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症医学科质量控制核查表的设计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设计重症医学科质量控制(质控)核查表(Checklist)并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查阅《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等指南及相关文献,设计重症医学科质控Checklist,包括质控数据收集、病历质量核查、特殊诊疗、院感防控督查4个部分。每月由副高以上职称医师担任质控主任,负责全科质控的实施,每日晨交班时完成过去24 h内的数据收集,对当日拟进行的特殊诊疗行为进行讨论、登记,并与护理组长协调,在全天对全科室进行质量把控,监督每位医务人员的不合理行为,对运行病历和出科病历进行检查,巡查各岗人员值班状况。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2018年和2019年(实施Checklist)与2017年(未实施Checklist)的数据,包括收治患者情况、科室管理资料、重症医学科住院时间以及三管感染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标化病死率等主要质控指标。结果:2017、2018、2019年收治患者数分别为373、446、480例,2018年和2019年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9.57%、7.62%,2019年较2017年增长了28.69%。3个年度收治患者年龄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2017年比较,2018年和2019年患者重症医学科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d:8.99±6.12、9.14±7.02比10.20±7.21),VAP、CRBSI和CAUTI发生率均明显降低〔VAP(例/千机械通气日):12.97±3.60、9.62±3.14比17.48±4.89,CRBSI(例/千导管日):3.75±2.19、3.87±1.87比6.19±3.13,CAUTI(例/千导尿管日):3.29±2.18、3.28±1.87比5.61±3.18〕,标化病死率亦明显降低〔(77.27±7.24)%、(70.61±7.49)%比(84.41±9.05)%〕,每月院感防控督查发现的不合理人次明显减少(人次:54.00±6.30、41.08±10.76比72.08±19.68),每月特殊诊疗人次大幅增加(人次:1 056.67±235.27、1 361.75±278.48比722.25±145.96),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93.21±3.68)%、(96.59±2.49)%比(87.86±5.28)%〕和深静脉血栓(DVT)预防率〔(91.13±6.36)%、(96.23±2.99)%比(85.58±7.68)%〕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3年所有病案均为甲级病案,且2018年和2019年病案平均得分均明显高于2017年(分:96.82±2.84、96.73±2.94比93.70±3.33,均 P<0.05)。与2018年比较,2019年患者VAP发生率、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DVT预防率、标化病死率均进一步改善,每月院感防控督查发现的不合理人次进一步下降,每月特殊诊疗人次进一步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重症医学科应用质控Checklist,可以建成有效的质控体系与制度,有助于降低三管感染的发生率和标化病死率,缩短重症医学科住院时间,提高医护人员的质控意识和执行力,促进重症医学科医疗质量的改善,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BAR交班模式在新生儿病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新生儿病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应用SBAR(situation, background, assessment, and recommendation)沟通模式交班的效果。方法:基于SBAR沟通模式,设计新生儿病房交班核查表。对2019年4月至2019年6月在新生儿病房轮转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67人进行交班技能培训2周,以培训前为对照组,培训后为观察组。考核指标包括交班时间、交接问题发生率、考核评分、交班满意度、岗位胜任力。其中交班满意度包括交接满意度和交班自我评价。共收集1 553位患儿的晨交班资料,采用SPSS 22. 0进行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对照组交班时间为(23.4±4.7)min,交接问题发生率为(43.6±6.6)%,交班考核得分为(6.3±0.7),交接满意度为(76.5±4.6)%,交班自我评价得分为(5.2±2.1);观察组交班时间为(15.9±3.2)min,交接问题发生率为(21.1±2.3)%,交班考核得分为(8.9±0.9),交接满意度为(94.1±2.9)%,交班自我评价得分为(8.9±0.8),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岗位胜任力方面,两组在临床技能和医疗服务能力[(2.2±0.1)vs.(3.8±0.3)]、人际沟通能力[(2.6±0.5)vs.(4.2±0.1)分]、团队合作能力[(3.1±0.2)vs.(4.6±0.3)]、信息与管理能力[(2.5±0.5)vs.(4.2±0.2)]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BAR交班模式可提高医疗质量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文献质量评价对PICUs质量改进作用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综合分析论述PICUs质量改进(quality improvement,QI)的文献,评价现有研究质量。数据来源:本文检索了2020年5~6月间PubMed、Cumulative Index to 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 Literature和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databases这几个数据库发表的相关文献。研究选择:纳入报告PICUs QI干预的英文同行评议文章。筛选标题和摘要并回顾文章以确定其是否符合QI标准。数据抽取:采用结构化模板抽取数据。采用质量改进最低质量标准集(quality improvement minimum quality criteria set,QI-MQCS)评估纳入的文章质量,量表评分0~16分。数据合成:确定的2 449篇文章中,158篇被纳入分析。QI干预最常见的目标是医疗相关感染( n=17,10.8%),交班( n=15,9.5%),查房( n=13,8.2%),镇静/疼痛/谵妄( n=13,8.2%),药物安全( n=11,7.0%)和非计划拔管( n=9,5.7%)。在医学研究所描述的医疗质量6个领域中,以患者为中心和时效性少被提及,没有一项研究涉及公平。基于QI-MQCS的中位质量分数为11.0(9.0,13.0)。虽然文章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上升,但只有17%的研究被认为"高质量",得分在14~16分。只有8(5%)篇文章引用质量改进报告卓越标准(SQUIRE)指南来报告QI工作。 结论:关于PICUs QI干预的出版物,包括高质量出版物的数量正在增加。然而即使在近年,低质量文章仍在继续发表。因此,报告质量还有提高空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ISBAR交班模式在新入院的老年患者交班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发生退行性变化,引起机体发生总体功能障碍,思维紊乱、记忆力减退、行动迟缓、感觉迟钝、视力下降等生理性退化[1],特别是对于新入院的老年患者,除了生理性功能退化,还存在机体上的病理改变,因此对新入院的老年患者进行全面整体并且有针对性的护理评估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在老年患者入院时即给予及时、全面的综合评估,有利于尽早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护理风险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老年住院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护理评估的不全面有着密切关联.ISBAR交班模式是一种标准化、结构化的交班模式,由5个英语单词的首个字母缩写组成,即Introduction(介绍)、Situation(现状)、Background(背景)、Assessment(评估)和Recommendation(建议);5个英语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即代表5个步骤:I自我介绍和患者基本资料的介绍;S患者诊断、现存问题、病情变化;B既往病史、特殊用药等背景资料;A重要检查与手术及评估;R后续护理建议[3].在美国医疗机构中已经使用这种沟通方式[4-5].特别针对于大多数老年患者,长期患有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下降,病情容易反复,作为医护人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合理全面的沟通交流和护理评估是治疗的首要步骤也是关键步骤.ISBAR交班模式应用于新入院的老年患者护理评估中,迎合了当前的安全医疗管理模式,按照既定的评估内容和顺序,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高了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质量和安全,对临床护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SBAR交班模式在急危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SBAR交班模式在急危重症监护病房(EICU)中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健康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EICU的特点设计SBAR模式,特别是关于交班流程与交接班表,然后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同时应用PDCA循环进行研究学习,不断改进护理方式,比较分析SBAR交班模式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与护士满意度.结果 用SBAR交班模式后,EICU的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和患者/家属投诉情况均明显下降,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与治疗护理方案的掌握程度明显提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BAR交班模式不仅能规范EICU护士的交班流程,还有助于护理人员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及掌握护理重点,从而提升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地市级妇幼保健院部制改革的立体推进与成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地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发展的新模式和部制改革的新举措.方法 实施内部质量运营部制管理设置,出台一系列管理文件,从新规划管理流程,建立各项考核措施.①重视、细化分工,全员参与;②细化管理流程,多种管理方法并行,如建立以部为单位,多部门联合交班质控管理平台,建立事件上报制度、转介制度,实行全面质量管控,不断发现并修正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③树立全员保健意识,使临床医务人员既是临床服务者又是保健管理执行者.结果 经过改革创新管理,院内及全市保健质量均得到显著提升.结论 设立四大保健部能够促进保健与临床相融合,提升全市和院内医疗保健质量及服务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风险评估联合SBAR交班模式的临床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8/6
模式介绍1 MEWS与SBAR的概述1.1 MEWS风险评估MEWS风险评估是指,分别把体温、意识水平、收缩压、心率、呼吸五个常用的生理指标赋予相应分值,根据不同的分值判定出不同级别的医疗处理干预原则,一旦分值达到一定标准,即"触发"水平,就必须尽快进行积极处理,同时通过对患者的连续评分,来判断临床干预措施是否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SBAR沟通模式在心血管内科年轻医师交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采用SBAR模式交流患者病情在低年资医师交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制定及使用SBAR目标式交接核查表,以心血管内科病房收治患者为交接对象,比较分析采用SBAR模式前后交接时间、交接问题发生率、医师交班质量、医护人员满意度的变化.结果 运用SBAR沟通方式后,平均交接的时间缩短(P<0.05);交接问题发生率降低(P<0.01);年轻医师对患者病情观察全面性较实施前提高,实施前后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医护人员满意度提高(P<0.01).结论 运用专科目标式交接核查表交接班有助于低年资医师掌握患者病情、熟悉交接班工作内容,减少交接时间,降低交接问题发生率,大幅度提高接班者对有效信息的接收,提高保障患者安全的针对性,有利于提高低年资医师的综合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SBAR交接流程在胸痛中心急诊PCI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SBAR交接流程在胸痛中心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7年7月开始将SBAR交接流程应用于胸痛中心急诊PCI术交接流程中,主要用于急诊与导管室之间的患者交接,对医护人员培训,即"现状-背景-评估-建议"的SBAR交接流程,改善了护理人员交接质量.结果 SBAR交接流程的应用有效降低了交班问题发生,降低了交班时间;D2B时间明显缩短;与实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SBAR交接流程,使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交接顺畅,提高交班效率,有效降低救治时间,降低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安全性,改善医疗、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3387名护士表格式护理文书书写的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河南省各级医疗机构护理人员书写护理文书所需的时间及文书种类等的现状.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2017年3-6月选取河南省省直7家三级甲等医院、参加2017年河南省护理年会的18家市级三级甲等医院、22家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4家专科医院的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河南省表格式护理文书书写现状调查表,通过网络发送电子链接形式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3 387名护士,每日书写护理文书花费时间分别为:≤0.5h334名(9.86%),>0.5~1 h 895名(26.42%),>1~2 h 1 282名(37.85%);>2 h 876名(25.86%);表格式护理文书书写常见类型中,排序前3位的分别为:体温单3 234名(95.49%)、压疮护理评估单3 098名(91.47%)和健康教育计划单3 022名(89.21%);2 664名护士(78.65%)建议整合压疮护理相关评估表,2 019名(59.61%)建议整合入院须知、入院告知书和护理安全告知书,1 909名(56.30%)建议整合护理安全告知书、健康教育计划单.结论 护士每日书写护理文书种类较多、耗时过长,建议管理者简化和规范对护理文书书写种类和类型,加强护士业务培训,通过思维导图、晨交班、微信群、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形式和途径,提高专业知识、书写技巧和沟通能力,从而缩短书写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