠息肉,易被误诊而切除,导致术后医源性肠穿孔、感染等不良事件。本文报道了1例拟行新型冷切除术治疗的"肠息肉"病例,术中黏膜下注射含亚甲蓝的溶液后抬举不良且无明显界线,继续注射后病灶处的内镜下表现异常,最终诊断为"息肉样"肠憩室,从而避免了误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耳同期鼓室成形术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双侧同期鼓室成形术的可行性及术后听力改善情况。方法:对24例(48耳)双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行双侧同期鼓室成形术,将病变较重侧作为第一手术耳优先手术,对侧耳为第二手术耳。第一手术耳(24耳)完成鼓室成形术Ⅰ型13耳、鼓室成形术Ⅱ型10耳、鼓室成形术Ⅲ型1耳;第二手术耳(24耳)均施行鼓室成形术Ⅰ型。术中取用第一手术耳侧的耳屏软骨-软骨膜作为双侧鼓膜修复材料,以术后3个月鼓膜情况及纯音听阈结果评估鼓膜愈合成功率及术后听力改善程度。结果:24例(48耳)患者术后鼓膜一期完全愈合47耳,愈合率为97.9%(47/48),其中第一手术耳23耳,愈合率为95.8%(23/24),1耳遗留穿孔,门诊换药后愈合;第二手术耳24耳,愈合率为100%(24/24)。术后3个月复查纯音测听,第一手术耳平均气骨导差由术前(30.59±13.50)dB缩小至(15.39±12.40)dB,差值为-15.2 dB。第二手术耳平均气骨导差由术前(19.72±9.89)dB缩小至(8.98±10.18)dB,差值为-10.74 dB。双耳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为6.02、4.87, P均<0.001)。术后气骨导<20 dB的耳数为68.8%(33/48)。48耳术后均未出现医源性感音神经性聋、面瘫、味觉改变及眩晕等并发症。 结论:双耳同期鼓室成形术,术后鼓膜愈合率高,术后听力明显改善,出现医源性感音神经性聋等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式,并能节省住院时间及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胃肠间质瘤破裂定义相关问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肿瘤破裂是胃肠间质瘤(GIST)发生、发展和诊疗过程中常见的临床事件,与肿瘤复发、转移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其诱因包括腹腔压力升高、挤压、碰撞、不适当手术操作等;肿瘤巨大、小肠GIST、核分裂象高和 KIT 11外显子557/558缺失突变等不良生物学行为以及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反应良好、迅速使肿瘤液化、坏死等为其高危因素。当前指南认为,肿瘤破裂是GIST完整切除后复发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是确定服用伊马替尼时间、甚至终身辅助治疗的指征。然而,肿瘤破裂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或缺乏公认的定义,因此,肿瘤破裂发生率的报道差异很大,缺少相应流行病学资料,也很难评估肿瘤破裂的临床意义。根据相关文献和国际指南,将肿瘤破裂分为自发性及医源性破裂,并根据Oslo criteria标准,将肿瘤破裂分为6类:(1)肿瘤破裂或破碎;(2)血性腹水;(3)肿瘤部位胃肠道穿孔;(4)邻近器官镜下肿瘤浸润;(5)经病灶切除或分块切除病灶;(6)切取活检。如下的肿瘤完整性轻微缺损不视为破裂,即(1)肿瘤引起的胃肠道黏膜缺损或肿瘤破溃到胃肠道;(2)镜下肿瘤穿透腹膜或肿瘤腹膜医源性损伤;(3)无并发症经腹腔穿刺活检;(4)R 1切除。此外,我们进一步强调识别GIST破裂的高危因素、预防和积极干预肿瘤破裂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临时起搏诱发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脏临时起搏常应用于严重症状性心动过缓的紧急救治或无症状患者的保护性起搏,存在感染、出血、血栓栓塞、心脏穿孔等并发症,需密切监测和处理。本文报道1例既往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因围术期保护性临时起搏诱发医源性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最终植入永久起搏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早期主动脉右冠瓣穿孔外科治疗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医源性主动脉瓣穿孔是经导管介入治疗罕见的不良事件。该文报到一诊断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8岁患儿,行经皮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早期出现主动脉右冠瓣根部穿孔。遂外科干预对穿孔的主动脉右冠瓣进行修补,同期取出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然后对室间隔残缺部位进行加固修补。同时,对封堵器造成早期瓣根穿孔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合并其他并发症时手术时机和方案的选择,以期为类似病例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十二指肠侧壁瘘临床特征及预后风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十二指肠侧壁瘘的临床特征与预后情况,探讨影响其预后的高危因素,以改善其治疗结局。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检索中国肠瘘与腹腔感染注册系统数据库,提取数据库中于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住院治疗,并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十二指肠侧壁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重症监护室(ICU)入住情况、原发疾病、肠外瘘数目、并发症、治疗措施与疾病转归情况。结果:共纳入142例十二指肠侧壁瘘患者,其中男97例,女45例;中位年龄54(19~88)岁。十二指肠侧壁瘘的原发疾病位列前三的分别是消化道溃疡/穿孔33例(23.2%)、胆道疾病27例(19.0%)、创伤24例(16.9%)。单发十二指肠侧壁瘘117例(82.4%),同时合并其他部位瘘25例(17.6%)。142例患者中治愈127例(89.4%),其中手术治愈49例,保守治愈78例,死亡15例(10.6%)。在实施感染源控制方法上14例(9.9%)患者采取穿刺引流,18例(12.7%)患者采取剖腹引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χ 2=6.891, P=0.009)、原发疾病为消化道溃疡/穿孔(χ 2=8.515, P=0.004)、合并其他部位瘘(χ 2=5.798, P=0.016)、合并营养不良(χ 2=5.595, P=0.018)、肺部感染(χ 2=12.449, P<0.001)、出血(χ 2=6.466, P=0.01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χ 2=37.258, P<0.001),感染源控制时采用剖腹引流(χ 2=6.466, P=0.011)的患者死亡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 OR=44.375,95% CI:2.676~735.822, P=0.008)、合并其他部位瘘( OR=16.54,95% CI:1.744~156.913, P=0.015)和MODS( OR=238.447,95% CI:9.496~5987.78, P=0.001)是十二指肠侧壁瘘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十二指肠侧壁瘘总体死亡率仍较高,医源性十二指肠损伤(外科手术、内镜治疗)是其主要直接致瘘原因,高龄(≥60岁)、合并其他部位瘘和MODS显著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创保守治疗老年医源性十二指肠穿孔患者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微创保守治疗对医源性十二指肠穿孔老年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13例2014年6月至2018年3月我院消化内科医源性或医源相关性十二指肠穿孔的老年患者,其中胆管结石11例、十二指肠乳头类癌2例,患者均行内镜下微创保守治疗,总结内镜下治疗效果。结果:10例穿孔为术中发现,其中9例采用全覆膜肠道金属支架和(或)金属钛夹封闭,穿孔均成功闭合,使用钛夹(3.56±1.26)个,夹闭耗时(15.86±3.18) min;1例采用2T双腔镜下放置全覆膜肠道金属支架封闭成功。3例穿孔为术后发现,其中2例予胃肠减压,保守治疗1~2周后痊愈出院;1例因腹膜后积液明显,行介入治疗,置入腹腔双套引流管行引流和冲洗,住院治疗共118 d后痊愈出院。结论:医源性或医源相关性十二指肠穿孔的老年患者,采用微创保守治疗安全有效,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空气填充及俯卧位一天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25G +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空气填充及手术后俯卧位1 d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效果。 方法:前瞻性非同期对照研究。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25G + PPV联合内界膜剥除、空气填充且手术后保持俯卧位1 d的IMH患者作为空气组;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接受25G + PPV联合内界膜剥除、25%SF 6填充以及手术后保持俯卧位3 d的患者作为SF 6组。收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logMAR BCVA、黄斑厚度、眼压、裂孔直径、眼轴长度以及IOL眼数和裂孔分期情况等基线资料。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后7 d及1、3、6个月复查,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裂孔闭合率、视力恢复以及手术中和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 2检验或秩和检验。 结果:空气组、SF 6组分别纳入39例39只眼、30例患者30只眼。两组患者年龄( t=-1.63 )、性别分布( χ 2=0.03)、logMAR BCVA ( t=0.39 )、黄斑厚度( t=-0.93 )、眼压( t=-0.31 )、裂孔直径( t=-0.70 )、眼轴长度( t=-0.56)、IOL眼数( χ 2=0.13)以及裂孔分期分布( Z=-0.4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空气组39只眼中,裂孔闭合35只眼,裂孔闭合率为89.7%。SF 6组30只眼中,裂孔闭合27只眼,裂孔闭合率为90.0%。两组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001, P=0.970 )。空气组39只眼中,视力提高、稳定、下降分别为23、10、6只眼;SF 6组30只眼中,视力提高、稳定、下降分别为18、6、6只眼。空气组视力改善的比例略低于SF 6组,但两组视力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08 , P=0.93 )。空气组、SF 6组气体平均吸收时间分别为(8.54±1.74)、 (31.10±3.20)d,空气组气体吸收速度较SF 6组更快。两组患者手术中均未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手术后均未发生眼内炎或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空气组、SF 6组分别有2、3例患者于手术后第1天出现眼压升高,经降眼压滴眼液点眼后眼压恢复正常。 结论:25G + PPV联合空气填充及手术后俯卧位1 d治疗IMH与常规术式获得的裂孔闭合率和视力改善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输尿管导引鞘在Ⅲ度以上前列腺增生患者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清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为避免同期或分期先处理前列腺增生,将输尿管导引鞘应用于Ⅲ度以上前列腺增生患者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清除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于浙江衢化医院采用留置输尿管导引鞘+输尿管硬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处理的27例Ⅲ度以上前列腺增生合并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9.7±12.8)岁(范围:55~87岁),经直肠超声测量前列腺体积为(94.8±16.2)cm 3(范围:85~186 cm 3)。术中先留置输尿管导引鞘,再从导引鞘引入输尿管硬镜,进行钬激光碎石取石术,并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1、2个月复查泌尿系X线片或CT尿路造影了解结石残余、输尿管狭窄等情况,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27例患者均顺利一期留置输尿管导引鞘并在输尿管硬镜下行钬激光碎石取石术,术中及术后无输尿管撕脱穿孔、肾周血肿、感染性休克、严重血尿、尿潴留、医源性输尿管狭窄等重大并发症。术后1个月排石率92.6%(25/27),术后2个月排石率为100%(27/27)。2例患者由于术前结石最大径>20 mm,术后存在结石残余,接受体外冲击波碎石;1例结石排出,1例二期输尿管镜下取石。1例患者因输尿管结石息肉包裹较重,术后1个月诊断为输尿管狭窄,术后3个月行腹腔镜下输尿管狭窄段切除+吻合术。结论:在Ⅲ度以上前列腺增生患者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清除术中,通过先留置输尿管导引鞘,能有效避免术中被迫处理前列腺增生,有助于顺利清除结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肠道准备致食管破裂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肠道准备致食管破裂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结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20年1月收治的肠道准备致食管破裂患者1例的临床资料,以食管破裂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9-2019年的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该例患者因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应用硫酸镁行肠道准备后剧烈呕吐致食管破裂,经内镜下钛夹治疗及胸腔闭式引流等治疗措施治愈。检索文献89篇共929例食管破裂病例,男性多于女性,发生率自发性>异物性>外伤性>医源性,手术病例数(736例)>非手术病例数(193例),治愈率(86.65%)高于病死率(13.35%)。结论:食管破裂是临床较少的急症之一,临床症状不典型,详尽的询问病史、及时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才能早确诊早治疗,从而降低该病的病死率,改善该病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