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ERCP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模型预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模型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6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三六三医院就诊的ERCP治疗的MOJ患者302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胰胆管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依据随访患者ERCP术后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 n=47)和对照组( n=255),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数据,包括年龄、性别、血小板数量、是否具有胆管结石、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结石数量、术中出血、胰腺癌、胆管癌、结石直径大、结石嵌顿、十二指肠乳头憩室,手术预切开的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 M (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ERCP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患者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 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小板数量、胆管结石、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结石数量、术中出血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血组患有胰腺癌、胆管癌、结石直径大、结石嵌顿、十二指肠乳头憩室、手术预切开的百分率分别为12.77%、17.02%、19.15%、51.06%、59.57%、14.89%,对照组的百分率分别为3.92%、5.10%、9.02%、19.22%、17.65%、5.8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以患者术后是否出血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有胰腺癌( OR=1.838,95% CI:1.524~4.613, P=0.041)、胆管癌( OR=2.548,95% CI:1.870~5.116, P=0.015)、结石嵌顿( OR=3.078,95% CI:2.374~6.012, P<0.001)、十二指肠乳头憩室( OR=1.140,95% CI:1.045~1.628, P<0.001)、手术预切开( OR=1.640,95% CI:1.321~1.928, P<0.001)是MOJ患者ERCP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十二指肠乳头憩室的预测能力最大;结石嵌顿和胆管癌的预测能力次之,且相互间无太大差别;胰腺癌、结石直径、预切开对MOJ患者ERCP术后出血的预测能力较小。胰腺癌、胆管癌、结石直径大、结石嵌顿、十二指肠乳头憩室、预切开的积分分别为42、63、28、65、76、34分,总分308分对应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为61.6%,总体而言,列线图预测效能良好。采用Harrell concordance index分析法和ROC曲线对模型区分度进行评价,C-index计算结果为0.826(95% CI:0.771~0.847),ROC曲线AUC为0.843(95% CI:0.801~0.884),ROC预测值和C-index计算结果较为接近,模型区分度应用于本次研究中,具有一定的预测效果。Calibration曲线中列线图模型预测MOJ患者ERCP术后出血的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结论:ERCP对大多数MOJ患者安全可行,但对于患有胰腺癌、胆管癌、结石直径较大、结石嵌顿、十二指肠乳头憩室的患者,应谨慎操作,且要避免手术预切开的情况,以降低术后出血的风险。另外,列线图模型预测MOJ患者ERCP术后出血的预测能力较强,临床研究中值得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直视镜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困难憩室乳头插管3例(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正确地识别壶腹部乳头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成功的先决条件。本文介绍了3例通过前置透明帽直视镜在困难憩室乳头插管中的使用,为该类病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技术治疗300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运用腹腔镜辅助下肛门成形术(laparoscopic-assisted anorectal pull-through,LAARP)治疗先天性中、高位型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在手术后的短期和长期预后,以及手术相关的经验和方法。方法:收集2001年8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行LAARP术治疗的300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congenial 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4例,女6例;手术年龄为(3.1±0.4)个月,手术年龄范围为8 d至14岁(38例患儿手术年龄<28 d);高位型174例,中位型126例;直肠膀胱瘘59例,直肠尿道前列腺部瘘99例,直肠尿道球部瘘136例,直肠前庭瘘3例,直肠阴道瘘3例。对79例患儿行传统3孔LAARP术,221例患儿行经脐单孔LAARP术;对38例新生儿行1期LAARP术,余262例患儿行3期LAARP术。结果:所有患儿均无中转开放手术的情况发生。平均手术时间为1.52 h,住院时间为(11.6±1.7) d。所有患儿均无术后伤口感染、尿道损伤、瘘管复发或排尿困难等并发症,术后逆行尿路造影检查提示:1.0%(3/300)的患儿发生尿道憩室,不伴尿路感染、排尿困难、尿道黏膜外翻和尿路结石等并发症;7.7%(23/300)伴直肠黏膜脱垂,需行二次手术治疗;1.0%(3/300)有肛门狭窄,于LAARP术后5个月再次行肛门成形术;0.7%(2/300)有肛门回缩,于LAARP术后5~6 d再次行手术治疗。男性患儿中的高位型和中位型ARM患儿在手术时间(1.78 h比1.95 h)、肛门狭窄发生率(1.9%比1.6%)和尿道憩室发生率(0.7%比1.7%)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体表电刺激肛穴中心提示:高位型ARM患儿中有27.6%(48/174)能观察到强烈收缩,中位型ARM患儿中有90.5%(114/126)的患儿能观察到强烈收缩,说明这部分ARM患儿的外括约肌和纵肌是发育良好的,而其他收缩不明显且肛穴较浅患儿的外括约肌和纵肌发育不良。高位型ARM患儿的电刺激阳性率明显低于中位型患儿( P<0.001),男女患儿的肛穴发育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随访时间范围为3个月至15年。随访3年以上的228例患儿的中期预后年龄为5.8岁(范围为3.0~18.0岁),其中95.2%(217/228)的患儿有自发肠蠕动,88.6%(202/228)的患儿未出现污便或1级污便,10.1%(23/228)的患儿有2级污便,5.3%(12/228)的患儿有3级污便;13.2%(30/228)的患儿有1级便秘,11.0%(25/228)的患儿有2级便秘,无患儿伴发3级便秘(Krickenbeck评分)。 结论:腹腔镜对于肛门直肠成形术中游离和切除直肠、关闭瘘管、扩张横纹肌复合体隧道等操作有很大帮助,且LAARP术治疗先天性中、高位型肛门直肠畸形疗效较为确切,短期和长期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成人梅克尔憩室并异位胰腺内翻致肠套叠、消化道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22岁,主因“便血2 d”入院。查体:全腹软,下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血常规:RBC 1.92×10 12/L,HGB 58 g/L,HCT 16.9%,HE% 83.6%。肠镜示:肠道内较多积血。全腹部、盆腔增强CT示:左中下腹小肠套叠,套入部小肠腔内见明显强化结节影(图1)。急诊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距离回盲部约50 cm处回肠发生套叠,于肠腔内扪及质硬肿物,远端肠腔内可见暗红色血液,将肠套叠复位,发现套叠原因为梅克尔憩室并憩室远端肿物,憩室内翻入肠腔,近端肠管套入远端(图2)。发生套叠肠管长约20 cm,水肿明显、僵硬。切除憩室及该段水肿的回肠,分束结扎、切断对应肠系膜,切断该段肠管远近端,行近端回肠远端回肠侧侧吻合。术后病理检查示:(小肠)胰腺异位(图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冷切除术中诊断"息肉样"结肠憩室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向肠腔内突出的结肠憩室,形态上类似肠息肉,易被误诊而切除,导致术后医源性肠穿孔、感染等不良事件。本文报道了1例拟行新型冷切除术治疗的"肠息肉"病例,术中黏膜下注射含亚甲蓝的溶液后抬举不良且无明显界线,继续注射后病灶处的内镜下表现异常,最终诊断为"息肉样"肠憩室,从而避免了误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纺锤式"复位法在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纺锤式"肠扭转复位方式治疗肠旋转不良,分析该方法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诊断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纳排标准共收集228例,其中男96例、女132例,年龄8(3,28)d,体重3.5(2.0,4.3)kg。收集患儿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228例均经造影检查诊断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其中174例(174/228,77.6%)因呕吐首次就诊;48例(48/228,21.4%)临床表现为便血;6例(6/228,2.6%)因其他原因行腹部彩超检查发现。手术均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时间(58±15)min,术后开奶时间2.5(1,4)d,住院时间11(9,18)d。44例中转开腹手术,主要原因包括:肠管扩张积气25例(25/44,56.8%)、合并梅克尔憩室15例(15/44,31.8%)、系膜血管破裂腔镜下难以止血4例(4/44,9.0%)。9例术中诊断为肠扭转复发,复发时间最早发生在术后第10天,最晚出现于术后2年6个月。肠扭转复发患儿经二次手术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生长发育正常,无一例复发。4例出院后喂养过程中出现呕吐,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腹腔镜下"纺锤式"复位法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操作简单,复位时间短,疗效好,手术容易掌握,可作为一种新的肠扭转复位方法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临床应用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结肠胶囊内镜检查的所有门诊和住院患者40例。由具有小肠或结肠胶囊内镜丰富判读经验的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分析检查结果,观察胶囊在胃、小肠和结肠的通过时间,以及结肠清洁程度评分、胶囊检查完成率、病变检出情况和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用卡方检验和Student′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65.0%(26/40)的患者在胶囊运行时间内完成全消化道检查,胃通过时间为(0.92±0.74) h,小肠通过时间为(3.93±1.51) h,结肠通过时间为(4.89±0.61) h。完成全消化道检查患者的胶囊运行时间短于未完成全消化道检查者[(9.44±3.53) h比(15.47±2.09)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79, P<0.01)。结肠准备合格率为67.5%(27/40)。结肠准备合格患者胶囊结肠通过时间、胶囊排空时间与结肠准备欠佳患者比较[分别为(4.43±3.33) h比(5.96±2.44) h,(9.06±3.91) h比(10.29±2.47) 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17、0.81, P均>0.05)。结肠胶囊内镜共发现33例(82.5%)患者存在消化道病变,其中食管病变3例,包括炎症与占位;胃病变21例,包括慢性胃炎、黏膜隆起、息肉和溃疡;小肠病变9例,包括息肉、溃疡和血管畸形;结肠病变19例,包括憩室、息肉、直肠炎、溃疡和糜烂、血管畸形、内痔;存在2种及以上病变的患者有11例。所有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均在吞入胶囊48 h内排出胶囊。 结论: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可用于全消化道检查,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梅克尔憩室内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小儿梅克尔憩室内翻病例的超声特征及临床表现,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超声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4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经超声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梅克尔憩室内翻患儿的术前超声表现及临床特征。结果:7例患儿术前超声均观察到肠腔内病灶,术前准确诊断6例。7例患儿梅克尔憩室均合并异位组织,合并继发性肠套叠4例。7例患儿中3例以腹痛就诊,3例以血便就诊,1例同时有腹痛和血便表现,所有患儿均采用腹腔镜手术切除。结论:梅克尔憩室内翻罕见,高频超声可清楚显示小儿肠腔内憩室,根据其超声特征可作出较准确的术前诊断,为手术切除提供非常有效的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内镜氩等离子体凝固术充分烧灼联合钛夹夹闭治疗结肠憩室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初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内镜氩等离子体凝固术(APC)充分烧灼联合钛夹夹闭治疗结肠憩室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4月因显性消化道出血就诊于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确诊或疑诊为结肠憩室出血并接受内镜APC充分烧灼联合钛夹夹闭治疗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截止日期为2022年9月30日。统计末次随访与治疗前血红蛋白差值、随访期患者再出血和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共15例患者纳入研究,男13例,女2例,年龄为(60.8±14.8)岁,病程为1 d~13年。15例患者共行内镜下治疗结肠憩室145个。术后随访14.5个月(5.3~49.5个月)。15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接受单次内镜治疗,至随访期结束均未发生出血;有3例疑诊结肠憩室出血患者分别在第1次治疗后12 d、3个月和8个月出现出血症状遂进行第2次内镜治疗,第2次内镜治疗后至随访结束未再出血。单次治疗的再出血率为3/15,再次治疗的再出血率为0,末次随访血红蛋白比治疗前升高(35.9±26.3) g/L。2例患者出现术中穿孔,给予多枚钛夹夹闭,术后无腹痛等症状,分别于术后3、4 d出院。2例患者出现术后创面短期出血,给予内镜下止血治疗后症状消失。1例患者出现术后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内镜APC充分烧灼联合钛夹夹闭治疗结肠憩室出血安全、有效。对于明确结肠憩室出血患者,或反复消化道出血,除外其他病因并高度怀疑结肠憩室出血的患者,可行内镜APC充分烧灼联合钛夹夹闭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胆汁菌群多样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的菌群情况。方法:纳入2017年8月—2018年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经腹部超声、腹部CT和(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术诊断为胆总管结石,并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的45例患者,根据既往病史和ERCP术中情况将患者分为无结石(non-stone,NS)组、初发胆固醇结石(primary cholesterol stone,PCS)组、初发胆色素结石(primary pigmental stone,PPS)组和复发性结石(recurrent stone,RS)组。在注射造影剂之前收集胆汁行16S rRNA测序,分析胆汁中的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结果:非RS组为33例(包括NS组8例、PCS组8例、PPS组17例),RS组12例。RS组中憩室内乳头患者[41.67%(5/12)比 3.03%(1/33), χ2=8.27, P=0.004]、松软结石患者[91.67%(11/12)比 36.36%(12/33), χ2=10.77, P=0.001]及色素结石患者[100.00%(12/12)比51.52%(17/33), χ2=7.04, P=0.008]的比例均高于非RS组,其余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门、属水平,RS组与PPS组的菌群丰度相当。Alpha及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RS组与PP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者多样性均显著低于NS组、PCS组( P<0.05)。MetaStat分析显示,幽门螺杆菌种为RS组患者的胆道优势菌群,而变形菌门和大肠杆菌种为RS组和PPS组患者的胆道优势菌群。 结论:RS组与PPS组的菌群丰度相当。RS组和PPS组胆汁菌群多样性明显低于PCS组和NS组。幽门螺杆菌种为RS组的胆道优势菌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